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经常亲自率领骑兵冲锋,为什么一点事都没有?

[复制链接]
obwen 发表于 2023-8-27 07:27:59|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明朝的李如松就因为带领骑兵冲锋的时候,被围困而死。李世民自己也经常用弓箭射死敌人,他自己就不怕被乱箭射中吗?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全年不休 发表于 2023-8-27 07:28:48|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战争并不是个概率游戏,而是个技能游戏。
在二战的时候,美国在统计自己的飞行员伤亡的时候,发现过一个规律,那就是如果一个飞行员能够参与20次空战并且活下来,那么在后面的战争中,他被击落的概率不会超过20%,如果他能在50次空战中活下来,他被击落的概率不会超过10%,如果他能在100次以上的空战中活下来,可以认为这人除非是阎王眷顾或者飞机出故障,那么他基本上不会被击落。
这就是战争有趣的地方。战争固然是危险的,但是只要你能熬过最危险的开端,慢慢地你就会适应战争,并且能在其中游刃有余。
从本质上讲,战争与游戏其实没有太大区别。你在玩游戏的时候,死上那么几百次,你也会总结出一些经验和技巧。而当你掌握了这些技巧,再去跟新人对打的时候,你也可以大杀四方。只不过,与在电脑上玩游戏不同的是,现实中的人只有一条命,在战场上死了你也就死了,再也没机会重玩了。
所以,你看古代战争也好,现代战争也好,经常会发现很多名将都是以敢打敢冲著称,似乎他们只要冲锋起来,死神就自动回避。客观来讲,这当然有一部分幸存者偏差的因素——毕竟你得一直活下来,才能算名将。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当一个人的战斗经验越积累越多的时候,他面临的风险其实是在变小的。
我们可以去翻一下抗美援朝的战史,你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在很多人印象中承担的几乎都是必死任务的尖刀连、尖刀排,很多部队在完成任务后的伤亡其实并不大。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尖刀连既为尖刀,部队的训练更为严格、单兵素质也更高、战斗经验更丰富,同时为了保证战斗胜利,这些部队的给养也更充分。而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这些老兵也会灵活机动的完成任务,力争用最小的代价消灭敌人。
在这个角度上说,为什么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也是同样的道理。真正的名将,是要在尸山血海的淘洗中成长的。能硬碰硬熬过几十次大战而活下来的将军,水平都不会差。
李世民也好,李如松也好,与普通的士兵相比,这些人的优势在于他们作为将门子弟,从小就在学习各种军事技能,不仅有名师教给他们高超的武艺,同时他们也可以以各种方式获得那前20次训练的机会。而普通士兵从被征召入伍,可能经过简单几个月的训练,就直接上了战场。等到真正要直面生死的时候,一个是真正意义上“身经百战”的老手,一个是第一次要跟敌人生死对决的菜鸟,到底谁的生存概率高可想而知。
在这个角度上讲,当年志愿军能够在朝鲜战场取得胜利,一个很重要的经验就是直接在战场练兵。比如,一个班补充了3个新兵,那么在实际作战中,班长就会让这三个兵打好辅助,看他们自己是怎么作战的。然后,在合适的机会,挑一些较弱的敌人让新兵练手。只要多打几次仗,新兵自然而然也就成了老兵。
其实古代战场上以勇猛冲锋而著名的名将不计其数。比如常遇春,一直都是大明军队的先锋,披坚执锐、身先士卒,大小数百战未尝一败,最后其人也是死于疾病而不是战场。常遇春之后,朱棣也是个一言不合就上阵砍人的主,最后也是安然无恙。当然,冲锋肯定有风险,万一哪天判断失误,中了敌人的埋伏,或者是遇到了更强大的敌人,被杀死了也是有可能的。但战死沙场本也是军人的宿命,如果因此而不敢冲锋,那也不要指望手下的士兵愿意卖命了。
说回到李世民身上,用今天流行的话来说,李世民属于六边形战士。
一般情况下,古代的将领多有自己擅长的武艺,比如一提到李广,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善射,一提到刘挺,都知道他的拿手兵器是大刀。此外,古代的很多名将,其实武艺未必一定很高,他们只是指挥能力比较强——比如李靖这种,你让他上阵杀敌,未必能打过普通的将领。
