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李渊不退位,李世民会采取什么行动?

[复制链接]
tjzoo117 发表于 2023-8-27 07:28:51|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果李渊不退位,李世民会采取什么行动?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madein163 发表于 2023-8-27 07:29:20|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要明确一点:正常情况下,政变从来都不是某一方上台或者下台的原因,而是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爆发的结果
此处补充几句:“政变的爆发”本身只能说明矛盾大到了一定程度,并不说明其他问题,政变获胜方也不一定就是事前的优势方。能够说明双方实力的,是“政变之后的走势”:如果优势方获胜,就是炸一下听个响完后迅速恢复秩序;如果劣势方侥幸干掉了优势方或者事前就难分高下一团乱麻,那么事后只会陷入更加漫长的混乱。
如果有人坚持认为“事前的劣势方通过一场政变就能迅速获得权力平息事态”,那您也不必往下看了。
----------------------------------
具体到唐初这件事上,就是:
玄武门之变,从头到尾就不是李世民冲击皇位的尝试,而是逼李渊“放弃挣扎承认现状”的最后通牒
有些看历史只看“重大节点”的人,会认为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暗中策划的一场突然袭击,李渊则像是个被劫匪吓住交出了巨额家产的人质,于是开始思考:如果李渊当时没被吓住,还能保持理性思维和智商,会不会想出更好的护财办法?
……
实际上,在玄武门之变爆发前,李世民(为首的功臣集团)已经与李渊拉锯了N年。玄武门是李世民综合考虑内部条件和外部压力之后不想再搞下去了而发起的收网行动,李渊则是通过玄武门看清了李世民的实力,知道自己所有曾经做过的和计划中的方案已然全部失效。
当能力与欲望不匹配的时候,越是挣扎着放不下这份落差,结局往往摔得越惨。

1.李渊的第一次纠结,出现在武德四年的洛阳虎牢之战后。
(注:李渊一共在位九年,提示一下进度条有助于阅读。)
唐初的这场政治斗争(注意用词,政治斗争≠玄武门),根本原因是:李渊高举正统大旗吸引来的前隋遗老迅速挤占了朝廷中枢,与后来统一战争中主要由李世民所率领的功臣团队在利益分配上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关于这一点参见此篇:平阳昭公主如果没死还会出现玄武门之变么? 史料都在里面,出于篇幅考虑,不再赘述。ps这个回答被删过两次,心有余悸……)
平心而论,李渊这套“一边靠禅让和续用前朝高官维持法统、一边靠儿子开府建牙吸纳功臣打江山”的构想并没有错,甚至堪称家天下模式的梦幻开局——然而当李世民一战定中原、收获了功臣集团尤其是关东豪杰的投效、使得李渊的政治天平发生了动摇之后,李渊却没有继续顺水推舟,而是苦心孤诣地要把权力都收回来。
虎牢关之战后仅仅六天、洛阳尚未投降之际,李渊便“以太子左庶子郑善果为山东道抚慰大使”招抚窦建德故地,随后又派了老朋友任瑰去安抚河南。
五月己未(初二),建德果悉众而至……乙丑(初八),以太子左庶子郑善果为山东道抚慰大使。——《资治通鉴·唐纪五》
关东初定,持节为河南道安抚大使。——《旧唐书·任瑰传》
结果是:任瑰“选补官吏,颇私亲故,或依倚其势,多所求纳,瑰知而不禁”,郑善果更是“坐选举不平除名”,河北刘黑闼随即反唐,不到半年尽复窦建德故地——于是李渊不得不加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陕东道大行台,让他得以“承制补署,山东行台及总管府、诸州并隶焉”,继续率领帐下关东精锐去讨伐刘黑闼;次年,李世民在洺水之战大败刘黑闼主力之后,又加封为领十二卫大将军(名义上除皇帝以外的禁军最高统帅)。

