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追寻李白踪迹,构建以宣城为中心、辐射皖南的“唐诗之旅”建议

[复制链接]
zhouyu12315 发表于 前天 06:39|来自:亚太地区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陆再奇
微信版第1602期
——突出以敬亭山为核心,黄山、九华山为两翼李白游踪精品路线
李白一生酷爱游历大好河山,25岁只身出蜀,“仗剑去国”“一生好为名山游”。安徽宣城、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安庆、四川江油、重庆奉节、湖北安陆、山东济宁10座城市深受李白青睐。2024年10月13日上午,这10座城市共同在马鞍山市成立李白文化城市联盟。
宣城自古诗人地。唐代与宣城结缘的240多名诗人中大诗人李白与宣城结有深厚的不解之缘。李白离川周游38年中先后有5年左右的时间生活在今宣城市,并住在府城镇山——敬亭山。会昌三年(843)二月,裴敬刻《翰林学士李公墓碑》文载:(李白)死宣城,葬当涂青山。追寻李白踪迹,构建以宣城为中心,辐射皖南的“唐诗之旅”,打造以敬亭山为核心,黄山、九华山为两翼的李白游踪精品路线,服务建设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既是宣城“文化强市”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助推宣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
一、李白与唐代宣州和宣城县
唐代宣州(或名宣城郡),贞观元年(627)至永泰元年(765),辖域包括今皖南境内除徽州(或名新安郡)之外的所有区域,其间曾管辖宣城、南陵、当涂、泾县、广德、宁国、旌德、太平、秋浦、青阳、至德、溧阳、溧水13个县,境内既有三国孙吴、东晋及南朝宋齐梁陈等六朝遗留的丰富文化遗产,又有发达的水运交通网络及农耕经济和矿冶业,商贸繁荣、文风昌盛。李白题咏宣州诗文,据不完全统计,流传至今、有据可考的诗文约205首,与李白现存诗文不足1000首相比,占总数20.5%。其中:宣城县61首(含存疑2首和一诗多首),当涂县53首(含一诗多首),秋浦县42首(含一诗多首),泾县23首(含一诗多首),南陵县18首(含一诗多首),青阳县5首,黟县2首(含存疑1首),歙县1首。

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谢宣城,即南齐宣城太守谢朓。谢朓任宣城太守仅一年多〔建武二年(495)夏至三年(496)秋〕,却是他创作的鼎盛时期,共传诗作37首(其中6首是联句诗),占其所存五言诗的三分之一左右。谢朓在宣城的遗迹,著名的有谢公亭和北楼。
“谢公离别处,风景每生愁。”谢公亭在敬亭山麓,下临宛溪,相传谢朓曾在此亭送别好友、零陵内史范云。天宝十二年(753)八月,李白游此亭,见青山依旧,碧水长流,池花、窗竹,容颜未改,而他所倾慕的诗人谢朓却早已作古了,触景生情,无限感慨,写下了情景交融的《谢公亭》,诗曰: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北楼在宣城城内陵阳山上,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又名谢公楼。登此楼,上可远眺敬亭山,下可俯视水阳江和宛溪河,城市市容,尽收眼底。谢朓当年在此宴请宾客,把酒言欢。李白登此楼凭吊谢朓,写有《秋登宣城谢朓北楼》《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等诗篇,其中“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等名句,千百年来,不知震撼过多少读者的心灵。