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为什么没能成为一个合格的首都?

[复制链接]
licemiao 发表于 2023-8-27 11:25:44|来自:江西萍乡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觉得很奇怪啊,江南地区自古一直是鱼米之乡,不但繁华而且富裕。南京背靠山峦屏障,前面长江天堑,而且市内还有玄武湖,一旦被围自给能力极强。而且还有南面的大片平原作为大后方。还有这座城市处于内陆和沿海的贸易要冲,向北和往南和去内陆交通都极为便利。但是纵观历史,南京虽然是六朝古都,以南京为首都的国家和朝代往往不是强大王朝的遗老遗少在苟延残喘就是几代而亡的短命王朝,这是为什么的?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2z0y0z0 发表于 2023-8-27 11:26:00|来自:江西萍乡 | 显示全部楼层
南京是一个合格的首都,从地缘结构上长江相当于长城,南京就是北京,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在长江边缘的门户。
除了自身地形特点外,既是江北平原的突出部,也恰好是鄱阳湖平原和太湖平原枢纽地位。


所谓守江必守淮都知道是战略纵深的问题,实际上长城也是如此。一旦失去察哈尔热河辽宁宣大地区,直接把兵力压到长城边上,大概率就会遇到骑兵深入内地劫掠。所谓守长城必前出扩大纵深。
南京作为首都的偏安问题在哪儿?在于整个国家的战略定位导致南京确实沦为偏安之处。这个国家定位就是所有人潜意识里的陆权国家意识,有这个战略潜意识,才会有中原和偏安概念。
这是都知道的三角区域,中国的核心区是中原地带,关中河北江南都是对于核心区的半核心区。
感谢知友给的图,我实在是不会作图,有图就能直观明白,将就看吧。


长安洛阳邺城襄阳南阳南京正好处于这条新月地带的边缘,处于核心半核心交界地带,它的优势在于有利于内部控制。


再往外扩就是传统汉少混居区域,也是农牧分界线,这条过渡线也就是半核心半边缘地带。北京正好处于河北的北部边缘地带,北京的江南陆权镜像首都应该是杭州而不是南京。
问题在于岭南福建在唐宋时期已经基本完成汉化,陆权的南部威胁约等于0。作为陆权国家的中国长期面对的战略挑战是游牧南下,不是南面安南缅甸或两广叛乱,使所有的政治中心都会不自觉的南居北向往北靠。
此时再看南京就相当于开封,还不如开封。地处核心区中心位置,且远离北向陆权的边缘地带,自然会被传统陆权思维当做偏安。
<hr/>南京在近代以来已经不能算做偏安,一是因为整个世界已经转向海权主导,二是科技发展使传统的北面游牧威胁归为0。
在海权原则下沈阳北京济南徐州南京杭州南宁就是非常合适的选择,都是海洋与陆地之间的门户,又不是直接靠海有一定缓冲。
综合陆权传统,北京和南京就是更合适的选择,觉得南京偏安就可能会选择北京。当然,选择北京是一个综合考虑,远不是一个因素。
fcsyzh03 发表于 2023-8-27 11:26:15|来自:江西萍乡 | 显示全部楼层
撇开地理、历史因素谈结论,都是耍流氓~其实这就和问「武汉作为九省通衢,在历史上为什么不曾做过大一统政权的首都」一样。
我们一起来捋一捋历史上的首都,以及和它相关的地理历史因素。
1、古都三角,何为中原

如果将中国历史上最具特点的三个都城「西安、北京、南京」连起来,正好在大地上围成了一个三角形,而且几乎是等边的。



图 1:三个古都围成的三角示意图

仔细看上图你会发现,中国历史上所有统一王朝的都城,甚至南北朝的分立,如邺城、洛阳、开封等等,也都未曾出过这个三角形的范围内。
那么这个三角里,到底有着什么奇葩的魔力呢?
但其实只要你到过黄河,无论去的上游还是下游,可能都会大失所望——因为狭窄的河道、满满的泥沙,你很难会相信它是一个从古到今都无数被提及,甚至成为中国人「灵魂」的母亲河。
相比于另一个流域——长江来看,相对很宽的黄河下游也不及长江的一些支流。



图 2:长江实拍图

那么这位黄河大神何德何能呢?我们上一张图大家应该就会明白了——



图 3:黄河历史河道示意图

发现一个问题没?
黄河这条河,历史上从来就不是「一条河」——它最北侧的入海口曾到达如今北京、天津一带,最南边入海口曾到达如今江苏的淮河。
也就是说,除了突兀的山东泰山地区——在中国低矮的东侧,从来就没人能约束的了这位母亲。
黄河不仅滋润了东方的大平原区,也用自己的泥沙不停地「赠送」给我们土地——从先秦到今天,无论南北,海岸线都向后推进了 100 公里有余。
虽然如今,黄河已经基本稳定在古代「济水」一带的河道,但在黄河南北的「淮河流域」、「海河流域」,仍是母亲河的「双小弟」,共同诉说着「黄淮海平原」——这一中国最大的农耕区——而这一切,正好被约束于这一神奇的三角地带。