2. 随后双方继续你来我往,标志是李渊于武德五~七年间的一系列收权动作,和此间发生的“杨文干事件”:
为何史书少有令人有「跪感」的「烧脑」的权谋反转?
关于“李渊的收权之路”具体分析见上文,这里简而言之:武德五~七年,李渊在全国范围内大撤行台,先后削掉了河北、山南、东南三个行台省,还一度削掉了李世民领衔的益州行台,地方实权派李孝恭、窦轨纷纷下狱,甚至在武德七年正月复辟了九品中正制。
武德七年正月敕:每州置大中正一人,掌知州内人物,以本州人闻望者兼领,无品秩。至贞观初废。——《唐会要·卷六十九》
此时发生了著名的“杨文干事件”:武德七年六月,太子李建成私下向庆州都督杨文干赠送铠甲,被押运人尔朱焕、桥公山告发——当然了不排除李世民在里面推波助澜的嫌疑,但是不管怎样,李渊最终依旧“但责兄弟不睦”,贬斥了东宫和天策府的三位僚属,坚决不改立李世民当太子。
此番操作下来的结果是:
武德七年,突厥大举入侵关中道豳州(今陕西省彬县),李渊打算迁都,李世民力谏不可,坚持请缨,在“关中霖雨,粮运阻绝”的情况下上演了五龙坂反间计,利用颉利、突利二可汗之间的矛盾智退敌军。
武德八年,颉利可汗主力入侵代北石岭关,李渊派前隋朝老将张瑾领兵抗击突厥,在太谷(晋中市太谷区)被打得全军覆没,不得不紧急从山东、江淮地区抽调了: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李靖、邗州都督任瑰、齐州都督李世勣、郓州都督张德政 等四路援军,加上秦王李世民出屯蒲州(山西省运城市)才堵上窟窿。其中张德政还不幸战死了。
(关于武德八年这次突厥入侵,之前写过的一篇文章做过梳理 唐初名将黄君汉因未参加玄武门之变而被抹杀?事实或恰恰相反!(下)  此处必须插一句:外战失败从来都是政权不稳的导火索,可惜太多人看不到……
然后:

  • 武德八年十一月,李世民加拜中书令(《资治通鉴·唐纪七》);
  • 武德九年,复置蒲州都督府,管蒲、虞、芮、邵、泰五州(《旧唐书·地理二》),以李世民为蒲州都督,益州道行台也拆而复立。
  • 此外,李世勣凭借在武德八年抗突中的出色表现,作为行军总管留在了太原,直到李世民即位之后拜并州都督;另一秦王亲信李安远,据《李誉墓志》显示,在此战后成为了晋州(临汾市)都督。
八年,突厥寇并州,命勣为行军总管,击之于太谷,走之。太宗即位,拜并州都督,赐实封九百户。——《旧唐书·李勣传》
八年,入为右卫将军,以本官授行军总管,权捡挍晋州都督。贞观元年,大义功臣,用弘赏典,别食益州,封户三百。——《唐故左光禄大夫上柱国德广郡公李(安远)公墓志》
隐太子将乱,阴使诱动,安远介无贰志,秦王益亲重。——《新唐书·李安远传》
于是,到了武德八年底~九年初,李世民的势力范围变成了这样:


这是 真•你们已经被我一个人包围了……
惊喜不惊喜?刺激不刺激?想象着往西安那个圆点上坐一下感受如何?
ps,那个“前凉州总管”是因为凉州豪望、右武候大将军上柱国凉国公安兴贵之子安元寿在玄武门那天“披甲宿卫于嘉猷门”(太极宫西侧),所以要提一下。

说到这儿要做一个总结:
说实话,我十分不明白为何那么多人会相信“玄武门是李世民在政治上被李渊打压得没办法了才狗急跳墙”这种论调——历史上的李世民要是真等被敌人完全压制了才想起突围,早就在战场上死了八百回了……
所谓 “形势比人强”就是这样:因为错过了开国战争的洗礼,导致武德后期的李渊陷入了“嫡系不能打,能打的都是秦王系”的死循环,越是想要挣脱,越是到头来发现更加离不开秦王——就像国足一样,指望靠换帅请外援等表面工作就能掩盖整个体系的问题,结果就是一次比一次闹的笑话大——本来不想再给李世民“方面指挥权”防止他继续做大,然后几年“抗突”抗下来,秦王系把整个山西都给串联起来了不说,蒲州都督封到关中大门口,还附赠一个中书省。
所以,像李世民这个级别的玩家,如果他选择继续跟你“相持”下去,那一定是因为局势还有利可图——照这加官进爵的速度,只要李渊嫡系们依旧正常发挥,再相持几年说不定关中四塞内府三卫都免费赠送了,吃饱了撑的才跳墙呢!

