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业低迷,百万农民工被迫失业或转行,当农民工「退休」,收入下滑焦虑在家庭弥漫,如何保障他们的生活?

[复制链接]
janbo 发表于 2023-8-27 09:54:12|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4月底,在辞掉县城网吧两班倒的清洁工工作后,52岁的田平英开始了积极地失业自救。
对于只上过两年小学的她而言,就业选择范围十分有限,所能寻找的岗位基本集中于县城的服务业,包括餐馆服务员、夜宵店帮工或清洁工。因招聘软件所需要的注册过程就足以劝退她通过线上找工作的意愿,田平英寻找工作途径唯一途径就只能是每天游走在县城的大街小巷,寻找是否有张贴出来的招聘公告。
在寻找工作的一个月内,田平英深切地感受着当地县城招聘对50岁以上人群的不友好——18-50岁几乎成为了所有客房保洁、餐厅服务人员招聘的硬性指标,对年龄限制较低的夜宵店帮工、网吧清洁工则一般需要工作至凌晨。小餐馆的老板们也在给出比往年更低的月薪。
此后一个月,即使一再降低标准,她依旧一无所获。她清楚地记得,五年前,月薪1600元的超市清洁工或月薪2200元的服务员工作还可以挑着选。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hb163 发表于 2023-8-27 09:54:43|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读一下周天勇的这篇文章——




今天也写了篇文章,分析整个财政支出,其实有很多”沉默的大多数”需要关注。
但他们不懂为何变成这样。
cfang99 发表于 2023-8-27 09:54:49|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讲呢?这个问题透着一种「不救房地产就是对不起农民工」的感觉,是想要给决策者加上一道「道德枷锁」,好挽救房地产的颓势,继续给既得利益者做大蛋糕么?
农民工的问题是宏观经济的问题,经济基本面整体趋弱,剥夺了很多人的工作机会,不仅限于农民工。高达20%的青年失业率在那儿摆着呢,单把责任推在「官方不挽救房地产」身上,多少有点鸡贼和不厚道。
事实上农民工就业方向,早就形成了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型的趋势当中。根据2020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农民工从事第二产业的比例,已经从2013年的56.8%下降到2020年的48.1%。而其中,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占比仅有18.3%,而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占比为27.3%。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房地产对农民工的影响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农民工当前面临的失业潮,主要还是经济复苏不及预期,基本面趋弱导致的,并且对普通群众形成了无差别打击,不仅限于农民工群体。
因此,怎么保障失业农民工的生活,跟怎么保障失业群体的生活之间差别不大。当然是尽快稳住经济基本盘,助力实体经济发展,由此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降低失业率。至于房地产没落之后,农民工的就业方向完全可以从建筑业向制造业领域流动或者向第三产业流动。
至于房地产,咱有一说一,托住底避免失血过快就可以了,更多就不能再有了。
当然,抛开房地产这个因素,农民工群体面临的普遍问题包含「就业权利和工资权益缺乏保障」、「不能平等的享受城镇公共服务」「农民工养老制度和养老体系不健全」等,造成农民工失业的时候更容易受到负面影响。而一些地方强行推动“农民进城上楼”,人为阻断农民返乡退路,且政府缺乏兜底方案,导致农民工面临进退两难的困境。
这些都是需要政府在制度设计层面需要解决的问题,否则失业又失地的农民可能会成为动荡的不安因素。
<hr/>然后,我们探讨一下,房地产和农民工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是救赎还是剥削?
首先,过快的城镇化,导致农民工大量涌入城镇。这其中,房地产的「贡献」可谓是功不可没,房地产开发的繁荣以及为政府创造的可观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绑架了地方政府。为了将商品房卖出去,政府想方设法为农民工进城(大多是县城)购房创造「条件」,好让农民工支付过剩的房地产开发成本。
而农民工怀揣朴素的「融入城市生活,实现阶级跃升」的愿望,来到县城。以当今县城住宅3000-5000元的均价,农民工全款买房的仍然是极少数,大多数人需要找银行提供抵押贷款,贷款额度也从10-50万元不等,由此农民工背上了数十万元的负债。
随着债务的增加,本来在很多权益方面得不到有效保障的农民工,抵御宏观风险的能力更加弱了,于是乎不得不在退休的年纪,仍然奋战在打工前线。这就是第一代农民工所面临的困境。
否则,农民工吃苦耐劳几十年,以节衣缩食的生活风格,会连养老钱都攒不下么?
而且在城镇化之后,很多省市推行「合村并居」「进城上楼」的运动,人为切断了农民工返乡的退路。而建筑行业“清退令”的出台,又把老一代农民工的打工之路给堵死了。
于是老一代农民工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现在又问如何保障他们的生活?
别忘了,他们其实本来已经攒好养老钱的,只不过被房地产商卷跑了而已。
苯鸟 发表于 2023-8-27 09:55:29|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为什么一直希望"以工代赈"可以有更好的形式,这个问题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这一点。
我之前就发现一个核心矛盾,我们一般专门推行"以工代赈"的项目或者周期内提供的资金量,根本无法与房地产投资相提并论,我们假设过去二十多年的房地产开发就是一场超大规模的"以工代赈",并且地产投资规模的量级远超所有人的想象,但是问题就在于房地产行业的基层工人似乎并没有因此致富.......
于是我就思考这到底是为什么,简单总结就是财富分配不均,所有购房者购买房产的购房款中可能有6-8成是为地方政府获取,剩下的地产公司和项目挂靠皮包公司再分走一部分,各种材料成本必须分走一部分,乙方建筑公司分走一部分,最后的一点钱才是给乙方雇佣由包工头率领的民工队伍,这时候分给农民工队伍的钱已经很少了。
所以很多人曾经反驳我说"以工代赈"就是好,提供就业、不养懒汉、劳动获取.......我当然是赞同以工代赈的,但是我反对的是财富分配不均的以工代赈
我常说一句话,如果一个企业领导是高管数倍工资,高管是基层员工数倍工资,对这样的企业进行金融支持,这不是在给奢侈品、大平层增加消费市场嘛?
前段时间,国家投资某以工代赈项目,资金为73亿元引发大家的讨论,你们知道地产开发投资一般是什么规模吗?即使地产萎靡成这副模样,2023年1-4月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35514亿元
我个人是真的建议某群体的退休金拿一部分出来给这些农民工匀一匀,因为某群体真的是土地财政、地产开发的受益群体
十四 发表于 2023-8-27 09:55:42|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根据当初的制度设计:农民不存在“退休”这个概念。土地是生产资料,农民拥有生产资料,会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所以不需要养老金,叫“土地养老”。
我们国家成立的时候,没赶上殖民时代,而且我们本来也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好不容易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控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资本原始积累不能靠侵略靠抢,
后来想了一个办法,农业支援工业、农村支援城市,通过集体经济组织,把农业生产剩余输入到城市,输入到工厂,让工人、干部吃“公粮”,
五几年的时候,关于工人待遇问题,就出台了一个文件,建立了退休金制度,从工人、干部工资中提取部分资金已备退休时使用,
但是农民的退休问题,养老问题,压根儿就没提,
当时的设想是:集体养老,农民不是有土地吗?土地是生产资料啊,农民占有生产资料,就可以获得稳定的经济收入。简称“土地养老”,同时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提留一部分,负责鳏寡孤独老人的养老问题。
当时全国都不富裕,确实也不能面面俱到。
然而,通过一代人的节衣缩食,中国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农业支援工业,工业也发展起来了,
但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回馈乡村,就完全没人提了,
直到现在,70多年过去了喔,
我国都没有建立正式农村退休金制度。
有的是新农保,是养老保险概念,一个月大概100-300块钱?
也就是说,农民就不存在退休一说,有的只是养老问题。
最无语的,还是某些动则农民没有交社保,所以没有退休金,
简直就是胡扯,当时农民倒是想交呢,没有这个途径啊,
现在农民想交,想跟城市居民一样交社保,他仍然没有这个途径。
这是其一,退一万步说,即便农民没有缴社保,
几十年以来,师医公国一样也没有缴,只不过文件的一纸规定:“视同缴纳”
农民缴公粮给师医公国吃,不是做贡献了?
能不能一样“视同缴纳”。

