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大授衔时,为什么四野出了七位上将,冠绝五大野战军

[复制链接]
lnfsmnb 发表于 3 天前|来自:重庆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四野战军在解放战争中功勋卓著,从祖国最北端的白山黑水一直打到了神州最南端的天涯海角,三大战役中打了两个,战斗力之彪悍,作战地域之广,在五大野战军中都首屈一指,这在1955年的大授衔中也得到了体现。
在这次至今仍被津津乐道的大授衔中,四野的18个军长有7人得到了上将军衔,冠绝五大野战军。
四野的这份荣誉可以说是独一份的,因为同样战功彪炳,扬威孟良崮,逆袭打败了国民党80万大军的三野16位军长竟无一人被授予上将军衔。

那么问题来了,同样是主力部队,为何授衔时会有如此大的差距呢?
首先是四野战斗力最强
抗战结束后,两党的目光都看向了东北。重庆和延安都把自己最强的力量调到了东北地区。
南京不惜血本将五大主力中的新一军和新六军部署到了东北战略区。
我军调集了6万八路军以及3万新四军精锐,赶赴关外。这9万军队是经过抗日战争血与火洗礼的王牌中的王牌,每一支部队都有着光荣的历史和光辉的战绩。
棋高一招的地方在于除了这9万部队之外,还从各个解放区抽掉了两万名干部进入东北。
这2万名干部大多都是经过长征考验的宝贝疙瘩。要知道当年红军长征时,甚至军以上干部连自己的孩子都送给了老乡,但是对于这些干部却是受伤也要用担架担着走的。
因为这些人是我军的宝贝,他们是一颗颗待发芽的种子,到哪里都会结成一片硕果。
此番调集的2万干部,在东北确实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

1946年,我军在东北遭受了重大的挫折。东北的大部都被蒋介石军队控制,形势对我军极为不利。
我军迅速凝聚力量,连续打出了好几个漂亮仗!
东北野战军是如何实现逆袭的呢?
这两万干部就是东野凤凰涅槃的底气。
有这些经历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经历了血与火考验的干部,队伍的脊梁就不会被打断。他们就是东北野战军战斗力的保证。
也是我东北野战军从最初的11万变为百万大军的核心所在。
三野的底子对标四野有所不同,尤其是在干部这一块,他们可没有两万干部这样梦幻组合!
其次战术素养上四野略胜一筹
在技战术上,四野毫无疑问是五大野战军中的领头羊,四野司令员是位军事奇才,他总结了从红军土地革命到解放战争近20年的作战经验,提炼出了6大战术原则。

“一点两面”、“三猛”、“三三制”、“三种情况三种打法”、“四快一慢”、“四组一队”,这些战术能够将我军的现有火力发挥到极致!
这六大战术原则可以说是我军的瑰宝,不仅在解放战争战场上大放异彩,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也打得美军痛不欲生。
这六大战术中属三三制最为出名,三三制是指以班为作战单位的战术运用,每个班分为三个组,每个组有三个人,每名战士都有明确分工,作战由班长负责指挥。
各小组依据地形分散展开攻击,战斗时呈三角队形进攻、掩护、支援。每一个人之间的距离应在20米左右,这样既能分散减少伤亡,又能将一个班的攻击效能发挥到最大。
三三制的运用不仅在解放战争中屡见奇功,在抗美援朝战场也收到了奇效:美军的攻击主要靠火炮开道,当美军大炮遇到了我军三三制防守的阵地,作为战争之神的火炮也无法发挥出他全部的威力。
因为三三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相距的空间要大,力求一发炮弹,不能报销一个战斗小组。
所以在上甘岭上,就算范弗里特创造出了范弗里特弹药量这么一个军事名词,美军依然无法靠近我军阵地。

在对印自卫反击战中,庞国兴、冉福林、王世军三人组成的临时战斗小组,将三三制的威力推向了巅峰。这个临时战斗小组,靠着对三三制配合默契,深入敌后15里,与敌接战5次。
这三个尖兵,打得数倍数十倍于己的敌人抱头鼠窜,击溃击散敌军数百人,摧毁两个火炮阵地,缴获火炮七门。
靠着这六大战术原则,靠着坚强的指挥,靠着志愿军战士忘我的搏杀,中国人民志愿军被世人称为人类轻步兵的巅峰。
作为最先接触这6大作战原则的第四野战军,可以说使用起来如臂使指。所以在战术层面上,四野的官兵略胜一筹。
第三、四野规模更大
第四野战军有将近120万人,第三野战军总共80万人。
几乎翻了三野一倍。部队规模也是战力对比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四野由于体量巨大,编制完善,各军之间的战斗力相对平衡。
其实四野战军的开局并不好,在解放战争的第1年里,战绩并不亮眼,也曾遭受巨大损失,但是四野每次都能很快地恢复元气,甚至发展壮大,这不得不归功于一个人——罗荣桓元帅。

