客观地说,《封神第一部》拍得怎么样?

[复制链接]
fxpk 发表于 2023-7-31 02:20:25|来自:云南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客观地说,《封神第一部》拍得怎么样?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沈浪 发表于 2023-7-31 02:20:33|来自:云南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周准备去二刷,对于《封神第一部》我个人持正面看法,评分应该在8分以上。现在是真的很期待第二三部。国产电影能让你期待续作的,大家可以想想这么多年能有几部?下面围绕影片内外谈几点个人看法。


第一,这部影片与《长安三万里》一样,与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结合比较紧密。而许多电影观众在长期经历好莱坞影视的输出和洗礼后,对所谓的美式价值,美式套路,美式文化已经潜移默化的接受并喜爱。而我们自己的电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是一味对西方样式进行模仿,并没有下功夫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和故事,就会导致观众形成观影上的惯性。即中国文化中国故事没片儿可看,从而会越来越不爱看,越来越不感兴趣。然后是在《流浪地球》第一部之前,中国影视还远远没有完成工业化,导致很多类型片我们无法涉足。而有时资本基于赚钱的需要,就会硬上。导致的结果就是影片成片稀烂,不断在消费国人观众的信任。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对于国产大制作开始抱有怀疑的态度。别的不说,就《封神》这个题材之前拍过多少烂片,想想都令人发指。
第二,则是我非常看重这部影片的一点,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世界观的建构。不再有上帝,不再有中土世界,不再有基督教的创世背景等等。文化自信来自于什么地方?就来自于此,来自于这些根本性的东西。独立,恢弘,且伟大。这个世界不是他妈的上帝创造的,是盘古开天,女娲造人。不要小看这几个神话典故,它们是一个民族的根与魂。把这些东西通过影视或者游戏等年轻人喜闻乐见的通俗文化形式表现出来,就会引发传播与关注。远远比历史课本或者历史小说更会受到年轻人的青睐。这时候他们先产生了兴趣,再反过来去读《封神演义》及南宋话本《武王伐纣平话》,甚至是《史记》等一些个别朝代的历史。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文化自信自然而然就建立了起来。看《封神》去搜索商朝历史,看《长安三万里》去搜索唐朝相关历史及文化,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而总有人刻意从中抹黑,大概率意为 想切断国人对自己传统和文化的认同,其心可诛。


第三,我们来正式说说电影。先说殷寿和苏妲己,费翔与娜然这两位演员选角出色,完完全全符合了绝大部分人的想象。费翔的演技自不用说,令人折服。凭借一己之力,塑造了一个和过去固有形象完全不同的殷寿。而娜然虽然戏份不多,但在有限的时间里,很准确的抓到了苏妲己这名角色的性格特征。让人很难相信是第一次演戏,完全没有青涩之感。
接着是这次广受好评的没有拍成“女人是红颜祸水”的问题。这就得说到殷寿与妲己之间的关系,也是这次改编的重点。殷寿不再是昏庸无能,情欲上头的工具人。而妲己也不再是魅惑君主,犯下滔天大罪的替罪羊。而是更加单纯的处于“报恩”的心态,导演将这个角色的心理和性格做了简化处理。是非常成功的一笔。很符合狐妖刚出入人间,还不懂人类世界的人情世故和权力斗争。娜然这名演员从刚进组的不会说中文,到后来经过各种专业类的学习,到现在已经完全可以用中文接受采访。就这一点已经十分值得敬佩,也更能说明背后所付出的努力。
第四,影片除了大场面之外,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有两场戏,一是在祠堂试探妲己是不是狐妖的那场。这场戏看似是以妲己为关键人物,其实是在考验殷寿内心真正的倾向和所想。通过查验妲己,来证明和激发殷寿本就是残暴,不守礼规,贪恋权力之人。让殷寿这个人物的内心完全外化,同时也让这个人物立体起来。对于塑造殷寿这名角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后祠堂中的大火是殷寿内心扭曲的极端隐喻。
另一场特别值得注意的戏则是,殷寿、伯邑考与苏妲己,三人击鼓,吹箫和跳舞的那场。虽然台词不多,但对于每名演员的表演都是极大的考验。伯邑考吹奏时的尽力与不情愿。尽力配合与讨好殷寿,换取父亲一命。但同时又不得不屈服于殷寿的淫威。而殷寿完全沉浸在自己使用权力摆布他人,以及苏妲己所代表的情欲的双重刺激中,达到了精神上的高潮。这段可以说是费翔在第一部中最为出彩的表演段落。娜然从头到尾的舞蹈表演也是赏心悦目,同时在音乐的配合下,将这段紧张刺激的内心戏推向了高潮。


