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在的时候周瑜还是股东,两人平起平坐,到孙权这怎么就成员工了?

[复制链接]
必填内容 发表于 2023-8-27 07:22:46|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孙策在的时候周瑜还是股东,两人平起平坐,到孙权这怎么就成员工了?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灵异事件 发表于 2023-8-27 07:23:25|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明确一点,孙策在世时,周瑜并不是股东,周瑜和孙策的关系远胜于此!
同样的到孙权时,周瑜也不是员工,他是元老,而且是大权在握的元老。
说到成语“总角之交”的典故,来自于《三国志·吴志·周瑜传》引用《江表传》中孙策对周瑜的评价“周公瑾英俊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
总角是古时儿童分开绑束的发髻,特指童年时候一起陪伴长大的玩伴,从这里也就可以看出被称为“江东双壁”的孙策和周瑜两人间的情谊。


一个君王,一个臣子,在那个乱世的年代里并肩战群雄,开启了东吴那段烽火连天的故事。
在《江表传》的记载中,周瑜“与策同年,亦英达夙成,闻策声闻,自舒来造焉。便推结分好,义同断金”,在之后,周瑜更是“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共通”。两人在少年时,关系就已经建立起来,之后孙策的父亲孙坚战死,孙策葬父曲阿,离开舒城,投靠袁术,自此,两人的关系上升到新的高度。
兴平二年(即公元195年),孙策受袁术之命平定江东,在他即将东渡时,周瑜恰巧在探望身为丹阳太守的从父周尚。来到历阳的孙策写了'- -封信告知周瑜自己的行程,于是"瑜将兵迎策" -周瑜带领着兵以及船粮来迎接孙策了。孙策见后大喜,说了一句让人印象深刻的话: “吾得卿,谐也”。
孙策这句话传递出自己对周瑜的信任,同时也说明了周瑜的地位,他说出这番话并非毫无依据,我们来看当时孙策的境遇。
孙坚死后,其军队被袁术所收,孙策前去求见,要求其归还父亲的士兵。而袁术却一再地命令孙策出征,并且以官位相欺骗,再加上袁术本身目光短浅,孙策决心脱离袁术,另起炉灶。
于是孙策再次求见袁术,以希望自己攻克橫江、以助袁术平定天下为借口,得到了袁术准许,得以东渡,并被朝廷任命为折冲校尉。而东渡这个借口则是为了收取江东。
此时的孙策,手上兵力主要是父亲的旧部、自己的客,而在东渡的路途中不断有民众投靠,到达历阳的时候,孙策的军土已有五六千人。这个数目虽然比最初多了许多,但是以五六千人取下江东着实有些吃力。


就在这时,接到孙策书信的周瑜义无反顾地自丹杨而来,“将兵迎策” ,而丹杨又素有“精兵之地”的名望,周瑜带来的军队以及物资,无疑是对孙策最有力的支持。
于是孙策凭借着自己的这支军队,一路势如破竹,先后攻克了横江、当利、秣陵、湖孰、江乘、曲阿等地,击破笮融、薛礼、刘繇。孙策由此入据曲阿,并且手中的军土增至数万之众。
可以看出,周瑜的援助相当于是孙氏的一个转折点,孙氏在此之后势力渐强。但就在这时,孙策对周瑜说了句很暖昧的话一“吾以此众取吴会平山越足矣。卿还镇丹杨。”
当时正是孙策的用人之际,他却遣返了周瑜。我的理解是,孙策的这番话其实表达出一种对周瑜的信任和倚重,但是在这份信任和倚重之中,又有着一些代表着“不确切”的气息。
首先,丹杨有“精兵之地”的名望,当地民众“好武习战,高尚力气”,可以说是优良的兵源地。
而周瑜的从父是丹杨太守,如果周氏在丹杨募兵、筹集军需物资,应当比孙氏在此进行要容易许多,而此时孙策军急需的正是军士与物资,孙策派遣周瑜“还镇丹杨”,让周瑜去解决自己所急需解决的事,除了对实际情况的考虑外,也透露出他对周瑜的看重。
但周瑜毕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自己人”, 孙策也需要先对他进行一段时间的观察。
史料中提及,丹杨“地势险阻”,“山谷万重” ,且民风剽悍,寇盜猖獗,就算是周氏想要在此募兵也应当不算容易。
孙策可能是通过这个机会来观察周瑜的能力,以及他是否能为孙氏所用。如果不能筹集到一定数量的军士和物资,孙策有权利怀疑周瑜的实力;
如果周瑜在筹集到军士和物资之后另起炉灶,那么说明周瑜并不能成为孙氏的臣下。
听到孙策这番话的周瑜依令返回丹杨,但是在此之后不久,术派自己的表弟袁胤出任了丹杨太守,周尚和周瑜一同来到寿春。
此时的袁术想将周瑜收为己用,但周瑜明白袁术“终无所成”,于是他只是自请前往居巢这个荒芜之地,担任居巢长,而其中的深意,却是“欲假涂东归”。
周瑜东归的想法很好地说明出他效忠孙氏的意愿,当然,他这种行为也可能有为自己家族着想的成分,毕竟周氏属于江北世家,如若孙策东渡,那么江北势必获得相对的安宁。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孙策与袁术决裂,获封讨逆将军,拜为吴侯。次年,周瑜“自居巢还吴”。《三国志.周瑜传》中记载,“策亲自迎瑜, 授建卫中郎将,即与兵二千人,骑五十匹。”
《江表传》 也有记载:“策又给瑜鼓吹,为治馆舍,赠赐莫为比。策令日:'周公瑾英俊异才, 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如前在丹杨,发众及船粮以济大事,论德酬功,此未足以报者也。’”
此时的周瑜可以说是身无战功,但是却被封为建威中郎将,而从孙坚时期就开始效忠于孙氏的程普可谓战功累累却是在之后才被拜为荡寇中郎将、领零陵太守。孙策的这些行为言语,相当直白地表现出他对周瑜的看重,以及对周瑜之前帮助的肯定。


