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武汉和成都发展差不多,但成都美誉度口碑高于武汉?

[复制链接]
xingji655 发表于 2023-8-26 08:40:19|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什么武汉和成都发展差不多,两者的美誉口碑孰高孰低?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迈天过海 发表于 2023-8-26 08:40:46|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主要是因为成都会吹。
比如有几年,北京、武汉等城市经常因暴雨而出现“看海”的奇观。于是成都的报纸就出来得瑟了


咋一看,黑老子一跳,能扛200年一遇的暴雨,太牛B了,但事实了呢?很快成都的暴雨就来打脸了




下面说正经的:中国城市的下水道系统,基本上都是按一年一遇的暴雨来设计的,有人会认为这个标准太低,但中国是季风性气候,每年都会有一、两场极大的暴雨,如果按这个标准来设计下水道,其工程造价将会是天文数字,刚建国那会,中国是没有这个财力的,而且这样的暴雨,一年一般就一、两次,如果为了这一年一、两次的暴雨,就将下水道的建造成本提高好几倍,这个是不划算的,所以全中国,只有北京长安大街一带的下水道是按2~3年的暴雨标准来建造的(原因不言自明),其它都是按一年一遇的暴雨来建的。所以成都不可能有能有200年一遇暴雨的下水道。
那么,上面吹牛的是什么报纸呢?《华西都市报》,为《四川日报》旗下的媒体,《四川日报》是什么?四川省委的机关报。我的个乖乖,吹牛的见过,省委机关报当众吹牛,而且还是吹这么离谱的牛,这真是上下5000年都罕见的事。
当然你不得不承认,成都这种上下齐吹牛的做派,的确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成都的所谓“美誉度“。牛吹多了,总能唬住一些人。
=================================================
更新一下。
没想到随口说了几句,回的人还挺多。
不用盯着我的ip看,没错,在下就在武汉。
我对成都没什么成见。其实吹牛不算什么大不了的毛病,有时候的确能起到宣传的效果。
相对而言,武汉人就是太喜欢发牢骚了,天天把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挂在嘴边,什么“冬天冷夏天热”的,其实中国整个长江流域,从成都到上海,哪个不是这样?搞得好像只有武汉是这样。
我到希望武汉也能适当的多吹一下,反正吹牛不犯法,也不用花钱,何乐而不为?
ggm 发表于 2023-8-26 08:41:14|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别不信,武汉在中国舆论场上的话语权约等于零

(本文基于别不信,中国在国际舆论场上的话语权约等于零 - 知乎 (zhihu.com) 改写)