第五,要说到本片最被一些观众所诟病的视觉特效问题。实事求是的说不是特效不够好,而是不够“稳定”。导演乌尔善在采访中说过,《封神》的特效公司是自己组建的,并没有选择外包。所以大概率是因为团队第一次上手这么大型的特效工作,没有经验积累,导致整个过程中发挥不稳定所致。就拿上映前所发布的预告片来看,就剪的马马虎虎。卖相十分不好。从那时起就已经有针对于特效的唱衰之音。再经过互联网的放大之后,《封神》在未上映之前就已经出现了较多的负面声音。再做一个对比,影片中针对于杨戬和哪吒的特效就十分出色,无论是杨戬的水遁还是哪吒的风火轮,完成度和细节都非常高。反观雷震子的建模和特效,就实在不能说好,总有种隐隐约约的违和感。再加上一些大场面中,也有粗糙的嫌疑。所以我推断,特效问题并不是后期的能力问题,更多的是经验问题。我相信随着第一部的各种反馈声音,在第二三部中会逐步得到改善。请大家保持耐心,给创作者一些时间。最后我开一个玩笑,毕竟DC的《闪电侠》也存在特效问题,而导演却说是故意做差的,是为了体现闪电侠在使用神速力时周围空间的扭曲效果。然后很多粉丝大呼原来如此。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chuangkou5 发表于 2023-7-31 02:21:17|来自:云南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不错,超出预期

之前有了解过一点点,再加三年防疫耽搁,一度期望值不高,但看过之后感觉不错,超出预期
尤其几个年轻演员表现很好,姬发,殷郊,妲己,哪吒都好,唯一不满的是杨戬。
场面宏大,战斗场面激烈,武戏扎实有力,不是小鲜肉那种装模作样的表演,看来两年的高强度训练不是假话。


整体感觉最好的是剧本改编。

片头字幕说是改编自《封神演义》和《武王伐纣平话》,感觉有点小意外。
看得出编剧是有点重写神话的野心。
《武王伐纣平话》大概宋元年间成书,比《封神演义》要早,纣王的儿子殷郊是主角,是一个弑父的主题,这本书对《封神演义》的影响很大。



《封神演义》虽然名气更大,但有很多明显的问题。
比如纣王在神庙题艳诗亵渎女娲娘娘,纯属作死。女娲命轩辕坟中三个妖精混进朝歌祸乱朝纲,九尾狐于是附身妲己魅惑纣王。


小时候看这段就觉得不对劲,九尾狐是受了神仙的命令作恶,天下百姓无缘无故成了神仙震怒的牺牲品,这岂不是陷女娲娘娘不义。
还有一个问题,九尾狐的任务是祸害纣王,怎么后来成了助纣为虐的帮凶呢?
电影改编就没提纣王题诗,而是无意中滴血救了被封印的九尾狐,九尾狐为了报恩附身妲己。
这个改编就解决了原著的毛病,而且逻辑自洽。

纣王即位也有大幅度改编。

按《封神演义》,纣王殷寿是帝乙的第三个儿子,天生神力勇武过人,帝乙游园的时候,飞云阁塌了一个梁,殷寿把房梁顶住了,帝乙于是立殷寿为太子。
也就是说,纣王是正常即位。
电影中,殷寿是次子,虽然同样勇武,但却无名分继承王位。
九尾狐附身妲己之后,第一句话就说,我知道你想要什么,你想成为天下的王。
如是九尾狐附身太子殷启当众刺杀了帝乙,殷启也当场被姬发误杀。
殷寿是与妲己合谋刺杀父兄夺位。
这样就让殷寿这个人物更加丰满,不是原著那种面目模糊的傀儡昏君。
费翔扮演的纣王殷寿是目前为止我看过的最好的一个。


