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杜甫的花径

[复制链接]
fkbill 发表于 3 天前|来自:重庆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花径深处有一座“浣花祠”。祠内可以看到杜甫家的茅屋。我随手用手机拍下,那才是历史的真实。






杜甫的花径

撰文/颜光明
花径,草堂的点睛之处。这条约百米长的夹道,佛墙翠竹,石板小径,空旷静谧,悠长深邃。
我来得早,花径无人。从东向西,高墙甬道。入口门楣,有花径两字,左右门框配有对联:花学红绸舞,径开锦里春。细究起来,大有学问,与进门影壁上的草堂两字有关联。
这次来草堂,沿着东边的花溪小路绕道南门进入。沿途风光秀美,清幽静谧,似乎一脚踏进了杜甫择河畔而居的心境——饱经居无定所,颠簸流离,在友人资助下,终于有了栖身之处。
对于自己的晚景,杜甫在“登高”中如实描述: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纵观杜甫之苦难,不仅肉体,还有精神。其绝笔,更是凄凉:“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尽管如此,杜甫有极高的审美观,它的风光诗独树一帜,有极雅的艺术品位。比如流传至今,连孩童都会背的千古绝唱“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写的就是花溪。在他眼里,茅庐、小溪、竹林,楼阁、小桥、卵石,船只等,都成了诗的元素。这既是真实的写照,也是艺术灵感的源泉。
徜徉其间,美不胜收,自然之境,巧夺天工。诗人毕竟是诗人,无处不是诗。
沿河的小径贴着围墙。路人告诉我,里面就是草堂。隔岸就是花溪公园。一夜秋雨,河水清澈,晨雾缭绕,花团锦簇。杜甫是文人,却有风骨,也是一位“政治诗人”。我在很小的时候就被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而打动,影响至今,日久弥新。“安得广夏千万间,大批寒士俱欢颜”好像就是为今天而写。所以,在成都4号地铁草堂北路站,装饰的主题就用了这句诗,以强调杜甫的人民性。到时准确,而恰到好处。
“抱郭清溪一带流,浣花溪水水西头。重来杜老谁相识,沙上凫雏水上鸥。”
人们对杜甫的崇敬,历代历朝;怀念之情,从不间断。这种共识已经刻在了国人的骨髓里。古今多少事,早就隐入尘埃,但杜甫还活着,没有走远。有人说,“当时的茅屋,今日的华堂。”我想,并不过,这是草堂升至文化殿堂的缘故。毛泽东面对“草堂”影壁、背对摄影镜头的那帧照片就是最好的例子。
花径深处有一座“浣花祠”。祠内可以看到杜甫家的茅屋。我随手用手机拍下,那才是历史的真实。史料介绍,杜甫刚到成都时,就寄居在浣花祠(寺庙)。在晨钟暮鼓中,静养人生羁旅的疲惫与创伤。这座古庙最早就叫草堂寺。所以,草堂并非杜撰,是有出处和缘由的,而茅屋才是杜甫本体的真实存在。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出花径就是草堂。眼前忽然开朗,心旷神怡。在杜甫笔下,这里的环境之优美与待客之心境,融为一体,入诗入画,不乏闲适和温馨,掩饰不住在历经人生沧桑之后,诗人对简单、平凡生活的深刻领悟与珍惜。
花径,也许才是杜甫的心灵之境,而现实却是“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搞到成都时就暂居在此
佛墙翠竹,石板甬道
毗邻浣花祠的茅屋
杜甫家的柴门
浣花溪
2024.10.12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