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复制链接]
gcz 发表于 2023-8-25 13:26:13|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农业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peterll 发表于 2023-8-25 13:26:42|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7月6日,由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和中华联合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乡村振兴大讲坛•名家20讲”系列活动第三讲在京举办,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博士生导师庹国柱教授以“农业保险研究的若干前沿问题”为题作了专题报告,提出了农业保险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政策性农业保险扩大覆盖面、农业保险经营管理等7大前沿问题。会议由中华联合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监事长董忠主持,来自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中华联合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代表40余人参加了现场会议。会议设有同步直播,观看量累计达10万余人次。


1982年,中国开始新一轮农业保险的试验,迄今已经有40年。2013年《农业保险条例》正式施行之后,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全面建立,农业保险业务也得到了空前高速发展,2021年和2022年,连续两年以保险费计算的市场规模稳居全球第一。但仍存在许多的问题,需要学界和业界进一步深入研究。


第一个问题,农业保险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

农业保险作为农业风险保障的一种制度,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政策工具。相对于支农惠农的其他政策工具,如直补、信贷、担保、期货等,政策性农业保险对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稳收增收具体发挥的作用以及不同政策工具之间如何密切配合,需要深入研究,尤其是实证研究方面目前还比较少。加强农业保险的地位和作用研究,对验证农业保险特别是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效用具有重要意义,也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决策有重要意义。
第二个问题,政策性农业保险扩大覆盖面的问题

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有两个计量维度。一个维度是保险标的的种类覆盖面,即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目录的标的占所有标的的比例;另一个维度是参与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即包括每类保险投保单位占该类生产者的比例和同一类保险标的投保数量占生产数量的比例。
对于第一个维度(保险标的的种类覆盖面),要探究政策性农业保险在一定约束条件之下的服务界限。目前我国中央财政支持的保险标的有17类,地方支持的 “特色农险产品”标的范围虽较为广泛,但标的投保数量覆盖面非常有限。研究“大农险”的具体适宜范围和界限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非常必要。
对于第二个维度(参与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也可以叫“参与率”或“渗透率”,表示已有的政策支持险种要达到多大覆盖面才能较好地达到理想的政策效果。一般也有两种统计方式,一类是计算参与农户占总农户的比;另一类是承保标的数量(播种面积、头、羽数)占全部播种和饲养总量(播种面积、头、羽数)的比例。目前,虽然中央财政支持的保险项目覆盖面比较高,比如三大粮食作物承保覆盖面已经达到70%以上,但是针对其他标的保险项目覆盖面不高,有的只有不到30%。而各省支持的地方特色农险产品覆盖率就更低了,超过20%的不多。所以要进一步研究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及其影响以及达到最好或者次好的政策效果所需要的条件
第三个问题,农业保险的经营管理问题

1.省级经营模式的探索问题。2013年之前,各省农业保险的经营模式比较多,目前市场上只剩下多家保险公司竞争性经营模式和商业保险公司联合共保模式两种。但有不少研究认为多家主体竞争性经营的模式弊端不少,应适当限制竞争。如何打造既能适当限制竞争,又能达到更好政策和市场效果的经营模式,需要进一步研究。
2.农业风险区划和差异化费率实施困难问题。农业风险区划和差异化费率的实施问题已经研究了30多年,也初步拿出了以县为基本单位的“农业风险地图”和以市为基本单位的“三大粮食作物纯风险损失率表”。但实践却非常缓慢,对于其内在的逻辑和需要解决的困难需要深入探究。
3.农业保险合规经营问题。农业保险合规经营问题可谓是一直存在,典型表现是虚假成本、虚假理赔和虚假费用的“三虚”问题。这些问题关系到政策性农险的效率和能否实现政策的预期目标,需要深入探讨,找出既治标又治本的路径,特别是需要找出从根本上治理的有效机制。
4.大灾风险分散制度建设问题。政策性农业保险需要大灾风险分散制度,但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中国农再和巨灾风险基金两个层次的构建和完善。中国农再应占多大农险市场份额,或者说应将多少业务风险分散到全球再保险市场,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论证。对于巨灾风险基金,只是在筹备之中,其筹融资模式、基金规模、管理和投资方式、使用规则等问题需要加快研究,以便能在可靠论证基础上组建并投入运营。
5.各参与主体的法律定位问题。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参与主体与一般商业性农业保险有所不同。除了投保人和保险人之外,还有政府。我国是中央、省、市(地)、县、乡(镇)五级政府参与,这是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一大特色。政府参与,会促进政策性农业保险更大和更快推广,提高农户的参与率和承保、理赔效率。但如果过度或者不适当参与,也会损害其政策效果的发挥,还会带来设租寻租等问题。
第四个问题,几类保险产品的试验和推广问题