之后,周瑜出任了春谷长,随后又被拜为中护军、江夏太守,随孙策攻克皖城,策瑜二人分纳皖城大小桥为妻,两人成为连襟,被传为-时佳话。
孙策军随即“复近寻阳,破刘勋,讨江夏,还定豫章、庐陵,(瑜)留镇巴丘。"
然而历史却总爱跟人开玩笑。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策在外出打猎时被自己曾经杀害的吴郡太守许贡的门客刺杀,淬毒的利箭射中孙策面颊。重伤的孙策在自己将不久于人世的时候,把江东大业交托给自己的二弟孙权,让老臣张昭与周瑜共为辅佐,并告诉孙权说“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足见孙策对周瑜能力的肯定。
四月初四,策薨,周瑜"将兵赴丧”,以中护军的身份与张昭共同掌事,由此,周瑜与孙策的合作结束。
在这十年时间里,孙策与周瑜的合作堪称完美。孙氏的奠基得到了周瑜的大力帮助,这些帮助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使孙策倚重周瑜;而周瑜在通过孙策的力量护得周氏安宁的同时,也找到了可以让自己奋斗终身的目标,使自己得到一个可以在乱世中有所作为的平台。


总结一下两人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合作”、"双赢” 和“信任”三个词。合作与双赢是基于策、瑜两人的相互信任上的,信任产性合作,合作促成双赢。
周瑜和孙策两人除了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也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为身在当代的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孙策与周瑜年少时的感情,不输荀彧与郭嘉;之后的重逢,兴奋不输曹操与郭嘉的初次相见;再后的依依相守,不输于曹丕和司马懿;最后的生死相别,更不输于刘备与诸葛亮。
lyon 发表于 2023-8-27 07:23:34|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喜欢用现代股份公司概念来讨论历史的人都忽略了一个基本问题:股东也有大小之分,不是任何情况下股东都能和老板平起平坐。
对于很多初创公司来说,小股东,特别是技术入股的小股东只不过是高级打工仔罢了。有时候,这些小股东的话语权还不如老板娘大,甚至不如老板的小三。
所以,将股东和平起平坐等同起来,显然是对股份公司以及初创公司的实际情况都缺乏了解的结果。这种对现代事物了解不够,而又强行将其与古代事物进行类比,特别是在对古代事物的了解也不足时,往往会导致一些错误认知和思维矛盾。题主提的这个问题就是如此。
具体到周瑜,他首先不是所谓股东,其次也从来没有与孙策平起平坐。
周瑜确实参与了孙策的江东创业,但是他很快就离开了。