而李世民就真的是相当可怕了——按照史书上的记载,李世民的射术、马槊、近战等各种技能在当世都属于第一流。尤其是射术,其射箭的力度、准度,是让突厥人都叹服的。
所以,《旧唐书》等史料中,李世民善射的记载和战例非常非常多。并且,李世民在马战、步战等方面,也都有万夫不当之勇。
如果我们用《水浒传》中的人物来做比喻,史书中记载的李世民相当于花荣+林冲+鲁智深。
当然,李世民也不是没有遇到过危险,也不是没有中箭、中刀过。但还是前面那句话,在战场上,尤其是在更看重个人武力值的古代战场上,李世民存活下来的概率其实要比普通士兵高得多的多的多。更不用说李世民别人的防护和装备也要比普通士兵好很多。
我相信那些战死沙场的普通士兵里,未必没有能成为如李世民一样的猛将的人物,但这些人或许大概率直接就死在了他们人生中的第一、第二场战斗里。
hjjandan 发表于 2023-8-27 07:29:33|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朕少时为公子,未遭阵敌,义旗之始,乃平寇乱。每执金鼓,必自指挥,习观其阵,即知强弱。当取吾弱对其强,取吾强对其弱。敌犯吾弱,奔命不逾百数十步;吾击其弱,必突过其阵,自背而反击之,无不大溃。多用此而制胜,思得其理深也。”——《册府元龟•帝王部•神武》
李世民自己都说过了,他一看敌阵,就知道那里强那里弱。他身先士卒的冲锋,是因为他找到了敌人的弱点。这种一眼就能看穿敌阵弱点的天赋,如果没有就只是看着像而已。
blair 发表于 2023-8-27 07:29:51|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他不是没有事,他只是坚强到让所有人意识不到不到他身上的伤。
昭陵六骏,皆是神驹不寿。
邙山之战灭王世充,飒露紫身中九箭,死于冲阵途中。
洺水之战灭刘黑闼,拳毛騧身中九箭,死于冲阵途中。
虎牢关之战灭窦建德,什伐赤身中五箭,死于冲阵途中。
虎牢关之战定鼎天下,青骓身中五箭,死于冲阵途中。
战马如此,那战马上的人呢?
房玄龄终年70岁,高士廉终年71岁,萧瑀终年74岁,唐俭终年78岁,虞世南终年81岁。
李世民终年50岁。
还不到现代退休年龄。
经常率军冲锋,怎么会一点事都没有?
名将是有代价的。
apolo 发表于 2023-8-27 07:30:50|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他冲锋砍人的时候,敌军的刀都没砍中他,槊都没捅着他,箭支没射中他。
即便混乱中有流矢射中,力衰不能透甲,比如虎牢关之战中李道玄离他距离不远,被窦建德军射的跟刺猬似的李道玄也没啥事,继续跟着他战斗。大家离着不远,既然李道玄遭遇了那么多箭支,他未必没中几支,但没事。
在惯于战阵的人眼中,战阵未必有普通人想的那么凶险。即便是混战中到处都是喊杀声和刀枪箭矢,新兵紧张了,但在老兵、猛将、高手眼中,大部分都对自己没有威胁,比如十米外的长矛,八米外的长刀,六米外的拳脚,敌我混成一团时几十米外难以射来的弓箭……可能此时能威胁到你的仅是砍来的一刀,那么这时候你该处理的仅是应对这一刀。
水平越高,这样的危险度区分越精细,最后连这种近距离砍来的一刀,也因力大力小、是否对着要害、准头、避让难易、风向、空间阔绰度等,被判定为大小不等的危险,真正威胁到他的更少了。
所以,老手在激烈对抗的战场中,局部中反而会有闲庭信步和应付从容。距离是危险计算的关键参照,而越是高手,危险距离越短,稍微远点就对他不构成威胁。你以为一米以内你的很多手段都能杀掉一个悍卒,但他却确定你不靠近至0.5米就伤不到他,至于距离两米,他都可以稍微走神瞟瞟其他地方了。
李世民能身先士卒冲入阵中不受伤,还杀敌那么多人,那他肯定就是这样危险距离比较短的家伙,稍微距离他远点就威胁不到他。
“世民自起兵以来,前后数十战,常身先士卒,轻骑深入,虽屡危殆而未尝为矢刃所伤。”前后数十战,那是老手了!而且他总是亲自冲进敌阵,直面刀枪剑戟的对抗,是经历很多次鏖战的陷阵老手。
不怕你是老油条,就怕就你是有悟性的聪明老油条。李世民作为公认自古最优秀的打仗天才之一,军事上那股聪明劲,这个陷阵老手,对于数十次搞过的混战场合,称为有悟性的聪明老油条不为过。
想伤他,难!可不仅仅是老油条,他还是个高手。
李世民善用刀,最擅弓箭,其弓长两米,箭矢“制倍于常”,“箭穿七扎,弓贯六钧“,能“射洞门阖”。
李世民的箭是比普通箭支大一倍的大箭,为保持飞行稳定,普通箭支是两羽,他用的大箭是四羽。箭大了一倍,就得用巨弓,可想李世民的力量有多大!
