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真的活了139岁吗?

[复制链接]
huchuanhao 发表于 2023-8-27 14:06:09|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果是虚的,中华五千年最多几千年呢?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tkv2373 发表于 2023-8-27 14:06:59|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也不是没有可能吧(doge
im286user 发表于 2023-8-27 14:07:48|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历史要分清该信什么不该信什么,自己学会分析算数。
姜子牙也就是齐太公太公望死在康王六年,加上成王22年,武王三年,掐去头尾也就三十年,武王伐纣时太公还是很能打的,“时维鹰扬”么,最多也就四十左右,再加上30年就是活到七十多,在当时就算长寿。
别看武王管太公叫师尚父,就好像他有多老,你们推一下武王的年纪,武王崩,成王尚幼,过不去五岁,古人早婚早育,18岁生娃那都算晚的,照这么算,也许武王伐纣时也就二十出头,二十出头喊四十岁的叫干爹过分吗?再说又是岳父,我看挺说得过去的。
再说了,师尚父到底是什么意思,官职?爵位?这都还说不清。
齐太公死时他孙子都能辅佐周王了,七十多的爷爷三十多的孙子,这岁数也对的上。
反正三代以上提及的岁数我是不信,文王97,武王54,太公80事文王……谁爱信谁信去,我就信常理。
你们要拿出来逸周书啊礼记啊的记载啥的论证古人岁数,那不如拿伊索寓言来论证世上有会说法国话的兔子。
反正都是寓言故事。
碎雨寒辰 发表于 2023-8-27 14:08:13|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姜子牙生平年纪的史书记录前面几位答主回答的很详细了。我属于外行,理解下来就是灭商之后的时间比较可靠,但是啥时候出山的就不好说了。这个合理,古人说姜子牙是老头,未必就真是七十多岁遇到的文王。我记得一个明确的例子就是司马迁的《报任安书》里面非常著名的那段: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有好几个是事件时间顺序颠倒的上帝视角。你是先被放逐囚困还是先写书,在排比句写上头之后未必那么在意。
但是这题目下面有几个答主就真是。。。元世祖唱歌——胡逼咧咧。说什么神奇的上古纪年法,比如下面这三位高人:

  • 姜子牙真的活了139岁吗?
  • 姜子牙真的活了139岁吗?
  • 姜子牙真的活了139岁吗?
说当时一年不是现代的一年,而是合现在的半年或者四分之三年。。。而且似乎都是“看到过一个说法”这样的句式开头。这无疑是过于草率了,至少应该给出一个来源吧?
现在来说,周时期很多历法细节确实有不太清楚的地方,但是观其大略,这种年程度的问题是没什么疑问的。甚至更早的殷商历法,我们都可以从甲骨文中略知一二。
比如这块甲骨:


部分释文如下:


甲骨文主要是殷人占卜所用。而且通常一块甲骨不会仅仅用一次就丢掉——啥家庭啊能那么浪费?这块甲骨就是连续从十二月记录到了来年二月。
殷人占卜的习惯还是比较好的,你看,我们可以比较清楚的知道,十二月的癸丑日进行了一次占卜,然后是癸亥日、癸酉日。十三月癸巳日、二月癸酉日、癸未日等等。就像我们写日记记录日期一样。
这里面最先明确的一点是,当年是闰年——即便是现代的农历,也经常会有闰年,闰年比平年多一个月,为13个月。卜辞中出现十三月是一个比较明白的例子,可以证明殷商的历法是有闰年闰月存在的。这样的闰年闰月是阴阳合历的典型特征,但是具体天文计算水平精确到什么程度呢?不好说。
那么接下来还可以看出一些东西来,这就需要我们带着脑子进行一点计算了。甲骨文中比较明确的是以干支纪日,什么叫干支纪日?打开你的百度,搜万年历。:


比如今天,万年历显示的丁酉日就是。这种方法以60干支循环配给每一天。类比一下星期纪日就是把星期一二三四五六日循环配给每一天,一样的道理。
甲骨释文中这些占卜可以看出,记录中十二月最后一次占卜是在十二月癸酉日,而二月第一次你占卜则是二月癸酉日。中间夹着十三月(闰月)和一月(或称正月)。天干地支一共有60个,如下图:



