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事情是你来到大连才知道的?

[复制链接]
lnfsmnb 发表于 2023-8-24 00:51:36|来自:福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哪些事情是你来到大连才知道的?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apolo 发表于 2023-8-24 00:52:13|来自:福建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为大连做了一次CT,看到了百余年前的伤痕与野心









大连中山广场 ©️ 李钢 / 新华社


大连花园城市的底色是抹不去的历史印迹
从巴洛克至现代网格,背后却是两个国家的权力流转;
当美不再代表美,而是国家的伤痕,
城市应持有怎样的姿态去保留记忆?



意大利建筑师Aldo Rossi曾在他的著作《城市建筑学》(L'architettura della città)中提出:“城市是人们集体记忆的场所。”他同时也提出:“形态分析是研究城市的一个最重要的工具。”

所谓城市形态学(Urban morphology),正是基于城市规划学科的框架下,从城市外部几何形态,城市内部建筑、用地、功能性的格局的样态与变化研究地区性质关系的子学科。看似细分的领域,实际上它所涉及到的部分则常常从我们所了解的文化与历史共识出发:如北京西安如今方正的城市布局便脱胎于典型的中国以周礼为原型的古代平原都城,反观国外罗马、佛罗伦萨等同样有相当历史积淀的古城,却因不同文明呈现出巨大的差异。




《周礼·考工记》中的“王城图”方正的城墙中九横九纵的道路凸显了中国古代都城严格的等级制度。©️ Google Books



西安城墙各城门平面图示 ©️ 碧海风 / Wikimedia Commons



西安现存的明城墙是在当时唐长安城皇城上建设而成的,其四方的格局正是脱胎于《周礼》中对中国都城的设想 ©️ 陕西文化网


泛泛而谈无意义。我们将聚焦于中国著名的沿海花园城市大连,从一个城市最基本的问题——交通拥堵出发,梳理大连城市形态的历史脉络。

在高德地图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共同发布的《2019年Q1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中,大连位列中国拥堵城市排行榜第11位,超过长沙、南京、武汉、上海等城市。无论参照人口数量,人口密度和中心城区的面积,大连均小于上述几个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影响大连交通的重要因素不单单是人,而是大连市中心城区的路网规划。




市中心的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区为最拥挤的三个城区 ©️ 高德交通大数据

尽管拿路网形态作为判断交通健康状态的标准比较片面,但它却拥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如今大连市中心城区(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区)是大连市人口密度最大的三个区,其中沙河口区人口密度达到了每平方公里近两万人(2010年数据),因而在交通报告中,沙河口区也成为了最拥堵的城区。如果当我们观察大连市的路网形态时,会发现在中山区和西岗区的路网呈现两种完全不同的形态。




中山区与西岗区交界处路网较为混乱。©️ Google Earth

中山区是通过几大广场之间放射状的道路互相连接的典型巴洛克式路网;而西岗区则为常见的网状路网。而在这两个区交界部分从新开区路以东至解放路路网形态则较为混乱,正是这种混乱则会加重交通的拥堵。该路网状态被著名的城市规划记者Grady Clay在他的著作《放大,如何阅读美国城市》中将它称之为 “Break” (冲突),而在此地的路网的冲突不仅是由于地形高度的变化,同时却也记载了两段割裂的历史。



洛杉矶郊区的温莎丘陵打破了周围的网状路网结构 ©️ Google Earth


大连所处的辽东半岛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但尽管如此,大连的建城史却不算漫长。19世纪初期,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当海上力量不断受到重视时,受黑潮分支的黄海暖流影响的“不冻港”大连湾的战略地位也不断升高。




黄海暖流造就了大连湾终年不冻。

大连曾被沙俄命名为“达尔尼”,在俄语中意指远方的城市。大连殖民史的印记不仅仅是这个名字,大连港周边的城市规划也将它记录下来。

在1896年签订的《清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又称《中俄密约》)中,沙俄获得了在东北修筑铁路的权利,而修筑铁路的目的一是为了绕过崎岖的外兴安岭,直接从中国东北到达海参崴;二则是觊觎大连这一天然的不冻港。在1898年沙俄确认了铁路线路将从满洲里入境后,在同年便签订了《旅大租地条约》,侵占了旅顺与大连。