图 4: 三角区域中的三角平原地带「黄淮海平原」 示意图

那么黄河中的泥沙是从哪里带来的呢?
进入黄河中上游阶段,你会发现黄河的道路变得固定,不仅不像个后妈乱打人,还十分包容,有如渭河、汾河这样的河流投怀送抱——这就是黄河的上游流经的「黄土高原」地带,大部分的黄河所携带的泥沙,都是从此而来。
所以,比起水患不定的下游,这个看似干旱的高台,却塑造了比比皆是的上古文明,同样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图 5:黄河中上游和中下游对比图

而黄河流域独特的「阴阳互补」也共同组成了传统意义的「中原」,或者说「北方」。如果我们以「黄河南北」+「黄土高原东西」来画坐标轴,它则正好形成了「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四个区域——



图 5:北方坐标轴示意图

这个坐标轴的原点,也是那个三角形的正中,正是著名商代的殷墟所在处——河南安阳河北邯郸一带,是实实在在的文明龙兴之地,而山东、山西、河南、河北这四个名字,直到如今仍然是中国北方四个大省的名称,也是直至今日仍然保持着高密度人口的区域。



图 6:中国人口密度示意图

可以看出,我们的这个「古都三角」内部,正好也是中国人口分布密度最高的片区,这也正是所谓「黄河文明」——这个中国文明摇篮的本质,更是中国上古三代的主体疆域。
当然,这一部分也是想告诉大家整篇文章的核心,那就是——「水」塑造一切。
不过到了这里,肯定也会有人产生疑问,那就是大多数时候,为什么都没有将首都定在三角中心呢?这个问题,我们在说完湖北的问题后,大家自然会得到答案。
首先,我们会看到——上面的三个古都中,「南京」是唯一的一个江南城市,但南京虽属于江南,位置其实非常靠北,和河南信阳平行,比起河南的驻马店也南不了多少。而它也正是位于长江入海的最后阶段中,长江向北方拐过去的一个大弯形成的长江下游三角洲上。



图 7:南京与河南驻马店、信阳地理位置对比示意图

所以,自南京以下的区域,很早也发展出了属于自己独特的长三角—太湖文明,从古老的河姆渡到著名的「良渚文明」,皆源于此处,他们的血缘、语言可能都不同于中原华夏,但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而且也作为农耕民的本质,所以到了西周时期,这里产生的吴、越两国,很快就被中原文化同化掉,纳入「中华」范围内。
然而在上图中,如果溯长江游而上,你会发现,长江会经过了一个肉眼可见的「大峡谷」,在地质学上,这里叫做「郯庐断裂带」——



图 8:郯庐断裂带示意图

(其实在地质学上它一直延伸到山东,只不过北边被黄淮海泥沙给「填平」了)。
至此你就会发现,长江流域完全不同于黄河流域,它是在多山的中国南方的各个「夹缝」中求生存,以至于径流量远大于黄河的它,却被约束的服服帖帖。
不过,再往上游走,一个意外出现了——
因为你即将进入到一片广阔的盆地,这正是我们这次的主角——湖北省一带。