1.收入保险的推广问题。从国内外农业保险的发展来看,收入保险将来大概率会成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主打品种。近两年,财政部加大支持力度,2022年开始在全国13省812个产粮大县,普遍推行三大粮食作物的收入保险,有的省对大豆、甘蔗和生猪等标的也逐步开展收入保险试验。但各地的试验中问题还比较多,与政府、农户及保险经营机构的期望还有差异,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包括收入保险的深层次理解、产品设计和精算规范、与其他财政政策相配合等问题。需要准确理解的是收入保险只能承保农牧产品的预期收入风险,而不是保障其最高收入或者过往平均收入。
2.天气指数保险的适应性问题。天气指数保险是本世纪初才出现的。我国从2008年安徽第一款产品问世到现在,15年里开发和试验的产品已经有几十种。但从实践来看,多是小范围的地方特色险种的试验,大宗农产品的天气指数保险比较少。我们需要更多地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我国是不是适合发展天气指数保险;二是天气指数保险可否取代传统的成本保险或者产量保险;三是如何让产品更加简单化;四是如何更好地借鉴天气指数保险试验推广的国际经验。
3.关于“保险+期货”的推广可行性问题。从2016年至2022年连续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到对“保险+期货”试验的支持。现行的“保险+期货”实际上有两类,一类是“价格保险+期货”,另一类是“收入保险+期货”。我国自2015年第一款“价格保险+期货”产品问世之后,就引起了农业保险界和期货界的广泛关注。但目前对于“保险+期货”的实质还存在争议。一种意见认为,“价格保险+期货”本质上是期货,不是保险,它只是由保险人使用价格保险单的形式组织起分散的农户,团体参与期货市场的交易,保险费的95%都用来作为期货期权交易费用。因此,对于“价格保险+期货”能否进入政策层面,得到财政的支持,需要进一步论证。
对于“收入保险+期货”试点,目前多采取保险公司保产量风险,期货公司保价格风险,可以看作是保险公司和期货公司联合共保。有可能成为将来普遍推广收入保险时的一种候选产品模式。即使如此,也需要在试验基础上进一步论证其成为政策性农业保险产品的可行性。
第五个问题,农业保险的效益评价问题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效益评价对于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持续和高质量发展非常重要。与其他财政支农政策比较,研究农业保险保险费补贴产生的效果和效益评价是国内外都要研究的重要课题。财政支农是大的方针,工具和手段很多,但这些工具有的是互补的,有的是替代的。对农业保险政策科学合理的效益评价,至少可以寻求支农“组合拳最优或者次优的组合“套路”,有利于农业保险政策的改进。
另外,与其他风险管理工具比较,研究农业保险作为风险管理工具的效果是必要的。农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较大的系统,包括政府层面、市场层面等。目前,鉴于农业保险管理的需求,需要研究提供更多的作为不同层级政府决策参考的研究成果和结论。
第六个问题,《农业保险条例》修订和农业保险立法问题

《农业保险条例》是我国关于农业保险的第一个行政法规,它的诞生对于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和深远影响。《条例》明确了农业保险制度建立的重要意义、政策目标、原则和制度架构等,对农业保险的经营和监管做出了初步规范。但在发展过程中,农业保险的制度建设,无论是决策制度、政策体系、监管制度还是经营制度的建设,都遇到不少法规难以解决或者难以适应的问题。加强对《农业保险条例》修订和农业保险立法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总结《条例》实施对农业保险发展的积极影响和成就;二是修订《条例》的意义和原则;三是讨论现行《条例》中,哪些规定无法适应农险的实际需要;四是需要怎样更好地修订《条例》;五是研究制定《农业保险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第七个问题,农业保险的内在机理和运行机制问题

农业保险的理论研究,除了研究性质和作用外,还应探讨农业保险活动对各方面的特殊影响机制,这是农业保险制度发展和完善的内在动因。当前,面对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以及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对冲风险挑战的任务要求,需要优化政策体系,加强农险机理的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保险对农业收入贡献和实现路径研究;二是农业保险对农业生产要素配置的传导机制,对不同农户生产行为、投资行为、消费行为的影响,对农产品品质安全的影响;三是农业保险与农村环境污染的关系和影响;四是农业保险在防止返贫方面的作用和激励等。

alexacn 发表于 2023-8-25 13:27:02|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两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伴随农业保险的出现就一直制约着它的发展,直到现在也没有被完全解决,可能这就是30年来农业保险在中国一直施展不开的主要原因。
1.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逆选择