武王姬发的改编幅度就更大。

《封神第一部》是三部曲的第一部,武王姬发如何出场是个问题。


原著中姬发在伐纣前不曾来过朝歌,作为电影来说,三部曲最重要的一个角色,未来的天下共主,在第一部完全不出现,或者只是作为龙套出现给几个镜头,都是说不过去的。
电影改编,姬发是西岐在朝歌的质子。
不仅仅是姬发,四大伯候加之大大小小的诸侯国,都有质子在朝歌。
殷寿负责训练这些质子,组成了一个战无不胜的特殊军队【质子团】。
8年的质子生活,姬发相当于被殷寿养大,视殷寿为精神之父。
这其中,还有重要的一点,姬发和殷寿的儿子殷郊成为出生入死的兄弟。
《武王伐纣平话》中反叛父亲逃出朝歌的是殷郊,电影改编就变成了,姬发劫法场救殷郊逃出朝歌。
这样,武王姬发的出场和逃走就都有了合理解释。
殷郊和姬发也是本片的两大主角。


《封神第一部》虽说是三部曲的第一步,但也有独立的的主题。
这个主题就是【父与子】。
诸侯国被迫送质子到朝歌,从常理上来讲,应该不会送未来的诸君,只能是次子或者不受诸侯国君喜爱的儿子。
殷寿自己是一个没法继承王位的次子,他非常理解这些被父亲抛弃的孩子。
殷寿经常对这些质子说,你们的父亲不爱你们,我才是你们的父亲,实际是一种精神控制。
到后来,姬发无意中撞见四大伯侯聚众谋反,他毫不犹豫地跳出来驳斥这些人,包括他多年不见的父亲姬昌。
但这里留了一个伏笔,姬发成为质子并非如殷寿所料。
相反,姬昌对每个儿子都一视同仁,姬发是自己想离家历练,想成为一个征战四方的大英雄。
父亲让他和哥哥伯邑考比射箭,胜者才能去当质子,姬发是在哥哥的弓上做了手脚,赢得了当质子的机会。
当殷寿在大殿上蛊惑四大伯侯的质子杀死自己的父亲时,姬发虽然还没认清殷寿的恶毒残暴,但绝不可能像其他质子一样对父亲下手。
姬昌在地牢对姬发说:“你是谁的儿子不重要,你是谁,才重要”。
这句话无疑是本片的核心价值观。
不迷信权威,不被事情的表像迷惑,是一个能成大事者该有的觉悟。



黄渤扮演的姜子牙,其实比较符合《封神演义》原著里的那个糟老头子形象,而且自带喜剧效果。


只是哪吒和杨戬成了姜子牙的跟班不太好,这两个可是武王伐纣的先锋大将。
哪吒胜在可爱,勉强能接受,杨戬的位置就太尴尬了,居然成了哪吒的跟屁虫。
姜子牙搞笑归搞笑,但作为系列主角,手握封神榜之人,该正经的还是镇得住场面:
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不是他商王一人之天下。
非常好!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南隐 发表于 2023-7-31 02:21:28|来自:云南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主题层面来讲,《封神第一部》做了一个比较大胆的表达:姬发这个人物的成长,贯穿的是对“洗脑”与“暴政”的反抗。
这几乎是整部影片最强烈的戏剧冲突。
影片一开始就展现了这一主题的讨论(涉嫌一定剧透,谨慎阅读):殷寿率领大军攻打苏护,利用苏全孝的“质子”身份,对他进行洗脑式劝说,令后者将利剑刺穿自己,同时还对其他“质子”进行洗脑,号召他们要为兄弟而战,由此发起猛攻。
甚至在战士们无法冲破火焰关卡时,用一句“马看到什么,是由人决定的”,再次洗脑那些“质子”。
实际上,殷寿对“质子”们的培养和利用,都是以洗脑的方式展开的。