这图40错了。。。网图

那么癸酉日到下次癸酉日经历多少天呢?
显然是59天。数不清楚回去补小学课程。
按照农历的一般规则,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十二月癸酉日是十二月的最后一天,而二月癸酉日则是二月的第一天,也就是二月初一。
中间十三月和一月,一个29天一个三十天,怎么分配不好说。粗略来看殷商历法中的月似乎和后世农历大月30小月29的路数是比较类似的。是不是完全一样?不好说。


说到这里,我觉得那种神奇的高人所说的神奇的上古历法,似乎已经没有存在的空间了。
接下来我们聊点别的。甲骨文还有一个很著名的东西,就是这个:


这是著名的四方风甲骨。百度百科甚至给这片甲骨单独弄了个词条。
释文为:
东方曰析,风曰协;
南方曰夹,风曰微;
西方曰夷,风曰彝;
口口口宛,风曰隩.
你单独看可能是古人闲的没事给风还取名字。其实不然。结合传世的《尚书·尧典》:
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厥民析,鸟兽孳尾。
申命羲叔,宅南交,曰明都。平秩南讹,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鸟兽希革。
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厥民夷,鸟兽毛毨。
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鸟兽鹬毛。
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厘百工,庶绩咸熙。”
尧典中说的后世称之为四仲中星,是指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四个节气的黄昏观察正南天空出现的星星,分别为鸟、火、虚和昴。这个法子后世称之为昏中星。四个星星里面明确的是火即是大火星,即心宿二或者说天蝎座a星。虚和昴都是后世二十八宿之一。这是明确的二分二至节气相关内容。但是你看那个厥民析、因、夷和隩,结合甲骨文,你琢磨,你细琢磨。
如果这还不够,还可以看看《山海经》里面的内容: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鞠陵于天、东极、离瞀,日月所出。名曰折丹,东方曰,来风曰俊,处东极以出入风——《大荒东经》
有神名曰因因乎,南方曰因乎,夸风曰乎民,处南极以出入风——《大荒南经》
有人名曰石,来风曰,处西北隅以司日月之长短——《大荒西经》
有人名曰鹓——北方曰,来之风曰 ,是处东极隅以止日月,使无相间出没,司其短长——《大荒东经》
虽然有些差异,但是即便是外行也能脑补出不少东西了吧?
四方风的风,和日常随便吹的风还是有不小差距的,说起来和后世的九宫八风更加贴近。
八风实际就是类似节气的一种和方位、季节都有关系的大杂烩。
何谓八风?
距日冬至四十五日,条风至;
条风至四十五日,明庶风至;
明庶风至四十五日,清明风至;
清明风至四十五日,景风至;
景风至四十五日,凉风至;
凉风至四十五日,阊阖风至;
阊阖风至四十五日,不周风至:
不周风至四十五日,广莫风至。
——《淮南子·天文训》
详细就不展开了,但是某种角度来说,殷商人日常了解某种近似二分二至的知识是没问题的。
至于说纯按干支来算季节和年,也不是没有,但是算法和 @璠璠 说的不太一样。比如《管子·五行》中:
日至,睹甲子木行御……七十二日而毕。
睹丙子火行御……七十二日而毕。
睹戊子土行御……七十二日而毕。
睹庚子金行御……七十二日而毕。
睹壬子水行御……七十二日而毕.
合冬至之后每72天配五行,一年360天,所谓“天有十日 , 日六竞而周甲 , 甲六复而成岁 , 三百六十日法也”。简单做一个表格参考:


包括《淮南子·天文训》的“日冬至子午,夏至卯酉,冬至加 三日,则夏至之日也。岁迁六日,终而复始……”段,说的也是这个事情。包括后世一年五季,搞了个长夏属土,和这个方法也是有渊源的。
但是说什么一年240天?那就太不着调了。
仪琳 发表于 2023-8-27 14:08:47|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长不看版:那么根据姜子牙的子女及其生育状况,可以推断姜子牙的确是当时少有的高寿“人瑞”,但其真实寿命应该在85-98岁之间,而非过百,更非139岁。
且姜子牙的长子,齐国第二任国君吕伋同样高寿,其寿命约87岁。去掉神话性,姜子牙在当时也具有崇高的政治地位“尚父”+“太师”+“齐国首任国君”,以及崇高的家庭地位,“武王姬发的岳父”+“周成王外祖父”+“周康王外曾祖”,+“齐国之祖”,和尊崇的文化地位“武圣”。致使吕尚不断具有“传奇性”和“神话性”。但以正常生理而言,吕尚寿命在85-98岁之间比较合理。

