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唐太宗的武功被后世淡化?

[复制链接]
.silvanesw 发表于 2023-8-27 14:04:16|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说起唐太宗李世民,大多数人第一映像是他善于纳谏的美名,他开创的“贞观之治”,而对他的绝世武功不甚了解。
个人感受:记得初中历史课本上就没提他在唐朝开国战争中的作用,贞观朝对外征伐也就一句“天可汗”带过。而民间演义小说里他更是成了靠仁义打天下的文弱公子!
我第一次了解到他的逆天是高中时看一片网络文章,看到他一边留大部队围着洛阳,一边率几千骑兵就击败窦建德十万大军那段时,当时就跪了!
而他登基后的武功则是最近看史书才震惊:原来贞观朝对外战争全胜!动辄是灭国级别!原来在初唐时大唐领土就达到空前,简直是出道就巅峰啊!
越深入了解就越感叹,李世民简直是开挂般的人物,武能马上打天下,文能下马治天下!他不是文弱公子,而是顶天立地的英雄男儿!
这样文治武功都冠绝古今的人物,为什么后世只突出他的文治,刻意淡化他的军事成就呢?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aGDasdg 发表于 2023-8-27 14:05:02|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淡化,只是缺一个细细吹的笔杆子
举个例子
比如项羽就让大家印象深刻,但是你要是把他的武功和李二比,那就差远了,最起码项羽没有平四夷,他也没被刘邦逼得乌江自刎了
那么大家更了解项羽的战绩呢?
因为司马迁
我这么说吧,四大名著加一起,没有司马迁的文笔好
人家一个写史的,愣比所有写小说的文笔好
到哪说理去?
司马迁文笔可比写诗的,专业也是史学家的大家,想象力和留白不次于任何小说大师,名气更是历史级超级up主
李二的故事要是给司马迁写
李二百分百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战神

所以这事不怪李二,不怪读者,就怪司马迁到现在拖着还不投胎
当代人要是有个司马迁写作水平的人,肯定要写一个《二凤天翔》啊
多好的题材,粉丝基础也好,创作环境也好
写书都可能写成全国首富,司马迁何必憋着?
akey066 发表于 2023-8-27 14:05:31|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唐太宗的一生就是《战 争 与 和 平》的史诗。
吐血推荐这个视频:李世民战史
【万王之王l燃向】李世民战史:大唐帝国的最强征服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
“夫兵甲者,国之凶器也。土地虽广,好战则人雕;邦国虽安,忘战则人殆。雕非保全之术,殆非拟寇之方。不可以全除,不可以常用,故农隙讲武,习威仪也。”——李世民《帝范》
我朋友:唐太宗给普通人的印象是……慈祥……
我:……
好吧,继“热爱核平天可汗”之后,再加一句“慈祥核善唐太宗”……
之前灵光一闪,我想到李世民戎马一生,前半段是伟大的英雄,三尺长剑定天下,后半段则是如同一个真正的神,给饱经战乱的人间带来和平与安宁,合二为一就是“济世安民。”
这两天看了一个很冷门但内容非常不错的讲座,叫《国宝故事》,李二这一期说的自然是昭陵六骏,主讲人是昭陵博物馆副馆长李浪涛和于赓哲。
与其他歌颂唐太宗一生功绩的纪录片不同,这个讲座说了昭陵六骏的境界和深层意义,我想,这也是“唐太宗武功被后世淡化”的原因(之一)。
具体如下(内容较多):



唐太宗为什么选择九嵕山?“九嵕山的孤不是孤家寡人的孤,是曲高和寡的境界”



“从背后看九嵕山,它像卧虎,当地人把这个地方叫藏龙卧虎,真龙天子唐太宗就在里面埋着,所以这里就叫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这就叫天造地设”



“你看了九嵕山的山势之后,就觉得九嵕山与唐太宗一生能匹配”