“太宗虬须,尝戏张弓挂矢。好用四羽大笴,长常箭一肤,射洞门阖。”而战阵之用,非软弓不能,古云:软弓、长箭、快马、轻刀,此四事非娴战阵者不能得其趣。真正适合于在战斗中使用的弓,并不是越强越好。之所以战场上讲究软弓、长箭,是因为弓要拉满瞄准才能撒放,而人力有穷,如果勉强大力开弓,刚拉满就要发射,难于稳定瞄准,所谓彼硬弓方得满即欲发矢,安得久持而得其巧?平素当然是挽弓当挽强,但是有的人即便拉开五石弓,也只是连连力气罢了,并不能拿到战阵上杀敌。李世民能拉开巨弓已是惊人之举,但能否连射,能否马上射,又是另一个境界了。答案是,李世民的巨弓大箭能在马上射,多次战阵建功!这就厉害了!
李世民在追击刘黑闼时,突厥人得了他异于常人的大箭,互相传看,惊叹佩服。
“初,秦王建天策府,其弧矢制倍于常。逐黑闼也,为突厥所窘,自以大箭射却之。突厥得箭,传观,以为神。后余大弓一、长矢五,藏之武库,世宝之,每郊丘重礼,必陈于仪物之首,以识武功云”(《新唐书·卷第八十六·薛李二刘高徐》)
总结一下,危险距离短、陷阵老手、力气大身手高,那伤他确实很难。所以,在很多看来危险的情况,他如闲庭信步,玩得很溜。
“癸未,世民入武牢;甲申,将骁骑五百,出武牢东二十馀里,觇建德之营。缘道分留从骑,使李世勣、程知节、秦叔宝分将之,伏于道旁,才馀四骑,与之偕进。世民谓尉迟敬德曰:“吾执弓矢,公执槊相随,虽百万众若我何!”又曰:“贼见我而还,上策也。”去建德营三里所,建德游兵遇之,以为斥候也。世民大呼曰:“我秦王也。”引弓射之,毙其一将。建德军中大惊,出五六千骑逐之;从者咸失色,世民曰:“汝弟前行,吾自与敬德为殿。”于是按辔徐行,追骑将至,则引弓射之,辄毙一人。追者惧而止,止而复来,如是再三,每来必有毙者,世民前后射杀数人,敬德杀十许人,追者不敢复逼。世民逡巡稍却以诱之,入于伏内,世勣等奋击,大破之,斩首三百馀级,获其骁将殷秋、石瓚以归。”
那么,凡事总是有概率的,就不怕遇到万一?