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建武二年(495)夏,谢朓刚到宣城不久,便游览敬亭山,《游山》诗曰:“幸莅山水都,复值清冬缅”。除此之外,谢朓题咏敬亭山诗歌尚有《游敬亭山》《祀敬亭山庙春雨》《赛敬亭山庙喜雨》《往敬亭山路中》《祀敬亭山庙》等近10首,“宣城谢守一首诗,遂使声名齐五岳。”李白则直接将家安在敬亭山下。“我家敬亭下,辄继谢公作。相去数百年,风期宛如昨。”李白《游敬亭寄崔侍御(一本作登古城望府中寄崔侍御)》诗句。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鱼盐满市井,布帛如云烟。”“粲粲吴与史,衣冠耀天京。”李白的足迹几乎踏遍宣城的山山水水,如:今宣州区境内的敬亭山、陵阳山、响山、麻姑山、宛溪河、青溪河、谢朓楼、谢公亭、开元寺、灵源寺等,泾县境内的桃花潭、水西、蓝山、漆林渡、石壁山、涩滩、罗敷潭、陵阳山天柱石等,其中较为突出的便是宣城境内的三座山、三条河、三座桥、三个亭、四物产。三座山,一为敬亭山、二为陵阳山、三为响山;三条河,一为宛溪河、二为句溪(即水阳江宣城境内段)、三为青溪河;三座桥,一为济川桥,二为凤凰桥,三为别士桥;三个亭,一为谢公亭,二为崔八丈亭,三为西候亭;四物产,一是宣石砚,二是宣笔,三是杜鹃花,四是老春酒。
李白之于宣城,不仅爱景,而且更爱与人交往。李白与宣城前后两任太守,一姓宇文一名赵悦均有往,宇文任职宣城时间为天宝十二年(753),赵悦任职时间为天宝十三年(754)至十四年(755)。李白与他们交往的诗集分别有《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四首)》《宣城九日闻崔四侍御与宇文太守游敬亭,余时登响山,不同此赏,醉后寄崔侍御(两首)》《赠宣城太守赵悦》等诗篇。
李白好友崔成甫跟宇文太守也有交谊,宇文守宣城时,崔亦同时在宣城,李白赠崔成甫诗有《登敬亭北二小山,余时送客,逢崔侍御,并登此地》《游敬亭寄崔侍御》《寄崔侍御》等六首。
李白避难宣城,县令崔钦是著名的音乐家,著有《教坊记》,李白与他交往诗有《经乱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江上答崔宣城》。李白从弟李昭,在宣城为长史。李白有《赠从弟宣州长史昭》《宣城长史弟昭赠余琴溪中双舞鹤,诗以见志》《寄从弟宣州长史昭》等诗。宣城副使刘某、郡府属官崔文兄弟亦为李白之友,李白有《宣城送刘副使入秦》《赠崔司户文昆季》《送崔氏昆季之金陵》。
李白一生爱好寻仙访道问僧,有《自梁园至敬亭山见会公谈陵阳山水兼期同游因有此赠》《赠宣州灵源寺仲濬公》《听蜀僧濬弹琴》等。此外,李白还与手工业者有交往,有《哭宣城善酿纪叟》。
李白文化城市联盟10座城市中只有宣城市被誉称为“自古诗人地”。1982年8月13日,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部主任、汉文教授松浦友久曾率“唐诗之旅”来宣城寻迹敬亭山。1983年,松浦友久再次来宣城访问考察李白遗踪。1984年3月24日,日本考察团一行20人第三次到敬亭山探访李白在宣城的遗踪。

二、构建以宣城为中心,辐射和带动皖南其他城市的“唐诗之旅”,将宣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转化为推动宣城高质量发展的力量源泉
“唐诗之旅”离不开唐诗。唐代与宣城(时为宣州,又名宣城郡)相关的诗人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别:
(1)宣城本土诗人,据此不完全统计有左难当、刘处约、胡楚宾、韦权舆、高霁、张唯俭、刘太真、舒雅、王炎、顾蒙、万巨、汪伦、刘太冲、刘长卿、罗立言、陈商、释正原、汪遵、许棠、江全铭、梅远、邵拙、高元矩、舒雄、蒯鳌、李咸用、李嶷、崔玄亮等约30名,存诗1200多首(不完全歌咏宣城);