“昭是明德有功,是一个美好的字样,象征太阳,带来光明”



“爱所有人,相信少数人,不负任何人”


然后,重点来了:
“九嵕山有九,九五至尊,而昭陵六骏的石刻就放在第五台地”
“为什么唐太宗把带箭受伤牺牲的战马放在昭陵背后?他的最高追求是什么——和平”
“这是战争的伤痛,如何没有伤痛,那就是没有战争”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上之上策也”
“大国重器止戈为武,大国重器只为和平”
“如果不打仗,我这宝马不是都还在吗”
“他就是用马身上的箭展示战争的残酷”
“这也是一种忧患意识”






丘行恭与飒露紫
“按理讲昭陵六骏都是唐太宗骑过的马,每匹马身上都应该有唐太宗的英姿,可是唐太宗没有设计自己——这是最高境界,相见不如怀念”
“踏花归去马蹄香——最高明的人让你看不到花,让蝴蝶跟着马蹄子飞,马蹄不香蝴蝶怎么跟着它飞呢?这是唐太宗的艺术”
“文学因为情感而饱满,文学因为有思想而深刻,这句话适合一切艺术品”
“的确是唐太宗的境界,昭陵六骏的境界太高了……这是唐太宗的一部史书,历史是有温度的,只要你靠近,就会被温暖”



李世民从来都是一个立体、多面甚至是完全的人,而不是某一个标签、某一种身份,所以无论是“千古一帝”还是“万王之王”,都不足以形容他的强大。
况且,他的武功可能被“淡化”,但不会被“遗忘”,因为这是一份空前绝后的武功,军事领域,他就是独步古今也是唯一的天可汗。
如此盛大的武功,终是被唐太宗润物细无声的文治所感化,因为千年万年过后,哪怕已经没有了国界的概念,人类依然会为和平而奋斗,依然会向往天下太平。


贞观之治,如梦如幻,而它真的存在过。
lovess217 发表于 2023-8-27 14:05:57|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你翻看《旧唐书》和《新唐书》的话,那就谈不上被淡化了,这两本书都很翔实地记载了唐太宗的武功。
不过在我们民间社会,李世民的形象确实是武功被淡化了,我想有以下几个原因吧:
一、首先李世民是皇帝,皇帝本身就应该是以帝国统治者的身份出现,所以大家都认为他的主要业务是处理朝政而不是上战场拼杀。
二、李世民的武功很强不假,但是文治更精彩。这就好比你们班的学霸每科成绩都接近满分,但是有个单科已经到达世界顶级水平了,所以广大吃瓜群众只记住了这个单科天才。
三、不要低估了《贞观政要》这本书的政治价值,这本书堪称华夏五千年政治治理的典范书籍,李世民被称为“明君典范”这本书是给他加了很多分的。
chyyjt2005 发表于 2023-8-27 14:06:14|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开篇加提醒:引文太长,可以跳过,重点加粗,只看分析)
代隋者唐,更十八君,垂三百年,而其治莫盛于太宗。太宗之为君也,诎己从谏,仁心爱人,可谓有天下之志。以租庸任民,以府卫任兵,以职事任官,以材能任职,以兴义任俗,以尊本任众。赋役有定制,兵农有定业; 官无虚名,职无废事; 人习于善行,离于末作。使之操于上者,要而不烦; 取于下者,寡而易供。民有农之实,而兵之备存; 有兵之名,而农之利在。事之分有归,而禄之出不浮; 材之品不遗,而治之体相承。其廉耻日以笃,其田野日以辟。以其法修,则安且治; 废,则危且乱。可谓有天下之材。行之数岁,粟米之贱,斗至数钱。居者有余蓄,行者有余资,人人自厚,几致刑措。可谓有治天下之效。
夫有天下之志,有天下之材,又有治天下之效,然而不得与先王并者,法度之行,拟之先王未备也。礼乐之具,田畴之制,庠序之教,拟之先王未备也。躬亲行阵之间,战必胜,攻必克,天下莫不以为武,而非先王之所尚也。四夷万里,古所未及以政者,莫不服从,天下莫不以为盛,而非先王之所务也。太宗之为政于天下者,得失如此。
——来自“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的《唐论》
实际上这篇文章曾巩是很夸二凤的,认为唐宗是自“先王”(西周成、康时期)以来唯一集齐了天下之志、天下之材、治天下之效的君主。在这之前还提到了汉文帝,但也只是做到了天下之志。不过这些绕来绕去的分类总结都不要紧,重要的是加粗的部分:
他亲临作战阵地,战必胜,攻必克,天下没有人不认为他是勇武的,但这并不是前代圣王所崇尚的;四方万里之外的异族,古代未及推行政教的地方,莫不服从,天下没有人不认为他是强盛的,但这并不是前代圣王所追求的。太宗治理天下,得失就是这样。
曾巩认为二凤虽然做得非常好,但仍然不能与先王并称,缺点就在于:法度、礼乐、田籍、教化没有先王做得好——这些虚乎的就不说了(反正三皇五帝以后一代不如一代是历朝士大夫们的政治正确),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最大的毛病是:
他太能打了??!
“非先王之所尚也”、“非先王之所务也”……
合着“先王”的土地都是充话费送的???
可我明明记得黄帝当年是 “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啊!
话说我曾经把这段跟朋友分享过,结果朋友问我:曾巩为什么要夸二凤百战百胜?
……
我该如何向她解释,你能理解曾经有那么一个历史时期和背景下,“战必胜,攻必克”是贬义词吗?