#长篇完整版,本篇有两个内容:一是,根据吕尚子女推断吕尚的寿命;二是,解释中国古代星象术语。所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是大家耳熟而能详的语句,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天文“三垣四象二八星宿”的“分星”和“分野”。也正是依靠“利簋”中星象记载,我国能够准确推导出牧野之战发生的准确时间,从而为众多历史事件的准确时间提供了依据,其中就有姜子牙的几个光辉时刻。
#第一部分:姜子牙的寿命
首先,姜子牙(姜尚、吕尚)长寿,但具体寿命并无准确记录。
《史记》中:“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盖太公之卒百有馀年,子丁公吕伋立。”
虽然无法得到吕尚的出生年份,但却知道吕尚病逝于周康王六年(公元前1015年)。
已经有从史料文献的角度分析的文章,所以本观点就不再重复已有结论。那么本人从另一个角度看其寿命:如果无法推断一个人的寿命,那么可以从其子女的情况进行间接推断。
1、首先:齐丁公吕伋,为吕尚长子,去世于周穆王二年(大约前975年),比其父亲晚40年。
且,成王初期时期,吕伋已经在三监之乱时(公元前1043年)独立帅军奉命征讨,说明成王初年吕伋已经成年。
那么,吕伋的年龄应该> 18(成年)+69,吕伋的寿命至少是87岁。从吕伋的后代来看,吕伋去世时其子吕衡等已经去世,进一步说明吕伋寿命至少为87岁,已经算是“高寿”。
而周康王六年时,当吕尚去世时,吕伋至少38岁,且吕伋二子也已经成年,三子尚未成年。说明吕伋年龄在38-40岁之间是非常符合实际情况。
那么,如果吕尚寿命超过一百岁,岂不是吕尚60岁以后才有“长子”吕伋?
2、以牧野之战(公元前1046年)时,吕伋并未参战,可能也是因为尚未成年,而在4年后又能独立领军。则进一步说明吕伋很可能就是在这四年中成年,所以吕伋寿命为87岁为可靠的。那么吕伋的父亲吕尚不太可能在60岁以后才有长子,所以吕尚的寿命应该低于60+38。
3、吕尚的长女,吕伋的姐姐邑姜,是周武王姬发的王后,生周成王姬诵。成王13岁登基为王,那么邑姜应该至少长其子16岁,那么邑姜在成王即位时至少29岁。而且武王姬发也没有比成王更大的儿子,只有几个比成王更小的儿子,说明武王姬发的应该比邑姜并不会大太多,如果大十岁的话,武王寿命应该在39岁左右。(这点与《竹书纪年》中武王寿命年五十四相悖,却比较符合其婚姻和子女、幼弟弟的情况。)  那么这个年龄组合,也可以解释成王即位后,周公、燕公辅佐,蔡叔等叛乱期间,武王姬发的几个主要弟弟年龄在20-35岁之间,而另外几个幼弟尚未成年登上历史舞台,需要在成王期间继续分封。
4、牧野之战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此时吕尚的长女约25岁,长子吕伋约15岁,其女婿武王姬发约35岁。那么此时的吕尚年龄应该不会大于60岁。否则吕尚难以“致师”(驾车从自己军队前快速杀到敌方部队,并割取对方部队首级取回,进行炫耀武力。)
《诗经》: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
都充分描写了吕尚的勇武,而非“智谋”,所以牧野之战时,吕尚应该正值壮年,年龄应该在60岁以下,最可能在50岁左右。
那么以这个年龄不仅能很好的解释其长女、长子的年龄,也能解释吕尚加入到文王集团的年龄在30岁左右,文王去世时,吕尚年龄应该在40岁左右,武王则在20岁左右即位,此时吕尚已有足够资格称为“尚父”,并将十多岁的女儿嫁给武王,几年后生下成王。
那么根据,吕尚的子女情况,可以推断吕尚的确高寿,但其真实寿命应该在85-98岁之间。
这个年龄区间也与司马迁的大约一百刚出头寿命(“盖太公之卒百有馀年”)的记载,相距并不大。
但如果吕尚活了139岁,那么其长女、长子如何生出来都是问题。
且,其长子吕伋是成王的亲舅舅,在成王期间长期担任“禁军虎贲的统领”保卫宫廷,这也符合“国舅”的工作岗位,并在康王期间继续活跃在历史上,历经多朝一直活到了周穆王二年,算是充分继承了吕尚的长寿基因。
已经有从史料文献的角度分析的文章,所以本观点就不再重复已有结论,另从子女的角度进行分析,不一定符合文献记载,但却比较符合生育年龄。