3. 然而李渊不想再这样玩下去了——他开始跳墙……哦不对,是“强拆”李世民的基本盘。

  • 武德九年,李渊将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屈突通从洛阳调回了京师,先后授予刑部、工部尚书(事具《屈突通墓志》);
  • 五月二十九日(丙辰),突厥寇西会州,围乌城,平道将军柴绍将兵击之。李渊听取太子建成的建议,命齐王李元吉率军北征,并要求秦府骁将秦叔宝、尉迟敬德、程知节、段志玄等与之同行,打算趁“昆明池饯行”之际将他们悉数坑杀(事具《新唐书·突厥上》&《资治通鉴·唐纪七》);
  • 另据昭陵陪葬墓《许洛仁碑》记载,玄武门之变前夕,墓主与其他六十余名秦王幕府将领被“公事去官”。
……
说实话,越是重读这段历史,越是对李渊的这番操作感到费解,甚至怀疑后世说书人《火烧功臣楼》的段子是不是就从李渊这儿获得的灵感(毕竟朱元璋干不出这么蠢的事儿么……)——且不说这样做除了彻底逼反李世民之外没有任何其他可能,就算有,那又怎么样呢?看到朝廷如此对待功臣,地方残余势力肯定都要反,届时已经失去李世民这一『皇室-功臣总枢纽』的大唐朝廷要靠谁来平叛?满朝遗老么???
不过即便到了这一步,李世民依然没打算动手,而是从东宫眼线处获知了“昆明池鸿门宴”情报,准备将计就计后发制人。
然而六月三日(己未),李渊以“太白见秦分,秦王当有天下”为由,召李世民入宫,将密奏授予李世民,逼他自证清白。(《资治通鉴·唐纪七》)
……
于是,李世民选择在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的早晨终结了这一切。
<hr/>总结部分的开篇声明:说“李世民改史将玄武门真相改得面目全非”——是李世民把李渊的宰相团队全都改成前隋遗老了?还是李世民把自己开着军事外挂到处圈地招人的过程给抹掉了?不是只有政变当天发生的事情才叫真相,这是常识,不是洗白。
可能有人觉得我把李世民说得太轻松:复盘只讲“主线”,对于成功的上位者来说,事前大势占优是必需的。但具体细节肯定要复杂很多:比如李渊后期加封李元吉为门下侍中和左卫大将军来牵制李世民、李世民在洛阳和基层禁军中安插党羽以备非常,另有研究者认为李渊在武德八年“复置关中十二军”时尽量排除了秦王系将领以确保权力稳定,都是水来土掩见招拆招的拉锯战。
况且,李世民的权力来源归根结底是他每战必胜,这难道是轻松的?
当能力与欲望不匹配的时候,越是挣扎着不肯放下,摔得就越惨。
第一次挣扎,李渊失去了对关东地区的实际控制权;
第二次挣扎,李渊失去了近在咫尺的三晋门户,还让山东江淮集体看了笑话;
第三次挣扎,李渊失去了两个成年儿子的生命……
到了这一步,你还要李渊继续挣扎下去,你是觉得李渊还有什么可继续失去的吗?!