四平战役中,我东北野战军遭到了巨大的损失,如何迅速地恢复实力,成为摆在东野指战员面前的一道难题。
自古以来迅速扩军无非就是两条路,一就是像蒋那样拉壮丁。再就是鼓励民众加入军队。其实这两条路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战斗力无法保证。
这些刚刚抛下锄头扛起枪的农民很难形成即战力,刚上战场还会出现本能的害怕,在行军中更是会出现开小差的现象。而我军却走出了第三条路!这就是罗荣桓的二线兵团!
相对于二线兵团,一线兵团就是各大主力纵队,他们经过专业训练,有着丰富作战经验,他们的任务就是上阵杀敌。
而二线兵团不是直接上战场作战,他们的任务是训练训练再训练。
这些刚入伍的农民们不入编军区,而是由经验丰富的老兵带领,充分发挥老兵传帮带的作用,在传授这些刚刚参军入伍的新兵设计刺杀等一系列的战争技能的同时,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直到训练合格之后转为一线兵团。
应该这么说,这些二线兵团就是一线部队的士兵培训班,为作战部队源源不断的提供合格的后备兵,这些后备兵召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1947年后,二线兵团计划执行,1948年初训练结束,二线部队变成了88个独立团,20万之众,使得东北野战军的战斗力和实力有了一次本质上的飞跃。
二线兵团计划一共执行了三期,使得东野直接扩编42万,比西北和中原野战军的总人数还多!
第四,四野的补给也强于三野
四野的后方是东北,不必为吃喝犯愁。而且东北是当时我国工业最为发达的地区,留有许多东北军及日军留下的工厂,使得四野的装备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自给。
东北地区背靠朝,苏、蒙三个盟友,他们对四野的帮助,尤其是武器上的帮助非常大。
最先进入东北的曾克林部,在配合苏军攻克山海关之后直奔沈阳,苏军将苏家军火库交给了曾克林,曾克林派一个团拉了三天三夜才拉完,共拉走20000支步枪,1000多支机枪,150多门山炮,野炮,迫击炮,20多万发子弹.

曾克林最先入关的四个连一星期就扩充到4000人的规模,曾克林部也扩张到两万人的规模。
不仅如此,当时的东北遍地是宝。大量的武器流落在民间。
关东军是日军的王牌,但是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关东军主力被抽空。
抗战末期的皇军之花(关东军)成了一只花架子部队,战斗力开始拉垮。
当苏联百万雄狮如潮水般的涌入东北时,这些关东军及其仆从军跑的跑,逃的逃。在逃亡的过程中,大量的武器流落民间。
这些武器成为了快速扩充的支撑。通过这种捡洋捞的方式,东北野战军拉出了一支大小火炮700多门,其中榴弹炮49门、野炮97门、山炮108门、步兵炮141门、迫击炮300门、高射炮137门、坦克及牵引车65辆的炮兵部队!火力之猛冠绝各军。
补给强,扩军的速度就快,战斗力提升得也快。
相比于四野,三野的补给一定程度上还依赖于四野,所以从战斗力上来看,四野较之三野略胜一筹。
七大上将名至实归
那么一个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四野确实比三野更强,但这并不能证明四野的军长比三野的更能打!
除这7位上将级别的军长,剩余的四野的军长和16位三野的军长水平相仿。

之所以四野的七位军长能够被授予上将军衔,主要是因为这7名上将:韩先楚、洪学智、刘震、李天佑、黄永胜、邓华以及外加一位归降的爱国将领,他们完全符合上将的条件。
首先这七人有足够的资历,
其次在革命前期就身居高位,能力与资历,完全可以比肩兵团级别。
要知道在55年授衔时,关于上将有这么一条规定:
曾经担任正兵团级干部才能被授予上将军衔,倘若是战绩卓越的副兵团级干部,也可破格受益,这也是评上上将军衔的关键。
四野的这七人完全符合这一条件。而四野和三野的其他几位军长都被卡在了这一道门槛之上。
所以这七位上将级别的军长,已经完全超过了野战军军长这一职务,他们的能力与贡献值得更高的表彰。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在军衔评定中起到了较大作用——就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表现。

其实在解放战争的收官阶段,差距就已经出来了。
三野折戟金门岛,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解放宝岛的进程被延后。
四野同样面对跨海作战,解放海南时,韩先楚力排众议,在4月利用信风驾小木船,成功横跨琼州海峡,15天解放海南岛(按照原计划,我军将在6月登岛作战)
马上(6月底)朝鲜战争爆发,美军第七舰队协防宝岛,如果我们执行原计划,没有解放整个海南,那老美是不会介意阻断琼州海峡的。
所以,及时地解放海南岛,避免第2个宝岛的出现,首功归于韩先楚,归于第四野战军,
所以在大授衔时,对韩先楚的军衔作出了批示,韩有功,中晋上。
在抗美援朝战役中,以第四野战军的部队为主打了前三次战役,可以说拳拳到肉,打得美军“痛彻心扉”,后续的第四次、第五次战役是第三野战军的主战场,这两次战役中表现极好,这里不作比较。总之,四野很耀眼。

四野的几位上将级军长在抗美援朝中大放光彩,如邓华和韩先楚。儿三野也打了艰苦卓绝的长津湖战役,拿出了高出天际的华川阻击战。
不过无论如何,中将也好,上将也罢,这些老一辈的军事家都是我们的英雄,我们缅怀英雄,致敬先烈,我们后人应该踏着前人为我们开辟好的道路,奋勇前行,努力奋斗,把伟大祖国建设的更好。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