会策将东渡,到历阳,驰书报瑜,瑜将兵迎策。策大喜曰:"吾得卿,谐也。"遂从攻横江、当利,皆拔之。乃渡江击秣陵,破笮融、薛礼,转下湖孰、江乘,进入曲阿,刘繇奔走,而策之众已数万矣。因谓瑜曰:"吾以此众取吴会平山越已足。卿还镇丹杨。"瑜还。
可见周瑜只参与了攻夺秣陵地区,之后平定江左诸郡时,周瑜并未参与。这相对于周瑜作为投资人只为孙策提供了天使轮投资,等孙策的“公司”走上正轨后他就套现离场了。既然已经套现离场,那他自然就不可能还是股东身份,所以后来孙策论功行赏时没有周瑜。
尽更置长吏,策自领会稽太守,复以吴景为丹杨太守,以孙贲为豫章太守;分豫章为庐陵郡,以贲弟辅为庐陵太守,丹杨朱治为吴郡太守。彭城张昭、广陵张纮、秦松、陈端等为谋主。
直到建安三年周瑜才因为对袁术失望复投孙策。
按照《江表传》记载,孙策渡江是在兴平二年。
江表传曰:策渡江攻繇牛渚营,尽得邸阁粮谷、战具,是岁兴平二年也。
据《周瑜传》记载,周瑜二度投奔孙策是建安三年。
术欲以瑜为将,瑜观术终无所成,故求为居巢长,欲假涂东归,术听之。遂自居巢还吴。是岁,建安三年也。
也就是说,周瑜在复归袁术后两到三年左右才投奔江东,平定江东其他郡县的战役他几乎没有参与。这种情况下,周瑜要和孙策平起平坐,孙策答应,朱治、孙贲他们答应吗?
当然,不能因为周瑜不是所谓股东,没有与孙策平起平坐就觉得孙策不待见周瑜,或者认为周瑜在江东没什么地位。
江表传曰:策又给瑜鼓吹,为治馆舍,赠赐莫与为比。策令曰:"周公瑾英俊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如前在丹杨,发众及船粮以济大事,论德酬功,此未足以报者也。"
可见周瑜投奔孙策后是得到了孙策充分礼遇的。
吴录载策表曰:"臣讨黄祖,以十二月八日到祖所屯沙羡县。刘表遣将助祖,并来趣臣。臣以十一日平旦部所领江夏太守行建威中郎将周瑜、领桂阳太守行征虏中郎将吕范、领零陵太守行荡寇中郎将程普、行奉业校尉孙权、行先登校尉韩当、行武锋校尉黄盖等同时俱进。
该表文表明,周瑜与吕范、程普都遥领荆州郡守,是孙策攻略荆州的中坚力量。程普是孙坚旧部、吕范是孙策提拔的亲信,周瑜与二人同列,不能说他没有得到孙策的信任与重用。
综合来看,周瑜在江东属于第二梯队。因为孙策用人首重亲族。
到孙策去世时统辖会稽、吴郡、丹阳、豫章、庐陵、庐江六郡。其中孙策自领会稽,朱治领吴郡、李术领庐江,其余三郡均为亲族(丹阳吴景、豫章孙贲、庐陵孙辅)。
再如《江表传》载,攻打庐陵时,孙贲、孙辅主攻,周瑜打辅助。
江表传曰:时丹杨僮芝自署庐陵太守,策留贲弟辅领兵住南昌,策谓贲曰:"兄今据豫章,是扼僮芝咽喉而守其门户矣。但当伺其形便,因令国仪杖兵而进,使公瑾为作势援,一举可定也。"后贲闻芝病,即如策计。周瑜到巴丘,辅遂得进据庐陵。
到孙权时期,重用亲族的基本方针仍然不变。
孙权重夺庐江后以孙河为太守。孙贲在赤壁之战时有投降的想法,虽被朱治劝止,但不久死于任上,结果他年仅九岁的儿子孙邻代领豫章太守。吴景死后,孙权弟孙翊接任丹阳太守,孙翊被杀后孙静子孙瑜接任。此外如孙皎、孙奂、孙韶、孙桓等在孙权时期也都颇受重用。
不过孙策临终托孤于士族代表张昭,而不是亲族将领,似乎也说明孙策、孙权兄弟未必对这些亲族将领们完全放心。后来孙贲、孙辅兄弟在赤壁之战时的作为,也似乎说明了一些问题。