玄武门那天,李渊的那句“此亦吾之夙志也”未必不是出自真心:当局者迷,总是在一切落定之后,才会发现自己的最佳出手时机到底出现在哪里。“我真想回到那个时候去抛售”是再正常不过的感悟。
本来“老子稳定后方,儿子开拓前路”的开发架构就是李渊设计的,早知道前路走出去注定无法回头,倒不如当初就让他带领大唐继续往前走算了。
……
太上皇的酒宴美女不香吗?
dxl0812 发表于 2023-8-27 07:30:02|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是时高祖尚在帝位,而坐视其孙之以反律伏诛而不能一救,高祖亦危极矣
——《廿二史札记·建成元吉之子被诛》
对唐史不熟,简单说一下。
1.《资治通鉴》载,建成元吉“至临湖殿觉变”,临湖殿在太极宫中,如果真的“伏兵于玄武门”,为什么不在门口直接乱箭射死拉倒,要把人放到太极宫中?
2.尉迟敬德带了“七十余骑继至”,如果他们和世民的“八百余人”如史籍所言埋伏在玄武门,那么从事发到赶来必然会有一段时间,不会在世民差点被元吉勒死的生死时刻一呼而至。
3.当天李渊的奇怪表现:
这天原定日程是高祖审问“建成元吉秽乱后宫”一事,为什么大早上带着一班宰执重臣“泛舟海池”去也?
就算上一句是真的,据《旧唐书》,战斗“矢及内殿”,为什么高祖对同在太极宫(而且太极宫不大,东西4里,南北2里余)的打斗不闻不问,直到敬德全副武装赶来才如梦方醒?
就算上一句也是真的,按唐制,帝王随侍的三卫、千牛备身应有二百人上下,这些人如高祖一样对太极宫中打斗一无所知,见敬德全副武装闯驾为何不拦?
结论只有一个——世民在玄武门之变过程中不光杀了建成、元吉,还动用了埋伏在高祖所居的太极宫(而不是通说中的玄武门)的武士控制了高祖和一班宰执,这才让高祖在史籍中“被”一无所知了很久。贞观史臣能洗弑兄害弟的地,但是洗不清挟持君父的地,这才编了个“泛舟海池”出来。
至于李渊不退位会发生什么......
“司马公畜养汝等,正为今日。今日之事,无所问也!”
鉴于这结论太耸人听闻,给个参考资料:刘蓬春《“玄武门之变”伏兵考辨》、刘东社《玄武门之变史事发覆》
LTHlee 发表于 2023-8-27 07:30:53|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要太天真的觉得玄武门之变就是起于玄武门而已,题主。
事实上武德二年,李渊杀刘文静就是对李世民及其系统的警告了。
顺便说一下,与大众印象相反,李渊并不是优柔寡断的懦夫,虽然7岁就做了唐国公,但并不是一个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
李渊的箭法很好,这点李二倒是得了他老爸的真传。李渊的老婆都是靠射箭赢来的,这就是著名的雀屏中选。一箭射中孔雀的眼睛,作为射箭爱好者自问很难做到。
如果以为李渊靠祖先而已,也就是射箭讨讨妹子欢心,那你就错了。据新唐书高祖传记载
”十一年,拜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击龙门贼母端儿,射七十发皆中,贼败去,而敛其尸以筑京观,尽得其箭于其尸。”
隋唐演义,兴唐传,说唐等评书也都沿用了这说法。
李渊固然有他的缺点和弱点。但他重用李世民并不是失策。在隋末天下大乱的时候,群雄逐鹿,捷足者获之。这种情况下不任用自己人才是傻,看看后世的柴世宗,前辈曹魏,哪个不是宗族不盛无法为帝室之藩篱而被异姓夺了天下??何况李渊及其嫡子女可都是狠人。在教育上,李渊可以说相当成功的,除了三子早夭,其余儿子都是出色的人才,连女儿都是狠角色,现在的娘子关就是纪念平阳公主的。
要知道武德元年李渊登基的时候,内有薛举,刘武周,外有王世充,李密,窦建德等等,塞外还有突厥虎视眈眈。这种情况下,自己的儿女亲族还堪当大任,不用白不用。
有很多人觉得李渊重用李世民是失策。但我不这么看,没有皇帝喜欢太子,太进取是何居心?太无为如何接班。成也是三个儿子出色,败也是儿子太出色。李建成虽然没李世民耀眼,但是晋阳起兵前在山西招降纳叛,之后平定刘黑闼都显露了不俗的实力,李元吉虽然没两个哥哥厉害,但号称力敌十夫也是员勇将。
如果说兄弟是狠人,那李世民可算是狼大了。作为不世出的天才,东征西讨为大唐建立立下汗马功劳。而且李世民不但能力强,运气还特别好。仗着自己箭法超卓,经常跑去浪,昭陵六骏就可以看出李二那真不是一般的浪而是海啸级别的浪。这种情况下都能全须全尾,运气不说是max这说不过去了。这样的情况下,李建成+李元吉正好和李世民形成平衡。这样作为皇帝的李渊作为仲裁者稳坐钓鱼台,坐看太子系和秦王系斗争。
只是没想到李世民人格魅力太大,势力已经尾大不掉,足以暴力掀盘。李建成李元吉为什么放心的走玄武门?因为那是李渊的势力范围,他们没想到禁军也被李世民控制。假如李世民控制不了禁军,则尉迟恭到不了李渊面前,李渊自己就能翻盘。当看到尉迟恭缳甲持矛出现在眼前,老牌政治家李渊如何不知道大势已去?禅让李世民,则自己是太上皇,天下还是李家的。别说李世民是自己的亲儿子,就是换成李孝恭,李渊也会选择退位。
如果李渊头铁坚持不退位,估计就是  太子,齐王反,伏诛。上忧愤崩。
时代电脑 发表于 2023-8-27 07:31:04|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谢邀。

