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中国肥胖地图发布,全国 41.1% 男性体重超重,超重会带来哪些问题?哪些因素容易导致胖?

[复制链接]
宾利雅致 发表于 2023-8-25 07:49:15|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8月17日,《中国肥胖患病率及相关并发症:1580万成年人的横断面真实世界研究》报告发表于学术期刊Diabetes,Obesity and Metabolism(IF:5.8),绘制出了一幅数字版的“中国肥胖地图”,按照我国超重和肥胖的BMI(身体质量指数)分类标准,1580万成年受试者中超重人群占比34.8%,肥胖人群占比14.1%。


关注“大肚腩”,全国41.1%男性体重超重
报告数据显示,从肥胖的“性别差异”来看,超重和肥胖在男性中比女性更普遍,超重男性占比41.1,女性占比 27.7%,肥胖男性占比18.2%,女性占比9.4%。
“男性更容易肥胖有几方面的原因,通常与其在生活或工作中所受压力和情绪有关。一是长期的过高压力和不良情绪易导致内分泌激素分泌紊乱,主要是应激激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既公众通常所指的激素)分泌大量增多,起到对抗胰岛素作用,增加腹部脂肪堆积,引起以“将军肚”为特征的腹型肥胖。二是为缓解压力和释放情绪,男性常常会采取喝酒和过多进食等不良生活方式为手段。除过量进食外,酒精往往也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这样也会促进肥胖形成。三是睡眠问题。长期的睡眠不足或不规律,也会通过打破能量平衡而导致男性肥胖。”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伍学焱教授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另外,从肥胖的“年龄差异”来看,超重和肥胖的比例在不同年龄段的男性和女性之间存在差异,男性的“肥胖高峰年龄”通常比女性小。男性超重患病率在50至54岁达到峰值(55至59岁保持不变),女性则是在65至69岁达到峰值;男性的肥胖患病率在35-39岁达到峰值,而女性则是70-74岁。
糖尿病前期、脂肪肝,近九成肥胖患者存在并发症
整体人群中,最常见的肥胖相关并发症是脂肪肝(34.9%)、糖尿病前期(27.6%)、血脂异常(24.9%)和高血压(17.6%)。与健康体重参与者相比,超重/肥胖参与者的并发症患病率明显更高(趋势P<0.001)。
“现代人因饮食不节和久坐少动,以腹型肥胖为主要特点的代谢综合征人群剧增。代谢综合征是2型糖尿病的关键预测因素,同时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代谢综合征早期就存在血管功能的病变,随着病程延长,大血管并发症、微血管并发症会相继出现。”清华大学玉泉医院内分泌免疫科副主任李步满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伍学焱教授向记者分析道,实际上,肥胖很容易导致胰岛素抵抗。在人体能量代谢过程中,我们需要胰岛素协助摄血糖进入细胞线粒体产生能量。如果胰岛素抵抗,就会使得血糖不能被组织细胞的线粒体所利用,于是就在脂肪组织内以脂肪的形式被储存起来而加重肥胖和胰岛素抵抗,从而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所以肥胖是导致糖尿病的主要的因素之一。
“很多肥胖的患者,早期比较明显的症状是脖子上会出现‘黑棘皮’,‘黑棘皮’是高胰岛素血症所导致的特征性临床表现,这是一个很严重的警示,预示着糖尿病的正在靠近。所以,肥胖的患者,如果胰岛素异常高,应尽快就医,医生会建议改变生活方式,甚或使用增强胰岛素敏感的药物,例如二甲双胍,减少胰岛素在血液中的量,从而延缓甚至阻止糖尿病的发生。”
李步满认为,预防肥胖并发症,早发现、早评估、早干预是重要策略。代谢综合征是生活方式病,管住嘴、迈开腿、中医药综合干预调理等是必要的措施。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gaoyuhao 发表于 2023-8-25 07:49:30|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两年我一直在做身体成分的研究,分析骨骼肌和脂肪组织对癌症的影响,也越来越觉得减重不仅仅是一种审美需求,更是一场健康革命。
肥胖是乳腺癌和胃肠道系统癌症的危险因素,特别是食管癌、肠癌、胰腺癌、肝癌和胃癌。随着肥胖率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增加,这也预示着与肥胖相关的慢性病以及癌症也在不断的增加。



全球范围内胃肠道癌症的发病率与成年男性肥胖患病率

中国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男性中结肠癌、肝癌、食管癌和胰腺癌中肥胖发病率很高,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将更多目光聚焦在「肥胖」和「减重」方面。而女性相关的数据(见下图)较好与男性,部分学者也验证了了一些猜想:激素水平可能与降低胃肠道肿瘤的风险有关,另外女性的饮食结构及体重意识也一直优于男性。