譬如影片叙事视角的主角姬发,一开始对殷寿的态度是带着崇拜的,一度视殷寿为心目中的大英雄,甘愿为其卖命,甚至还揭发了其生父姬昌的所谓逆反的密谋。
其他“质子”也对殷寿抱有浓烈的崇拜,对其忠心耿耿,也在殷寿的洗脑之下,对权力产生了近乎扭曲的欲望。
最典型的一场戏,莫过于广德殿的父子相杀。
殷寿利用权力的诱惑,成功洗脑几位“质子”,使得整个场面沦为了一场大型的人伦道德考验。有人真的举剑刺向了生父,有人为了救父亲而举剑刺向殷寿但被反杀,有人则在父亲的献身下保留性命,有人则将自己的父亲送进了牢狱。
这场戏是极具震撼性的,它直接冲击了观众内心的传统价值观,让人不得不对父子关系与个人抉择进行思考。
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姬发仍然对殷寿保持信任与崇拜,甚至一度走到牢房质问父亲姬昌,足见其被殷寿洗脑洗得有多深。
即便是殷寿亲身儿子殷郊发现了殷寿跟妲己厮混在了一起,他也还是对殷寿保持信任。
直到殷寿在经典的“比干挖心”场面中表露了其权欲野心,并下令斩杀殷郊、驱逐姬昌,他才真正醒悟,实现了内心的一大觉醒与成长,由此开展了对殷寿的反抗。
这个过程里,殷寿的洗脑与暴政,姬发的转变与反抗,制造了影片最强烈的戏剧冲突与人物弧光。


在主题表达层面,《封神第一部》的这番处理,有大胆表达,亦有深刻拷问,可以说是做了比较好的改编。尽管整个故事的细节还存在逻辑上的不足,但在整体叙事的层面,还是做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表达。在这一点上,我会觉得《封神第一部》拍得是不错的。
当然,在展现故事、人物、情感、思想、价值观等内容的过程中,流淌在电影里的中国美学,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让人觉得影片拍得很好。
影片第一幕画面就彰显了主创团队的美学追求:一片晶莹剔透的雪花缓缓飘落,在万籁寂静中,突然呈现出战场残酷的一面,直接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随后上演的攻城之战、雪崩危机、登基大典、天象异变等等场面,都竞相展露出富有中国韵味的美学质感。
基于中国风光设定的自然环境,加上基于中国文化设定的建筑、服饰、兵器、乐器等元素,让这部独属于中国人的神话大片有了真正的中国底子。
主创团队为了打造一个原创的、中国的美学体系,先后做了漫长而严谨的考察与研究工作。
他们走访了山西、陕西、河南等与封神故事相关的多个博物馆、寺庙以及道观,通过真实的历史文物与作品,参考近现代考古学、服饰学、民俗学的相关成果,去探寻殷商时期的美学特征,力求在服装、道具、场景等多个层面实现历史质感的高度还原。
体现在服装造型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影片融入了大量的中国古典文化元素。
它们的设计思路来自元明道教水陆画,许多服饰的图案和纹路设计,灵感则源于商代青铜器和玉器。
这些服装造型不仅带来了视觉上的美感,还为人物的身份、性格、内心转变提供了映衬。
殷寿的铠甲,彰显了王的气场与他的野心勃勃;姬发等质子们的战衣,则凸显了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元始天尊的仙风道骨,姜子牙的世俗简约,西伯侯的朴实无华;如此这般,都彰显了人物的特点。
最为亮眼的,莫过于苏妲己的艳丽多变。透过她身上服饰的款式与颜色变化,我们也可以窥见她内心的转变。


体现在道具方面,影片既有尊重历史文物的真实再现,也有契合想象的专门定制。
片中出现的各类兵器、乐器、战车、家具等元素,在造型与颜色上都做了非常精细的处理。
剧组以中国传统手工艺为主,辅以现代科技技术,打造了片中质感满满的道具。
那只在商王登基大典上表演的玄鸟,便是专门的非遗传人亲手扎制而成。
体现在场景方面,我们既能看到咱们中国历经千年的自然景观,又能看到依靠技术呈现出来的具有中国山水意境的奇观。
姬发骑马奔走的黄河壶口瀑布,掠过的新疆江布拉克麦田,参考中国名画《千里江山图》打造的昆仑仙境,还有雄伟壮观的朝歌城、大气磅礴的龙德殿及广场、“七重天”概念的鹿台以及充满上古气息的原始森林等等场景,都凸显了中国自然景观与神话想象力的美妙结合。