在中国社会舆论中,如果以成杭为首的话语权是100分,那么武汉掌握的话语权就不到1分,甚至有时候是负的。
这个比例绝无任何夸大,武汉的话语权就是这么的弱。
更令人无奈的是,哪怕在武汉、湖北内部, 也有大量武汉人、湖北人相信成都、长沙话语远远多于本省媒体,这些人还往往以精英知识分子自居,标榜独立思考。
这些“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高手判断真假的标准往往很简单,武汉人湖北人说的=假,外省外市人说的=真,武汉人反对=被洗脑无可救药,成杭人反驳 = 自由独立正义真理。
曾经我把关于一些回答发在了知乎上,一天下来就引来不少评论。大家可以结合报告评论区留言,仔细体会什么叫做话语权强弱。
当然,我并不是闭着眼睛唱赞歌,武汉、湖北的媒体确实有很多问题,但这里有一个简单的逻辑:我们的问题,不代表对手的完美。
但我们经常看到的一个事实是,大量自诩精英的人因为不信任本省媒体,转而将外省媒体说的话视为正义化身;视本市权威(长江日报,人日等任何正统机构发布的报告)如粪土,奉外省权威(外省日报、报纸,随便什么机构发布的报告)为圭臬。
这种状况要引起我们的注意。如果想要达到真正的独立思考,应该对所有机构的报告都一视同仁,心平气和地进行探讨。
这些话说起来可能很抽象,我们以《2021商业魅力排行榜(新一线城市排行)》报告为例。这个报告本身的出炉有这么多的问题,一个真正独立思考,客观冷静的人,在阅读之前就应该对它抱有极大的批判预警心态。
然而事实是,长久以来,很多武汉人的心态是诚惶诚恐、恭聆教诲。
最低限度,也是对这样的《新一线排行》的存在欣然接受,并不质疑其本身产生过程的诸多不合理。
很多人光是知道有《新一线排行》这个东西,就已经自觉高人一等,清醒/独立思考/开眼看中国等等等等。
至于其内容,即便不是奉为金科玉律,最少也认为是毋庸置疑的公正、客观的资料。
因此,只报告说武汉不好,就羞愧难当,觉得武汉的人素质垃圾,人民水深火热;
社科院居然也出炉报告《国家中心城市指数》反制,更是贻笑大方,死鸭子嘴硬,丢人丢到了武汉外。
但是关于武汉的报告就真的这么差?
成杭西等广大城市的宜居状况真有那么好?
作为政治斗法,难道只许你说我,不许我说你?
一味被动挨打?
那不是扯淡吗?
不论从任何角度来说,发布这样一个报告都天经地义。但是从报告文章评论区可以看出,我们有些同胞发自内心地觉得武汉这么做很可笑。
这种心态怎么形成的,是否合理,意味着成武之间怎样的话语权对比,大家自己考虑。
如果你有兴趣去看一看关于新一线城市的报告,关于其他城市攻击武汉的报告,你会发现两个特点,第一,特别夸大,第二,个案小说
什么叫特别夸大呢?就是扩大限定范围。本来报告的排名,全称应该就是《商业魅力排行榜》,只能说明一个城市的商业运营情况,可是被冠以了《新一线排行》的名称。许多不经大脑思考的人,就会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而这个榜单,从15年至今已有6年,每年成都都是100分,所谓流水的新一线,铁打的成都。
而在它们的媒体报道中,武汉经济三天一崩溃,领导人五天一下台,人民逢下雨看海水深火热,说武汉坏话立刻迎来反击,素质低下。
不要不相信,他们真的就是这么做的。
以这样的操作,他们的报告想说什么都可以,省市版本的张口就来。只需从这些“媒体”转一道手,编造夸大就成了事实。
接下来,什么叫做个案小说呢?就是以大量的个例来说明武汉生存状况之糟糕,每一个过的不如意人士的凄惨经历,都能写成一部可歌可泣的小说。
当然,为了保护他们不被进一步挖掘,他们的个人信息是要隐匿、模糊,不让你知道,也无法查找。
这种回答是不是先射箭再画靶,是不是客观公正,大家可以有自己的评判。但从传播效果和取信于人的方面来说,这种报告以及黑武汉惯用的一切宣传手段,效果相当显著。
知乎上武汉最大的问题在哪,一共上千回答,头部发言得到近三千人点赞,。


而成都最大的问题只有5个回答。



吃蝙蝠,到处乱跑,毫无人权,当官的太菜,水深火热,日子都过不下去了还被洗脑自己很幸福、很感谢医护人员,这就是武汉人在绝大部分中国民众心中的形象。哪怕就是为了疫情封城,都是罔顾人权,限制公民就行动的铁证。
有的新闻忧国忧民,现代版苛政猛于虎:武汉强力对抗疫情取得了成效不假,但这些极端手段是否比病毒本身更可怕?
但想问问这些人,他们整天在说武汉穷、垃圾,穷到下一顿饭都没着落,晚上都没地方睡觉?但即使他们没有也没关系,因为他们很快会告诉你他认识一个某某某,他的哪个哪个亲戚,日子简直不是人过的。
对于这种话,请参见上面的个案小说。
武汉的平均收入高于成都——这是一个客观事实,然而,评论区里立刻有人开始嘲讽, “就好像武汉收入比沿海高似的”、“相比沿海都是差远了”。

但是,哪怕经过两年多后,武汉恢复,GDP总量又赶上成都了,甚至超过一点,又怎么样呢?
然而在部分湖北人武汉人眼里,这些依然可以转化理解为武汉的失败。
武汉从来也没回避过自己的问题,武汉的内政自己在解决。