#第二部分:解释中国传统“分星”和“分野”中几个术语,顺带辟谣某位“新论”。
有位@璠璠 提出所谓“甲子纪年”新算法,提出了“从春至甲子开始,每六十天一季,一共四季240天,到冬至癸亥结束。大约相当于现代的八个月。”
一开始,本人以为他既然敢提出新论,想必必有高论,结果连基本的“甲子纪年”常识都不懂就搞创新? 还以为百度百科才是正确的答案。
既然他首先在他的回答中,提到的本人的反驳意见,不如本人再详细补充下如何“辟谣”:










1、西周早期青铜器“利簋”,可以证实上朝时期的“纪年法”与现在一致。这件“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铭文为: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 描述的是“牧野之战”的时间和天文现象,时间是“甲子”“早晨”,天文“岁星当空”,根据这一文物,我国考古学家和天文学家,准确的推算出“牧野之战”的时间: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早晨的六七点钟。不仅准确的推算出时间,还证明“天干地支法”一直沿用至今。
2、同时,“昔武王克商,岁在鹑火,月在天驷,日在析木之津,晨在斗柄,星在天”,出自《国语 周语》。正是记录了牧野之战的天文知识,根据这一记载,与“利簋”的天文记录非常一致。交叉验证了记载的可靠性,再次证明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完善。
3、《国语》:“天鼋之分,我之皇妣。太姜之侄,伯陵之后,逄公之所凭”的清晰记载了姬周的母系来源即:“天鼋之分,我之皇妣”。 这里的“天鼋之分”对应的是地理分野,而2中的“晨在斗柄,星在天”,就是指天文上“水星处于天鼋宫”而“天鼋”地理上是“我之皇妣”,所以当时周人认为:牧野之战的星象对周而言是“大吉”。
4、献侯鼎铭文“唯成王大祓,在宗周,赏献侯□贝,用作丁侯尊彝,天鼋。”,郭沫若解释认为轩辕为天鼋之音变,天鼋在姓氏上就是轩辕。
所以,从四个来源于青铜器、古书的交叉证据充分表明:我国古代天文、地理和姓氏祖源是经得起验证的。同时我国古代的“甲子纪年”已经完善,不存在所谓周初的纪年只有8个月的荒唐事件。
5、那么天鼋宫是指哪里呢? 中国古代天文学中,天鼋即玄枵,是玄武七宿的女宿、虚宿和虚宿。那么天鼋的分野也就是在女宿、虚宿和虚宿之间。所以搞明白天鼋不仅能较为准确的定位牧野之战的星象,进而重复验证牧野之战的时间。还能从“天鼋之分,我之皇妣”,找到姬周的母系“姜嫄”(姜嫄,周人始祖后稷之母,帝喾之妻)的出生地。
从近几十年的考古发现马王堆帛书中的星书中关于天文地理的记载(中国现存最早的天文专著)(马王堆帛书星宿分野考,2012,晏昌贵,武汉大学,湖南省博物馆馆刊。):“婺女 (女宿分野)齐南地也,虚(虚宿分野)齐北地也,危(危宿分野)齐西地也”
同时,交叉验证:《汉书·地理志》:"齐地,虚,危之分野也,东有甾川,东莱,琅邪,高密,胶东,南有泰山,城阳,北有千乘,清河以南,勃海之高乐,高城,重,信阳,西有济南,平原,皆齐分也."。
马王堆墓葬虽然是西汉早期,其中的帛书则内容主要根据战国中期的文献的再次整理,那么以公元前350年战国诸侯的地图进行验证“天鼋”的地理分野,以天鼋三宿的内切矩形区域来看,姬周的母系祖先“姜嫄”的母系氏族有邰氏来源就位于现代山东的东南区域。而非百度百科上所说的山西、陕西区域。