主创团队实地走访二十多个省,寻找和体验了一百多个场景,通过前所未有的美术和置景工作,实现了具有原始感与想象力的场景表现。
此外,影片的中国美学还体现在诸如战争、打斗、舞蹈、追逐等场面之中。
攻城时的万箭齐发与两军厮杀,质子们骑马越过火焰的英勇画面;杨戬和哪吒保护姜子牙展开的打斗,巨大饕餮被激活后展开的追逐;姜子牙瞬间黑发变白发的转变;殷商击鼓,伯邑考吹箎,苏妲己的翩翩起舞;种种画面流露出的美感。
这种美感,首先是源于我们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其次是源于主创的用心打磨,最后则是源于对真实感的追求。
专业的摄影、灯光、设计、美术、视觉等等团队,搭配手工刺绣、非遗传人等匠人,用一针一线,一雕一琢,一笔一划,共同浇灌出惊艳众人的美学表达。


数千人的剧组团队,历时多年,精诚协作,承古创新,将这份中国美学做到了极致,实在让人为之骄傲与自豪。
而在美学表达之外,影片的故事讲述、人物刻画、情感描绘、内涵传递以及包括音乐的融合,都处理得足够精彩、震撼、动人且极具思辨性。
人心里的权欲对人性的冲击,人心里的抉择对人生的影响,正义与邪恶的较量,青年的觉醒与成长,父子关系里的爱与奉献,都很值得大家走进影院去认真体会。
尽管影片遭遇了大量的批评甚至所谓的“黑”,它也还是在评分上有出色表现,某瓣评分从7.7涨到了7.8,票房表现也还不错,但若是想要看到第二部、和第三部,它的票房表现还需要再强劲一些,希望它能卖得好一点。
PS:文字为作者原创,图片源于网络,视频为作者二创。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fxpk 发表于 2023-7-31 02:21:38|来自:云南 | 显示全部楼层
“原著爱好者”:商朝有这么华美的服装?应该衣不蔽体。
原著爱好者:8000年前贾湖遗址都有丝绸了。
“原著爱好者”:为什么天谴不直接找纣王要影响天下百姓?冤有头债有主,找无辜的人受难,编剧是什么逻辑?
原著爱好者:恐怕是你不理解传统文化的逻辑吧?里面说“天谴成汤大旱”是史书上记载过的。上天对统治者降罪的确被认为是会影响整个世间。
“原著爱好者”:这怪兽怎么这样像未来的,还有机械装置,要知道这是神话!
原著爱好者:这是根据商代饕餮纹做的雕塑,你说的“机械装置”是当时的工艺结构木骨泥塑。



“原著爱好者”:四大天王这样高?照搬《权利的游戏》!
原著爱好者:原著不是说了吗,魔家四将身高二丈四尺。
“原著爱好者”:尼玛这是龙吗?这是蛔虫!中国龙哪长这样?
原著爱好者:中国龙真长这样。这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出土文物。


“原著爱好者”:纣王真放姬昌回去了?乱改!以姬昌的威望,正常君主都不会掉以轻心的。纣王不应该这样傻。
原著爱好者:大哥,别说封神,就是历史上,姬昌也是被放回去了的啊。
“原著爱好者”:相比原著,现在这个妲己最大的问题是不能打。妲己不应该只有皮相,她必须为自己而战!
原著爱好者:原著里妲己本来就是当工具人,被女娲召来灭掉商朝气运吧?她只是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还没现在这个妲己主动呢!
“原著爱好者”:战斗太西方化了,居然主帅亲自上阵中国的元帅都是稳坐中军帐的。
原著爱好者:原著中姜子牙不也是好几次带队上场?更别说纣王本来就是以勇武出名的。


“原著爱好者”:苏全忠一出场就自杀了,居然把原著改成这样?
原著爱好者:有没有可能人家叫“苏全孝”,本身就是电影原创人物?
“原著爱好者”:为什么纣王和妲己都是外国人?
原著爱好者:乔峰还是契丹人呢,孙悟空也不是中国猴子。


“原著爱好者”:个人建议没有看封神榜的就别来电影院看了。等后面网上看一下就可以了。整体片子剧情拖拉,特效拉胯,五毛特效。个人鉴定垃圾片,国产片又一次让我失望。
原著爱好者:既然是垃圾,在家里看不是一样浪费时间?还是上不上电影院看对你很重要?
“原著爱好者”:黄渤演的是姜子牙吗?怎么这么猥琐?哪有蓝天野仙风道骨。
原著爱好者:你确认你说的是朝歌里干屠夫还被老婆嫌弃的那个老头?