这个提问稍微有点……天真。
提问者是否以为,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只是杀了哥哥弟弟而已?
李世民,战神级的军事家,知错能改但同时性情暴躁一不做二不休的狠人,会如此浅尝辄止?会只杀了哥哥弟弟,然后坐等爸爸做决定?

武德九年夏天,李世民因为军功卓著,已当过三公之一的司徒、实际上是宰相的尚书令与中书令,以及可以开府的天策上将。到此已然功高震主,且有自己的派系。
建成与元吉跟李世民斗,已非一日,朝廷内部纷纷站边,已到你死我活的境地。

武德七年李渊跟李世民说过一个建议:在长安这么闹下去,迟早出事;你去洛阳吧,自己建立天子旌旗。
——这个提议听着,就像东西罗马分裂了似的。这个提议是真心的吗?不知道。
但一般天子话说到这份上,“要不要我让你去东边当皇帝啊?”无论当儿子还是当臣子,情况很都尴尬。当爸爸的也尴尬:我是真的看不得你们这么折腾了。当儿子的也尴尬:爸爸都嫌我们这么折腾碍事了!

到武德九年,李世民手下,尉迟恭一度被下狱,程知节(程咬金)已被外放康州刺史,房玄龄杜如晦已经被控制了。就在初夏,李元吉已经要把尉迟恭、程知节、段志玄和秦琼一起拿到自己麾下。到此地步,你死我活了。
玄武门之变前夜,房玄龄、杜如晦和尉迟恭是偷偷摸摸到秦王府的,于是策划动手了。别怪世民狠:他自己已到生死关头,这是你死我活的较量。
李世民首告简称元吉与妃子私通乱伦,李渊答应说,六月初四审问此事。
此时建成元吉不知道,李世民已经策反了玄武门总领常何。

好,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率领一堆人先入朝,在玄武门伏兵。
李渊将裴寂、萧瑀、陈叔达、封德彝、裴矩们召来,准备仲裁。
建成元吉来到,发现不对,调转马头。李世民赶来呼唤。李元吉要射世民未遂。世民先射建成:因为建成才是他的第一目标,太子啊!
之后尉迟恭射杀元吉。然后太子府开始进攻玄武门,再要攻击秦王府什么的。尉迟恭拿了建成和元吉的首级给太子府的人看,太子府的人崩溃了。

接下来才是最微妙的时候:李世民怎么处理父亲的?
《旧唐书》很简单:
六月庚申,秦王以皇太子建成與齊王元吉同謀害己,率兵誅之。詔立秦王為皇太子,繼統萬機,大赦天下。
《新唐书》说李渊:
庚申,秦王世民殺皇太子建成、齊王元吉。大赦。癸亥,立秦王世民為皇太子,聽政。
说李世民:
九年六月,太宗以兵入玄武門,殺太子建成及齊王元吉。高祖大驚,以太宗為皇太子。
杀建成与元吉,高祖大惊,以太宗为皇太子。
——杀人,大惊,于是以太宗为皇太子。
这里面是有逻辑关系的。
又:《资治通鉴》贞观十七年七月与《唐会要》卷六十三史馆杂录都提到这一点:李世民看了史官直书的玄武门之变,很不满意,给房玄龄说了一堆指导意见。
即,我们现在看到的玄武门之变——杀兄弟——依然不是完全的真相,是比较温和的说法。

