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部门联合发文「鼓励引导退休的干部、教师、医生等回乡定居」,哪些信息值得关注,此举有何影响?

[复制链接]
沈浪 发表于 2023-8-24 19:31:36|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日,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退役军人事务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我的家乡我建设”活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促进人才、资金、技术下乡。其中多条优待政策涉及退役军人及其近亲属。



方案中明确提出,鼓励引导退役军人回乡定居当好产业发展指导员、村级事务监督员、社情民意信息员、村庄建设智囊员,对符合条件的退役军人、对其子女、配偶、父母等近亲属,在入托入学、就业就医、养老入院等方面提供“绿色通道”。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洗尽铅华 发表于 2023-8-24 19:32:00|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看到退休干部回乡村,就集体高潮了,连文件都没看完,先喷一通再说。
平日里天天骂公务员、退休干部挤占了教育医疗资源,现在国家号召他们回乡村,给社会腾空间,应该是好事啊。
而且之前我就说过一个观点,公务员是掌握社会资源最多的群体,这并不是说他们全是靠违法违纪获得的,而是因为职业身份处在社会资源调控的中心,所以近水楼台先得月,当然了,这个资源不是指物质,而是信息情报和整合各种社会关系的便利条件。
这些人,哪怕是退休干部,如果真的想帮家乡做点事,都比普通人要强得多,甚至比一些热心公益事业的大商人,可能还更有办法。一个身家几千万的商人,能办成的事情,可能比不上一个副县级退休领导,而且是合法合规地办。
所以,这个活动方案,名义上是活动,凭自愿,其实是个工作要求,硬指标,里面工作要求里面提到,各地要建立台账清单,这是什么意思,就是虽说是自愿,但你当地政府不能不做工作,不能交白卷,甚至是还得“选树典型”,纳入考核。
而且,九部委下了文,各省、市、县一定会出台相应的活动方案,按照惯例,一定会加码,自愿自然也会变成摊派,如果再加上严格的考核督查,这事情有可能还真能干出点样子来。
就我们接触退休老干部比较多的情况来看,其实很多刚退休几年的老干部,是真的挺想参与公共事业的,如果真的有机会为家乡做点事,大部分人不会推辞。
文中有一个细节,要求建立问题清单,做好包案工作,就是说比如这个乡镇需要搞一个合作社,但是没有老板来,就可以把这个难题交给退休干部,请他帮忙找资源,争取把这个事情做成。
所以这个清单和相应的衔接机制是非常关键的,可以解决老干部回乡想干事但不知道干什么的问题,反正我把题目开出来了,你能帮忙完成,你就是家乡的功臣,功德碑上得有你名字,族谱上也得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你别说,有些老干部还真吃这一套。
老板在外面生意做大了,就回乡给学校捐赠桌椅板凳,上面印个“xxx捐赠”,领导干部退休了,就推动建祠堂,修族谱,修路架桥,就是图个名望。

何况,这个文件也不是只盯着退休干部,还包括大学生、农民工、企业家、能人,指向都是一个,就是解决现在乡村人才和劳动力流失严重的问题。
现在这种劳动力高度向城市聚集的现象是不正常的,因为城市的供给系统有上限,当人们不断地涌入,就会造成城市公共资源提供的主体疯狂扩张也赶不上需求的增长,而在农村,却出现资源闲置。
比如教育,在城里想上个普通公立幼儿园都得摇号,摇不上就只能上私立,但是现在很多边远乡村小学的学生人数已经寥寥无几。七八年前我曾到贫困地区小学去开展活动,了解到当地很多村小整个学校只有十几个学生,有些班级只有一个学生,所以只好采取村小取消4、5、6年级,以及一个老师1、2、3年级混着上课的方式,很多村小甚至已经撤并,小学生去上学,也要走上几里山路。
我们常说公共资源分布不均,好的资源全部分配给了大城市,其实不是分配,而是大城市对公共资源的需求更大,才推动了这些公共资源被吸引在大城市。
现在城市太热了,乡村太冷了,急需给城市降温,给乡村加热。
所以理想的状态是,城市和农村拥有差不多的居住人员(特别是高素质、高收入人员),就能保证城市和农村有差不多的公共需求和消费能力,这样才能让公共资源更平均地分布。
理论上讲,如果城市的高素质劳动力回到农村,把农村建设好,公共资源就会按需进驻,否则一个贫困小乡镇,就算建个三甲医院,也没几个人进得起。
举个例子,从搞脱贫攻坚开始,就实行领导包保制度,省委书记包保的贫困乡,一定是建得最好的,路也好修,安置房也好建,合作社也能成功。你别管他是不是靠领导影响力来推动的,至少对于当地村民来说,这是实实在在的好事。
如果能够有影响力强的退休干部、企业家、能人,大家都出份力,干成几件对老百姓有好处的事情,我们为什么不鼓励呢?