“原著爱好者”:封神就应该是神仙打架,不应该是宫廷斗争。
原著爱好者:有没有可能这就是个超长预告片?神仙打架下部才有。
“原著爱好者”:真正看过原著的应该抵制这部片子。
原著爱好者: 真正看过原著的双手为这部片子点赞。



<hr/>昨天自己亲眼看了,是部有质感的片子,不过有些朋友喷得也没错。内核过于西化、有些地方进度太快、截教被黑化太甚等等。不过情有可原。因为这片子说到底就是向西方工业化影视学习的产物,再怎么也会受其严重影响。突出的问题就是“轻佻”。说直接一点就是经常为了达成戏剧冲突而创造剧情。比较典型的情节就是“文王食子肉”问题。众所周知,原著他知道那是儿子的肉,故意装不知道。而乌尔善为了达到戏剧效果改成了他真不知道。虽然做了很多铺垫,如“算命者不自算”,剧中逻辑是没问题的,但还是违背了原著的一些内核法则。而这些法则往往被认为是东西方文化的分野。
还有姬发看到伯邑考过来就靠在他身上撒娇。这对一个稚气未脱的年轻人来说似乎很合理。但别忘记,姬发刚刚出卖了父亲,心灵受到严重打击,这时再表现出这种热情就有点恶心了。换成我的话,躲大哥还来不及呢。而且在这情况下他们最急切的不应该是救父吗?反而没聊两句。
当然还有其他一些细节问题,如四大质子穿上铠甲就分不清谁是谁了。十二仙和四大伯侯辨识度也不够。但最深层的问题还是表演很多不接地气。不过资深演员的确可以弥补这种违和,如李雪健和黄渤、夏雨,他们的戏份看着就舒服得多,这就是功力。而费翔依然是有这种违和,不过别忘记,他演的纣王本身就很“假”。哪吒、杨戬也不行,但刚好别人是出世的仙童。
有些人可能对这种假非常敏感,也难怪这样卖力批评了。
这座问题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既然被发现就是问题,些观众虽然不一定熟悉封神,表述也有问题。但他们感觉得到。就像我有点脸盲,连剧组做出设计区分的四大伯侯都还是有点认不出来。毕竟镜头只有那么多。都是中年长胡子的男人。更别说相似度更高的四大质子,十二仙。其实在这里面挑一两个出来,头发胡子染个色,来个发型、髯型改变就要好得多。李雪健的长髯就是他最重要的特征。可惜的是其他人还不够,连小胡子也没人留。四大质子盔甲上的区别也不显眼。
但是在当前的电影市场来看,这依然是部好片子。尤其是对比《半湖绿》这种。我们没有理由不支持它。毕竟,它代表了中国奇幻的影视的一种健康方向,如果成功的话,更多传统神话题材会得到新生。如《镜花缘》、《西游补》、《南游记》、《山海经》,也许都可以在银幕上看到。当然,对魔改的确有各种担心。因为之前我看过一个据说是内部流传出来的本子,大结局居然是昆仑与金鳌同归于尽,通天以战胜者的姿态踩着元始上位殊不知是陷阱,最后一起被封杀于《山河社稷图》中。
从第一部的设定看,这个剧本很可能是真的。那真的有种让人像吃了苍蝇的味道。
中国的神话是特别的,因为它不像外国神话完全架空,而是往往和历史交织在一起。这两条线很容易分离。西游比封神好改编就在这里。在这方面,封神第一部可以说并不成功,也应该是导演需要表现的太多了。宫闱斗争和仙人显化两条线产生了比较大的割裂,这也是让人感觉不适的一个点。这种割裂感很可能是删除了武成王黄飞虎而产生的。
很明显,黄飞虎的戏份很多被姬发取代,开始我为这种修改叫好,认为这是以现代的流量取代古代流量,但细细品味,有点不对劲。
老黄虽然似乎可有可无,但很多地方担当了桥梁作用。
他虽然没有法术,但武艺高强,骑着不同普通人的五色神牛。
他虽然没有法术,但位高权重,代表商朝内部另一股势力,而且儿子在阐教门下修道。