好,我们看《资治通鉴》比较温和的原文,世民怎么对付爸爸的?
上方泛舟海池,世民使尉迟敬德入宿卫敬德擐甲持矛,直至上所
大惊,问曰:“今日乱者谁邪?卿来此何为?”
对曰:“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惊动陛下,遣臣宿卫。”
上谓裴寂等曰:“不图今日乃见此事,当如之何?
萧瑀、陈叔达曰:“建成、元吉本不预义谋,又无功于天下,疾秦王功高望重,共为奸谋。今秦王已讨而诛之,秦王功盖宇宙,率土归心,陛下若处以元良,委之国务,无复事矣。”
上曰:“善!此吾之夙心也。”
时宿卫及秦府兵与二宫左右战犹未已,敬德请降手敕,令诸军并受秦王处分,上从之。
天策府司马宇文士及自东上阁门出宣敕,众然后定。
上又使黄门侍郎裴矩至东宫晓谕诸将卒,皆罢散。
上乃召世民,抚之曰:“近日以来,几有投杼之惑。”世民跪而吮上乳,号恸久之。
李渊在海池泛舟——提问:明明是要带重臣们仲裁儿子,为什么要在海池泛舟?
世民让尉迟恭去宿卫,尉迟恭披甲带兵器,到李渊面前——提问:战斗在宫外,尉迟恭进宫去宿什么卫?还带兵器去?真不是去控制爸爸的么?
所以李渊也问了:“你来干什么?”尉迟恭回答了。
李渊问左右该怎么办,群臣很聪明,“建成元吉本来没啥功劳,秦王已经把他们杀了,陛下只要把国务委托给他,无复事矣。”——陛下把国务委托给世民,就没事了。提问:为什么非要把国务委托给世民才没事?
李渊说是啊我一直这么想,尉迟恭又请李渊写手敕,李渊“从之”——尉迟恭提了要求,李渊从之。为什么一个天子要“从之”?李渊不肯的话,尉迟恭会怎么办?
之后世民进来了,李渊安抚他,世民就哭了。

我觉得,问题很明白了吧?请注意,这还是说得比较温和的。
20世纪敦煌出土的《唐太宗入冥记》虽是虚构作品,却有这么句话:
“问大唐天子太宗皇帝在武德九年,为甚杀兄弟于前殿,囚慈父于后宫?
唉。
所以真相更可能是:
世民入玄武门埋伏兵马对付哥哥弟弟的同时,已经派人去把李渊赶到海舟上去了。
杀了哥哥弟弟,世民自己不出面,让尉迟恭披甲带兵器去见李渊,把情况说明白了。注意啊,是披甲带兵器一身血去见李渊的。
李渊问群臣怎么办,群臣很聪明啊,赶紧说事情都这样了,把国务委托给世民就没事了——即,就安全了。
李渊就认了。尉迟恭问他要手敕,有了手敕就没法翻案了。李渊从了。
李世民出来哭,父子又好了。

李世民是一代英主,但绝对不手软。玄武门之变是你死我活的斗争,他不可能杀了哥哥弟弟,剩下让父亲自己处置的。
“囚慈父于后宫”这句话有点夸张,但世民的确是得到了该得到的东西后,才会罢手。

玄武门之变三天后,世民为太子,而且得到了所有军政处理权,成为大唐实际掌权人。
八天后,屈突通镇守东都洛阳,从此关东也不会有异变了。
十二天后,李渊第一次表达了退位的想法。
一个月后,秦琼、程知节、尉迟恭封将军。又三天后,高士廉、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们分别宰相尚书地上任了。
即,到玄武门后一个月,世民的人已经完全控制军政大权。
这时李渊传不传位,还有啥区别么?

玄武门后两个月,世民登基。
这只是最后的结果。而一切早在玄武门那天,就已尘埃落定。
世民未必真的“囚慈父于后宫”,但他绝对是利用某些手腕,逼父亲在玄武门当天给了一切,才会罢手的。
如果否认这一点,相信世民只是杀了哥哥弟弟然后等爸爸裁决,就有些太小瞧世民的英略机断了。世民可是中国军事史上屈指可数的反击绝杀王,浅水原赢了一路追杀到人家都城门下,平刘武周之战八日不解甲,虎牢关之战一役擒二王,从来是一条道杀到黑的风格啊!
parasite 发表于 2023-8-27 07:31:46|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史书上会写,高祖被建成元吉二逆所弑,太宗诛杀二逆为高祖复仇。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