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让孩子戒掉网瘾,就帮他找到电子游戏外的圈子

[复制链接]
龙岗数据1 发表于 昨天 07:05|来自:重庆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儿子上小学,学习有点跟不上,上课爱走神儿、做小动作,同时沉迷电子游戏。他天资一般,我没有大的期望,就希望他身心健康。
但我不明白他上课为啥就不能老老实实地坐着,为啥要为一个虚拟的游戏道具花掉那么多时间?

监狱题材的影视剧里,犯错的人常常被关“小黑屋”。以前我不理解,不打不骂、单独关在一个屋子里就是惩罚?后来学了心理学,了解感觉剥夺实验后,我才明白,这种环境对人的精神折磨是巨大的。
“感觉剥夺实验”是20世纪50年代加拿大心理学家唐纳德·赫布主导的,旨在探讨个体长时间处于无感觉刺激环境中会产生哪些反应。说白了,就是把视觉、听觉、触觉全部去掉,不接触任何刺激,看人在这种状态下会有什么反应。
这个实验给心理学界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数据,却也引发很大争议,后来被禁止再做。因为所有被测人员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知觉扭曲、认知下降、记忆力下降,以及焦虑、躁狂、抑郁等问题。
其实,学习跟不上的小学生上课和这有点类似:双手只能背在身后或放在桌上,触觉被屏蔽;眼睛只能盯着老师,不允许看其他地方,视觉被屏蔽;耳朵只能听老师讲课,倘若老师说的内容他听不懂,那就跟听窗外的下雨声一样,是无意义的白噪声,听觉被屏蔽。
这种状态等同于弱化版的感觉剥夺。此时,手上有点小动作,眼神忍不住往别处瞟,都是本能反应。老师、家长对此应该给予包容。
说完走神儿这事,再说游戏。

不玩游戏的人看沉迷游戏的人,会觉得不可思议,为了一个游戏道具,没日没夜地刷,有意思吗?
游戏道具是虚拟的,本来没什么吸引力,它之所以在游戏玩家的眼里那么重要,源自社群氛围。
比如《魔兽世界》游戏里有一个名为“石楠之环”的饰品,这东西对非游戏玩家毫无吸引力,但只要你在这个游戏里玩了一阵子,看到玩家反复刷这个道具,且刷到后会得到周围人的一致吹捧,那这个道具就被施了魔法,你也想得到它,并乐此不疲地去刷。
这就好比名表、名包。它们的吸引力不来自物件本身,而来自社会的评价体系。人们追求它们,不是喜欢这个物件,而是喜欢附加在这个物件上的社会认同感。
知道了沉迷的原因,成瘾戒断的措施也就有了,就是换个圈子。
玩游戏的人都知道,如果某个游戏的玩家越来越少,一起玩的朋友相继离开,自己也会突然没了兴致。道具还是那些道具,甚至获取变得更容易,但自己就是不想要了。
所以,想要孩子离开某个游戏,就要让他换个圈子。
怎么换?不跟身边的小伙伴玩了,还是强行把游戏好友删了?都不是,而是给他提供一个更积极健康、更有吸引力的圈子。
美国军人在越战期间,很多人因伤痛注射吗啡或者因战争压力而染上毒瘾。回国后,他们中的一些人成功戒掉毒瘾,一些人不仅没戒掉毒瘾,还染上了酒瘾、赌瘾。
后来的调查显示:家庭和睦、生活幸福的人,毒瘾戒得快而彻底;生活落魄、没有社会支持的人则很难戒掉毒瘾,即便他非常有意志力。
解决孩子的游戏成瘾问题也是如此。家长不要打骂、嫌弃孩子,而要拿出更多时间陪伴孩子,带他去野营、踢球、阅读等,多方寻找、培养其兴趣爱好,帮他找到游戏外的圈子,并从中获得快乐和成就感。
这样,孩子就不会顶着老师的不满、父母的啰唆非打电子游戏不可了。
END
作者:壮青青
编辑:张 权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
第一时间联系删除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