而且帝喾生于高辛(今河南商丘),与姜嫄所在的山东东南相邻,所以两个部落联姻更加可信。从而进一步证实了“天鼋之分,我之皇妣”的可靠性。再次从多个资料来源,完美交叉验证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和地理史料的准确性。
欢迎讨论并提出新的观点,但首先先请了解基础知识,然后再在此基础上提出“新论”。而非不会走,就先想跑,甚至直接飞起来。
#描述下推导论证的逻辑关系:

1、现代出土的利簋(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记载了牧野之战的星象和“甲子”日。可以根据星图精确推断出事件时间。“利簋”的记录者为“右史利”,周朝官方史官,亲身参与木业之战,并用当时的术语记载星象。
2、春秋时期的《国语》流传至今,其中《国语》也有关于牧野之战的星象记载。1和2交叉验证,二者星象基本一致,日期非常接近,由于“利簋”的精准性和亲历性,根据逻辑推导中的充分条件,可推导出《国语》的作者左丘明时期星象术语与右史利时期是一致的。因为1和2都能得到相似的结果。即牧野之战后约500年,中国古代仍旧使用同一术语记录天文地理。
3、马王堆汉墓(1972年出土于湖南省长沙市)中的帛书中的“分野”与《汉书 地理志》一致,且马王堆汉墓帛书中的资料大量基于战国中期积累的文献资料的再次整理誊录。马王堆帛书星书虽然在公元前185之后作为陪葬品进入墓室,但内容记载许多是基于公元前350年左右的地理状况,此时距离左丘明仅有150年。《国语》的星象术语与马王堆汉墓帛书的星图一致,那么马王堆中的星图分野也能通过“必要条件”推导出《国语》的分野与帛书星图一致。进而通过“必要条件”得到《国语》中关于“天鼋之分,我之皇妣”,的“天鼋之分”代表的天鼋分野是正确的。
4、《汉书》中的天文地理知识,反映了公元100年左右的相关术语,其关于分野的记载与帛书星图一致。进一步表明,西汉初年至东汉,相关知识传承的一致性。
5、通过多个时期,不同文献来源(既有青铜器铭文,又有传世古书籍,还有新近考古发现)交叉验证,从公元前1000年左右,至公元100年,我国天文历法和地理疆域的记载是连续可靠,尤其是关于“天文”术语的记载并未发生变更。