沙俄在中国东北修建的圣彼得堡一路通向辽东半岛的大连港 ©️ Slavic Review

大连湾做为商港是当时最好的选择,与此同时还有不远的旅顺作为军港支援。沙俄当时意在将大连建设为全世界的贸易中心,在1899年便开始规划城市蓝图,于1901年整体分区工作已经完成,大连城的建设即将开始。

我们是否能从城市规划中看到沙俄对大连的野心?当然。




大连俄罗斯风情街(原工程师大街)上的达里尼市政厅 ©️ TGXQ

沙俄当时的规划区约等于现如今的中山区和部分西岗区。市北是火车站,市东沿海则是港口。这座建筑在小渔村上的新城选用了当时流行的巴洛克式城市规划,通过几个大型广场,市中心尼古拉耶夫广场(今中山广场)、红场(今港湾广场)、火车站前的市立广场(近胜利桥北广场)勾勒出整个城市的一级道路结构,同时中间设置小型广场互相连通成为二级道路。




1903年斯克里莫夫斯基在大连最后一年所做的规划,左侧中国人区与市中心欧洲人区用公共花园分隔开 ©️ Cornell University

从使用当时西方首都城市规划偏爱的巴洛克式规划方案不难看出,沙俄想借此加强在大连的殖民统治,以及宣扬大连在他们眼中的战略地位。同时也是一种所谓的“nostalgia”或是对故乡的复刻。




底特律城在1805年大火后1807年的规划案,也使用了巴洛克式设计 ©️ 99% Invisible

大连北部的哈尔滨市,也在1896年也因为《中俄密约》允许沙俄铁路穿过哈尔滨,1898年沙俄将铁路工程局设于哈尔滨,并起手规划哈尔滨城。在1923年哈尔滨的规划方案中,其中的马家沟地区,通过圆形广场外接环线的城市形态与莫斯科的城区相吻合。这种本国城市形态的再现,也是殖民者意识在城市规划上的一种投射。




沙俄在20世纪20年代对哈尔滨的规划中,马家沟河东侧西香坊的环形加放射状路网参照了莫斯科的城市规划



1922年的莫斯科地图,城市以红场为中心向外放射 ©️ Amor Towles

当时大连的城市规划师斯克里莫夫斯基为大连的规划一方面是强化统治者权力,另一方面从单纯规划角度而言也是诗意的。在当时欧洲现代城市设计已趋近成熟的时候,大连的设计图中参照了许多西方优秀的案例,例如天主教堂的位置(现杏林街与解放街交叉路口),仿照罗马西班牙广场,利用高差设计了大型台阶与广场与前方道路做区隔,但又能从高处俯视到前方的尼古拉耶夫广场。使得教堂这一宗教建筑更加壮观。



但可惜在1905年日俄战争后,随着《朴茨茅斯合约》的签订,当时的达尔尼市北落入日本手中,沙俄的铁路线与企业全部转让给日本,沙俄的远东之梦破碎。在之后的40年内,日本塑造了如今大连市中心另一半的形态——网格式路网。

这一来源于最早农耕社会的借鉴自农田网络的道路系统,因其易于开发,易于建设的特质被沿用至今。尽管该规划类型在疏于城市建设的县市可能会造成城市景观单一,难以识别。但对于城市建设者而言,该类型则是最容易落地,也可随着城市发展成长的。




古罗马提姆加德(Timgad)遗址也展现了当时人们就开始使用网格路网规划城市 ©️ George Steinmetz

一直至1919年前,日本都维持着之前沙俄统治时期的城市形态,但随着城市人口扩张,以及企业、工厂在大连的落成,城市的密度也不断增大,在1919年,大连人口突破10万人,超出了当时沙俄的规划,关东厅发布了《市街扩张规划及地区区分》开始大连市的扩建。

当时提出的扩建计划向西延伸至沙河口,马栏河近6.77平方公里。在路网的选择上也选择了所谓的网状路网。这一路网不但提升了空间利用效率,同时也表现出时代已经从当时巴洛克时期的马车时代进入到电气及汽车的时代。而之后于1929年末开始的第二阶段的规划,日本殖民当局关东州厅更是将大连定位于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则更需要整齐现代的网状路网支撑,在城市规划上也实现现代化。