图 9:湖北省位置示意图

当你注意到湖北省后,再看一下这个「古都三角」你就会发现——我去?为啥我大湖北被巧妙地避开了?
2、火神后裔,筚路蓝缕

我们先来看一下湖北省所在区域的特点——



图 10:湖北省周边山脉示意图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整个湖北省是一个典型的「一圈是山、中间盆地」的地形,不过比起我们一会要说的四川那种纯粹的大盆,湖北省所在之处更像是一个「破盆」,一个「四处漏水」的破盆——
在湖北东北处,横亘着桐柏山、大别山两条山脉,这里是淮河水系的发源地,也是李云龙编筐的地方。
这一条山脉地带,让古都三角的黄淮海地带,在此则彻底画上一个句号——所以你能看出,这一山系基本和古都三角的底边是平行的。
然而正是这个山系西北侧「漏水」的一个缺口,彻底改变了大山另一侧「化外之地」的历史。
要不是这些年清华收到的一批古老先秦竹简的整理(《清华简》),我们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这样一个上古的创业传奇——
鬻(yù)熊,中原氏族「芈姓」部落人,此部落号称「火神祝融之后」,但事实上,芈姓部落可能是一个以观察天文星象擅长的部族,据说主要通过观察「大火星」(心宿二,天蝎座α星)来预测吉凶的巫师世家,古称「火正」。
中国有个成语,叫「七月流火」,这可说的不是夏天热,恰恰相反,是指的天蝎座大火星向西行走,天要转冷的含义。
所以你看,「火神山」这么一看,不就浪漫了嘛,不过要知道,这时候,他们家还和湖北没有半毛钱关系。
在商朝末年,鬻熊曾投靠西方周部落的老大「昌」,成为周王昌的老师,得以被器重。从此,鬻熊的后代,则以「熊」为氏,号称「芈姓熊氏」。
然而,就在鬻熊的儿子熊丽出生时,他心爱的老婆妣厉难产,最终选择剖腹,以自己的性命换取后代的存活。妣厉死后,巫师用荆条(原本为「楚条」,楚、荆同意)包裹其腹并下葬。
至此,芈姓家族,开始以「楚(荆)」作为自己的部落名,以纪念这一伟大的母亲。
到了熊丽以及儿子熊狂治理部落的时候,周王发终于彻底战胜商朝,问鼎中原。本居于河南的楚人知道,平原的好地方都是人家姬家人的,肯定轮不到自己,于是开始逐渐迁徙到豫西南山区(伏牛山)。
也就是在此时,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曾因避祸曾逃亡楚人处,被好生招待,攒了一大波人品。
注:周王发就是「姬发」,但先秦不这么叫,周公旦你不能叫他「姬旦」不是?
果然,不久周王发早逝,儿子周成王继位,强大的周公旦辅政,此时楚人首领已经是鬻熊的孙子熊绎了,他终于得偿所愿,被封为诸侯,但是分给他的位置和土地的大小都十分可怜——位于丹阳之地的「子男之田」。
那么这个「丹阳」是哪里呢?我们可以看下面这张图。



图 11:丹水以及「丹阳」示意图(图内红圈以及红点)

其实,这个丹水就是如今河南湖北交界的「丹江」(你一定听过「丹江口水库」),而这个丹阳,乃是河南省南阳市的一个县——淅川县。



图 12:楚国国宝云纹铜禁(河南南阳淅川县出土,现保存于郑州的河南博物院)

所以说,刚建国的「楚国」,不过是在如今河南的一个县,地盘十分狭小。
根据清华简《楚居》记载:
熊绎建国后,为了纪念自己的火神祖宗以及难产的太奶奶,建造了一个小小的祠堂,但却连用来祭祀的贡品都没有,最后只能从隔壁的鄀国偷了一头小牛犊子,做贼心虚连夜宰杀。
但就这样的一个可怜国,却在熊绎的努力下,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模式——「中原河南既然混不下去了,我干嘛不向南寻找希望呢?」
这怎么说?我们先来看看这一块的地理位置。
其实,正是这个丹水一带,成为了中原进入「湖北」大地的一个「缺口」。
丹水只不过是一条小河,但丹阳最终汇入的却是一条大河——古人称之为「汉水」,当时人认为天地互联,各有「分野」,这条叫做汉水的大河,乃是和上天的银河同属映射,所以银河也被称为「星汉」。



图 13:丹水、汉水以及长江的关系示意图

汉水,起源于秦岭南麓的一个小盆地,也就是如今的陕西汉中(即现在的宁强县,约瑟翰庞麦郎的故乡),然后一路披荆斩棘,跑到河南和丹水汇合后,开始向南奔向长江。
在这样的地理位置下,我们的小熊,也就是熊绎,据说沿着汉水,乘坐破车、身穿被荆棘刺破的衣服跋山涉水,开始默默扩展地盘——这也就是史书中所谓的「筚路蓝缕,以事天子」。
但是,虽说是「以事天子」,楚人可有着自己的算盘——在楚国几代人的努力下,他们不惜化身「蛮夷国度」,开始攻伐同化汉水沿岸的百濮诸民族(可能是孟—高棉人,和柬埔寨、越南人同源),芈姓部落遍地开花。
面对这种情况,周朝开始慌了神,便开始把自己在山西汾河一带的封国「随」、「唐」、「应」、「鄂」等地贵族,迁往汉水一带建立兄弟国,号称「汉阳诸姬」。
到这你可能发现了,这些正是如今湖北的襄阳(古称唐城)、随州、应城(孝感)、鄂州等地的前身,都是山西的古地名。
总之,在西周时期,凭借周天子的实力还能压住野心不断膨胀的楚国,但等到西周末代,周都镐京被犬戎等攻克,周平王迁都东部的洛邑(洛阳),所谓的「周天子」开始被中原强权郑国欺负,最终沦为自己分封的诸侯手里的吉祥物时,楚国的机会终于来了——乱世春秋拉开帷幕。
春秋时期,东部的姜姓齐国在齐桓公的带领下吆五喝六,天天要当老大,楚国一边认怂,一边闷声大发财——私下里不断吞并汉水的姬姓封国,最终让自己形成了一个「汉水王国」。



