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 你掌握了什么原理后乒乓球球技大涨?

[复制链接]
zhengshi_zhang 发表于 2023-8-27 14:40:22|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你掌握了什么原理后乒乓球球技大涨?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loveinter2003 发表于 2023-8-27 14:40:38|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1.步伐。
短球垫一步再上。
上步后退快点,人家劈长可能会顶住。
左右可以并可以跨。
退台后手上动作并不大。
发力的关键是稳。
力从脚底起。
下盘稳了,发力就稳了。
基本上退台后就是到位发力。
2.节奏
别想着每个动作都全力
上一个动作大,下一个动作只能小,不然的话不退台来不及。
弹击是改变节奏的好手段
正手位没退下来的话,下一板可以挡,也可以快带。
3.假动作
最常见的就是发球的假动作
比如,转不转防拧
具体的话,我很喜欢用的,抛起来,
转身用发下旋的动作碰一下球。
其实没有下旋,就是一个球落下来碰了下板子,
真要论的话弱上旋吧
看不出来的话会摆高。
然后是击球的假动作
比如快摆变劈长,
侧身位晃挑接摆短,
侧身的时候身体停一下,手臂带出去,
落点是直线和斜线。
这个打左手尤其好用。
4.长球
长球一定要发,不管发的好不好。
把他当成核武器就行了。
记住,不是指望你发的怎样
而是让他脑子老是想着长球。
这样他才会在上步和防偷长中做选择。
5.打左手,站位要往中间偏一点。
左手的反手斜线威胁太大。
如果不适应,那么学对面
镜像着来。
还有左手拉球喜欢带点侧旋。
咱们其实也可以包着拉。
6.打横板
正手小三角结合反手底线长能杀死一大片。
中路追身是命门。
7.打高个子
同理中路追身,两面掉动的话对面手长防死你。
甚至一个跨步就补到了。
中路对面必须要动起来。
8.打速度比你快的
退台加质量
速度快的这种真别纠缠。
9.面对擅长借力的,有时候发力别太冲
加点旋转让他别那么轻松借力。
不然借力打力难受的是自己。
10.杀高球是很耗体力的。
所以自己杀高球的话要速战速决
但是等的话要看清旋转
脚下要快。
两板反手位接一个大角。
不行循环。
放的话对菜鸟多加侧旋。
对高手多加上旋,让球拱起来。发飘。

暂时就想到那么多
寒流来袭 发表于 2023-8-27 14:41:21|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先松后紧和随之带来的鞭打式发力
这点其实在我打羽毛球的时候我就知道了,但在乒乓球里花了一定时间才掌握
原因在于羽毛球拍更长,所以在挥动过程中,更容易产生甩鞭子的感觉,即手先动,拍后动,力量就会像一股海浪一样从肩膀沿着手臂传递到拍头
而乒乓球拍很短,这种感觉就更难找。
其实这招人人都会,想象下你要扇一个人耳光,抡起你的手臂,手掌外翻,肩膀带动手臂,手臂带动手掌,像鞭子一样抽在对方脸上
只是打球的时候很多人就不知道怎么用这种技巧了
再补充一点就是关于旋转的。
对拉和对搓本质上都是在逆转球的旋转,很多人都不明白为什么有时候对搓自己突然就冒高了出界了,很简单嘛,因为对方不是搓过来的,而是托过来的,你的强下旋球对方托过来,旋转方向没有逆转,而旋转强度被抵消,对你来说就成了不转,如果胶皮特殊一些,甚至会变成上旋。
还有就是发球,接触球的底部往后兜也会出上旋,球直接砸在倾斜的拍面上,不摩擦的话也是弱上旋,不要觉得别人发球接触球底部就是下旋,这是个新手吃发球常见的误区。
——————
新增最近看别人打球发现的一个问题——有关于惯性的。
昨天球友跟球友比赛,我一个很转的下旋搓过去,他跨步上前一搓,直接出界,他当时大惑不解,以为我这个球其实并不转。
其实不然,球是下旋没错,但之所以出界,是因为他在往前冲的过程中击球,身体没有刹住车,于是身体向前强大的惯性便会导致球出界,与旋转无关。
这一点其实是乒乓球里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技巧,比如我们发球总强调摩擦之后要“收住”,这里所谓的收住,其实就是通过手的快速减速,直到静止,克服惯性,防止向前挥手给球过多向前的动能,能量集中在摩擦上,这样出去的球,才又转又短,不至于出台。
同样的,我们在高手的发球教学里,常看到一个技巧,叫做“重心压弧线”,在勾手发球中特别重要。
这其实是个很抽象的说法,为什么发球之后,身体埋低,球的弧线就会低?
其实深究起来,也是惯性问题,如果我们发球后身体立刻抬起来,板子实际上也会跟着抬起来,获得一个向上的速度,这个及其微小的速度,就会把即将脱板的球抬高。
很多时候我们只注意到手和拍子对球的影响,却忘了我们身体相对于球来说,是一个质量巨大的实体,尤其在一些小力量的细节球上——比如搓摆,一旦身体的惯性传递到球上,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所以我们常常强调身体紧凑,实际上也是在克制惯性的影响,即使小力量的摆短,手上动作也要短促干净,避免过多动作破坏球的稳定性。
janejinz 发表于 2023-8-27 14:42:01|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乒乓球有的时候就像狗,越跑它就越追你;反过来,如果向它冲过去,它就会被追得到处跑。
打球时,越是退台、越是重心后坐,就越觉得这球顶得慌;迎上去、压上去揍它丫的,它马上就乖多了。
所以要迎前、主动击球。