好了,说多了容易摊事,还是打住吧。
解决办法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
建立全民的基本社会保障,实现医疗和养老的国家兜底。
但是这个可能不能太指望,最有可能是:
随着人口的自然消亡,逐步减少养老压力,
自然消亡一批,家庭养老一批,再提高保障一批。
摇摆 发表于 2023-8-27 09:56:17|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实版的百万漕工衣食所系,高速城镇化的建设中,包括大基建,劳动力基本都非常依赖农民工,但真正的劳动报酬占比极低,以房子为例:
100万的房子,有50万左右是地价,各个环节的资金成本,人工成本占比反而是比较低的,大概10~20%之间,这还要考虑结构问题,层层分包,流入到农民工手里没多少钱,就好比一块蛋糕,地方先切走一半,银行切走一块,房企切走一块,剩下的碎屑给农民工,高风险,高强度,低保障,能干动的时候还能分点残羹剩饭,干不动了,城市也往往没有容身之地,回到农村继续释放银发红利,老了多轨制下的养老金,按照替代率怕是要降到个位数了,远低于国际警戒线的55%,根本不足以支撑基本保障。
现在房地产下行了,想到农民工的困局了,以前既得利益者少分点,给劳动者稍微多点收入,多点保障,也不至于到六七十岁还得去干高强度的活。
我们这里在做一个模型,大家更容易理解这个过程,房地产是挖掘居民储蓄和负债,以及收税的重要工具,那么谁是城镇化中最大的潜在购买者呢?当然是农村的年轻人了,追着货币的流转我们可以更清晰的看待这个问题。
农村父母辈成为农民工去城市建设,获得的酬劳占比本身比较低,几乎都是省吃俭用的,原则上是有储蓄的,但不要忘了,城镇化的潜在购买力很大程度上都是农村出来的年轻人,这就有了所谓的六个钱包理论,父母要在子女房婚育上把过去省吃俭用的储蓄拿出来给年轻人用,尤其是房子,我们那边不光老人要拿出养老钱,往往还会背负一些亲情借钱,民间信贷等等,不仅没钱了,还有债要还。
父母辈参与城镇化建设-获得酬劳积累-又拿出来给年轻人买房-储蓄见底甚至负债。
这就是进城税,干了一辈子,经过几轮的财富流转,大头还是进入到地方财税,但地方财税又多是以间接福利的方式给农民返利,比如修路,又变成了一笔分利的买卖,经过几轮分配,有人赚的盆满钵满,有人则几十年没有丝毫的储蓄积累,反而两辈人负债累累。
房地产低迷无非是后面的年轻人和其家庭接不住庞氏信贷了,或者年轻人不想被分配了,所谓的出门奋斗掏空六个钱包,这时候怪这些人不买房导致老人就业压力增加吗?人家也不过是给自己和家庭降低负担罢了,房地产的下行带来的经济问题本身是房地产过热的问题。
所以,百万漕工的问题,不是真的百万漕工的生计,改革的阻力无非是这个链条上的既得利益者太多了,吸食太狠了,即便房地产再次兴起,分配结构还在那里,问题只会更严重。既然觉得农民工晚年凄惨,那么调整下双轨制,增加点公共福利支出不更实际的去解决问题。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