图 14:楚国从丹阳开始沿汉水流域扩张示意图

而在周王之前分封的所有诸侯中,比较惨的其实是这个鄂国,你看上图我给标了 1、2。因为这个诸侯国本在山西临汾一带,其中一支被迁到南阳—襄阳这边防楚,没想到山西老家很快被晋国灭了,新地盘又被楚国迅速占领,打到汉水下游,最后又被彻底干掉——尸体就在如今的湖北鄂州,武汉旁边不远,用血肉有幸成为这一带最早的邦国。
他们自己可能也想不到,自己混这么失败,咋如今成了湖北省的简称了。
总之,随着楚国制霸汉水,他们知道自己定都在丹阳已经不太合适了,于是举家搬迁到了长江沿岸另立新都,开始了更大的野心——这个地方,就是如今的湖北荆州,楚人称之为「郢(yǐng)都」。
之前的历史学家,一度以为郢都就是荆州的代名词,后来才知道,这楚人管自己的都城都叫「郢都」……



图 15:楚国的第一次迁都示意图(从老郢都丹阳迁到新郢都荆州)

就在此时,楚国东部大别山一带的「黄国」联合起苟延残喘的随国(今湖北随州)打算干掉楚国。但最终还是被楚成王熊恽一举灭掉,黄国被吞并。
后来,黄国大批贵族被楚国收编,战国著名的春申君黄歇就是这一支的后人——除此之外,湖北东部一票「黄」字头的地名,也就这样出现了。
话说回来,春申君后来跑到还没啥人的上海,疏浚了一条河沟——正是 2000 年后闻名中国的「黄浦」。
随着楚国灭黄,诸侯才意识到,楚国这个曾经被看做是偏远南蛮之地的国家,已经不可小觑了。
在诸国中,身为子爵的楚国毫不在乎周王的分封等级,公然称王,早已是脱离周体系的存在——论面积,除了在北方同样牛 X 闪闪的山西晋国已无国可比拟。
但楚国庞大的地盘和落后的大酋长议事一样的政治制度,让内部矛盾非常激烈,直到一个人的出现——
那就是传说中「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楚庄王熊旅。其实庄王这个人没有从根本上改革楚国体制,但他却明白一个问题——只要楚国这个战争机器一直开下去,所有的内部问题,都从来不是问题。
至此,楚国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一方面向南继续同化分封,把触手伸向了更遥远的湖南甚至贵州地区,一方面开始准备自己的「北伐」大业。
最终,楚国一路占据淮河流域大量中原国家,一路反攻洛阳,这才有了传说中的——
楚庄王:周王老哥,听说大禹治水留下九个鼎,是天子之宝,这玩意几斤几两啊?
周王:emm——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尝闻也……
楚庄王:害~我逗你玩呢,我们就是蛮夷,稀罕你们中原这一套啊(我自己加的)。
这也就是所谓「问鼎中原」的来源。
总之,已称霸中原南半壁的楚国,一路打到了黄河边上,至此北方霸主晋国与它的矛盾开始不可避免。
最终,在著名的晋楚「邲之战」(郑州一带)中,晋国大败,楚国国力一时达到顶峰;但强大的晋国也没这么脆弱,楚庄王死后,晋国实力不断复苏,扛把子地位逐渐恢复。



图 16:春秋时期「齐、秦、晋、楚」——「四皇」形成示意图

总之,这春秋「四皇」实力过于强大,虽然后来又有超新星吴国、越国的挑战,但这几位老哥还是压住了场子,维持了天下的稳态,如果不出现大事件,没准直到如今,中国也是这样的。
但很遗憾的是,这个「大事件」最终还是发生了——「四皇」里的一个出现了崩塌,这崩塌的还不是别人,正是最强大的白胡子(划掉)——晋国。
在多年和楚国的斗争中,晋国兴起了一系列军功贵族,如赵氏、魏氏、韩氏、荀氏、中行氏、智氏等,在几家贵族的把控下,晋国国君名存实亡,六家打来打去,最终赵氏、韩式、魏氏三家获得了最终胜利。
三家一合计,我们都这么厉害了,还要晋国干啥?于是,就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晋」事件——庞大的晋国轰然解体,领土大部被韩赵魏三国瓜分,天下平衡被彻底打破,更为血腥的新时代——战国开始了。
如果说春秋时代还只是各个老大抢地盘争当扛把子,那战国时代,就是实实在在等待「海贼王」出现的斗争。
在这个时代,楚国一开始仍能保持既有战争能力,北上灭亡驻马店地区的蔡国,距离蚕食中原又前进了一步,同时灭掉了本来已经制霸东部沿海的越国,随后又和齐国爆发徐州之战,占领徐州。