相关文献:1、马王堆帛书星宿分野考,2012,晏昌贵,武汉大学,湖南省博物馆馆刊。 2、关于《汉书》地理方位研究,2018,周凤,山西师范大学,艺术品鉴。
fifa8808 发表于 2023-8-27 14:09:22|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概推测是116-118左右
首先可以知道的是,他是周康王六年去世的,太公望和吕尚还有姜尚,全部都是同一个人,对于他的年龄,司马迁只是写了一句一百多岁,没有给出具体数字。
《史记·齐太公世家》:【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於吕,或封於申,姓姜氏。
夏商之时,申、吕或封枝庶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後苗裔也。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
【盖太公之卒百有馀年,子丁公吕伋立。】
他去世的年份是可以确定的
《竹书纪年·周纪》:【(康王)六年,齐太公望卒。】
《史记·周本纪》:【成王既崩,二公率诸侯,以太子钊见於先王庙,申告以文王、武王之所以为王业之不易,务在节俭,毋多欲,以笃信临之,作顾命。太子钊遂立,是为康王。】
所以说太公望还是相当长寿的,经历了周朝的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代。
明确提到他的年龄的有三个地方
《尉缭子·武议》:【太公望年七十,屠牛朝歌,卖食盟津,过七年余而主不听,人人(之谓)[谓之]狂夫也。】
《困学纪闻·卷八》:【其《纪年》曰:‘康王六年,齐太公望卒。’参考年数,盖寿一百一十余岁。今按《书·顾命》云‘齐侯吕伋’,则成王之末,伋已嗣太公为齐侯矣。】
西汉刘向的《说苑·君道》:【太公望出夫朝歌之屠,年七十而相周,九十而封齐。】
然后再看周武王、周成王的在位时间,《史记》没写,只好看《竹书纪年》,既然知道了去世时间了,那么就把数字算一算,做个数学题。
周武王在位十七年(包括之前未灭殷商时)
《竹书纪年·周纪》:【十二年辛卯,王率西夷諸侯伐殷,敗之于坶野,王親禽受於南單之臺,遂分天之明。
立受子祿父,是為武庚。夏四月,王歸于豐,饗于太廟。命監殷,遂狩于管。作大武樂。】
【十七年,命王世子誦于東宮。冬十有二月,王陟,年五十四。】
周成王在位三十七年
【三十七年夏四月乙丑,王陟。】
康王时期的6年+成王37年+武王17年=60年
从周武王继位一直到周康王六年,一共是六十年的光阴,如果按照尉缭子的记录,太公望七十岁还在做买卖,一直做到七十七岁。
77+60就是137,刚好文王时期就加入进去了,理论上讲,139岁确实是有可能的,但是问题在于这个年龄是不是太大了点,现代社会要活130都不容易。
然后《竹书纪年》刚好又提到了周文王得到太公望的年份。
《竹书纪年·殷纪》:【(帝辛)三十一年,西伯治兵于毕,得吕尚以为师。】
【五十二年庚寅,周始伐殷。秋,周师次于鲜原。冬十有二月,周师有事于上帝。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从周师伐殷。】
可以看出帝辛五十二年,就是周武王十二年,也就是说周文王是在帝辛四十年挂的。
那么太公望在帝辛三十一年加入的,一共在周文王手下工作了九年时间,结合刚才的计算结果,60+9=69年,太公望从加入周文王的团队,到去世一共是69年。
按照尉缭子的说法,至少是七十七岁时才加入的法,77+69就是146岁!按照刘向的算法,七十岁加入,还正好是139岁,所以这个说法恐怕并不是空穴来风吧。
不过前文提到,宋代的《困学纪闻》对此就提出了质疑,而且他按照当时可以看到的资料推算,太公望应该是活了一百一十多岁的,这个年龄相比之下更能为人所接受吧,所以尉缭子这个地方很可能是用了夸张的说法,刘向应该也是走的文学路子,而没有走历史考证的路线,太公望实际上的情况应该要减二十岁才对。
那么太公望应当是一百一十多岁才去世的,按照118岁(没说是这么多,而是举例子)算,那么太公望加入的年龄为,118-69=49岁。
在武王继位的时候是58岁,灭掉殷商的时候是70岁,周成王继位时是75岁。
再结合另外两段历史事件来看,享年一百一十多岁的记载确实要更可靠一点。
《吕氏春秋·纪·仲冬纪》:【吕太公望封於齐,周公旦封於鲁,二君者甚相善也。相谓曰:“何以治国?”太公望曰:“尊贤上功。”周公旦曰:“亲亲上恩。” 】
太公望在分封到齐国以后还在亲自打理政务,按理来说完全可以交给儿子了。
《史记·周本纪》:【武王使师尚父与百夫致师,以大卒驰帝纣师。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
《逸周书·卷四·克殷解》:【周车三百五十乘,陈于牧野,帝辛从。武王使尚父与伯夫致师。王既誓,以虎贲、戎车驰商师,商师大崩。商纣奔内,登于鹿台之上,屏遮而自燔与火。】