可当一些城市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批评其他城市的穷、素质差的时候,它传播出的默认信息是,自己做得远远好于它所批评的城市。
但实际上呢?根本不是如此
但是事实对于话语权好像没有任何的影响,不但在国际上,哪怕在中国内部的舆论环境里都是一样。
当国人批评武汉的时候,不论信息来源多么不靠谱, 故事多么骇人听闻,大多数武汉人立刻就照单全收,开始反思“武汉人的劣根性——素质太低”,“武汉大县城”;
当有人客观、真实地指出成都、杭州等城市一样存在的问题的时候,有些武汉、湖北同胞的第一反应是寻找漏洞,回头嘲讽武汉,引用“我有一个朋友在武汉工资太低跑到深圳”的故事,对政府机构认真查找引用的大数据结果嗤之以鼻,并认为自己才看透了真相。
虽然武汉经济实力一直以来都还可以,2020年人均GDP是成都的1.5倍,西安的1.63倍,但是武汉在舆论阵地极端弱势和被动的程度,远超大部分武汉人的想象,这并不是危言耸听。
当武汉有坏消息的时候,批评指责自然在所难免,武汉没有消息的时候,外省媒体可以给武汉制造坏消息,当武汉有好消息的时候,武汉被捉漏洞反向嘲讽。
国内如此,国际上更不用说了, 新冠起源地嘛。
舆论阵地,武汉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占领
mam520 发表于 2023-8-26 08:41:42|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成都待过六年,现在在武汉上班两年。成都比武汉感官上舒服点。典型例子,去一般餐馆,很一般的餐馆吃饭,吃工作餐那种,成都管子的服务员(不是老板)很可能主动给你倒杯水,轻言细语跟你交流。武汉呢,基本是纸碗,餐好了里面就吼一句叫你去端 。还有买东西,就比方说买电子产品吧。在武汉很多店,老板直接问你买不买。我问有什么颜色型号,老板都难得跟你解释,说和网上一样。你继续问,老板就发火了 。反问到底买不买,我说不买。“那有个卵用”老板嘲讽道。在武汉,商家都太“直”了,而且改不了也不会改(海底捞,大型旗舰店除外)。在成都,市井消费,老板也会给你舒服的感觉(也就是四川人说的“假”,不过大家都喜欢这种“假”)。
城市实力方面。武汉硬实力有,十一座长江大桥,城市快速路,把武汉四镇(加光谷)紧密联系,高层建筑数量全国第二。城市建设大气雄伟。大型机构,研究所,大型国企非常多可能略超成都。高校,远超成都。
成都建筑更精致。走在天府二街,就是比关山大道舒服。成都软件园就是比光谷软件园,金融港规划的好。天府新区,也确实比光谷东颜值更高。
成都是把很多东西做到了极致,宣传营销,第三产业,互联网it,金融。武汉区位优势更好,高校更多,细节方面确实不太好。成都老城就是比武汉老城精致,新城也比武汉精致。不过武汉的长江,东湖,磨山是成都永远也比不了的。很多人说武汉破,细节太差。但当他在大桥上看着滚滚长江,三镇的滨江天际线,看着珞珈山下的东湖,看着江汉路的洋楼群,也会被震撼。武汉应该是中国最大气的城市。软实力这方面,等年轻人越来越多后也会提升的。
成都武汉的竞争,目前成都领先。我的观点是武汉有更大的潜力。(最后吐槽,在成都开车,真的很享受。武汉司机,素质真的有待提高)
mahao 发表于 2023-8-26 08:42:01|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题主在这里说的是“口碑”,实际上是一种非常直观的感受,当我们到一座陌生的城市,无非就是看看吃吃逛逛,国内“口碑”比较好的城市,大多有这几个特点:整洁的市容市貌,繁多的地域美食,休闲温和的市民性格。
市容市貌其实是一个城市布局、绿化水平等很多因素的综合体现。
古话说:“聚水兴市”,从布局来说,武汉和成都两座城市的布局都与河流有着深厚的渊源。长江与汉江主导了武汉“两江三镇”的城市布局,极其便利的水运交通在历史上成就了“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夜明”的汉口,但也给现在的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繁华的商业区与老旧街区盘亘交错,这给了很多短期观光的外来游客一种“乱”的观感。不过,目前武汉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已经提出了“ 两江三镇、六轴六楔、北峰南泽”的总体城市布局规划,相信在之后武汉会在保留“大江大河大武汉”的特色的基础上,形成更加协调的城市布局。
(武汉市城市空间布局图)


成都的城市布局与“府河”与“南河”的水道变迁相关。最初的城市布局汉唐晚期形成,据古籍记载那时的城市布局是“两江珥其市,九桥带其流”,意思是府河和南河的像耳环一样贯穿在市场中。可是府河和南河的货运量并不能与长江汉江相比,到了晚唐时期,原有的水道已经不再适应经济发展,于是让府河改道,城市格局也因此形成“二江抱城”的特色。虽然府河和南河在成都的城市发展中早已失去了航运的价值,但这种“二江抱城”的布局特色却几乎延续至今。二江抱城的城市格局使得成都城区更加紧凑,像一个完整的圆,虽是南方城市,却有一点北方城市对称方正的布局味道。