最后再谈一下周瑜“将兵赴丧”的问题。
我觉得这是周瑜的一场政治豪赌。
如前所述,当时东吴的政治结构是以亲族为核心,其下是孙坚旧部和孙策亲信,此外还有南来北士和江左士族。
周瑜作为孙策亲信 ,在这样的政治架构下基本属于众多将领中的一员,在没有极其突出表现的情况下很难脱颖而出,位列诸将之上。
而孙权年纪尚轻、素无恩信,能不能服众也很难说。
典略曰:翊名俨,性似策。策临卒,张昭等谓策当以兵属俨,而策呼权,佩以印绶。
可见当时孙权继任是完全出乎众人意料的。
这种情况下周瑜亲率兵马赶到吴郡为孙权撑场子,显然为孙权站稳脚跟提供了有力支撑,无异于雪中送炭,可谓从龙之功。
江表传曰:曹公新破袁绍,兵威日盛,建安七年,下书责权质任子。权召群臣会议,张昭、秦松等犹豫不能决,权意不欲遣质,乃独将瑜诣母前定议,……遂不送质。
从《江表传》这段记载就可以看出,周瑜的军事支持对于当时的孙权是何等重要。
孙权自然也投桃报李。
遂留吴,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
此后赤壁之战周瑜成为主将,击退曹操之后,周瑜几乎担负起了荆州的方面之任。可以说,孙权时期的周瑜一如刘备手下的关羽、曹操手下的夏侯惇,都是君臣一体,信重尤深。

所以,真实的历史恰恰与题主的疑惑相反,周瑜并非在孙策时是平起平坐的股东,在孙权时地位跌落到普通员工。
而是周瑜在孙策时就是员工身份,但因为私人关系而得到重用与礼遇,属于普通高管的一员。等到了孙权时期,周瑜一把梭哈,让自己脱颖而出,一跃从重要员工、普通高管升格成为核心管理层或者说董事会的一员。
macroblue 发表于 2023-8-27 07:24:25|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孙策时期,周瑜并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那种地位,他当时投靠孙策时有本钱,属于小股东,后来在外地统兵练兵,远离中央,孙策时期,股份比较大的几个人是孙贲孙辅这两个堂兄弟,还有舅舅吴景,统战过来的李术,股份也不小,庐江郡是他管的,周瑜当时只是遥领了个江夏太守,可能这也是孙策给他的动力,咱兄弟俩灭掉黄祖,你就是江夏郡的话事人了。



孙勇将和周火神

孙策死之前,托孤的时候也没提过周瑜,都是张昭的戏份,张昭是孙策非常信任的人,他把张昭当成了大管家一样,让他好好辅佐他二弟小权子,同时张昭虽然地位不低,但是他没有多少兵,也不知兵,威胁不了孙家势力。孙策在政治方面其实是很成熟的。



英年早逝孙伯符

孙策死后,周瑜带兵回来奔丧,我个人认为是他自己的主意,一来是奔丧,还有帮助孙权稳定局势,二来自己带兵回到中央夺权,回到中央后的周瑜之后很快就进入了最高管理层这个阶级,和孙权这一大一小两个流氓配合的非常默契,孙家势力里的几个主要的大佬,孙策孙权周瑜,这三个都是带点流氓属性的人,做事非常会变通同时又很尚武,不是那种儒家思想的腐儒,孙权很喜欢他二哥周瑜这脾气,太对味儿了,和自己以及自己死掉的大哥很像,等到赤壁之战时,小年轻轻的周瑜在军中的地位和程普这种顶级元老平起平坐,孙权这是制衡,但同时他也是真信得过他二哥,元老是要尊敬的,本地士族是要拉拢的,但是最高领导层必须有个自家人充当中流砥柱,这个中流砥柱自家人就是他二哥周瑜。
周瑜在世时,对孙权提过的建议,孙权几乎都是照做,递条子就批,唯一一次分歧就是对待刘备的态度上,周瑜吕范主张吞了刘备,最不济也要软禁起来,孙权觉得这么做有点极端,一直犹豫,暂时没批,鲁肃主张团结刘备,喂肥刘备,充当个防火墙给曹操添堵。孙权一直犹豫不决,两边说的都有道理,短期内不好权衡。
可惜周瑜短命,在去巴蜀的进军路上,英年早逝了,孙权于是采纳了鲁肃的主张。事实证明,周瑜是对的,几年以后,吕范回建业时,孙权见了吕范还对他说过当年没听你的,我现在真是后悔的不行。



