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称帝后为什么不追封孙策为皇帝?

[复制链接]
x51 发表于 2023-8-27 07:20:20|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孙策把江东托付给了孙权,甚至没有托付给自己的亲生儿子,按理说这么做肯定是兄弟感情深厚,孙权又有能力。可是孙权之后仅追封他为王。相反司马炎可是把自己的伯父都追封为帝了。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ggfggggfgg 发表于 2023-8-27 07:21:11|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孙权是有脑子的,分得清江山社稷和兄弟亲情孰轻孰重。
宗法制可不是拿来开玩笑的,如果孙权追封孙策为皇帝,根据宗法制,孙策就是大宗,孙权就是小宗。
即使江山最后是孙权打下来的,也会有好事者问一声:你以小宗承继大统,合理不?
孙策是有后代的,根据宗法制的规矩,大宗的直系后代只要没断绝,小宗就不能承继大统。那么孙权该让位给自己的侄子。
即使你孙权不让位,薨逝以后,也该优先传位给自己的侄子,让大宗承继大统,这是祖宗定下的规矩,不能改。



宗法制对大宗和小宗区分是很严格的

问题来了,且不论孙权是否愿意传位给侄子,就算他真的这么做了,那么孙权的太子,能服气吗?自己的父亲是皇帝,到了自己就做不成了?
孙权这一支本来是大宗,随着孙权侄子的继位,突然间变成了小宗,各方面福利待遇都严重缩水,他们能同意吗?
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兄弟阋墙,没被彻底杀光的一方成为大宗。
有一个现成的反面教材,其实就是晋武帝司马炎。
他追封自己的伯父司马师为皇帝,有一个因素是不同的,孙策有儿子,司马师没亲儿子。
但是,有点特殊的是,司马炎的弟弟司马攸被司马昭过继给司马师当儿子了,虽然不是司马师的亲儿子,但跟亲儿子享受同样的待遇,这是宗法制认可的。
所以晋武帝晚年的时候也出了乱子,晋武帝的太子司马衷,大名鼎鼎的晋惠帝,纯质如初。


于是大臣里面很多人要求立司马攸为继承人,大臣们敢这么提,就是因为司马炎追封自己的伯父司马师为为景皇帝,司马攸作为司马师的继承人,宗法制是支持他承继大统的。
史书上说司马攸后来遭到另一群大臣的构陷,被逐出朝廷,自己气恨发病,呕血而死,年仅36岁。
这场动乱因为他的死才逐渐平息。他的死其实挺蹊跷的,不排除司马炎从中作梗,毕竟对垒的双方,一个是自己聪明睿智,受众臣拥戴的弟弟,一个是纯质如初、人厌狗嫌的好儿子,他不下场干预是不可能的。
其实讲到这里,你就知道了,孙权如果足够腹黑的话,他其实是有办法做到名利双收的。
很简单,先把孙策的儿子全部整死,这在那个年代算不得多大的污点,况且以孙权的智慧,肯定是有办法做的不留痕迹。
然后,就可以放心大胆的追封自己的哥哥为皇帝了。
有没有觉得这腹黑的场景有点眼熟,古代仁君的典范,李世民就给大家演示过。