1933年的大连地图中市区仍以原先沙俄规划的部分作为城市重心。

正如纽约的典型网状路网代表了现代城市,反观华盛顿严谨的巴洛克式路网在意识形态上的意义远大于城市运作的功能意义。这也是为何华盛顿也是如今美国最为堵塞的城市之一。狭窄且交错的巴洛克式路网并不能满足现代城市的节奏。



网状路网可以随着城市形态变化 ©️ Next

但尽管如此,作为殖民者,一方面日本需要顾及城市运转的现实需求,同时也并未放弃城市在政治宣传层面的作用。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关东洲厅从旅顺迁至大连,日本在中国殖民的政治力量也转移至此,日本的各大政府机构均落地当时的主干道常盘町(今中山路)的长者广场(今人民广场)。




现人民广场旁的大连市中级人民法院是当时日伪政府的关东地方法院

曾经,尽管在城市西侧已有相当的发展,但当时的大连仍是以城市东部和中部等大广场建构起的城市。自1937年长者广场权力的落定之后,大连逐渐演变成以长者广场为轴两遍对称的城市。而当年沙俄所修建的巴洛克式残余,在城市重心偏转的过程中也逐渐变成整个大连市的点缀。




1937年公布的大连城市规划,日本以将大连视为当时日本在中国殖民的权力中心 ©️ 蒋耀辉

自1949年建国后至今,随着旅顺市并入大连市成为旅顺口区,大连兴建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区并之后将金县撤县改区,大连如今已成为一个多中心的大型城市。而当年日本与沙俄的统治痕迹也逐渐消逝,随着政治色彩的淡化变成了大连城市风景的一隅。




现在的大连宾馆曾被称为大和旅馆,由满铁经营管理,为当时日本军政要人活动使用 ©️ Kan Wu

大事记终究是“事记”,在岁月的洪流中会骤然消散。而所谓建筑,城市则成为探索它们的蛛丝马迹,见证了历史的“变”与“不变”。情感从何而来,怕不是几句空谈与喟叹,它早已篆刻在一座城市的骨骼中,是不需言说的共同记忆。

撰文、编辑 / AW
tjohn 发表于 2023-8-24 00:52:54|来自:福建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连五年,我主要弄清了三个问题:
1.海蛎子味是怎么个味
我也不是吹,现在我一个非沿海地区长大的人,走到任何一个不认识的地方,可以仅靠空气中的味道分辨此地离海远不远。
2.海鲜是咋个鲜
旅顺那边渔港运上来的海货,旁边下锅直接煮,或者干脆就生吃,诶呀,就是你咬一口都能听见生蚝在你嘴里骂街的那种鲜。
3.让人又恨又爱的妖风是什么风
大连的风和我们北京的风不一样,北京的风里要不就是夹着沙子,要不就是夹着杨絮,夏天是黏黏糊糊的热气,冬天又是片片剌人的刀子。
大连的风呢?比北京的要强好几级,四季不停地把雨伞吹烂,把广告牌吹飞,把树吹倒,简直把人能从长脸吹成圆脸。
但是大连的风就是风,春天老有老爷子在星海就着这股风放风筝,当然有时候帽子也会飞海里去,夏天呢哥几个在这股凉风里舒舒服服吃烤串,然后喝吐的时候被这破风很不舒服地吹自己一鞋,秋天这股风把小棍宁的头型吹得一片散乱,但还得喊着“菊香则蟹肥”要带你个外地人尝尝大连的美食,到了冬天这风就带着海鸥在海边惨兮兮的滑翔,但对你抛出去的火腿肠或者面包块可是依然精确制导。
大连的风,特妖,但也特干净,我很想它。
疯狂下载君 发表于 2023-8-24 00:53:51|来自:福建 | 显示全部楼层
1.经常性的风大,四面八方的风,特别是大黑山下面,有时候吹得亲爹都不认识。出门记得关窗,别随便在外头晒衣服,不然真的不知道飘到哪个方向去了。
2.阳光明媚,紫外线很强烈。阳光多出去玩很爽,晒晒太阳很舒服的(比如我这种胆大不怕黑的)