(2)在宣城任职的诗人,据不完全统计有裴耀卿、韦嗣立、郑愔、季广琛、崔何、高傪、万齐融、夏侯审、皇甫镛、韩云卿、钱徽、鲍溶、崔群、羊士谔、孟郊、卢弘止、李翱、崔公信、范传正、令狐楚、钱可复、沈传师、裴坦、李商隐、许浑、陆亘、王质、裴夷直、裴休、赵嘏、郑薰、崔致远、独孤霖、范传真、卢肇、王凝、司空图、杜荀鹤、伍乔、韩熙载、徐知证等约90名,宣城诗960多首;
(3)寓居宣城的诗人,据不完全统计有来济、李白、张五諲、韩愈、窦牟、柳宗元、白居易、杨虞卿、张南史、李传、尉迟羽、汪鑫、希运禅师、喻凫、周繇、杨蘷等约30名,宣城诗500多首;
(4)游历宣城的诗人,据不完全统计有李峤、孟浩然、张九龄、武甄、王昌龄、王维、崔成甫、萧颖士、皇甫岳、耿湋、高适、吴筠、钱起、刘复、皇甫冉、韩翃、卢纶、崔子向、李观、韦应物、权德舆、顾况、元稹、刘禹锡、郭周藩、王建、温庭筠、罗隐、陆龟蒙、费冠卿等约80名,宣城诗300余首;
(5)没有到过宣城、歌咏过宣城的诗人,据不完全统计有张众甫、张继、卢仝、林宽、李洞、潘佑、徐铉、徐锴、李煜等10多名,与宣城有关的诗歌20多首。
盘活、利用好唐人赐予今宣城市区的宝贵遗产,开辟以宣城市区为中心,辐射皖南的“唐诗之旅”,服务建设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服务市委市政府“文化强市”战略,很有必要,且很有可操作性。
(一)编辑出版宣城市区版《唐诗三百首》,对内作为教育市民的乡土教材,对外作为推荐宣城的礼品,为开辟以宣城市区为中心,辐射皖南的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唐诗之旅”线路奠定基础。
唐代十分重视对宣州的经营。贞观十一年,唐太宗李世民委任“门神”将军、开国功臣鄂国公“尉迟敬德为宣州刺史”,诏曰:“今之刺史,古之诸侯,虽立名不同,而监统一也。”今市区先后为江南西道、浙西道、宣歙池观察使府、宁国军节度使府治所在地。来宣城任观察使 (节度使)兼刺史的裴耀卿、季广琛、路应、范传正、令狐楚、崔群、沈传师、陆亘、高元裕、裴休、独孤霖、崔铉、裴虔馀、徐知证等人既是诗人,又是朝中重臣,裴耀卿、令狐楚、崔群、裴休等4人还官至宰相。
中国文学史上处于顶尖位置的诗人和文学家也多于宣城有缘。如张九龄、邢钜、孟浩然、王昌龄、王维、李白、高适、韦应物、孟郊、权德舆、沈传师、刘禹锡、张籍、韩愈、白居易、许浑、杜牧、许棠、陆龟蒙、杜荀鹤及五代时南唐中主李煜等。最早留有题咏宣城的唐代诗人应是“开元盛世”最后一个名相张九龄,《全唐诗》录有其《江上使风呈裴宣州》《当涂界寄裴宣州》等诗;其次是“器能通敏藻清新”,“以文词俊秀扬名于京师”的邢钜。盛唐和中唐对宣城影响最大的大诗人和文学家,前有李白,后有杜牧,中有韩愈和白居易,4人寓居宣城彼此间前后仅相隔不足80年的时间。李白应族弟李昭之邀,天宝十二年(753)至上元二年(761)间,在宣城生活5年;韩愈因避难,建中二年(781)至贞元二年(786)连续在宣城生活6年,后由宣歙观察使兼宣州刺史皇甫政举荐下,以宣州“贡生”身份,至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白居易因参加科举考试,贞元十五年(799)至贞元十六年(800)前后两年住在宣城;杜牧大和四年(830)至七年,随宣歙观察使沈传师来宣城任幕;开成二年(837)至五年,又随宣歙观察使崔郸来任团练使判官,前后两次在今市区生活约六年。
中晚唐时,寓居宣城的诗僧也非常有名,如开元寺僧人的灵澈、元孚, 敬亭山僧人清越。灵澈,贞元、元和年间,与寓居宣城韩愈、白居易、刘禹锡等人交往频繁,编有文集10卷,刘禹锡为之作序。许浑《冬日宣城开元寺赠孚上人》诗中的孚上人,即开元寺僧人元孚。清越是唐末东南知名高僧,在敬亭山广教寺居住约40年,齐己《寄敬亭清越》诗曰:“敬亭山色古,庙与寺松连。住此修行过,春风四十年。”此外,宣城的妓女诗人史凤也非常有名,《全唐诗》录其诗 7首。唐人题咏宣城的诗歌,除了各不相同的艺术价值, 还有较高的政治经济、人物活动、社会生活风俗等方面史料价值。