图 17:战国初期的楚国国土面积示意图

别看楚国总自认为「我蛮夷也」,但实际上,楚人已经成为在华夏文明涉足薄弱的南方地区的先行者和开拓者,从版图上看,「中国」终于从原来的北方黄河政权,彻底成为黄河—长江的混合国度。
如果在这个时代,楚国能一举灭掉所有诸侯,那么如今的这个问题可能就不存在了。但也正是这之后楚国急转直下的国运,使得湖北地区最接近「大一统王朝」首都的可能性,在 2000 年前就彻底消失。
强大的楚国为了自己的霸业,收编了一个带领魏国从弱小走向强大的军事家吴起,他想针对楚国庞大的国土和混乱的政治制度不匹配的问题进行改革,却被保守派群起而射杀之。
没想到,吴起的头号粉丝卫鞅却来到楚国隔壁的秦国,锐意改革,被封秦楚交界的商地,号称「商鞅」。虽然商鞅最后也落得一个身死人手,但一个全新的制度——中央集权、军功序列,开始彻底在当时位于西垂的秦国扎下了根。



图 18: 秦(橙色)楚(蓝色)两国发家时地理位置示意图

从图上你会发现,秦、楚两国,就如同双生子一般,一个是依靠黄河最大支流渭河起家,制霸陕西的古国;一个是依靠长江最大支流汉水起家,制霸湖北的古国。
两家作为诸侯眼里的西戎、南蛮小兄弟,从春秋时代关系就很好,到了战国时期,更是代代通婚,秦国的娘家人基本都是芈姓的存在。
不过,就在商鞅变法后,秦国迅速越过难于上青天的秦岭、大巴山,天梯石栈相勾连地进入到中原政权从未涉足的西南土地——四川盆地,灭掉了这里神秘的古国——古蜀国、古巴国,迅速扩大了自己地盘。



图 19:秦国扩张示意图

从图上可以看到,四川盆地基本四面环山,所以古称「蜀道难」,只有东侧沿着长江穿越巫山才能进入湖北江汉,这个通道就是著名的「长江三峡」。
这时候可以发现,自此的秦国和楚国的地理优势就产生了极大的逆转。
此时,在经济上,秦国在四川盆地这个大宝贝里大修水利设施,使之成为自己的商品粮基地;在战略上,楚人的母亲河汉水被秦人抓住了脑袋不说,长江上游也全被控制。
随后,在纵横家张仪的撺掇下,两方因「商地」的问题,沿丹水爆发「丹阳—蓝田」之战,楚国大败,秦国彻底占领汉中,楚国的「命脉」开始急转直下。



图 20:商地以及丹阳—蓝田所在位置示意图

后来,秦国惠文王死后,他老婆宣太后摄政,也就是电视剧里那个「芈月」,这个嫁到秦国的楚国人,开始亲自着手瓦解自己的故乡。
而此时,把持整个长江、汉水、丹水上游的秦国,顺流而下攻打楚国易如反掌,但楚国反击却难上加难。
此后的楚国在各个战役中基本就没赢过,丹阳、鄢、郢都先后被攻克,所以就一直被打一直迁都,迁都到陈(河南周口)还是不行,最后已经迁到了安徽的寿春,还是按照惯例叫做「郢」,但是却再也没脸说自己是「湖北人」了。



图 21:秦楚战争示意图

总之,秦灭亡六国的过程,深刻印证了一个事实——在中国这片大地上,「从西到东顺流而下、从北到南攻克长江」——都是统一天下的最好模式,纵强大如楚国,缺少后方、地处东南的它,也最终伴随着最后的希望项燕战败于王翦,给这个国家奏响了绝唱。
当然,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虽然是句吹牛的话,但无论陈胜吴广还是项羽刘邦,某种意义来说他们都是曾今庞大楚国的一份子——要知道,秦始皇仅仅比刘邦大三岁,刘邦这位爷大半辈子都是战国楚国人,他亲眼看着秦始皇长大、统一六国、挂掉、农民起义,已经快 50 的他,打死也想不到天命能砸到自己的头上。
3、汉水、汉朝、汉族