可能有人会说即便是唐宋八大家勾编修院中书舍人写的策论也只能代表个人意见,代表不了官家更代表不了时代——那么我们来看一看同一时期的“官修史”好不好啊?
这是先前《旧唐书·太宗本纪》记载的洛阳虎牢之战:
七月,总率诸军攻王世充于洛邑,师次谷州。世充率精兵三万阵于慈涧,太宗以轻骑挑之。时众寡不敌,陷于重围,左右咸惧。太宗命左右先归,独留后殿。世充骁将单雄信数百骑夹道来逼,交抢竞进,太宗几为所败。太宗左右射之,无不应弦而倒,获其大将燕颀。世充乃拔慈涧之镇归于东都。
太宗遣行军总管史万宝自宜阳南据龙门,刘德威自太行东围河内,王君廓自洛口断贼粮道。又遣黄君汉夜从孝水河中下舟师袭回洛城,克之。黄河已南,莫不响应,城堡相次来降。大军进屯邙山。九月,太宗以五百骑先观战地,卒与世充万余人相遇,会战,复破之,斩首三千余级,获大将陈智略,世充仅以身免。
其所署管州总管杨庆遣使请降,遣李世勣率师出轘辕道安抚其众,荥、汴、洧、豫九州相继来降。世充遂求救于窦建德。
四年二月,又进屯青城宫。营垒未立,世充众二万自方诸门临谷水而阵。太宗以精骑阵于北邙山,令屈突通率步卒五千渡水以击之,因诫通曰:"待兵交即放烟,吾当率骑军南下。"兵才接,太宗以骑冲之,挺身先进,与通表里相应。贼众殊死战,散而复合者数焉。自辰及午,贼众始退。纵兵乘之,俘斩八千人,于是进营城下。世充不敢复出,但婴城自守,以待建德之援。太宗遣诸军掘堑,匝布长围以守之。吴王杜伏威遣其将陈正通、徐召宗率精兵二千来会于军所。伪郑州司马沈悦以武牢降,将军王君廓应之,擒其伪荆王王行本。
会窦建德以兵十余万来援世充,至于酸枣。萧瑀、屈突通、封德彝皆以腹背受敌,恐非万全,请退师谷州以观之。太宗曰:"世充粮尽,内外离心,我当不劳攻击,坐收其敝。建德新破孟海公,将骄卒惰,吾当进据武牢,扼其襟要。贼若冒险与我争锋,破之必矣。如其不战,旬日间世充当自溃。若不速进,贼入武牢,诸城新附,必不能守。二贼并力,将若之何?"通又请解围就险以候其变,太宗不许。于是留通辅齐王元吉以围世充,亲率步骑三千五百人趣武牢。
建德自荥阳西上,筑垒于板渚,太宗屯武牢,相持二十余日。谍者曰:"建德伺官军刍尽,候牧马于河北,因将袭武牢。"太宗知其谋,遂牧马河北以诱之。诘朝,建德果悉众而至,陈兵氾水,世充将郭士衡阵于其南,绵互数里,鼓噪,诸将大惧。太宗将数骑升高丘以望之,谓诸将曰:"贼起山东,未见大敌。今度险而嚣,是无政令;逼城而阵,有轻我心。我按兵不出,彼乃气衰,阵久卒饥,必将自退,追而击之,无往不克。吾与公等约,必以午时后破之。"
