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会对张苞的死,痛心到吐血?

[复制链接]
hjjandan 发表于 2023-8-27 07:33:35|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诸葛亮为什么会对张苞的死,痛心到吐血?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sohosky 发表于 2023-8-27 07:34:22|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蜀汉的诸文武中,诸葛亮一生只为4人的死伤心痛哭过,一者凤雏庞统,二者常胜将军赵云,三者言过其实的马谡,四者与关羽次子关兴合称“小关张”的张飞长子张苞。
但是,诸葛亮唯独对张苞的死最为伤心,竟然哭到口吐鲜血、昏绝于地的程度,并最终导致诸葛亮“心神昏沉,不能理事”,只能从祁山撤军返回汉中。
可见,诸葛亮对张苞是何等的看重,难道说张苞对蜀汉的作用比庞统和赵云都重要吗?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庞统随刘备入川,不幸在“落凤坡”被刘璋麾下悍将张任的伏兵乱箭射死。当时,诸葛亮正在和众官夜宴,共度七夕佳节。
突然,诸葛亮大惊失色,掷杯于地,掩面痛哭:“哀哉!痛哉!”见此,众人慌问其故,诸葛亮泪流满面道:“今西方星坠,庞士元命必休矣!”。说着,又大哭:“今吾主丧一臂矣!”
显然,诸葛亮哭庞统,并不是为庞统的死哭,而是为弱势的刘备失一臂助,影响复兴大业而哭。
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重用马谡为主将,率兵前往街亭阻截曹魏张郃。但是,马谡不听副将王平再三相劝于当道下寨,非要在侧山上扎营。结果被张郃团团围困,断其水源,进而造成大败,丢失街亭。
因此,便有了“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一出。但是,当蒋琬劝说诸葛亮,如今马谡因获罪,已正军法,为什么还要哭。诸葛亮则说,不是哭马谡的死,而是想起了刘备的临终遗言:“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恨自己没有谨慎对待,这才造成街亭之失和马谡之死,进而使极为有利的北伐大势就此丧失。
第三次北伐时,诸葛亮正要从汉中出兵,“忽一阵大风,自东北角上而起,把庭前松树吹折。”对此,诸葛亮推算一番,认为“此风主损一大将!”很快,赵云长子赵统、次子赵广来见,诸葛亮方知“子龙休矣!”因此,诸葛亮跺脚痛哭:“子龙身故,国家损一栋梁,吾去一臂也!”
虽然,诸葛亮将赵云视为自己的左膀右臂,但痛哭的程度也没有对张苞那样强烈呀,竟然能哭到吐血昏绝。不过,诸葛亮北伐决心已定,随起大军再出祁山,北伐曹魏。
蜀汉建兴七年四月,诸葛亮攻取武都、阴平之地,并于山中分立三寨,引诱魏军来攻。果然,郭淮、孙礼依照司马懿的将令,引兵前来。
忽然,蜀将王平、姜维从背后杀来,而关兴、张苞又从前方杀出,郭淮、孙礼瞬间陷入腹背受敌的危险境地。蜀军两相夹攻之下,魏兵大败,郭淮、孙礼为了逃命,丢下战马,徒步向侧面山上爬去。张苞看得真切,立即打马追赶,人和马却不幸跌入了山涧,并且碰破头部,伤势较重,被诸葛亮派人送回成都养病。
期间,诸葛亮屡战屡胜,正打算再接再厉扩大战果时,成都来人说张苞身死。诸葛亮闻言,顿时放声痛哭,口中吐血,昏绝于地。
虽然,诸葛亮很快被众人救醒,但却因伤心过度,一病不起,最终只能于夜间悄悄撤军,退回汉中。
对此,许多人深感疑惑,张苞真有那么重要吗?