但是,如果我们看到刘邦的发家史,你就会发现——他真正的好运,都是从他被项羽封到「汉中王」开始的。
占据汉中的刘邦,南控巴蜀,向北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控制陕西关中,直接把自己的「汉」政权变成了秦国第二,而汉统一天下的模式,本质和秦国也并无差别。
楚国虽然没赢,但楚人赢了。汉水王国虽然没能创造奇迹,但一个「汉王」,却让这条大江成为了一个伟大王朝,乃至于我们这个民族的名字。
就在荆州无人不知、汉中名震天下的时候,现在的武汉在干啥呢?要知道,武汉可是汉水和长江的交汇口啊。
很遗憾,汉水这条江,比起北边的黄河,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对江汉平原湖泊成因与地质钻孔资料的分析表明,这一地区的第四纪地层是河流相沉积旋回的多次重复。说明该地区在第四纪时呈现出河湖交错的地貌景观,因而江汉平原的发育过程是一个典型的泛滥平原。
也就是说,在第四纪的很长时间里,汉水下游河道非常不稳有关定,曾有过多次迁徙,或者表现为漫流状态。——《汉水中下游河道变迁与提防》
就在当年宣太后彻底反攻楚国的「鄢郢之战」中,已经崭露头角的白起将军,正是靠着掘汉水河道,淹了楚国的陪都「鄢」,也就是今天的湖北宜城,最终彻底搅乱楚国,攻陷首都荆州。



图 22:汉水中下游城市分布示意图

从宜城再往下,就到了不太好玩的汉水下游了——
上古时期气候非常温暖,就连北方都广泛分布大象、鳄鱼,降雨量极高,这就导致黄河流域都有着大量的洪泛无人区。
这就更别说降水量更高的长江中游江汉盆地了——先秦乃至秦汉的中国,气候仍相对温暖,北方逐渐稳定,但江汉下游仍难以开发。



图 23:汉水中上游一带城市同下游地区的云梦泽平原对比示意图

而如今荆州市这个地方,不仅离云梦泽较远,还贴近「汉水上游城市线」——古时长江在这里曾拥有一条分流,直接在仙桃一带注入汉水,这个分流加上汇合后的汉水最下游,又被称作「夏水」。
也就是说,现在的荆州才是曾经「大江三角」的重镇,所以它从楚国的郢都后,又先后成为了汉南郡、设江陵城,一直闻名。
而在「夏水」那边,可就没人控制得住了,它泛滥出一片非常不适合人生存的「古云梦泽」平原。别说「武汉」了,就算上整个汉水下游,都就没什么像样的城市——比如如今位于这里的仙桃,曾被屈原称为「沧浪之水」。
总之,因为「江、夏」在这里纠结,这里又被定为「江夏郡」,治所在如今武汉的「新洲区」,此郡早期一直默默无闻,勉强算是「武汉早期历史」了。
等到秦始皇,这个强大的帝国,这个一大半血统都是楚国人的帝王,究极进化,开始升级楚国未竟之事业——
他把目光投向了中国东南最后一个没解决的区域——如今的广东、广西——当年曾是壮傣系民族「西瓯越人」的地盘(壮族先祖,语言和泰国近似)。
这样一来,长江南部的支流湘江,开始走向更为重要的位置上。



图 24:从长江—湘江—漓江—珠江一带的「水运动脉」的构建,秦始皇最终征服广东广西示意图

我们可以发现,从长江以南,湘江——漓江——珠江(西江)被彻底打通,对岭南的开发直到汉武帝时期才算彻底结束——在这一过程中,湘江沿岸的长沙也开始崛起。
这样的开发,继承了秦朝的汉朝有过之而无不及,汉武的纵横捭阖,也从不亚于秦皇。
这样一来,曾经作为广阔南蛮地的荆楚,因为更南的岭南地区的纳入,开始成为真正的「中转站」。
所以,在上有荆州下有长沙的湖南湖北,已经足以应对这里的局面,而正如前面所说,无论汉水和长江交汇的云梦泽、还是湘江和长江交汇的洞庭湖,都并不适宜居住,但这里却正是如今武汉、岳阳两个大都市的所在,不过这就要继续往下看了。
(注:岳阳如今为湖南第二大城市,长沙并未如荆州一般被赶超。)
虽然当时的武汉那边不咋样,但因为「中国」版图的彻底扩大,湖北地区从原来的「南蛮」彻底成为「天下正中」,它顺长江上游过三峡可到四川盆地,下游可到吴越三角,向上可到河南中原,向下能到广东岭南,成为事实性的「通衢」。