全球范围内胃肠道癌症的发病率与成年女性肥胖患病率

实验室技术验证了肥胖于验证的代谢和内分泌异常有关。已经有三个假设来解释肥胖与癌症之间的联系:胰岛素信号传递、脂肪组织源性炎症和性激素途径的改变在接到肥胖和胃肠道癌症之间的关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临床工作中也会发现肥胖、二型糖尿病和消化道肿瘤容易相伴相随,主要原因就是胰岛素抵抗。脂肪因子可以引起胰岛素抵抗进一步影响二型糖尿病的发生,胰岛素可以促进有丝分裂和抗凋亡活性,从而刺激细胞增殖,这也是影响癌症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我们众所周知的瘦素(leptin)其实是一种在肥胖时升高的促炎因子,免疫细胞和炎性因子一直在肿瘤炎性微环境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欧美国家也曾进行过大型的前瞻性研究,控制体重可以有效的降低癌症的发生。
与过去我们仅仅用BMI来定义肥胖不同,如今还有腰围、腰臀比和借助影像组学的信息重新定义肥胖。下图是我的研究方向,借用AI对CT影像学重建,定义不同的身体成分。




SAT:皮下脂肪,VAT:内脏脂肪:SMA:肌肉组织

随着对脂肪组织理解的深入,越发感受到我们理解的肥胖不能仅仅通过体重来定义。有些人看似体重偏高,也可能是骨骼肌不足脂肪组织偏多的营养不良,我们称之为骨骼肌减少症型肥胖。有些人看似体型正常,也不要太掉以轻心,因为可能属于内脏脂肪型肥胖,也或许存在高脂血症、脂肪肝等情况。临床研究中已经验证了内脏脂肪与癌症的发生、预后及治疗期间的毒副作用都有相关性。
那我们能做的有以下几方面:

  • 定期体检,重视对慢性疾病和癌症的早筛工作
  • 生活干预,我一直都认为「医学」不是借助医学手段进行诊断和治疗,而是一种将健康的理念纳入到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生活方式。我自己长期都是地中海饮食,每周五次健身打卡,每周测一次体重,这些的确被我看成对家庭和团队的责任感,以及从事健康领域尤其是肥胖癌症研究的工作职业素养。
最后我想说的是,世界是属于活得长的人。纵观历史,很多丰功伟业并不是少年得志,而是在一点一滴的坚持,活的健康活的久,个人价值才会在岁月的长河中得以体现。
loveme88 发表于 2023-8-25 07:50:22|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减肥产品、减肥机构越来越多。
有意思的是,肥胖比例反而越来越高了。
但好像也不矛盾。
从我在多个减肥群混迹的经历来看,群体80%以上都是年轻女性。更让人惊讶的是,差不多一半的女性都是小基数,甚至不少女孩的BMI只有19、20,真不夸张。
她们只是想更瘦一点,但身边的一些真正肥胖人士,一部分压根没有身材焦虑,也没有慢病焦虑。
我一个朋友,BMI32。我上次给他测餐后血糖和尿酸,血糖5.7mmol/L,尿酸598μmol/L,他的反应竟然是“我牛逼不,这么胖你想不到血糖这么好吧?”
估计说胰岛素抵抗什么的,他也不会感兴趣。
没有身材焦虑,至少嘴上不说减肥的胖朋友,我身边占大多数。他们不提及减肥,我们也从来不讨论这个话题。


还有小部分胖朋友,就是反反复复减,体重像悠悠球一样,上下摇摆。他们当中有人试过很多减脂产品,我还把关过几次,基本都是全谷物+蔬菜+瘦肉的低热量低脂搭配,也不太好直接否认这种代餐。
事实上,过一段时间再见他们,体重还是按部就班的微微上涨。




提问中说到的压力,这玩意确实挺厉害。我就是一个典型。自从生活、工作上出现一些变故,长期受到压力影响之后,我也胖了几斤,很明显大部分都长在了腹部。
虽然体内应激激素不少,但皮质醇应该是最牛的那个,它会让我们血糖升高,等于间接刺激了胰岛素分泌,同时还会诱导我们进食高糖高脂食物,结果在高皮质醇+高胰岛素水平下,腹部脂肪开始堆积。如果是高果糖饮食,结果更加可怕。
食物热量是一方面,荷尔蒙是否平衡,也至关重要。
肥胖率持续升高,加上媒介的推广,减肥赛道投入的资本可能会增多,但最后吸引过来的,也许还是不太需要减肥的“老用户”。
白帝 发表于 2023-8-25 07:51:09|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按照我国超重和肥胖的BMI(身体质量指数)分类标准,1580万成年受试者中超重人群占比34.8%,肥胖人群占比14.1%。
报告数据显示,从肥胖的“性别差异”来看,超重和肥胖在男性中比女性更普遍,超重男性占比41.1%,女性占比 27.7%,肥胖男性占比18.2%,女性占比9.4%。
其实这个数据相对来说是比较保守的了,肥胖加超重人群还没有超过50%。
我特意去查了下以往数据,要知道根据卫健委2020年的数据,中国成年人肥胖和超重率加起来就已经超50%了。
如果统计口径一致的话这数据都算喜报了。
但这个数据里男女差异更大,男性超重率41.1%,比女性超重率27.7%高出很大一截。