随着五虎将的相继离世,蜀汉的武将人才队伍眼看着将面临断层的局面,张苞和关兴又正好起到了新老将领过度的承接作用,而由于张苞的早夭,使蜀汉顿时陷入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人才匮乏之地,使原本就艰难重重的北伐大业,变得更加的遥遥无期。
想到此,岂不是在一心想要实现先主遗志的诸葛亮的一腔热血上泼了一大盆冰水,又怎能不忧愤成疾、深受内伤呢。最为关键的是,张苞确实是一位骁勇善战的将才。
那么,张苞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张苞,字兴国,骁勇善战,深得父亲张飞丈八蛇武艺真传,是蜀汉后期的主要将领之一。当父亲被其部下范疆(强)和张达杀害后,主动提出随刘备出征东吴,为父报仇。
刘备正要将先锋印交给张苞之时,关兴正好赶到,二人便为争先锋印而相约打斗比试,结果二人的箭术、武艺难分胜负,并在刘备的劝导下,于帐内折箭为誓,结为兄弟,永相救护。因此,才有“小关张”之称。
在夷陵之战中,张苞一合刺东吴将领夏恂于马下、三十合战败将领谢旌。同时,关兴也一合斩杀东吴大将周泰之弟周平。接着,二人又冲向东吴战阵,惊得大将韩当、周泰急忙退入阵中。因此,刘备惊喜叹道:“虎父无犬子也!”
不久,东吴见敌蜀军不住,为表求合诚意,随将杀死张飞的帐下将范疆、张达送来。接着,张苞亲手持利刃将杀父凶手万剐凌迟,祭父之灵。
这些情节,只不过是演义中的内容,但《三国志·张飞传》记载:长子苞,早夭。而早夭,是指未成年而死。因此,事实上张苞根本没有机会跟随诸葛亮北伐,当然也不会出现诸葛亮因张苞的死而哭到吐血晕倒了。
xiaohai 发表于 2023-8-27 07:34:51|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张苞还年轻,就是你网上听到一个陌生的年轻小伙意外死了,也会感到惋惜。
因为张苞是张飞的儿子,而张飞和诸葛亮是至交好友,带入一下现实的生活,自己至交好友死了,他的孩子又年纪轻轻过世,岂能不痛哭。
相比之下为国惜才还是其次。
当然也不排除诸葛亮自己的身体状态,至少我小时候读《三国演义》,看他老是吐血,总觉得他当时已经得病,只是当时的医疗太差查不出来。或者演义里他本身就预知未来,是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的,但是故意瞒着不说。
pipile 发表于 2023-8-27 07:35:01|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你带入到诸葛亮视角,你就会发现张苞的特殊身份:
张飞的儿子,根红苗正。
诸葛亮跟张飞在荆州长时间共事,张苞、刘禅都是诸葛亮看着长大的,应该有叔侄情分。
张苞很有可能跟张飞参与了多项军事行动,荆州防守战,入川,胜张郃,斗曹洪,耳濡目染是有经验的军事人才。
张飞留下的全套班底是幽州时代的精华,是仅次于关羽麾下的战斗力最强部队,张苞是第一统领人选。
关羽的儿子关平跟他战死,赵云、黄忠、马超的儿子名声不显,蜀二代成才的不多。
倒霉老板在夷陵把人才一波送,留给诸葛亮的人才太少,魏延有性格缺陷,蒋琬费祎有治国之才实际上是鸽派,马谡个倒霉催的,马岱陈式高翔吴班虽然是老班底,可都是纯粹的执行性武将,就找出一个王平能独当一面,到诸葛亮时代,如果张苞果真有才能,是很有可能在后诸葛亮时代大放异彩的,不然后期蜀汉不会就推出王平、姜维两个去挑大梁,蜀二代处于军事上退居二线的水平。
武汉数据网 发表于 2023-8-27 07:35:50|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正史里面的张苞连夷陵之战都没有参加,就已经去世。张苞作为张飞的长子,结果连张飞的爵位都没有继承到,可见其死在了夷陵之战前面。
《三国志·蜀书·张飞传》:“长子苞,早夭。次子张绍,继承张飞爵位.官至侍中、尚书仆射。张苞儿子张遵,为尚书,随诸葛瞻守于绵竹,与邓艾交战时,战死。”
所以,这个诸葛亮会对张苞的死吐血,那就成了《三国演义》的记载