成都繁华的商业区和企业聚集的高新区,建筑风格都相当统一,而外来的出差办事或是旅游人员,大多聚集在这两个地区,故而有一种这座城市比较现代的感觉。但是实际上,成都各个片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并不小,只是大部分的游客并不会看到北边杂乱陈旧的成都而已。成都在2016年发布的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中,也确定了“双核共兴、一城多市”的城市格局,当然,目前北边还没看到什么太大的起色。


然后说一下城市绿化率,其实这一点在谈论城市的时候很少被提及。但实际上城市绿化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很多人对这座城市的第一印象。因为这些年我一直在武汉,有很多家人和朋友也就来武汉看看,大部分走的时候都说武汉“灰扑扑”的,看不到什么树。根据《2019年武汉市绿化状况公报》 ,武汉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02%,《2019年成都市森林资源与林业生态状况公告》 成都市森林覆盖率39.93%,林木绿化率44.73%。就这样比较两个数据好像差别不大,但是再看看《2019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报告的全国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平均水平41.11%,就会发现,这两个城市一个在平均水平以下,一个在平均水平以上,而武汉虽然有很多像东湖绿道这样的绿化带,但是离开绿化带,城市里的行道树这些都挺少的。而成都虽然冬季雾霾严重,但作为一座拥有国家认证的“森林城市”,这里总给人一种好像没有那么毒的错觉(实际上也是毒的,前两天空气重度污染每天嗓子都是痛的)。
其实除了城市布局和绿化率外,还有个很影响城市口碑的因素就是热门旅游地的管理。作为本地人都不会去的地方,武汉有户部巷和黄鹤楼,成都有宽窄巷子和熊猫基地。这样的游客打卡地,如果真的说对这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市容市貌、市民生活水平有多大的影响还真的谈不上,但是它们就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一座城市的口碑。在这一点上,宽窄巷子的雷并不比户部巷少,价格相比户部巷还更坑一些,但是人家就是搞得干干净净,古色古香还有点小资情调,观感上就好了很多。不过说到这点上,疫情期间户部巷也翻新了哦,虽然极个别老字号商家就此退出了,但是整体看起来真的干净整洁了不少。
美食这一点,其实挺神奇的,虽然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是又不得不承认,一座城市要是拴住了人们的胃,好像也就俘获了人们的心。成都算是肚子里有货,嘴巴也会吆喝。老早就成为了联合国认证的世界美食之都,听上去就非常好吃。在城市的营销策略上,也是紧紧抓住这一点,从市井小吃到火锅串串再到正儿八经的川菜,几乎所有吃的都在国内市场打响了名号,在这里不做赘述。
武汉作为九省通衢,其饮食相对而言更加包容,从南到北的美食都能在这里找到一席之地,就连很多武汉的老人在说起武汉的美食时,说的也是“川湘当道”。但是这也就导致了这里没有地域特色特别突出的美食。除了热干面在全国有一个响亮的名号外,其他的武汉美食好像总是少有听闻。
可实际上,武汉并不是一片美食荒漠,如果真的在这里生活过,就会发现武汉是一座可以做到本地特色早餐三十天不重样的城市,武汉曾经的餐饮界四大天王——蔡林记的热干面,老通城的豆皮,五芳斋的汤圆,四季美的汤包,做的无一不是早餐。


从极富盛名的热干面到鲜有外地人提及的糊汤粉,就算是纪录片《日出之时》对武汉早餐也没有记录完全。然而品类繁多的早餐却很难吸引游客或是短期出差的人的目光。大部分的游客更加重视自己的晚餐和午餐,而短时间停留的出差人大部分也会选择酒店早餐或是便利店。因此,武汉最具有特色的“过早”,除了热干面外,其他的美食都没有掀起太大的水花。但是如果有机会在这里生活更长的时间,就能感受到武汉日出时的市井烟火,这些小吃虽然谈不上精致,味型也不算丰富,但是却会成为非常深刻的味觉记忆。


印象中,我总是在说成都的东西有多好吃,但是在支教那一年的双十一,我唯一买的食品只有武汉的热干面。
最后来聊一下市民文化或者说是城市性格。很多人说,成都是一座非常包容的城市,但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讲,我觉得说“随性”更加贴切,如果换成四川话,那就是“关你锤子(语气词语气词)事”和“关我锤子事”,所以对于很多事情,大家并不觉得有什么大不了,只要不触及自己的利益,那就怎么巴适怎么来,管你什么王侯将相,人间几两碎银子,只要不少了我那盘麻将和那杯盖碗茶,你想搞啥搞啥,我想怎么活怎么活。可能历史上那句“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平蜀未平”也多少能反应出来这种自古以来的“朋克”吧。但是,如果谁要是让自己这茶喝不了了,麻将也搓不了了,那是真的要拼命的。作为曾经的抗战大后方,在国家民族存亡面前,四川作为一个日军从未踏足的省份,却走出了一支拥有“川军不要命,湘军不怕死”的评价的军队,当年的“死字旗”上的“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即使今日看来也让人潸然泪下。