玄武门之变后,他杀光了李建成的所有儿子,因为他知道,只要李建成的儿子还活着,他这位置永远都不稳。
然后,李世民假惺惺的去找李渊,重叙父子亲情。给自己博了一个好名声。
这么看来,孙权不追封孙策为皇帝,实在是因为他确实是孙策的好弟弟!
nmh7859 发表于 2023-8-27 07:21:29|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孙绍:题主你tm想干死我是吧!
wowo0888 发表于 2023-8-27 07:21:37|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题主,如果你的历史观是停留在:感情深厚,又有能力……为啥不这么做。
这个层面的话,我建议你多读史。
(没有讽刺题主的意思,题主的问题不是单纯的历史知识量不够,而是没有建立正确的基本历史观,还停留在以现代常人的角度和现代普通人的感情等标准来衡量历史大事件关键人物这个层面。
历史观是真的需要多读史才能建立的。)
·
首先,历代封建王朝是极其罕见会追封非直系亲属为皇的。
追封父亲是常见。
兄弟不行。
因为这个涉及到一个法统的问题。
也就是,皇位的合法性的问题。
这个跟感情深不深没任何关系。
孙权登基为皇,那么在东吴,他就是正统,也是大统!而且必须是唯一的!
如果追封孙策,会影响孙权的正统地位。
如果追封孙策,那么等于理论上会认为,孙策是在孙权之前,那么孙策才是大宗。
那孙权就变成小宗了,孙权的皇位,在封建礼法上,会被误读为小宗并大宗,合法性是不够的!
这就不对了。
这会造成皇位的合法性的动摇——哪怕只有一点点瑕疵,都可能会引起乱子的。
简单来说:不能给野心家一丁点兴风作浪的空子,一丁点都不要留。
这么说吧。
如果追封孙策为皇帝,一个是会降低孙权的皇位在封建礼法上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同时,也凭空制造出一个在合法性上可以和孙权分庭抗礼的存在。
这就是隐患。
明白么?
·
如果,我们假设,孙权如果追封了孙策是皇帝。
那么就等于,天然的孙策的那一支的后代,都拥有了皇位的法统权。
就算孙绍(孙策的儿子)自己没想法,如果别人有想法,有野心家想利用这个来做文章,一个拥立,就会引发乱子。
且不说孙绍没有那个实力,但是合法性上,就足够引起乱子了。
(我爹是皇帝,你们都公认的皇帝,凭啥我就不能继承皇位?对吧?)
明白了么?
·
有一个几乎很相似的例子,在孙权之前的两百多年。
东汉光武帝刘秀。
刘秀早年起兵,是跟着哥哥刘縯的。
刘縯才是他们这一支势力的老大,刘秀是弟弟,也是副手。
后来刘縯被杀。
刘秀也可以看作继承了哥哥的政治遗产,然后九死一生,得以活命,最后得了天下。
刘秀追封哥哥刘縯为齐武王,也没追封皇帝。
这是封建王朝的惯例。
不能给皇位的合法性留下瑕疵和隐患。
跟感情好不好,没关系。
·
PS:司马师绝嗣了,他侄儿才敢封,而且司马师得威望太高,司马炎执政才多久啊……
不必科普我司马攸是谁啦~
而结果证明,也是恶果。
历代封建王朝,往后对于法统都是极其严苛的。
明代嘉靖的大礼仪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然,双方各有各的打算,具体不细说了,那是另外一个话题。
往前的堡宗能复位,一部分原因也是占据了大宗的法统优势地位。
至于孙权没封孙策,在封建王朝看来,算是常态,用这个来做证明说孙权人品不好,是说不过去的。
我的意思是,你可以别的事情去骂孙十万,但不封孙策这一点,其实没做错。
窃以为,正确的历史观应该是:我们看待历史事件,要从事件本身出发。而不是因为这个事件是某个人做的,而刚好这个人么,你觉得他很烂,所以跟这个人有关的事情就都要去骂去否定——这是不对的。
孙十万有不少黑点,但不追封孙策这点,一点都没错。恰恰是他做的很正确的一件事情。
联想一下:没有追封孙策,孙权执政后期都有二宫争霸了,如果追封了孙策,就多了一支在法统上有继承权的,那得热闹成什么样子啊……
·
买太阳 发表于 2023-8-27 07:22:23|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孙权对孙策的真实态度不得而知(我相信是有感情的),但不追封的关键原因大概是孙策征服江东的过程中与江东世族结怨太深,而孙权的称帝需要依靠江东世族的支持,"长沙桓王"正是孙权与江东世家大族妥协与和解的体现。
当年孙策征服江东时,对江东世族多有屠戮,与世家大族结下了血海深仇,最后本人也直接死于与江东世家的斗争之中。
孙权上位以后,开启了和江东世家大族妥协和解,进而扎根江东的进程。而且越往后,孙吴政权的"江东本土化"程度越高。以吕蒙早逝,陆逊上位为典型分界,当年孙策从袁术那里带出来的淮泗集团日益凋零,江东世族却人才辈出,形成了对外来户的压倒优势,孙权的统治呈现出越来越依赖江东本地世家大族的态势,到了称帝前后,孙吴政权已经基本是一个依靠江东世族撑起来的本土化政权了。
孙权的称帝,可以看作历经数十年斗争与妥协后江东世族与孙家签订的最终契约,本地世族正式承认孙家的共主地位,孙家则要承担起保护世族利益的职责。
作为契约的一部分,必然要对之前那段不愉快的历史有个交代。其妥协结果就是与江东瓜葛不多的孙坚理所当然追封皇帝,而背负了江东世族血债的孙策如果也追封皇帝,那对世族来说就是个令人不安的政治信号,所以为了政权的稳固,孙权只能在孙策身上做出牺牲。
而且"长沙桓"这个谥号也很耐人寻味,不用其他地名而用地处荆州的"长沙",可能就是要把孙策和江东拉开距离,向江东世族表示"我哥不是你们的统治者,我也不会像我哥那样统治你们"(加上孙坚发迹于长沙)。而"桓"这个字,一方面彰显了孙策的赫赫武功,另一方离当时的反面教材桓帝不远,又有部分否定其事迹,反思当年历史的意味。这个谥号可以说取得是处心积虑,用心良苦。
zwjnet 发表于 2023-8-27 07:23:11|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司马炎是给他伯父追封了帝位 然后呢?
政治家本来就不需要在每件事上都展现自己温情脉脉的一面
孙权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确实没有多少追封兄长为帝的例子可以参考
相反,可考而相当有说服力的例子是不给兄长追封帝位的
对 我说的就是刘秀 怎么没见别人叫他渣秀呢~
政权不稳的时候不让幼子继位有什么错 孙权当时虽说年轻但有几年当县长的工作经验 孙绍那时候才多大 夭折了怎么办?手下人更愿意辅佐哪一个?
陈寿能以此来黑孙权只是那个时期的政治正确罢了 看看就行 孙权不追封孙策这点上没什么问题的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