以往更多数据参考——
更早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报告(2020)》显示,中国18岁以上成年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4.3%和16.4%,加起来50.7%,已经超过人群的一半。
多年来,这个数据一直呈逐年上升状态,而且肥胖率上升速度比超重率上升速度快。
看下图,一开始,女性的肥胖率和超重率都超过了男性,但后来男性超过了女性,而且超过得越来越多。
可以说男胖女瘦这个趋势越来越明显了。


看到很多答案在说身材焦虑,其实外观上的身材还无所谓,我更看重健康方面的影响,因为肥胖带来的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肥胖本身就属于一种慢性病,肥胖也会导致其他慢性病发生的风险增加。
2019年,我国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的88.5%。

2020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数据显示:在中国18岁以上居民里,糖尿病患病率已经高达11.9%,高血压患病率高达27.5%,而且呈年轻化趋势。
这些数据,跟逐年上升的肥胖率有相关性,这才是我们应该重点关注的。
肥胖率上升的背后根源其实就是现代人活动量减少,吃得又太好,解决办法也很简单,说白了就是少吃多动,不过这个少吃有很多技巧,不是盲目节食减少食物份量,而应该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油高糖高盐高GI等不健康的食物,替换成热量更低GI更低更健康多样化的食物。
如果你超重了甚至肥胖了,赶紧把减肥提上日程吧,其他人也要做好预防,即使现在还没胖,也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以后长胖。
当然,部分过瘦的人也应该增重,体重管理不分年龄不分人群。
绿林宿梦 发表于 2023-8-25 07:51:36|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久坐不动和饮食不节只是表象,是由于应激激素升高导致的结果。
然而文章光说应激激素不好,却没说应的是什么激、能不能不应激。
真正的解决办法专家不敢说也没法说。
躺平或奋斗都对减肥有非常显著的效果。
躺平不用说了,谁都知道躺平有多么健康。(更新补一句:如果你感受不到躺平的好处,只能说明你是人上人,就别居高临下地来批判胖人什么“没有自控力”了)
那奋斗是什么?是为了自己追求的爱好或理想付出精力,而不是被捆在磨盘上转圈。
奋斗可以让人感受到快乐,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大大降低皮质醇水平。
但无意义的内卷只会让人失去意义感,引发生存危机,应激激素水平自然会提高。

——小更新一波——
我发现很多人无法理解压力致胖的机制。
由于之前写过太多了,所以没在这里详细讲。
压力致胖一方面是皮质醇、肾上腺素等应激激素升高会促进食欲,导致吃下额外过多的热量,另一方面是肌肉流失、睡眠失常等问题。
如果你养过小孩就会发现,小孩子对食物只有正常的食欲,不会存在暴食现象。因为小孩子没有多余的压力,也就不需要额外的热量来减压。而且小孩子也不会有失眠的问题,只有困与不困的情况。大人呢?有多少成年人又困又累但还睡不着???(参见:怎么才能戒掉熬夜的坏习惯?)
其实本文讨论的是“应急”激素,但鉴于问题中的描述用了“应激”,我也就顺应着用了。
应急激素是干嘛的?应急用的。在人遇到危险时,帮你应对危险或逃离危险用的。
那平时总是在应急,势必会导致疲劳。于是身体会抓住每一个可以恢复的机会囤积能量,用来攒着应对下一次的危机。
所以理论上来讲,你还能胖,就还是好事了,应该感谢身体没放弃你,还想着救你。我一个朋友的同事倒一直挺瘦,但其实压力一点也不小,最后年纪轻轻就得了绝症没了。。。
所以别一味追求瘦了。无论胖瘦都是表征,解决压力才是根本。
我一个写健身的,这篇都没提健身的内容,为啥?因为对很多人来说。光练已经解决不了问题了。

——第二次更新——
不知道内卷这个词怎么就触发了某些人的G点,非要跟我在键政上一决高下。你说我一个写健身的怎么就来了键政圈了呢?
在一个健康问题下搞键政也是一种无意义的内卷,你无法对任何人造成帮助,只会耗费我的精力。
有本事就去写文章教大家减肥啊。
相关内容我已经写了十几万字了,帮助的人数不胜数。
你又写了啥?