图 25:作为通衢的湖北示意图

那么按理说,湖北不是可以取代河南,成为「新中原」了么?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obwen 发表于 2023-8-27 11:26:54|来自:江西萍乡 | 显示全部楼层
信息传递,物资转运,人员流动的三个速度,决定了对于大一统帝国而言,南京是一个上佳的备胎,但是当不了主胎。
古代的信息传递主要靠驿站,紧急情况下驿马接力一日可达500里,比如安史之乱,六天后三千里之外的唐玄宗就得知了消息,其实涿州离南京的距离还不到三千里,但是帝国的边患远不止河北,辽东,漠北,西北都有着强悍的游牧/渔猎民族,南京距离西北实在太遥远了,一旦开打,边境的军队来不及请示,这个问题有两种解决办法,一是权力下放,让边境的将领有更大的权限,可以自行调配军队迎敌,这就有个问题,长此以往,边军越来越能打,对边将也越来越忠诚,万一再来一个安禄山怎办?二是把禁军拖出去打,但南京的军队赶到任一个边境都要一两个月,等禁军到了,别人早打完跑了。而把都城设置在北方,可以更快的支援边境,而且都城本身就是一个人口,物资的生产基地,可以积聚大量的人力物力。
但是一旦北方失守,南京就是一个绝佳的备胎了,江浙平原极为富庶,有人有粮有装备,长江又是天险,北军难以逾越,淮河到长江之间的广阔地域可以充当缓冲区,另外的好处还有,北方流民可以提供可靠兵源,京杭大运河在反攻时能运输大量物资和兵员。川蜀盆地和江汉平原就没有这么好的条件,川蜀的交通过于不便,江汉平原缺乏缓冲区,不适合当备胎。
最后,定都南京的王朝短命并不是原因,而是结果,比如东晋,南明,都是因为失去了北方才跑到南京的,本身就属于流亡政权,定都南京虽然有诸多有利于反攻的因素,但是往往因为内部倾轧而未能成功,并不是首都不合格,而是政权本身不合格,不信换朱元璋试试。
让爱飞翔 发表于 2023-8-27 11:27:37|来自:江西萍乡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那个运输能力,从南京到北京走八百里加急还要10天,一旦北边有事根本来不及反应,如果大一统王朝建都南京,就必须在北边建立副中心,由指定的统帅全权处理边境事务,为了充分整合边境资源抵抗蛮族威胁,这个统帅必须享有该地区全部的事权、财权、任命权,和裂土封侯没啥区别,比如曹魏时期的司马懿统御西北,比如明初朱棣守边。然而在大一统国家里,多中心对皇权构成巨大的威胁,所以司马懿取代了曹魏,朱棣取代了朱允炆,如果朱棣留在南京,他必须指定另一个统帅全权守北京,朱棣思来想去还是自己去好了,天子守国门,消除不安定因素。北京穷是穷了一点,不过有运河可以弥补物质上的不足,这种军事上的便利是物质上便利所不能比的。
chenyumai 发表于 2023-8-27 11:27:46|来自:江西萍乡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几位大神都说的很对,比如寒鲲,对南京建都在面对北方游牧时的无奈分析得很清楚。但有一点我想补充下,那就是多数王朝选首都时,并不是站在上帝视角直接在全国范围选址,然后看哪里最合适。
        往往更常见的方式是先在自己的控制范围内选一个最合适的中枢,再统一全国或割据一方,而最后统一全国后只要之前的中枢不是太糟糕,基本就会以此为首都,因为统治基础和亲信势力在这里,也就是一开始建区域中心,最后将他推广为全国中心。
        我想这点可能也是题主想问的,他在提问中说的,为什么金陵帝王气,但建都的都是些偏安王朝或遗老遗少?
        所以这个问题其实可以提炼为,那些一开始以南京为中心的势力,为什么大多最终没能统一全国而将南京推广为全国性的首都,输给了北方的势力,或者说偏安的王朝没能最后收回旧山河,这时候往往他们是没有功夫考虑北方游牧的。
        太晚了,就先随意分析下再补充吧
        1.先秦两汉
        首先两汉之前,基本可以不考虑这个问题,江南的发展实在落后中原太多,虽然偶有吴越之勃兴,西楚之称霸,甚至七国之叛乱,但要么属于野蛮过度到文明的乍兴,无法长久,要么属于根基不在江南地,自然也排不上南京。
        2.三国两晋南北朝
        先并在一起叙述,毕竟这一时期虽然北方风云际会,英雄辈出,时态变化莫测,但南方一副偏安之象却持续百年,六朝王气沉淀的金陵也正是从这一刻走上历史舞台的。这一历史时期,既有谁都想做他爸爸的孙仲谋,也有一打借北伐立威的东晋重臣,当然还有气吞万里如虎的寄奴,可以说出过很多与北方争雄的一时英杰,但最后的结果呢,纷纷以安居江南落幕,没有任何一个把南京推广出去的,最后落得鸡鸣胭脂,秦淮空唱。
        为什么这一时期定都南京的政权如此不堪,没有一个成功呢,我想一是此时经济上南方与北方尚有较大差距,当然北方连年战乱和人口南迁一定程度上缩小着这差距。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两汉末地方贵族势力的发展,这种持续数百年的贵族政治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极度的地方性,比如东汉末的汝南袁氏,弘农杨氏,地方宗族性很强,盘根错节,一旦生根就世代发展,隐隐成为地方一股割据势力。
        汉末天下大乱,孙氏伯符打击江东地方豪强,雀占鸠巢,企图以此为基,争夺天下,不想遭其反噬,丢了性命。其弟仲谋年幼,被迫走上另一条道路,那就是与江东地方贵族结合,吸收江东地面的大地主为官,利用他们的势力发展并割据江东,我记得小时候看三国演义里就有一篇,名字已经不记得,大意是孙权继承父兄基业之后,广纳贤士,一时之间来了很多名士(很多都是在演义中孔明舌战的对象),比如著名的吴郡朱氏,陆氏,为什么之前孙策帐下都是江北老臣,而孙权却能一时得人之盛呢,是孙策不能识人?非也,这正是当时孙氏与江东豪强绑定的一个象征,也是一个巨大的变化,这一刻开始也决定了孙氏再也无法回到争夺天下的舞台了。为什么?因为汉末大地主大贵族们的特点,将自己和自己家族的利益捆绑在地方的土地上,当有人要来攻击江东,侵占他们的土地时,他们是赤壁的勇士,是夷陵的火苗,但是当你说要我们抛下土地掏钱去攻打混乱的北方,,打输了不说,真赢了,万一还了旧都是不是我们又变蛮夷山越了,,对不起,我先去庄园里看看收成。
所以从孙吴政权开始,南方的金陵政权,多数是守成有余,攻取不足。难得有那么一会没有土地的北方流民组成的北府兵成为主力,寒族走上历史舞台,也因为浸染了士族习气,打下两京后想着回江南买块地咱们也阔阔
南京,一直走不出这偏安的格局。
如果刘裕不返回建康,而留在关中建都称帝会怎么样? - 百里扶苏的回答 - 知乎