如果光没老黄一个可能还不明显,结果还有很多作为仙人之间桥梁作用的角色被删了,如李靖、杨任、余元等,姜子牙的为官经历也没有,闻太师在第一部中的存在感为0,不得不说封神结构出现了失衡。这个封神世界和我们熟悉那个偏差有点大。其实这是很可惜的,哪怕就说一句话,点名申公豹和闻仲是同门,或者剧情安排上就让申公豹代替闻仲守护朝歌也要好得多。
姬发不能完全取代老黄的作用。应该还是编剧没吃透原著。但这种问题就像分娩中的阵痛。如果不能忍受,一部崭新的封神就不会诞生。而且这部封神也有很多优点,比如纣王、伯邑考合奏那一节,现在想想,乌尔善真是个天才,也就用这个场景,也没突破限制级,把纣王荒淫的生活就表达到位了,真是经典。
突然又想起个小细节,伯邑考为什么要带两匹雪龙驹上来交给姬发呢?正好姬发一匹,姬昌一匹。合理的话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伯邑考知道自己回不来了。可他怎么能“未卜先知”?其他人没可能,伯邑考有可能,因为他家传的周易。其实原著也是这样,只不过算卦的是他奶奶太姜。电影里太姜没出场,那就是伯邑考自算的。姬昌不是说了吗?算卦者不能自算。看样子伯邑考突破了,但代价就是他的生命。其实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中,不愧是紫微大帝。这样原著和电影就构成了全新的文本,这也是个高明的地方。
不过“质子旅”的设定我还是没有想出合理的解释,看谁能想出来?
可以肯定地说,这版封神将在中国神话史和中国电影史上都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hr/>思考“质子旅”三天,似乎真的是个“bug”,质子们上战场就威胁不了诸侯,不上战场又推动不了剧情。
但在第四天,我看到有位网友说外国其实有类似的制度。他说的很简单,简单到我都不好去求证。但感觉还是有道理。现在想来,的确是打开了一扇门。
为什么我们笃定“质子旅”不存在呢?是因为和我们知道的制度印证的。可万一这个制度我们不知道呢?
这世界上有很多奇葩的制度,生活往往远比想象离奇。
比如五代十国里有个南汉,它就出台了一个奇葩的制度:当官必须阉割。这种政策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可这样一个王朝还存在了五十年。
再举一个例子,那就是宋朝荒唐的征兵制度。其实他们是把军制当成一种赈灾的手段了,一发生灾荒就征兵。就我们看来这样的军队质量堪忧。事实也的确是这样。但人家的目的是减少社会上流民的数量,从这个角度上很成功。
回到“质子旅”这个问题上来,的确这不像是一个聪明的制度。可问题是,这并不能推翻它是一个有用的制度。
其实大部分制度都是有缺陷。不说别的,就汉武帝著名的《推恩令》吧,现在看起来是一个成功的制度。但它也有一个重大的缺陷。那就是要见效至少要等十多年去了,等老诸侯王死掉分家产时才有用。事实上该造的反之前己经造了。那就是七国之乱。要抑制这种事还是得趁早。所以推恩令在后世也用的少了。
回到“质子旅”这个制度上。质子上战场固然危险,但如果生存下来必将是人杰,再加上有中央王朝的护佑,绝对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继承者。更别说在某种程度上,电影夸大了这种战斗的危险。须知在商朝时很多地方政权都是部落形式,用的还是木棍石头等武器。这样遇到装备精良的质子旅大部分时候是无法造成多大伤害的。
更何况按电影中的情节,在“质子”的选拔中,要动手脚实在太容易了。姬发这样的一个小毛孩子都能动手脚,何况成人?诸侯们完全可以通过手段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恐怕苏全孝在冀州城下面对的那几支飞箭正是大多数诸侯们对这些质子的真正态度。
总结一下,“质子旅”是一个有缺陷的制度,但这并不能够用它来证明523xjb乱编,因为它有它的合理性。要是哪位观众能够想出一个完美无瑕的制度,我建议他去考公务员,对这个社会的贡献绝对比给一部娱乐大片挑刺多得多。