建德列阵,自辰至午,兵士饥倦,皆坐列,又争饮水,逡巡敛退。太宗曰:"可击矣!"亲率轻骑追而诱之,众继至。建德回师而阵,未及整列,太宗先登击之,所向皆靡。俄而众军合战,嚣尘四起。太宗率史大奈、程咬金、秦叔宝、宇文歆等挥幡而入,直突出其阵后,张我旗帜。贼顾见之,大溃。追奔三十里,斩首三千余级,虏其众五万,生擒建德于阵。太宗数之曰:"我以干戈问罪,本在王世充,得失存亡,不预汝事,何故越境,犯我兵锋?"建德股栗而言曰:"今若不来,恐劳远取。"高祖闻而大悦,手诏曰;"隋氏分崩,崤函隔绝。两雄合势,一朝清荡。兵既克捷,更无死伤。无愧为臣,不忧其父,并汝功也。"
乃将建德至东都城下。世充惧,率其官属二千余人诣军门请降,山东悉平。太宗入据宫城,令萧瑀、窦轨等封守府库,一无所取,令记室房玄龄收隋图籍。于是诛其同恶段达等五十余人,枉被囚禁者悉释之,非罪诛戮者祭而诔之。大飨将士,班赐有差。高祖令尚书左仆射裴寂劳于军中。六月,凯旋。
这是北宋编修的《新唐书·太宗本纪》中的洛阳虎牢之战:
七月,讨王世充,败之于北邙。四年二月,窦建德率兵十万以援世充,太宗败建德于虎牢,执之,世充乃降。六月,凯旋。
还记不记得“逸马杀犬于道”的典故里欧阳修说的那句:“使子修史,万卷未已也”?
……
使你修史,那就修成史料浩劫了。

这就回到了那个老生常谈的论调: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
嗯,胜利者会书写历史,失败者……会改变评判与取舍的标准?
zgts 发表于 2023-8-27 14:06:19|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谢邀。
首先,我认为没有刻意淡化,只能说很多人受了演义小说的影响,正史上该有的都有,但关注正史的人到底不如看演义的人多,就像很多人至今都认为苏定方和李道宗是反派。
再加上建成太子的粉抹黑一下,很多人提起李世民就是杀兄屠弟,篡改历史,至于他究竟为什么杀兄,究竟有没有改史,不关他们的事,至于皇帝当的怎么样,军事才能怎么样,更不关他们事。因为比起讨论学术,狗血的伦理剧谁都能说两句,显得自己很了不起。
李世民的军事才能从来没有被埋没过,“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教员不都评价过吗。
最重要的,李世民他是皇帝,皇帝才是他的正经职业,所以评价他的贡献时,必然是以他的正职为主。
好比隋炀帝那个千古作精,有谁会管他的诗其实很不错呢?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