相关阅读:
减肥吃的少还运动为什么还胖了?
减脂期间正确的饮食结构是怎样的?具体怎么搭配?
研究发现「运动实际上对减肥的作用非常有限」,那运动减肥还有意义吗?肥胖人士又该如何科学减肥?
a3102779 发表于 2023-8-25 07:52:07|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毫无疑问,「北重南轻」+「男胖女瘦」是这次调研结果极其鲜明的特点。

从下图的全国前10名的超重+肥胖率来看,没有一个南方省市。
再看看男女比例,超重人群,男性无一例外比女性高出10%,肥胖则几乎是「翻倍」。男女的肥胖率其实与社会因素关系很大,这里不展开细说。因为女性一旦超重/肥胖,对社会属性、收入的惩罚都极大——无论择偶、就业、晋升都会有严重影响,所以女性有刚性的理由维持不超重。
来来来,我们看看省份排名前十(不要开地图炮)。



图片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a/20230818A08JS700

这是前10名,再来看看后10名:(恭喜我们广东喜提最后一名,老火例汤功不可没~狗头保命)



图片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a/20230818A08JS700

我作为一个营养科学工作者,对这种流行病学数据非常熟悉,其实这个「肥胖地图」非常有价值,应该这样理解:
1. 中国北方/西部省市普遍比南方省市人群超重,有两个原因。

第一是基因。

这个统计的超重+肥胖率是通过BMI(体质指数)界定的,它的计算方法=体重(kg)/身高的平方(m)。注意,这个公式算的可不是纯脂肪的比例,因此对于我国西北省市的人,尤其是第一内蒙古,游牧民族占比很高,接着第二名的山东人平均身高也很高、骨架也相对更大。
而根据BMI的算法,骨架重、肌肉多的人如果在同等「脂肪率」的情况下,是会比南方身材更为娇小、肌肉更加少的人要大。因此这么一来,就可能导致北方人群中,部分其实不是肥胖而是「非常壮实」的人被算进了超重;相反,南方可能有部分BMI正常,但是由于肌肉少而其实脂肪超标的人没有被算进去。
这部分是基因的原因,大家尤其要注意。所以在大数据背后,我们每个个体要注意量量自己的腰围,有没有超过身高的一半,这个其实是判断慢性病最好的指标之一。
第二是饮食。

不可否认,南方省市的饮食不仅总食量少、而且摄入的盐也更少。
比如下图是西北地区经典一顿饭的搭配:肉夹馍+凉皮。这就严重缺少蔬菜。



而下图是广东地区比较常见的「白切鸡/海南鸡饭」套餐,其中蔬菜和汤都是更加有利于能量平衡的因素。




盐的摄入也与体重有关:[1]下面是中国的「吃盐」地图,也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趋势(颜色越深越高)。
吃盐多与超重风险高的主要原理可能是:第一吃盐与水分潴留有关;第二盐摄入多本身可能就意味着整体能量摄入、主食摄入更多。因此这个盐摄入数据也能侧面解释饮食因素是与南北超重差异是有相关性的。



这也是为什么在我国2022年推出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特地推出了一款号称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东方健康膳食模式——这个膳食模式的前身就是来自我国南方长江三角洲的「江南饮食模式」为主要参考的方式。(下图来自中国营养学会,提出了制定中国最新膳食指南的参考)




简单来说,这个「东方健康膳食模式」就有如下三个大原则,值得所有人记住:




1. 新鲜蔬菜水果每天都要吃够,蔬菜一斤,水果半斤。
2. 主食优选全谷物,减少精白米面的摄入。尤其我国北方重面食,一顿饭可能面食占了全部食材的80%以上,缺乏蔬菜,这是不合理的搭配。
3. 优质蛋白质来源多多选择水产、禽肉和蛋类、豆制品,限制红肉摄入。
总结:

1. 这个肥胖地图不是让大家看看哪里的人更胖,而是提醒我们所有人,肥胖=慢性病风险增加,所有人都要警惕自己的真实的脂肪率,尤其是腰腹脂肪。看看腰围是不是超过了身高的一半。
2. 北方的朋友不必担忧,南方的朋友也不要自喜,这个数据是根据BMI统计而并非实际脂肪率。北方数据偏高与其身材高大、更壮实有一定关系。南方的朋友要多多检查自己虽然瘦但是有没有小肚子的隐形肥胖问题。
3. 我们中国的膳食模式是参照以南方膳食为主的模式,建议习惯以大量面食为主要食材的人逐渐朝这个方向改善——不是说不能吃面制品,而是比例要正确,学习下吃面前喝碗清汤,吃一盘烫青菜的做法。它被科学证据证实了是更加合理,有助于减少慢性病的科学饮食法。
<hr/>更多对全家有用的营养科普,欢迎关注【初夏饮食观】
初夏之菡(罗晓),中国/澳洲注册营养师,《戒糖》作者。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