zhangjin 发表于 2023-8-24 19:32:40|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家农村,父母也在农村养老,坐标苏南
这部分退休老人很多是从农村出来的,但是他们真的会感念农村,想回农村生活么?
现在很多城市出身的会羡慕农村的孩子,有广阔的活动空间,新鲜的果蔬,自养的鸡鸭,空气新鲜等等
但是我们真正农村出来的,对农村基本都是又爱又恨
农忙你们见识过么?全家老小齐出动,连上学的孩子都要休假在家做饭烧水,然后提着重的要死的篮子去给爸妈爷奶送水送吃的,满世界都是草絮絮,浑身发痒,收回家了还要拿着作业本在场子上边写作业边看谷子
等谷子入仓,要交公粮,卖了的钱还要交三上交,剩下的钱数来数去,今年的学费都不够,是的,我们没享受到过义务教育。
忙完了这季,就要插秧,水田里的水蛭,哪个农村孩子没被吸过血?捏都捏不下来,生疼,得回家拿盐撒,用渗透压的原理把它搞下来。
你以为忙完就结束了?还有各种修堤坝、修路等活等着,再闲下来还要打短工,想尽办法挣钱。孩子放学也不是看书写作业,还得打猪草喂鸡鸭各种。
我小学三年级开始就是自己做饭,用大灶台,踩着凳子烧饭烧火,能想象到么?
这就是90年代之前的农村,大概也是这批退休老人印象中的农村
有什么值得回呢?大部分父母都被接到城里养老了,回去也就是和关系本来就不好的不远不近的亲戚一起住?回头还要让人帮这帮那
是的,农村人情社会
你退休前是教师,那你肯定能给孩子补课吧?这是你侄孙,你不得带着补?什么收费?你侄孙你好意思收费你掉钱眼子里了吧?你小时候我还吃过我家饭的,忘恩负义是吧?
你退休前是医生?哎xx啊,你看我这个腰疼啊,你看我这个胸口疼,你说吃点什么好啊?啊,要去医院拍片子啊?那都是骗钱的,你不是医生嘛,你看就行,什么你看不出来,哎呦我就说你们这些医生不行的,都是骗钱的,这也不会那也不会,就会骗钱。什么?你没空看?我跟你说做人不能没良心的,你走出我们村,村里人哪家没给你送份子啊,现在你都退休了给村里人看看病怎么了?
真以为是养老?
还有个最大的问题,急救怎么办?
农村本来的留守老人,看病基本就是靠熬,熬得过去就活下去,熬不过去就没了,很少有体检的概念,要得了癌症,呵,我大伯,58岁,肝癌过世,压根没动刀也没吃什么靶向药单抗,就开了点止痛片,15年前的事儿。
但是这里退休干部、医生、教师,那可不是这回事,人家本来就是养尊处优的,你让人家去一个压根没有急救条件的农村?
就说我家那吧,十八线城市 ,离南京40min高铁,市区有三甲,家里到市区20min,交通条件很好了吧?
但问题是,村里没几个年轻人,我爸肾结石,半夜疼的不行,村上没有能开车送的,基本都是留守老人,出门靠电瓶车那种,我在省会给他打滴滴,到家接他就得20min,再送到医院就得40min
如果是市区,出门还愁打不到车?
城里我小区门口就是社区医院,二十分钟车程内就有三甲,到市区省人医也就半个多小时
你说这时间重不重要?
