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从出山到去世,能力是不是一个逐渐下滑的过程?

[复制链接]
edaole 发表于 2023-8-27 07:31:01|来自:北京朝阳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博望坡尚且可以和曹军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可以打的有来有回。
赤壁之战也是如此。
到了后期,魏,汉,吴三分天下,在实力上,比如地盘,人力物力方面要比在徐州,新野好的多的多。
刘关张,加上诸葛亮等,理应有更大的作为才对,为何却没有完成统一。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rety2007 发表于 2023-8-27 07:31:25|来自:北京朝阳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问题有人问了八百遍了,广大知友都把它变成段子了,居然还有人问。
马谡说:街亭没水,所以我没守住。
关二爷:为什么你不带人直接砍死张颌?
马谡:我。。。。。。。。。。
王平说:马谡带走了主力,我手上只有五千人,所以挡不住张颌。
张三爷:我觉得五千人实在是多了点,当阳桥上我二十个人就可以挡住曹操八十万大军了。
王平:。。。。。。
诸葛亮:王双有点猛,所以我决定埋伏射死他。
赵云:太麻烦了,明天我一枪捅死他好了。
hljsyz 发表于 2023-8-27 07:31:31|来自:北京朝阳 | 显示全部楼层
诸葛亮:在这里伏击敌人,何人愿往?需要多少兵马?
赵云:愿往,三千兵马足够。
张飞:让俺去,俺也带3000人。
赵云:愿立军令状。
张飞:俺也一样。
关羽:哼,曹贼不足挂齿,关某带本部500刀斧手,定取敌将首级。
诸葛亮:甚好,我们还有7000兵马,不妨再设两处伏兵。。。。。

廖化:我需要1万人。
马谡:在下熟读兵书,8000人足够。
魏延:5000,赌一把。
诸葛亮:我就1万人,心累。。。。
zsq55281 发表于 2023-8-27 07:32:01|来自:北京朝阳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五虎上将没了,不是开玩笑,这大概是根据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那番抱怨合理改编出来的: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
也就是说诸葛亮自己尚且抱怨过“名将、骑兵一年比一年少,这还怎么打?”(如果后出师表不是伪作的话),演义里就只会更加明显了,没记错的话演义里是也引用过《后出师表》的。
于是可以发现演义里诸葛亮很多标志性的胜仗,五虎将多半是有几个在场的。
博望坡、火烧新野,关张赵基本是一人带一千兵,甚至几百,换成平庸将领谁敢这么部署?应该说这里也埋了个伏笔,一开始关张不服诸葛,说何不派”水“去?这时诸葛亮就得用刘备的令剑来威胁,而不能真的就自己带几千人去迎战了,说明还是要靠关张打仗的。
取四郡,关张赵一人打下一个郡,如果说这是演义的话,我想可能是基于入川那一段历史,历史上入川战役的确就是诸葛亮、张飞、赵云一人带一支军队,多路分兵而进,然后还都能一路凯歌攻城略地。这点与北伐时对比尤其明显。
战汉中,张飞大破张郃首战告捷,然后黄忠和赵云的开挂发挥也不用多说。
安居平五路,派赵云守住阳平关,曹真就无计可施,羌兵更是看到马超一个人就不战自退。
演义后期甩锅给诸葛亮其实很多的,首先力主湘水和议丢失南三郡,力主攻打襄樊结果丢失荆州,挑动刘封孟达火并丢失上庸,最后更是来了句”臣亮五出祁山,未得寸土,负罪非轻”,与演义中207-214年的诸葛亮相比较,确实将星暗淡了不少,甚至有点“丧失军事家资格”的味道了。而也就是从汉中之战胜利开始,演义里的诸葛亮对五虎的直接指挥开始少了,关张黄相继在诸葛亮的干预范围之外连续亡故,赵云马超也阳寿将尽。由此看来,以演义中的写法,诸葛亮确实对五虎将的个人能力是有一定依赖的。
这在演义中的第一次北伐尤其明显,赵云都70了先锋地位还是无人可替,也就是这一次北伐还能一度拿下凉州三郡,此后赵云没了之后,就一次不如一次。演义中是夏侯楙不知道赵云厉害,被赵云一下斩掉5将,把大部队送光了,即便这样诸葛亮还是得连番用计,经好一番波折才拿下三城,不能指望其它将领如关张一般独当一面了(与很多人印象不同,演义里关张有勇也有谋,比如张飞独自领兵入川时,很多时候都根本不用诸葛来操心)。
之后的失街亭就更不用说了,马谡带着几万人,在哪扎营竟然还得丞相手把手的教,还非得不听。再加上曹魏、司马懿也非刘璋、孟获可比,于是就出现了演义后期孔明攻城略地的水平急速下滑的情况(姜维当时毕竟还年轻稚嫩,而魏延行事太冲动也不是独领一军的帅才,于是诸葛亮后期就基本上只能硬打正面而无奇谋)。