太公望在牧野之战的时候,曾经和伯夫架着战车致师,也就是显示肌肉,如果太公望的年龄此时不超过70岁,完全可以理解,但如果已经九十上下了,这就存粹折腾老人家。
具体的数字估计是不可考了,但是应该是享年一百一十多岁,加入周文王的团队时应该未满五十。
《诗经·大明》:【有命自天,命此文王。于周于京,缵女维莘。长子维行,笃生武王。保右命尔,燮伐大商。
殷商之旅,其会如林。矢于牧野,维予侯兴。上帝临女,无贰尔心。
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大意如下:
〔上天有命正从天而降,天命降给这位周文王。在周原之地京都之中,又娶来莘国姒家姑娘。长子虽然早早已离世,幸还生有伟大的武王。皇天保佑命令周武王,前去袭击讨伐那殷商。
殷商调来大批的兵将,军旗就像那树林一样。我主武王誓师在牧野,他说只有我们最兴旺。上天监视你们众将士,不要有什么二心妄想!
牧野地势广阔无边垠,檀木战车光彩又鲜明,驾车驷马健壮真雄骏。还有太师尚父姜太公,就好像是展翅飞雄鹰。他辅佐着伟大的武王,袭击殷商讨伐那帝辛,一到黎明就天下清平。〕
根据西周时期的《诗经》所描述的,尚父在牧野之战身体还很强壮健硕,这也是一条很重要的参考资料。
另外,由《诗经》来看太公望确实是周武王尚父,百科上周武王享年67岁,肯定是有问题的,唯一提到周武王去世年龄的是《竹书纪年》,说周武王54岁去世。
《竹书纪年-周纪》:【十七年,命王世子诵于东宫。冬十有二月,王陟,年五十四。】
周武王在位十七年去世,享年54岁,那么灭掉殷商时姬发为49岁,武王继位时应当为37岁,那么太公望要当姬发的尚父,至少要在当时比37大不少才可以吧。
按113岁算,加入时为44岁,到武王继位是53岁,比武王大16岁,这个年龄差称一句尚父也勉强可以理解,但是考虑到周文王和儿子的年龄差距(文王成年继位,且在位有五十年时间。),太公望应该是要比武王大二十岁左右比较合适。
那么去世时应当为116-118岁范围,如果说是119岁的话,按照古人算虚岁的习惯,直接就是一百二十岁了。
那么加入时应为47-49岁,武王继位时太公望为56-58岁,到武王伐纣时是68-70岁,周成王时继位为73-75岁,到周成王中后期,大概是九十岁以前退休由儿子接班,也就是《困学纪闻》说的【今按《书·顾命》云‘齐侯吕伋’,则成王之末,伋已嗣太公为齐侯矣。】
有评论提到了当时一年的长短问题的,那个时代一年也有十二个月,一年三百多天。
《尚书-虞书-尧典》:【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厘百工,庶绩咸熙。”】
一周年是三百六十六天,而且要用加闰月的办法确定春夏秋冬四季而成一岁。
当然了,《尚书》现在很多被认为是伪书了,但是伪书是东晋初的时候,豫章内史梅赜给朝廷献上了一部《尚书》,也就是现在通行的被认为是伪书的《尚书》,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后人添加进去的内容,并非当初创作时的原貌。
但是这一段在汉时成书《汉书》和《白虎演义》当中,也是有记录,故而《尧典》这一段记载不会是伪书,西汉鲁恭王刘余,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的另一部《尚书》残篇,所以能和汉朝及以前的著作对得上的话,还是可以证明其真实性的。
比如说《尚书-舜典》的内容,只要结合《左传》来看,就能知道不是后世添加的那一部分。
《尚书-舜典》:【曰若稽古,帝舜曰重华,协于帝。浚哲文明,温恭允塞,玄德升闻,乃命以位。慎徽五典,五典克从;纳于百揆,百揆时叙;宾于四门,四门穆穆;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
《左传-文公十八年》:【是以尧崩而天下如一,同心戴舜以为天子,以其举十六相,去四凶也。故《虞书》数舜之功曰‘慎徽五典,五典克从’,无违教也;曰‘纳于百揆,百揆时序’,无废事也;曰‘宾于四门,四门穆穆’,无凶人也。舜有大功二十而为天子。】
关于《尧典》的情况也是一样的,对照上面贴的原文即可。
《汉书-律历志》:【尧复育重、黎之后,使纂其业,故《书》曰:“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岁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厘百官,众功皆美。”其后以授舜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
《白虎演义-卷八》:【《尚书》曰:“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春夏秋冬。时者,期也,阴阳消息之期也。四时天异名何?天尊各据其盛者为名也。】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