演义之中的张苞死在了第99回
三国演义 第99回: 却说孔明收得胜军马入寨,又欲起兵进取。忽报有人自成都来,说张苞身死。孔明闻知,放声大哭,口中吐血,昏绝于地。众人救醒。孔明自此得病卧床不起。诸将无不感激。。。旬日之后,孔明唤董厥、樊建等入帐分付曰:“吾自觉昏沈,不能理事;不如且回汉中养病,再作良图。汝等切勿走泄,司马懿若知,必来攻击。”遂传号令,教当夜暗暗拔寨,皆回汉中。
这里说的是诸葛亮听到张苞的死,痛极攻心,然后卧床不起,至此第三次北伐退兵收场。
这里是对第三次北伐,打的补丁,因为翻遍《三国志》,史料上没有记载诸葛亮第三次北伐退兵的理由。
229年春天,诸葛亮遣陈式(一说陈戒)进攻武都、阴平。曹魏大将郭淮领兵来救,诸葛亮率军驻扎建威,牵制郭淮。魏军知道汉军主力到临,便紧急撤退,汉军顺利占领二郡。
诸葛亮安抚了当地的氐人、羌人,然后留兵据守,自己率军回汉中。
因成功夺取二郡,刘禅再次恢复诸葛亮为丞相。
历史没有记载,但是《三国演义》要把这个补丁打上,于是就用了张苞之死的理由。
这个理由实在是太完美了,第一,既可以让这个在书里面被迫延长寿命的张苞顺利结业,第二,又可以给诸葛亮一次退兵的理由,第三,则是可以提现诸葛亮的爱才之心。
lyon 发表于 2023-8-27 07:36:45|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答案很简单,因为演义需要给诸葛亮的三出祁山找个合理的收兵理由。
没错,所谓的诸葛亮为“张苞的死,痛心到吐血”完全是演义虚构的。
历史上对张苞的记载十分简短,只说了他早夭,且留下了儿子。
三国志 卷36: 长子苞,早夭。次子绍嗣,官至侍中尚书仆射。
而从张飞死后由次子张绍继承来看,张苞应该死于公元221年之前。连夷陵之战都不可能参与,更别提诸葛亮北伐了。
另外,演义的六出祁山也是对诸葛亮历史上五次北伐的再创作。
这里面有四次北伐的退兵理由都很明确,也被演义一一沿用:
第一次北伐(一出祁山) - 因为马谡失街亭而退兵。
三国志 卷35: 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张郃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
三国演义 第95回: 正待要行,忽报马到来,说街亭、列柳城,尽皆失了。孔明跌足长叹曰:“大事去矣!此吾之过也!”。。。又令张翼先引军去修理剑阁,以备归路。又密传号令,教大军暗暗收拾行装,以备起程。又令马岱、姜维断后,先伏于山谷中,待诸军退尽,方始收兵。又令心腹人,分路与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官吏军民,皆入汉中。又令心腹人到冀县搬取姜维老母,送入汉中。
第二次北伐(二出祁山) - 因为粮尽退兵。
三国志 卷35: 冬,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亮粮尽而还。
三国演义 第98回: 孔明密令人授计与魏延,一面教拔寨齐起。杨仪曰:“今已大胜,挫尽魏兵锐气,何故反欲收兵?”孔明曰:“吾兵无粮,利在急战。今彼坚守不出,吾受其病矣。
第四次北伐(五出祁山) - 因为李严运粮不力,还伪传情报而退军。
三国志 卷40: 九年春,亮军祁山,平催督运事。秋夏之际,值天霖雨,运粮不继,平遣参军狐忠、督军成籓喻指,呼亮来还;亮承以退军。平闻军退,乃更阳惊,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欲以解己不办之责,显亮不进之愆也。
三国演义 第101回: 孔明出城,收聚得胜之兵,入城赏劳,忽报永安李严有书告急。孔明大惊,拆封视之。书云:“近闻东吴令人入洛阳,与魏连和。魏令吴代蜀,幸吴尚未起兵。今严探知消息,伏望丞相早作良图。”孔明览毕,甚是惊疑,乃聚众将曰:“若东吴兴兵寇蜀,吾须索速回也。”即传令,教祁山大寨人马,且退回西川;
三国演义 第101回: 却说孔明入汉中,欲归成都见后主。都护李严妄奏后主曰:“臣已备办军粮,行将运赴丞相军前,不知丞相何故忽然班师。”后主闻奏,即命尚书费祎入汉中见孔明,问班师之故。