其实“狗论”还可以进一步地从击球动作本身,延伸到双方的对抗上:
对练的时候,你坚持向前顶住了,他就想后坐了;
相持的时候,你坚持钉在近台了,他就想退中台了;
发抢的时候,你坚持抢先上手了,他就会倾向于保守等你失误了;
关键球时,你坚持住不眨眼了,他就要掉链子了;
你始终坚信自己一定能赢,他迟早就会怀疑自己是不是会输。
————乒乓球的实力,基本是由客观肌肉记忆和战术套路决定的。但“只要我不跑,跑的就是它”的这一条主观意识,在势均力敌的对抗中,真的可以撬动胜利的天平。


PS:我前几年改正手动作,用发球机苦练很久未果,跟高手们对练则更是糟糕,最后心灰意冷破罐破摔地去小区露天球台跟大爷大妈们厮混,反倒渐入佳境。
感悟后,才知道我客观上的动作其实已经改对了,但一直是被发球机和高手们顶着打,重心后坐;而大爷大妈们的球虽然狗屁不通,但也绵软无力,给了我学会迎前主动发力的机会。
很久以前就听过“人打球,不能球打人”这一说,但真正地体会到二者的区别,却是在经历了这一番折腾之后……总之,掌握这个原理,对我来说,简直就是完成了正手技改的最后一块拼图。球技大涨谈不上,不过效果还是立竿见影的。
gurucn 发表于 2023-8-27 14:43:00|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别的不说,其实有一点真的很受用:就是正手的攻球。
我曾经打球的时候,由于缺乏真正懂球高手的指导。哪怕是专业的乒乓球教练,一般也只能发多球,没法真正告诉我击球要领和纠正我错误的动作。
因此很长一段时间,我在面对上旋来球的时候,我总是喜欢带一点摩擦过去,虽然也不是强烈的弧圈球,好像不摩擦就没法击球了一样。总觉得只有摩擦了击球才稳定,不摩擦击球就不实在。而很长时间也没有人纠正我的动作,我也就一直这样打。自己也浑然不知其实是不对的,只是感觉这样的攻球对对方的威胁不大,哪怕发了力也没有那种“打透“的感觉,而我又没法和横板两面反胶的对手拼弧圈相持,因此输了很多球。
前段时间有幸得到了高人(世界级球员)指点,顿时我的很多技巧和感觉都突飞猛进了。其中令我非常印象深刻的就是:所有上旋球和不转球都几乎不带摩擦,直接撞击过去。整个人身体收紧,转腰发力,动作做完整。在训练的过程中,老师亲自示范,并且纠正了我的动作,我自己领悟也挺快的,逐渐就掌握了不摩擦纯撞击的感觉。并且发现这样子击球稳定性丝毫不减,回球速度快并且沉,对对方的威胁性大大提高了。
后来我也学习了直板正胶突击下旋球,那种感觉更是一个字“爽”。只要动作正确,位置适当,机会一来,“啪”的一声,球就过去了。速度是真的快,并且没有弧线,只要角度不太差,对手基本很难能有质量回球。只有对于那些不便于直接突击的下旋球,才会加摩擦拉一板弧圈球。毕竟正胶的精髓在于撞击而不是摩擦。
这个效果真的是立竿见影,马上我就有了那种“打透胶皮“的感觉了,球落在球板上的声音都和之前截然不同了。之前是”噗噗“,之后明显声音变得明亮起来,是”啪啪“的声音,并且伴随着那种合上力量透板的感觉。可以说,我是有了前所未有的体会,也总算是打出了直板正胶的特点了。
同时,老师还教了我其他的一些击球要点,真的是每个都在点子上。从正手攻打上旋球,到突击下旋球,再到用于正手起下旋球的弧圈球和反手推挡等。每新学到一项技能,我就感觉自己的技术有了新的突破。
在这样的改变下,我的正手攻球质量肉眼可见的高了许多(也就是单板质量提高了)。在和比自己实力强的对手训练的时候,对方明显感觉受到的压迫感提升了许多,好多球对手也不得不被动退台了。在一场训练赛中,我曾经赢不了的一个对手(差距也不是很大那种),被我3:0横扫。后来回看录像,我终于有感觉自己打出了一点直板正胶的风采了。
<hr/>诚然,我自己的正胶技术还有很多缺陷,也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后续还要继续努力。但是我真的发现,有个好的老师指导比什么都重要。无论是和球友讨论还是自己摸索,或者是看网上的视频,都不如找一个真正的高手去教学来的实在。可以这么说,和高手学几天,就能抵得上自己摸索太久太久。
我之前自己走过不少弯路,因为自己之前是打过反胶的,还是用打反胶的固有思维去打正胶,形成了一些错误的习惯。同时我也曾经遇到过自己是打横板两面反胶,完全不会教直板正胶却还乱教,误人子弟的教练。现在看来,能找到一个真正厉害,并且会教学的高手,才是提升球技的王道。况且现在能找到一个会打正胶的教练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我能遇上如此高手也是三生有幸了。