编辑出版宣城市区版《唐诗三百首》,不仅是弘扬宣城市区历史文化,也是为“文化旅游八大工程”增加其有“说头”的铸魂工程,因此,不能像《宣城古代诗词全集》那样仅仅是将诗歌汇编起来,既要尽可能交代清楚每一首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与宣城的关系,诗中的人物与宣城的关系,又要对其所蕴藏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进行深度解读,以此来激发本土人热爱宣城、外地人向往宣城的热情。做起来不难,但是要做好,特别要联系宣城实际、突出宣城特色,更是难上加难,建议采取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面向社会科学院等学术研究机构或高等院校进行招标。

(二)召开宣城市区版《唐诗三百首》高层论坛研讨会,解读诗文背后蕴藏的宣城故事,为开辟以宣城市区为中心,辐射皖南的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唐诗之旅”线路造势
唐人题咏宣城的诗人,其背后蕴藏着许多有趣的故事。《新唐书·来济传》载,最早寓居宣城的诗人、高宗朝宰相来济(610~662)在年轻时,与后来的御史大夫高智周(602~683)、吏部侍郎郝处俊(607~681)、中书侍郎孙处约(603~671)等三人客居宣城石仲览家中。石仲览私下里同四人谈论将来的志向。来济、高智周、郝处俊三人均表示:“除非不做官,要做就做宰相”。孙处约说:“能做个舍人,就满意了”。永徽六年(655),来济官拜中书令、检校吏部尚书期间,孙处约瀛洲州书佐调入朝廷,来济对孙处约说:“满足你的愿望,就做个通事舍人吧!”
韩愈的《示爽》诗中蕴藏着韩愈的父辈、韩愈及长兄韩会、韩愈侄儿韩老成、韩愈侄孙韩湘等韩家四代人与宣城的故事。韩湘即为民间传说的“八仙过海”中韩湘子(注:“子”为民间“韩湘”的尊称)。白居易来宣城参加科举考试,用现代话来讲,属高考移民,因此,今人戏说白居易是宣城高考移民第一人。宪宗朝宰相崔群(772~832),贞元、永贞年间,来宣城任宣歙观察使兼宣州刺史。元和元年(806),崔群应宪宗皇帝之诏赴京城长安上任少司农。崔氏老家虽在山东武城,但是,崔群的次子崔励从小在宣城长大,钟爱宣城的山水秀丽,清凉高爽,请求留下来继续读书,不愿离开宣城。为此,崔群向其叙述了山东老家的世系,编成家谱《宛陵集》,以助其成家立业。韩愈、柳宗元分别作《宛陵集·崔氏家序》和柳宗元《宛陵集·崔氏家乘序》,等等。
今日社会,名人效应已经在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建议邀请中国唐代文学会、李白研究会、韩愈研究会、柳宗元研究会、白居易研究会等全国性名人研究机构对宣城市区版《唐诗三百首》中诗人与宣城的关系及其中蕴藏的趣闻轶事,对诗歌中描述的人、物、景等进行解读、点评,为开辟以宣城市区为中心,辐射皖南的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唐诗之旅”线路造势。

(三)结合打造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构建敬亭山至宛陵湖市区“唐诗之旅”路线,为提高宣城中心城市美誉度服务
唐代及其之前,人们登临敬亭山多是从宛溪乘船至今宣州区澄江街道城北社区庙埠已废弃的码头处下船上敬亭山,今仍有遗址和登山路线可以考证。市区宛溪两岸多为名商巨贾多居住区。天宝十三年(754)李白《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诗中赞宛溪河两岸“鱼盐满市井,布帛如云烟”。韦应物《送宣城路录事》诗云:“云林谢家宅,山水敬亭祠”。李白《题东溪公幽居》诗曰:“宅近青山同谢脁,门垂碧柳似陶潜”。将唐诗中题咏的敬亭山、谢公亭、别士桥、济川桥、凤凰桥、开元寺(开元塔)、谢脁楼、鳌峰、响山、宛溪、句溪、青溪等串联起来,以宛溪河为交通线,北起敬亭山、南至宛陵湖的唐代诗人“诗歌路径”图,便清晰地凸现在世人面前。建议将唐诗中题咏的上述景观、景点,或恢复重建,或刻碑铭示,将其纳入“敬亭山宛溪河诗山宛水品质提升工程”中,构建敬亭山至宛陵湖的市区“唐诗之旅”路线,重现“一城山水满城诗,遍地文化皆是景”的历史文化名城。