保险公司对投保人的逆选择一无所知;道德风险的存在导致大量骗保事件的发生。
2.定损难量化,核赔难操作

定损没有标准化,采用人工定损效率低下;核赔不精准,依据不充分。
保险就是为了保障风险,所以农业保险需要创立一种农户和保险公司都无法修改的过程监测数据,这些独立的数据是标准化定损、精准核赔的有力、公正的依据。

随着各种物联网农业传感器及遥感等各种新技术被广泛应用,我们需要一种创新型农业保险产品。
这种创新型农业保险产品的核心是传感设备、大数据技术的应用,监测与当地农业质量、产量相关的气候、植物生理等参数,利用大数据平台进行交叉验证、历史对比、趋势预测,动态风险评估。
智能传感设备如实反应作物生长状况,不以风险损失概念为标准赔付,在实测数据的基础上建立更合适的赔付标准。
告别人工定损,使用大数据支撑下的标准化定损;逆选择空间压缩到最小,投保人、保险公司无法修改后台数据。
ynddj 发表于 2023-8-25 13:27:07|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冒保、替保、虚保。
2016年查办的农业保险贪污大案就只是其中一例。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某村村干部拿村民不知情,就与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勾结贪污农业保险理赔款200余万元。
在农业保险这个链条上,农民、保险公司人员、政府官员都有可能做出有违道德的逆选择。试想一下,将农民承保的土地、作物全部进行数据化、可视化管理,减少人为参与的可能性。农业保险就将真正减少农民的损失,提高收益。
而现在,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我们该如何去解决呢?数据。

我们试着捋顺一下数据在农业保险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 首先,防大于治。农业最怕的就是自然灾害。



我们的农险综合大数据平台可提供精确的气象数据,基于乡镇级别气象预测信息,结合历史气象数据,可预知潜在气象风险,规避重大气象风险。在重大气象灾害发生前可提前预知,农民可以采取提前收割等措施减少自然灾害的影响。


  • 然后是农业保险标的如何进行精确管理?



中国的地块破碎化程度很高,在这种破碎化地块,作物种植的种类以及种植面积确定都是十分复杂的。在农作物种植保险中,保险标的的确定以及验标、定标的过程复杂程度也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
我们可以通过地块识别、机器学习等方法,自动划分农民的所属地块以及地块实际种植的作物是否在承保范围内。这样就可以规避农民投保时虚报土地面积及作物。


  • 自然灾害发生后,如何进行核保定损?


中国农村有几千个村子,传统的农险核保定损都是通过人工下乡采样,但是采样的代表性极低。我们通过卫星遥感这样的技术,就可以很精确的测量出来作物的种植面积与长势变化。
在农作物受灾后,通过卫星遥感可以看到农民投保的田地实际种植的作物是否在投保范围内,以及灾害对作物产量的具体影响,不再只是通过人工经验来判定,并可以结合保险公司的具体赔付标准,进行高效的核保定损。
azhe666 发表于 2023-8-25 13:27:41|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打开中国知网,搜索庹国柱
qq1981 发表于 2023-8-25 13:28:32|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经济成分中占有重要地位,农业生产中会有大量的风险,保护农民的经济不遭受损害就显得极其重要,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缓慢有以下几个问题:一、农民收入低,缺乏参保的积极性,农民是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除了家里的基本支出,还有额外的支出,这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再购买一份农业保险,这很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参保的人不多;二、保险公司实力不足,传统农业险难以为继,农业保险收费低,风险大,赔付率高,而且自然灾害不是人能预测到的,保险公司无法回避风险,这就导致赔付率高,如果保险公司实力不足,很难操作农业险,三、国家财政给予的支持不够,农业保险不仅涉及到农业的收入,还要与政府的政策吻合,政府对农业保险仅仅只免营业税,这是远远不够的,国家应出台相关的政策,让保险公司看到利益所在;四、农业保险的道德风险大:保险公司进行赔偿时耗资大,程序复杂,会导致入保农户虚报,因而获取额外利益,五、农业保险组织体系分散,保险机构不健全,保险公司与各个机构的联系分散,不利于调动政府,保险人,被保险人的积极性,六、农业保险的专业人员缺乏,农业保险涉及的范围较广,保险从业人员大多没受过专业的培训,加上农村的条件差,环境差,很多保险从业人都对农业保险敬而远之,导致专业人员少,七、险种少,研发能力弱,目前保险品种的结构不合理,产品数量少,不能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来源
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