底板:Stiga Carbonado 290;正胶:Donic Baxster F1A(2.0mm海绵)

附带说一句,碳素290打直板正胶真的挺不错的,进攻速度快,拉弧圈也不错,稳定性也挺好。唯一的缺点就是底板比较重,大概95g左右。如果反手要贴反胶横打可能要考虑好胶皮重量问题。不过我打一面正胶一面长胶,就不会太担心这个了。
石磊 发表于 2023-8-27 14:43:42|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教五岁女儿“学认钟表”,挺有感触。
“00:00”、“3:00”、“6:00”、“9:00”、“12:00”这些整分整点,学得最快,几乎一教就会。
最挠头,时针、分针、秒针各指各的,诸如“16点32分41秒”,教起来最麻烦,要反复地解释,告诉她三者之间内在的关系和运行规律。
学得虽慢,学会了,一劳永逸。


这段“教学经历”让我深刻感受到:有些事,你再急,规律也“冷冰冰”在那里,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不因你的急迫而更改。
学习和掌握规律,是习得一门技能看似最“慢”实则最“快”的路子。
01

抽象地看,打好乒乓球,也是一门“技能”(体育技能、运动技能)。
既然属于“技能”范畴,那么必然受到“规律”的支配。
所以,我一直孜孜不倦、乐此不疲地遍寻“打好乒乓球的规律”,即“击球原理”。
在这个过程中,我特别重视“那些看起来‘支离破碎’”的个人体悟。
因为我发现:教科书中那些全面系统的理论,往往“中看不中用”,反而是细微感性、高度个性化的个人体悟,更鲜活,更有效。


02

今天来分享一位身边乒乓大咖——聂冲,关于“击球原理”的四点分享:
先来简单介绍一下聂冲:


国家一级乒乓球运动员,出身河北正定乒乓球基地,曾赴日留学、打球多年,与松平健太、丹羽孝希为队友,后执教日本东山高校数年。归国后,返回正定乒乓球基地任教。曾荣获河北省第十五届运动会专业组男子单打冠军、2018年挺拔直通德国石家庄站男子单打冠军,等等。
关系非常铁,平时各忙各的,见面、聚会机会并不多。
前几天,碰巧凑到一起,自然而然地聊起了乒乓。
我问:“聂教练,业余球友平时练球,想继续提升,有什么需要注意或提示的事项吗”?
聂冲回复,“无论是专业领域还是业余球友,打球姿势不一定整齐划一,但击球的基本原理必须尽量科学、合理”。
“具体来说,有四点需要注意:
一是乒乓球首先是向前的技术。向前发力是最重要的一点;
二是击球一定要引拍,只有充分引拍才能发出力量;
第三,所有的击球动作都是80%向前+20%向侧,无论向右侧还是左侧;
第四,现在击球重心比过去压得都要低,进入大球时代,压低重心才能加大向前的力量。压低重心的同时,手要适当放高,居高临下击球,更有压迫力和侵略性。
聂冲接着解释道,“‘向前’和压低击球重心是一回事,因为现在球变大,增加撞击比例,多向前用力,才能增加回球的力量速度。”
“引拍这一点,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历久弥新,无比重要,但特别容易被忽视”。
“为什么张本智和、伊藤美诚东京奥运会后,上升势头不如从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击球动作偏小、引拍不充分,刚冒出来的时候,趁彼此不熟悉,小动作、快节奏,猛冲猛打,打了大家一个措手不及。等互相熟悉了,过小的击球动作、不充分的引拍,打不出绝对质量,自然日渐下风了,这是必然”。
“80%向前+20%向侧,是我的一个总结,比例不一定科学,只是我个人感觉。‘80%向前’还是强调多撞击多发力,‘20%向侧’其实是强调摩擦,无论是反手拧拉,还是正手弧圈,都有一个‘拐点’,而这个‘拐点’恰恰是最适合摩擦的那个点”。
“还是那句话,所谓‘规律’,就是无论你是专业还是业余,都无法逾越的东西,遵循这四条要点,多思考、勤实践,球不会差”,聂冲最后补充。
03

