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古人将“豆蔻年华”喻为13岁女子,豆蔻二字,是啥意思?

[复制链接]
limao100 发表于 3 天前|来自:重庆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引言: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赠别》
要说古代文人笔下中国的大好河山哪个最吸引人,那当属身处烟雨江南中的扬州了。尤其是在唐代以来,更是有“烟花三月下扬州”的说法,一是春天的扬州万物复苏,柳絮如烟,二是在这艳丽的春景里还有的是比景色更美三分的婀娜多姿的江南女子。诗人来到此地都是怀着满腔的柔情,而离去的时候则是满心满眼的不舍,唐代诗人杜牧在公元835年,离开扬州赴任长安之时就作下了引言中的这首千古名句。虽说是赴任走向仕途,但杜牧却是走在这条路上的时候一步三叹,对扬州女子有着满满的不舍。

在与相好的名伶分别之时,杜牧极尽其才,把她描述成全扬州最美的女子,才十三岁但是就像二月初枝头的豆蔻一般艳压群芳,犹如众星捧月一般站在人群中。诗中明确体现“豆蔻年华”的相应年龄,即“十三余”,此后古人便将“豆蔻年华”喻为13岁女子,豆蔻二字,是什么意思?尤其是在杜牧之后人们一提到豆蔻,就不由得联想到江南女子,想十三四岁年纪却美得年轻美得热情的姑娘。这其中又有什么关联?

一、豆蔻是什么意思
豆蔻是一种植物,叶子大片而厚实,春季里会开着淡黄色的小花,洁净素雅,在扬州随处可见。并且种类繁多,颜色各异,不过无论是何种品类的豆蔻都是在二月份开化。也就是说在扬州的2月,几乎随处可见含苞待放的豆蔻。杜牧在此地送别之时定是一抬眼就看到粉嫩水灵的待放豆蔻,也难怪他一开口便是将妙龄少女比喻成豆蔻而非其他玫瑰或者石榴之类的别的花朵或者植物。

而在民间,豆蔻还有另一种别开生面的解释。豆蔻在民间又叫做“含胎花”,因为豆蔻在没开花的时候就是一个个饱满的花骨朵,宛如“含胎”一般,看起来圆嘟嘟的十分惹人喜爱。尤其是红色的豆蔻,在这里是最明显的。而且从红豆蔻花的结构来看,是由合并起来两半并蒂花蕊构成的,更为其增添了几分男女之间互为伴侣的情意。有诗云“结就同心蕊”,所寄予的就是男女之间的爱情,这里的“同心蕊”指的就是红豆蔻的并蒂花蕊。

二、豆蔻与妙龄女子的关系
豆蔻在春天就到了花期,所以在杜牧之前也有不少文人将它代指春天。早在唐宋时期,豆蔻就已出现于诗词作品中,但多数只是作为春日的一种景色,来渲染全诗的春天气息,这时候的豆蔻还没有和妙龄女子联系在一起,尚不具备典型意义。而杜牧笔下豆蔻就专门来代指开放于初春的豆蔻花,他是成功塑造这一意象的第一人。在《辞海》中有记载道“后因谓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可见这个释义已经在文学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的认知中成为了典型。

从人一生的轨迹来看,13、14岁的少女正值人生之初,正是含苞欲放的年龄,而豆蔻也在一年之初“二月”开花,因此用二者来作对比,是十分恰当的。所以诗人以未开之豆蔻花来譬喻少女之美而少,实乃妙绝。正是由于这个比喻太过贴切,使得豆蔻之喻获得了后世文人的一致推崇,乃至人们总会把十三岁左右的少女与豆蔻联系在一起。说明杜牧所创造的豆蔻意象已深入人心,而豆蔻梢头或豆蔻也成了后世文人竞相使用的词语。

也许有人会觉得不解,13岁尚未成年,为何要作这种让人浮想联翩容易引起歧义的比喻?事实上,在古代无论男女都是早婚的,15岁就能结婚生子,因此13岁来说在当时也不算是小孩子了。只是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13岁还是“幼儿”。而在古人眼中,看到正值最好的年纪的少女们,就总是不自觉地联想到含胎的豆蔻,而她们可爱的姿态,甚至让人觉得本作为植物的豆蔻也蕴含人性,变得娇羞起来。

结语
佛曰:一花一世界。在豆蔻的世界里,有在当时的蛮方之地到温润秀丽的扬州大觉惊奇的北方人,也有思念扬州一草一木归心似箭想要回到故里的南方人,既有娇羞的妙丽少女,也有多情不舍的文人墨客,有刻骨铭心的相思之苦,也有情同手足的患难之交。这是一个花的世界,同时也是建构了我国古往今来诗词大观的文学世界,让人感叹文字的魅力的同时,对已逝的青春时光有了更深切的认知。
参考文献:
《辞海
《赠别》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