艺术作品永远不可能百分之百还原历史,你真要细究的话,纣王其实就是个不可救药的酒鬼。这是被地下数以百计的出土文物和传世文献证明了的。要是他的脑袋有费翔一半清醒的话,周人也不可能做大。但是现在照样被吹成人皇、英明神武。这部剧中提都没提他酗酒的事,大部份观众也把这事遗忘了。所以就象有些朋友说那样,这些东西不能细究,能够在这些作品中自圆其说就好。当然这个“自圆其说”应该本着源于现实高于现实的思路,否则你给观众看什么?《封神》就是要看神话,难不成你给观众看人祀?
<hr/>最后我也来个彩蛋,为什么哪吒和杨戬要一起离开呢。我分析可能是这样的,因为他们俩单凭一人是回不了昆仑。
古籍中记载(不是封神原著设定)昆仑在弱水渊和火焰山(不是西游那个,虽然有关系)环绕中,一般人是到达不了。
杨戬大家都看到了,是水遁的buff,哪吒的风火轮就是火,可能两个就是针对弱水渊和火焰山的,两人合力才能够穿越。
个人纯猜想,看第二部是否会给出解释。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ilylyh1314 发表于 2023-7-31 02:22:02|来自:云南 | 显示全部楼层
一部有野心的平庸之作。从命题上来看导演显然想塑造一个不一样的封神想把它史诗化英雄化可惜最终的结果是庸俗化简单化。
我从故事和人物两个方面分析
第一,故事上太散情节太白,封神第一部想讲述商朝如何衰败姬发如何转变,可是这两者都没讲好,商朝的衰败来自于纣王弑父杀兄来自于天谴,姬发的成长也变成了粉丝认清偶像然后脱粉。这就是把宏达的命题简单化,要展示商朝的衰落完全有现成的模板,那就是展示商朝的残暴与腐朽,要表现姬发的成长古今中外有无数故事借鉴,完全不需要把人物变得如此肤浅。
除了故事的简单化,人物上也有些虚浮。
故事里的纣王应该是一个善于伪装的野心家,可是导演却把他理解成了一个很会PUA的小人,他的坏从头至尾都表现在明面上这种简单化表面化的坏极大的削弱了纣王的张力。这里面我最不满意的是四大伯侯密谋这个设定,他纯粹是为了后面父子对峙设计出来的积累。而且这里也不能展现纣王的野心和狡猾,它应该变成这样。纣王觉得四大伯侯是自己的阻碍所以召唤他们,姬昌算出自己此行凶多吉少于是让伯邑考代替自己管理西岐。到了朝歌纣王先是热情款待四大伯侯然后假惺惺让西伯侯算卦,结果卦象说自己要死于自焚。就在这时一群人压着四大伯侯的亲信进来,无辜四个伯侯造反并且诅咒纣王。纣王于是逼迫四个伯侯以死明志,南伯侯儿子乘机杀死父亲来表忠心,其他两个伯侯只好让儿子杀了自己。最后西伯侯因为姬发求情和自己威望没有死,之后就是纣王用伯邑考的肉来测验西伯侯卜卦能力,最后他假惺惺要放西伯侯离开,但是却赐毒酒让西伯侯喝。但是在半路上中毒的西伯侯让姜子牙救了,这时可以让寻找天下共主的姜子牙意识到西伯侯可能是解救天下人的共主然后他才用钓鱼一事来试探西伯侯。
姬发应该是一个由成为英雄的男孩成长成真正独当一面对抗邪恶的英雄,可是电影里的姬发只展现出前者没很好表现出成长为英雄的一面。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缺乏一个对比,一个剧烈的冲突。本来可以通过商朝军队的残忍百姓民不聊生来起到人物的转变可惜导演的视角却只有宏大和所谓的心机算计,这反而落了下成。
至于妲己这个人物我认为她太工具化了,我们可以接受一个不是红颜祸水的妲己,但是妲己应该有人物弧度 。妲己完全可以改成是一个获得自由极端享受爱纣王胜过一切的偏执型角色,当她杀了皇后后我绝对她应该是兴奋和得意。最好让她再舔一舔发簪上的血。在一旁的纣王也应该是由惊讶变成开心。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