实在太晚,明日再码,,

3.隋唐时期
我们知道历史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与人们的认识共同前进,讲述隋唐的南京也得先说说背景
东周数百年分封留给时人的政治心理是王室贵族世袭罔替,王侯将相皆有种乎,所以秦国强推帝国编民的郡县制矫枉过正,强行压制了王侯公室,却在地方发难时遭遇到了危机,秦末的混乱中,人们的思维习惯依然是停留在六国之后上。
西汉中除异性王,平七国乱,颁推恩令,兴外戚,重内臣,尊儒术,推察举,对付的就是过往王族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也终获成功,却也在利用察举的地方势力对付世袭王族公室时意外培养了地方贵族。
同样,南北朝数百年的分裂给人留下的政治阴影是地方贵族的膨胀人们的思维习惯停留在地方大家族掌握实权上,要想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或者政治胜利,必须获得地方势力的支持作为统治基础。隋朝就是以此安生立命,但本身也做过一些对抗各种地方贵族集团的努力,比如大业皇帝那些另建东都(离开关陇长安),凿运河,去江都(他创业之地)的疯狂的举动中,也有一丝对抗关陇的意味,更别提还没形成规模定制的科举,当然就像消灭世袭王族的任务留给了汉朝武帝,消灭地方大族的任务也将由后人完成(比如做了巨大贡献的武皇后)。
随着我大业皇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咳咳,可争议),历史到了隋末又一次迎来了疯狂的混乱,南京又一次登上了逐鹿天下的舞台,他又一次有机会成为一个地方势力的首都继而推广到全国,不过此时情况已经稍有变化,随着大运河的开凿,不给金陵面子的炀帝让运河到达江都而不是南京,若不是江都在江北无险可守,南京差点失去了区域中心的地位,这是后话。
可惜,隋末控制南京和整个江南的不是什么世家大势力,而是江淮起义军杜伏威,辅公祏之流,如前所述,在这个时代,没有得到强大的地方势力支持的政权根本没有统治基础,因为做了六朝美梦而衰亡以致被压制的江东豪强根本无力复苏,而起义军在当时更是得不到豪强和知识分子的支持,如此实力,自然只能成为坐拥关陇的李唐王朝的阶下囚。
图片为百度,侵删



而我们知道,统一的大王朝有个特点就是往往克服了前朝弊端,才继往开来,万象更新,唐朝,经过太宗朝,武后朝,玄宗朝,地方世家大族势力已经大为衰落,但往往大王朝自身的发展又会带来新的问题。
下面说唐及唐末,和五代十国

很想先跳过古代,看到很多知友提到的,谈谈现代南京建都之事,也算是回答了题主的问题,待编辑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