我小叔,47岁,喝酒心梗,没了,医生说就半小时,早半小时肯定能行
但是没有半小时的空间,他是村里最年轻的,也是唯一会开车的,其他人比他年级更大,驾照都学不明白,他要在,还能送其他人,他出事,其他人只能打救护车,然后硬等。
至于什么心肺复苏,AED,人口呼吸球?老人有认识A  E  D三个字母的都不多
这些高知退休下乡,对于本地老人,是好事,多了一根救命稻草,但是对于高知本身,那出了事儿,就是本地老人一个待遇,等,或者生, 或者就没或者了
所以发展本身农村的配套才是真的,得让年轻人下乡,让他们能在乡下找到工作,有所居,有所业,他们才是能带动乡村活力的
天天建这个园区,那个工业区,我是不太理解,都是地皮,建乡下去不行?
苏南地区本来有很多乡镇企业,我爸妈都是乡镇企业的受益者,住农村,电瓶车2-3km上班,但是等到我这一代,这些乡镇企业基本陆陆续续的都搬到各个园区了,离村里远,开车上下班又贵,加上莫名其妙的商品房优越感,园区附近新开的各种楼盘卖的飞起,都是我这一代进厂上班的买的。
以至于我这一代没有一个留村里的,都进城了……
年轻人进城了,老人带得动孩子的时候进城帮忙带孩子,带不动或者孩子大了,老人就回村养老了
你是我的 发表于 2023-8-24 19:32:53|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真的是标题党当道。
人家正文里第三条明明提到的是:
“动员能人回乡建设。引导品行好、有能力、有影响、有声望、热衷家乡建设事业的专业人才、经济能手、文化名人、社会名流等能人,回乡参与建设“。其中,也包括了退休干部和有才能的设计师等。
发文后面4-6条特意强调鼓励大学生,农民工、企业家返乡建设。内容比这退休干部要详细具体的多,但媒体标题却只字不提。
具体看完9部门的发文,其实就是一个鼓励各类力量建设家乡的倡议书。
我觉得无论如何一定是件好事。大家总把精力放在一线城市,农村其实一个非常广大的市场。
尤其是这次在利益分配上,也特意强调了“推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等向乡村教师、乡村医生、驻村镇设计师倾斜,允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探索人才加入机制”。
这对于真正扎根在乡村建设的一线人士来说,起码经济利益政策上是有倾斜的,这个比任何口号来的更为实际点。
其实,现在失业的人越来越多,很多45岁以上被退休的打工族在大城市已经没有了立足之地。
他们事实上精力旺盛,社会实践经验丰富,真是当打之年。
但无奈中国目前职场之风,对于40岁以上的中年人充满了恶意,找工作的机会其实越来越少。
这些人经过了20年的职业生涯,有一些已经有了一定的经济能力,他们愿意也有能力希望做一些对社会,对自己有意义的事情。
我加入一个大理根据地的微信群。


这里几乎都是在大理逍遥的外省人。他们普遍存款都不错,就是来大理享受生活的。
我周边也有不少朋友希望去到类似大理这样的地方。
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大理的风景,还有一方面是大理的人文。这里住的人基本都是高素质的人群,是有共同语言的,生活起来很舒服。
而回到自己的家乡,大家最大的顾虑不是居住问题或者工作问题,而是周边没有共同语境的朋友。
你能想象你每天和一帮农村种田的农夫在一个地方生活吗?