天妒英才周公瑾

又过了几十年,孙权称帝了,称帝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夸周瑜
“要是没有俺二哥周瑜,我当不了皇帝”
有兴趣的人可以翻一下史书,孙权夸过的人里,最多的就是周瑜了,他二哥一直活在他心里,份量甚至不亚于他亲哥。
在对待周瑜的孩子上,孙权一开始也很用心,周瑜的女儿嫁给了孙登,周瑜的长子娶了孙鲁班,周瑜的次子也是娶了孙家宗室里的妹子,孙登是孙权的第一任太子,孙鲁班是孙权最疼爱的女儿,他对他二哥咋样,可见一斑,可惜周瑜的后代不是短命的就是不懂事各种惹是生非的,实在是烂泥扶不上墙了,孙权才放弃周瑜的后代,孙权这样做没错,甚至值得现代学习,平庸的二代三代们不能永远躺在父辈的功劳簿上
东来西往 发表于 2023-8-27 07:25:10|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所谓的“孙策在的时候周瑜还是股东,两人平起平坐”,根本就不成立好吗。
为什么大家都喜欢讨论刘备和诸葛亮的君臣关系,而没人讨论孙策和周瑜呢?孙策在公元200年死前一共六个郡的地盘,除了他自己领了会稽郡外,另外五个太守分别是:
丹杨郡 - 太守是吴景, 他舅舅。
豫章郡 - 太守是孙贲,他堂兄。
庐陵郡 - 太守是孙辅,他堂兄。
吴郡 - 太守是朱治,孙家元老,也算原始股东。
庐江郡 - 太守是李术,事迹较少,可能是唯一的外人。
这五位才是股东好吗。
而周瑜连太史慈都不如,太史慈好歹还真领了六个县。
三国志 卷49: 策于是分海昏、建昌左右六县,以慈为建昌都尉,治海昏,并督诸将拒磐。
周瑜只是遥领了江夏太守,实际辖区最多只有庐陵郡的巴丘一县。
三国志 卷54: 顷之,策欲取荆州,以瑜为中护军,领江夏太守,从攻皖,拔之。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复近寻阳,破刘勋,讨江夏,还定豫章、庐陵,留镇巴丘。
然后江夏太守也是明显的空头支票,因为孙策势力到公元200年时,已经改战略目标为北伐阴曹操,没空再打刘表的江夏了。
三国志 卷1: 孙策闻公与绍相持,乃谋袭许,未发,为刺客所杀。
三国志 卷46: 建安五年,曹公与袁绍相拒於官渡,策阴欲袭许。迎汉帝,密治兵,部署诸将。
三国志 卷7裴注引《先贤行状》曰:布既伏诛,登以功加拜伏波将军,甚得江、淮间欢心,于是有吞灭江南之志。孙策遣军攻登于匡琦城。
三国志 卷10裴注引《三辅决录》曰: 以督军御史中丞诣扬州讨袁術,会術病卒,因以为扬州刺史。建安五年,为孙策庐江太守李術所杀,时年三十八。
同时,周瑜也不在孙策的决策层中,因为他被安排在了巴丘,离孙策的权力中心甚远,主力军队也跟他无关。
孙策手下的领军大将是他表哥徐琨(督军中郎将),谋主则是张昭、张纮、秦松、陈端,都轮不到周瑜的。
三国志 卷46: 彭城张昭、广陵张纮、秦松、陈端等,为谋主
三国志 卷50: 策表琨领丹杨太守,会吴景委广陵来东,复为丹杨守。琨以督军中郎将领兵,从破庐江太守李术,封广德侯,迁平虏将军。
就这,咋好意思说周瑜是孙策的股东,和孙策“平起平坐”?别被孙策的演技骗了好吗。
孙策确实表面对周瑜很亲近,好像多把他当兄弟似的。
三国志 卷54: 策亲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将,即与兵二千人,骑五十匹。
三国志 卷54裴注引《江表传》曰:策又给瑜鼓吹,为治馆舍,赠赐莫与为比。策令曰:“周公瑾英俊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如前在丹杨,发众及船粮以济大事,论德酬功,此未足以报者也。”
三国志 卷54: 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
三国志 卷54裴注引《江表传》曰:策从容戏瑜曰:“桥公二女虽流离,得吾二人作婿,亦足为欢。”
其实在分配实际的利益方面,孙策对周瑜非常吝啬,更证明了他们俩就是塑料兄弟。
周瑜的地位提升,还得靠孙权。
sohosky 发表于 2023-8-27 07:25:23|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周瑜是股东?依据是什么?
具体标准是什么?
周瑜带兵投靠?
带了多少?能比孙贲、孙静、吴景、孙河这些人多?
不能的话,周瑜一个在袁术帐下穷途末路来投靠的县长,孙策部众数万的时候,还在靠孙策授兵两千人的,拿什么来跟孙策“平起平坐"?
所以周瑜从一开始就是员工,而且还是地位不怎么高的员工。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