聂冲教练四条毫无保留的技术分享,好不好?
我认为,特别棒。
勤学之实践之,对于提升球技,大有裨益。
是否囊括了所有的击球原理?
显然,做不到。
但是,这样的分享仍然非常有意义。
我们正是通过无数次、摸过无数个边边角角、方方面面的侧面,才得以慢慢接近、认识“乒乓世界”的全貌。
这个过程是困难、漫长的,但也是苦中作乐、先苦后甜的。
乒乓球纯粹的乐趣,尽在于此。
<hr/>有新的心得体会,会不定时补充......................




不知从何时起,“旋转”不再是乒乓球运动中的热门词汇。

伴随着无机胶水、40+新材料球等国际乒联的历次改革,好像都在针对旋转,降低旋转、削弱旋转好像成为了乒乓球未来方向,“旋转”越来越不受欢迎。

如果就此,你认为“旋转”即将退出历史舞台,那么依我看来,实在是大错特错。

只要乒乓球最基本的规则不发生颠覆式的改变,“旋转”的作用,再如何强调都不为过。




01

乒乓球,区别于其它球类最大的特点正是千变万化的旋转,是难点所在,也是乐趣所在。

有教练戏言,“接发球技术,是世界性难题”,它之所以难,正难在旋转的变幻莫测、千人千面。

比如,同样是下旋球,有人发的死转,有人是一般转,有人是不怎么转。相似的动作,天壤之别的差别,不迷糊才怪!

很多球友觉得乒乓球技术提高难,同样难在旋转。

在很多业余比赛中,我们看到很多动作外观很规范的年轻球友,一上场比赛失误连连,反而是一些动作看似一般的老球友,游刃有余,凶稳有度。

个中差距,正在于对旋转的理解和把握。

如果说练球有不算捷径的捷径,那么我认为是“旋转”。你对旋转理解越透彻,越靠近乒乓球运动的本源。




02

以前曾遇到过一位外地球友,自我戏称“三个转”——发球转、搓球转、拉球转,虽是直板单面老式打法,一般人还真过不了他这一关。

我认为,他的出彩不是偶然,而是“无意”中抓住了核心问题,还是绕不过去的“旋转”。

“旋转”本身是质量,更是一种制约性因素。制约着对手只能按照某种套路来,很难动弹,只能被乖乖牵着鼻子走。

比如,你发一个死转的台内短球,对于一般业余球友来说,只能老老实实搓回去,他(她)非要挑打或拧拉,不是不可以,但很可能伴随着大量的失误,反而导致输得更快。

你想让对手以搓球方式回接,对手又确实是以搓球方式回接,这就叫“制约”。核心的牵制性因素,还是“旋转”。

03

一言以蔽之,要打好乒乓球,无非做好两件事:一是上台,二是质量。

多上台,需要良好弧线的保护,太低易下网,太高爱出界,都不灵。好弧线由摩擦制造,摩擦即旋转。

旋转,同时也有助于你更好发力。

很长一段时间内,我沉迷于对爆冲技术的迷恋,不可自拔。暴力、一板过、潇洒、凌厉等词汇,是那时我眼中乒乓球最美丽的模样。

但是,真到了比赛的关键比分,一是不敢爆,二是高失误,这样的“悲剧”一再上演,倒逼着我去思考破解之路在哪?

我的答案是:旋转。

暴力是表象,旋转才是内核。

手上抓不住球,没有好的摩擦、充分的旋转,你就压根加不上力,也不敢加力。非要硬来,只能是杀敌一万自损八千,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比分零比五。




04


基于以上认识,在最近练球过程中,我把自己的精力更多放到了对“旋转”二字的体悟上。

能不能把每一板球拉得更转更实,吃的更深?体会用旋转变化,更强的上、下旋来制约限制对手的上手?能不能通过制造旋转,拉出弧度不同、落点深浅不一的弧圈球?等等。

这样的尝试,常常伴随着“并不太过瘾的练球体验”,枯燥、乏味、周而复始......

但是,我坚信,离旋转越近,离涨球也就越近,进步的秘密就藏在里面。

如果您对我有兴趣,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杨磊谈乒乓”,我给您分享,一个热爱了乒乓球二十年、买了八大收纳箱乒乓读物、做过三年《乒乓世界》器材版编辑的深度乒乓沉迷者,对乒乓球运动的所有理解。乒乓球,是一辈子的事情,一起热爱我们的热爱!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