当然了在这里讲的就不单单是成都了,而是整个四川。
可能是因为闭塞的地理环境,成都或者是四川的地域性格或文化,从古自今都近民间烟火而远庙宇朝堂,随性自在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即便现在压力越来越大,四川也不再是当年那个悠闲到少不入川的四川,但是这种嬉笑怒骂的市民性格,渗透于万家烟火中的城市文化,依然没有改变。
而武汉,作为勇立潮头的大江之城,这座城市的性格更为雷厉风行、果敢干脆。有人说武汉人说话很凶,实际上大多数说这句话的人,大多数的感觉到的,只是武汉的方言语速快,声音大,语调上扬,听上去比较凶。可这并不代表武汉人不友好,而是曾经繁忙的水运、商贸工作让这里的人习惯用更大的声音和更快的语速说话,然后就慢慢形成了这里的方言特点。作为一座码头城市,武汉既得益于长江和汉江的水运条件,同时洪涝灾害也在历史中不断磨砺着这里的人们。大大小小的革命纪念馆、汉正街上的十里长街,都写满了这里铁骨铮铮的历史,彰显着这座城市勃郁的血性。这些年,我看过很多关于武汉的文案:“楚山楚水楚文化,大江大河大武汉”“武汉,每天不一样”等等,但是我自己心中最符合武汉的,还是那句“敢为天下先”,以及后来衍生出来的“敢为人先,追求卓越”。武汉是一座曾经被称为东方芝加哥的“钢铁之城”,我觉得这个名字也很适合这个城市,不仅仅指它曾经盛产钢铁,更是指这座城市的内在精神,坚强刚毅。


对比来看,成都在当下是一座很讨巧的城市。这几年,在官媒之外,普通人们很明显地不愿再去过多地触碰“家国天下”、“名垂青史”这些宏大又炽热的命题,而成都亲民的城市氛围,巧妙的城市营销,幽默的市民性格刚好使它成为这种氛围中的“小美好”,更容易有较好的口碑和评价。但是这并不能掩盖它依然存在的很多问题。同理,可能武汉并不是一座能让人一眼就爱上和亲近的城市,但只要多一些时间去体验,一样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铁骨柔情。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蜀山攒黛留晴雪,簝笋蕨芽萦九折”,“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成都自有成都的韵味,武汉也有武汉的风骨,自古以来就是如此。
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地理条件、历史渊源,也有着不同的城市分工。当我们仅仅从某个时间所流行的审美喜好和单一的评判标准去看一座城市时,自然会觉得有所偏好。可是,不管是当下被人们偏爱的城市还是没有太多人青睐的城市,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它们现在的样子都是历史的沉淀,它们都以特定的水土涵养了富有地域特色的人文基因。我们民族的文化里有着浓重的乡土情结,这不仅仅体现在“安土重迁”“落叶归根”这些词语上,更体现在我们在讨论一个人的故乡时,自动带入的性格和文化标签。
要知道,每座城市都不会只被人爱,但每座城市都是无数人的依赖和思念的故乡。
zhzh 发表于 2023-8-26 08:42:40|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利益相关,武汉人,成都念的本科。
武汉是个码头文化的城市,所有事情都透露着快,热干面可能是全国出锅最快的早点,人性格也是泼辣果断。
成都.......太舒服了,在成都念书那几年,我喜欢晚上从校门口出发绕一环路走一圈,在回学校。十好几年前的事情,那时候成都武汉还都是大县城。很晚都能看到几个小卖店的老板在店门口凑一桌打麻将摆龙门阵。而且和武汉人泼辣的性格比,成都人温柔些也更讨喜,大一刚到成都迷路了,一个大哥告诉我路后怕我找不到,专门把我送到校门口,虽然不远但是心里很暖。
武汉现在的口号是每天不一样,最近发展真的是快,十一旅游去川西在成都歇脚,发现成都也不再是大县城了,除了市中心发展快,城南也是大变了样,还是希望两个城市都越来越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