三、突出打造以敬亭山为核心,黄山、九华山为两翼的李白游踪精品路线,借势提高敬亭山乃至宣城对外影响力和知名度
黄山、敬亭山、九华山,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范围内的三大名山,唐代均坐落在古宣州境内,黄山位于宣州太平县与歙州歙县、黟县、休宁地境,九华山坐落在宣州青阳县境内,同是由于李白的题咏扬名。1986版《黄山志》载李白歌咏黄山的诗歌2首;1998版《九华山志》载李白歌咏九华山的诗歌也是2首,李白歌咏敬亭山的诗歌23首,分别是黄山、九华山的10倍之多。
唐诗中的“黄山”,始见于唐天宝十三年(754)李白在泾县作《送温外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一诗。黄山见之于文字记载,始于唐天宝六年(747)六月,玄宗皇帝假“黄帝”之名,敕命“黟山”改名“黄山”。“黄偿命命驾与容成子、浮丘公同游,合丹于此。”讲述的是黄帝与他的大臣容成子、浮丘公一同来到黄山,修道炼丹成为神仙的故事,《山海经》《新安志》等历史文献均有记载,因此,人称黄山是“神”造的。李白是唐玄宗改名黄山之第一个题咏黄山的诗人。李白之后,贾岛、杜荀鹤、释岛云等人均留有题咏黄山诗歌。1986版《黄山志》载:唐代诗人题咏黄山诗歌6首,其中李白2首。
九华山,唐代之前没有固定称谓,或称“陵阳山”,或称“九子山”。天宝十三年(754)冬,李白应韦权舆、高霁之邀,聚会九子山,互相吟唱,作《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九华山名始传世。天宝十四年(755),李白赠韦仲堪“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成为九华山千古扬名的绝唱。贞元十年(794),新罗僧人金乔觉,后世称“金地藏”,圆寂后尸坐石函中,越三年未腐,众僧徒尊之为地藏菩萨示现,建肉身塔 (即地藏塔)供奉,从此,九华山被称为地藏道场,四方信众纷来朝山,历代香火绵延,因此,人称九华山是“佛”造的。李白之后,费冠卿、萧建、刘禹锡、杜牧、罗隐、杜荀鹤等十多名唐代诗人题咏九华山。1998版《九华山志》载,唐代诗人题咏九华山的诗歌16首,其中李白2首。

敬亭山,因地近古宣州,山势不高,山上有一股清韵之气,能让人精神一爽,神采飞扬,给人思想以浩荡感,因此,李白游历宣城时,将家安置在敬亭山。李白题咏与敬亭山相关的诗歌23首,分别是李白题咏黄山、九华山10倍之多。唐代与敬亭山相关的诗歌80首左右,其中刘禹锡“敬亭之山广索漠,兀如断崖无棱角。宣城谢守一首诗,遂使声名齐五岳。”清代宁国府知府佟赋伟在《重修敬亭山七贤祠记》中指出,“遂使敬亭一峰声齐五岳”,乃历代文人墨客竞相题咏而成,不是刘梦得(注:刘禹锡,字梦得)所说的“宣城谢公一首诗”所能做得到的。黄山、九华山扬名也是经历代名人不断歌咏才形成的,也不是李白、刘禹锡的一两首诗所能做到的,这是史学界的公认。因此,世称“人造”敬亭山。
“人造”的敬亭山扬名的时候,“神”造的黄山和“佛”造的“九华山”因其偏且远,不为世人所知。但是,今日的敬亭山对外的影响力无法与黄山、九华山相比。建议以李白及唐代其他诗人留下有关敬亭山、黄山、九华山的诗歌及其遗迹,突出打造以敬亭山为核心,黄山、九华山为两翼,联合黄山、九华山旅游主管部门,在国内、国际上共同打响“神”造黄山、“佛”造九华山、“人造”敬亭山的旅游品牌。
(作者系宣城市委党史地方志室二级调研员,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