所以要降低概率。
李世民运筹帷幄,那个时空没有对手。哪些地方能打,要往哪儿去,他是有自己的判断的,他肯下手的地方,他是有数的,不会自寻死路,是大概率我方获胜的。他的选择下,他面临危险的概率其实是低的。
别人眼中他去赴险,但他眼中不是这样。
比如,窦轨觉得主力没跟上,你带着两千人就深入敌境追很危险,但李世民觉得没事,危险的不是我是他们。
“世民帅骁骑数十先陷阵,唐兵表里奋击,呼声动地,罗睺士卒大溃,斩首数千级。世民帅二千余骑追之,窦轨叩马苦谏曰:“仁杲犹据坚城,虽破罗睺,未可轻进,请且按兵以观之。”世民曰:“吾虑之久矣,破竹之势,不可失也,舅勿复言!”遂进。”
再比如,刘弘基觉得打了半天了,都饿着肚子,再冒进就危险了,但李世民觉得没事,危险的不是我是他们。
“秦王世民追及寻相于吕州,大破之,乘胜逐北,一昼夜行二百余里,战数十合。至高壁岭,总管刘弘基执辔谏曰:“大王破贼,逐北至此,功亦足矣,深入不已,不爱身乎!且士卒饥疲,宜留壁于此,俟兵粮毕集,然后复进,未晚也。”世民曰:“金刚计穷而走,众心离沮;功难成而易败,机难得而易失,必乘此势取之。若更淹留,使之计立备成,不可复攻矣。吾竭忠徇国,岂顾身乎!”遂策马而进,将士不敢复言饥。追及金刚于雀鼠谷,一日八战,皆破之,俘斩数万人。夜,宿于雀鼠谷西原,世民不食二日,不解甲三日矣,军中止有一羊,世民与将士分而食之。”
好,即便他的选择,真的降低了危险概率,那么就没有事发突然被动的时候吗?
有!但这样的时候比较少。真遇到这样的被动情况,他依靠身手渡过危机。
“世民尝自帅轻骑觇敌,骑皆四散,世民独与一甲士登丘而寝。俄而贼兵四合,初不之觉,会有蛇逐鼠,触甲士之面,甲士惊寤,遂白世民俱上马,驰百余步,为贼所及,世民以大羽箭射殪其骁将,贼骑乃退。”
“世充骁将单雄信数百骑夹道来逼,交抢竞进,世民几为所败。世民左右驰射,无不应弦而倒,俘获其大将燕颀,世充乃退世民还营,尘埃覆面,军不复识,欲拒之,世民免胄自言,乃得入。”
那么,更危险的情况有没有?有,极少,两次危险均是跟王世充作战时遭遇,幸有猛将拼命护驾。
一次是李世民五百骑兵陷入王世充万人包围,遭遇单雄信冲杀,由尉迟敬德救驾突围而出。
“辛巳,世民以五百骑行战地,登魏宣武陵。王世充帅步骑万余猝至,围之,单雄信引槊直趋世民,敬德跃马大呼,横刺雄信坠马,世充兵稍却,敬德翼世民出围。世民、敬德更帅骑兵还战,出入世充阵,往反无所碍。”
一次是李世民冲透敌阵后,却发现前面是长堤,大家走散,身边只有丘行恭一人,被敌军追上,李世民战马被敌军射死,由丘行恭救驾。
“世民引骑南下,身先士卒,与通合势力战。世民欲知世充阵厚薄,与精骑数十冲之,直出其背,众皆披靡,杀伤甚众。既而限以长堤,与诸骑相失,将军丘行恭独从世民,世充数骑追及之,世民马中流矢而毙。行恭回骑射追者,发无不中,追者不敢前。乃下马以授世民,行恭于马前步执长刀,距跃大呼,斩数人,突阵而出,得入大军。世充亦帅众殊死战,散而复合者数四,自辰至午,世充兵始退。世民纵兵乘之,直抵城下,俘斩七千人,遂围之。”
亲自冲锋陷阵数十战而不受伤,很多人解释为天命。综合以上,我觉得是靠战场中的敏捷老到、身手过硬、指挥决断上降低真危险概率、猛将护驾,还有幸运。
tenbaby 发表于 2023-8-27 07:31:21|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
那您可能没看过这段史料。
《册府元龟》卷四十四·帝王部·神武

高祖乃与公子建成当东面,令帝当南面。部分才定,老生出兵交战,左军遂败。
帝与军头段志玄跃马先登,深入贼阵,敌人矢下如雨,帝为流矢所中,拔而复战,冲突出其阵后,愤气弥厉,手杀数十人,二刀尽缺,血流入袖,洒而复战。

(宋)老生遂大败。
给大家介绍一下,击败这宋老生的时候,隋炀帝还活着,李渊还没有进入关中/长安,唐朝甚至还没建立。
这一年,李世民18岁。战场上中了流矢受伤,他直接拔出箭头,再次参战。

“帝为流矢所中,拔而复战,冲突出其阵后,愤气弥厉,手杀数十人,二刀尽缺,血流入袖,洒而复战。”

顺便一提,这个军头段志玄,后来参加玄武门之变,拥戴秦王李世民即位。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