总得来说,我认为作者这么写主要是为了强调,谋士个人智力再高,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否则下场不会比陈宫好多少(大概也是他自己参加元末混战的感悟),诸葛亮敢于选择只有新野一县的刘备,也是看中了刘备的发展潜力和诚意,刘备积攒下来的精英团队与诸葛亮的运筹帷幄向配合,才造就了207-219年期间的军事奇迹。
颜容 发表于 2023-8-27 07:32:52|来自:北京朝阳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在创业初期,既当推销员,也当技术员,还当前台客服兼职公关部经理。
等你做大了,要找推销员,有市场部,要找技术员,有技术部。前台客服、公关部经理更是一应俱全。
是你能力变弱了吗?显然不是!
诸葛亮的意见采纳少了,那说明季汉走上了正途!
日后诸葛亮独揽大权时,说明的不是季汉在丞相领导下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而是说明季汉潜在危机不断,必须加强领导。
aspxbs 发表于 2023-8-27 07:33:37|来自:北京朝阳 | 显示全部楼层
入川后的这几年,是丞相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丞相不是李斯,吕夷简或者徐阶,丞相从不恋权。
先主驾崩后丞相开府经营自己的丞相班底,俨然有了曹操第二的土壤。
可丞相晚年却长期驻扎汉中而不回成都,早早地开始移交权力,培养后主亲政。
可能题主想问的是:事实已经证明,丞相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统帅,可是先主时代为什么从不让丞相亲临前线做统帅?甚至入川后包括汉中之战都鲜有丞相关于战术谋划的记载,为什么?
来看看那个时期季汉军的高层配置:
皇叔一直是前线统帅,法正作为谋主多次立下大功包括奇袭定军山阵斩夏侯渊。参加汉中之战的将军群落更是豪华无比:张三爷,马超,黄忠,赵云,小说中的五虎将除了关二爷之外悉济济一堂。此外魏延、黄权等名臣猛将也基本满状态在场。
汉中一战季汉军手里的牌太多了,完全打不完。
很多将军都在这次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比如黄忠阵斩夏侯渊,张狡猾宕渠山调教张巧变,子龙一身是胆等。
整个季汉军前线已经成体系,阵容深度,人员磨合都基本完善。
丞相还去前线做什么?
前线不需要丞相。
丞相就算在前线也只能是权衡考核下各个谋士包括谋主法正提出的战术是否可行。
所以那时候的丞相正在做自己最擅长,最喜欢做的工作:坐镇成都负责人事任免和人员调度,经济财政有刘巴,政法有李严、尹籍。
帮手很多,丞相干起行政来事半功倍、得心应手,很养生。
这时候的丞相就好比坐办公室的大佬,每天喝着茶开着会就能把该做的事儿都办了。
如果照这么下去的话,丞相可以活七十多,成就大业后还能归隐田园实现文体两开花。
我猜题主希望看到的是五年之后的丞相吧?举足轻重的话语权,势倾全国的相府,统领精锐季汉军战无不胜的丞相。
那时距离丞相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还有十年。
总结一下,给大家说三个时期,大家自己体会一下。
晚年寂寞苍凉时,武侯开了十年的国士无双。军政民三头一起抓,民事理的民不知兵,朝堂治的一团和气满朝门生,战场上所向披靡。真正实现了一人一国,然后食少烦多,变的悲壮无力,渐渐日薄西山。
刚出山时,村夫也不闲,训练士兵研究技战术,外交也得亲自来,后来还得抓民政,干的都是州郡级的杂活。可那时季汉三基友正当壮年,至少战场不用操心。所以村夫还能和江东基佬们吵吵架,玩玩羽扇纶巾笑谈间。
最轻松的是汉中之战时,丞相天天喂鱼种花,只管看看批示一下各部官员的工作情况和成果,调度一下后勤把蜀川的战争潜力火力全开。丞相快乐的很,只等把军师将军府搬到长安,继续当个荀令君plus。
大家想看《出师表》,还是《功成归隐表》?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