因此,寻找一个有着共同愿景,相同生活目标的社群,是比外部物理环境来的更为重要。
乡村建设,首先是要聚集一堆有着共同愿景的人群,这里可以是干部,教师,医生,大学生,或者各种各样的能人。
这些人会产生聚合效应,吸引更多和他们一样背景的人来到这里。
人来了,其他事情就真的很好解决了……
这样的政策当然是鼓励和点赞,只是希望真的迅速落到实处。
把乡村的建设权和决定权真正交给那些愿意做事,能做事的人手上……
muziyi0208 发表于 2023-8-24 19:33:45|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深更半夜的,突然爆出好多大新闻,有厨师坠机的,有印度落月的,还有九部门下乡的。
今年是2023年,1963年出生的人退休了。
而中国第二次婴儿潮是1962年,出生人口从900多万暴涨至2400多万,之后十年维持在2500万左右,于1974年开始明显下降。
这意味着接下来十年会迎来退休潮。
那么九部门的文件针对的主要就是这批人。
并且最主要的是,这批人中的从农村考入大学的人。
1980年,中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人数大约为28万。这批人大概去年就退休了。
接下来中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人数缓慢上升,至1993年录取98万,这批人大致在接下来的十年内退休。
此外,80年代大学生来自农村的比例大概有30%。
……
也就是接下来每年有大概10—30万的出身农村的高学历退休人员,“有可能”有意愿回农村老家养老。
(这里不包括退伍人员。早年很多退伍军人留在了城市工作。具体数据懒得查了。)
……
这些退休人士回农村老家养老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首先,老家应该都还有宅基地。
其次,那个年代的人乡土情很重,叶落归根的思想是有的,何况他们兄弟姐妹往往不少,回家也算是家人团聚。
再次,那个年代的大学生极其珍贵,回去的话,还真的有乡贤的味道,算是衣锦还乡了。
……
人数不算多,但是他们一旦回去,确实可能会给乡村建设带来新的思路、经验和资源。
虽然退休了,经验还在,部分人脉也还是在的。
这对于建设共同富裕,应该是有正面意义的,至于具体效果如何,要看实践,看各地地方的具体政策、社会环境和具体实施。
没必要对这个政策冷嘲热讽,因为即便出现一点问题,也有的是力量和机会来矫正。
个人觉得是很有意义的尝试。
如果这批人都回农村老家,往往还会带回去另一半,那另一半大概率是城市出身的。
这批人回到农村老家,意味着其儿孙也会经常回乡下看望。
这样城乡之间的联系就会多一些,给逐渐枯寂的农村注入一丝生机。
农村即将衰败,有一些文化人回去,带回去一些知识、经验、人脉和温情,无论如何都是值得肯定的。
从我自身的感受来讲,我也是想退休后回老家农村养老的。
甚至想退休后做点研究,譬如研究一下地方民俗和地方戏啥的。
从我身边的例子看,其实已经有人这么做了。
我的初中历史老师,早年绍兴师专毕业的。
他早就在老家盖好了别墅,这几年已经住在老家了,顺带着把城里的老婆也拐回了去。
他们每天晚上沿着乡村公路散步,日子悠哉悠哉的。
还能陪伴年迈的父母。
我说这很好。
如今国家出了新政策,那么像他这样的人才也许还有发挥余热的机会。
这于公于私都是好事。
duanlihua 发表于 2023-8-24 19:34:07|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显示全部楼层
谢邀。别的没接触到,不说了,单说说“领导”。
前几年,单位接个小活儿(私活)。本地央企出去的,后在北京某国务院直属机构任职的副部级领导退休了。老领导在本地有个20年前分配的房子,日伪时期的二层小楼。老两口寻思了一下,想每年回来猫冬两三个月,于是想把房子重新收拾一下。
好巧不巧的是,老领导很多年前当过我所在的这个央企原二级集团的书记。嗯,老领导找到了当年的老部下,老部下找到了我们。虽然物不是,人也非,但我们一把手很重视。老领导说给钱,要求也不是太高,但,我们把他的思想拔高了好几个层次,然后央企总部的领导又继续拔高了好几个层次——所有材料都用最好的!后来老领导觉得预算超标,付不起钱,自己降的产品质量,虽然......我们一把手压根没打算要钱,完全当政治任务做的。
然后,本地的供热集团得知此事,又主动且免费为老领导家换了供热管线。(嗯,十几万的设计费欠我们好几年,就说没钱)
老领导为人特别随和,非常的客气,一点儿不装X,总体相处下来感觉还挺好。
房子收拾完之后,老两口又回北京了。
前后忙活了两个多月吧,作为主要设计人之一的我,对此事的看法就是:其实老领导在北京待着挺好的。要是他回来住,一点儿小事儿都得被无限放大,到时候够我们折腾的了。
而且,老领导回来,并没有什么太实际的作用,比如,在他身边忙前忙后,被他给予高度评价的项目经理——我的同事S哥,到现在依旧是大龄未婚男青年,老领导也不说帮忙介绍个姑娘┓( ´∀` )┏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