第五次北伐(六出祁山) - 因为诸葛亮病逝军中而撤退。
三国志 卷35: 相持百馀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
三国志 卷40: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後,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三国演义 第104回: 孔明写毕,又嘱杨仪曰:“吾死之后,不可发丧。可作一大龛,将吾尸坐于龛中;以米七粒,放吾口内;脚下用明灯一盏;军中安静如常,切勿举哀:则将星不坠。吾阴魂更自起镇之。司马懿见将星不坠,必然惊疑。吾军可令后寨先行,然后一营一营缓缓而退。若司马懿来追,汝可布成阵势,回旗返鼓。等他来到,却将我先时所雕木像,安于车上,推出军前,令大小将士,分列左右。懿见之必惊走矣。”杨仪一一领诺。
只有三出和四出祁山两次没有现成的退兵原因。
其中四出祁山是演义虚构的北伐,正史只记载了诸葛亮派魏延吴懿等将入羌中、南安界,属于反击战(应该反击的是从武威出动的魏军),并未兴大军北伐。
三国志 卷40: 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後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於阳谿,延大破淮等,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三国志 卷45: 建兴八年,与魏延入南安界,破魏将费瑶,徙亭侯,进封高阳乡侯,迁左将军。
三国志 卷9: 真以八月发长安,从子午道南入。司马宣王溯汉水,当会南郑。诸军或从斜谷道,或从武威入。会大霖雨三十馀日,或栈道断绝,诏真还军。
既然是原创剧情,退兵理由自然也得跟着编了,于是司马懿反间计登场,刘禅被完颜构鬼上身了。。。
三国演义 第100回: 懿曰:“汝可回成都布散流言,说孔明有怨上之意,早晚欲称为帝,使汝主诏回孔明,便是汝之功。”茍安允诺,迳回成都,见了宦官,布散流言,说孔明自倚大功,早晚必将篡国。宦官闻知大惊,即入内奏帝,细言前事。后主惊讶曰:“似此如之奈何?”宦官曰:“可诏还成都,消其兵权,免生叛逆。”后主下诏,宣孔明班师回朝。
而三出祁山对应的是第三次北伐。正史中并未记载此次军事行动诸葛亮的退兵理由,其实是因为诸葛亮这次北伐的目标只是拿下武都阴平二郡,完成后自然北伐就结束了。
三国志 卷35: 七年,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魏雍州剌史郭淮率众欲击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还,遂平二郡。
三国志 卷33: 七年春,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遂克定二郡。
而演义作者要么是没理解此役诸葛亮的战略目的,要么是单纯为了故事更好看,延长了三出祁山。那就又得创造出个合理的撤军缘由了。
这时作者的创作细胞还没枯竭(到姜维北伐那里,光后主完颜构附体就用了两次。。。),想到了用诸葛亮身体做文章。
三国演义 第99回: 却说孔明收得胜军马入寨,又欲起兵进取。忽报有人自成都来,说张苞身死。孔明闻知,放声大哭,口中吐血,昏绝于地。众人救醒。孔明自此得病卧床不起。诸将无不感激。。。旬日之后,孔明唤董厥、樊建等入帐分付曰:“吾自觉昏沈,不能理事;不如且回汉中养病,再作良图。汝等切勿走泄,司马懿若知,必来攻击。”遂传号令,教当夜暗暗拔寨,皆回汉中。
总体来说,张苞之死的设计还是可以的,即通过虎将英年早逝显示了宿命论的悲剧美感,展现了诸葛亮的爱才之心,又让描述颇为精彩的三出祁山可以收场,甚至还为之后诸葛亮星落五丈原埋下了伏笔,算是一举四得。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