如此,万里无云是常态



有时候天上云很美

不过夏天千万不要轻易出门,下午四点以后或者打伞为好,后果就是看看海边光膀子的大爷的肤色就知道了。
3.大连的海有自己的特色,很蓝。基本都是卵石海滩或者天然岩石海岸,顺便一提,也有沙滩,比如金石滩黄金海岸西岸,因为西岸交通不便利没什么人去,但沙子很软海滩也宽,风景真的蛮好。



很软很干净的沙子



中午十二点,偌大一片滩,没有一个人



四月底的黄金海岸东西岸交界处,枯草显得大海很唯美

滨海路是大连人常去散步的地方。这条路三十公里我也走完了,石槽、棒槌岛、燕窝岭,分不清哪个最美,但走路的过程让人很愉悦。














最近不是举办了徒步大会吗?大连对这项活动非常重视的,每年都有很多人自发或者组织去徒步,不过我个人还是认为人少一点更好。
5.大连最近几年经济有一些下滑,但作为曾经的北方前几的城市,大连的综合实力依然不低,由经济日报与华顿经济研究院发表的全国城市综合实力排名,大连15名。如今,恒力在大连投资,烟大跨海通道烟台到长海县段开始建设,足球青训基地项目,还有好几条在建地铁。大连不会一直停留在原地的。
zhengshi_zhang 发表于 2023-8-24 00:54:37|来自:福建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连丈母娘不要彩礼
也有象征性要的10001
再多要的不是大连老丈母娘
sec9281 发表于 2023-8-24 00:55:12|来自:福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人背景,老家吉林,来大连读书,毕业留在大连。
大连没有自行车 啊
大连话快了听不懂啊
<hr/>从不碰足球的我,竟然开始了踢球,学会了侃球
小时候去看海是很神圣的一件大事,现在就住在海边,想不起来看海
夏天还盖被,穿一条秋裤差不多就可以过冬
(为了不误导大家,冬天还是有几天会穿两条秋裤的啊,去年夏天是打空调过夜的,当然需要盖被啦,补充一点,发现近几年的桑拿天,雾霾天啊实在是比以前多了,也许气候真的在变吧!)
满城的槐花,花开很香
<hr/>都说东北三省是一家,其实大连很山东,当然山东和东北也是源远流长
大连城市建筑很洋气,因为是俄国和日本打的底,而且日本装修的时候还参考了欧洲,有个词叫“欧风和式”
<hr/>海鱼的刺比较少,第一次生吃海鲜就上手
大连其实很小,大大连其实很大
<hr/>第一次深刻了解了丘陵地貌,
知道了在大连南偏西是最好的朝向,
知道了夏天4点亮天,8点黑天,长达16小时的白天
(有知友提醒说东北内地也是这样,我怎么竟然没有印象了),
知道了日本房,知道了足球城,服装城……
<hr/>认识了一些大连本地朋友后,发现大家的亲戚真多,而且很流行家族聚餐
在公交车或者街道市场看到过本地大婶吵架,那个声调和语速超级有杀伤力,完全扛不住啊
<hr/>大连的海风必须有位置,我老家也刮风,是那种黄沙万丈的,大连的风是另外一种风格,360度无死角,冬天室外温度一样但有风和没有风是两个世界,今年初去澳洲大洋路旅游,游客纷纷表示对澳洲的风不适应,我心里冷冷一笑,真没有见识……
<hr/>大连的海雾很大,每年的秋冬换季,春夏换季都常常大雾漫天,还知道了一个词叫平流雾,这个雾让城市的感觉很仙境……
海边气候多变,经历过很多次一条马路,这边下雨那边晴天,旅顺下雪,市内艳阳,海边大雾,市区蓝天等等……
<hr/>依山傍海的小城,一会在山里与世隔绝,一会在海边水天一色,进城了满目繁华,回家了安静平和,去过很多地方,大连是一个自然与繁华结合很紧密的地方……
<hr/>大连的饮食来一发吧,四大天王有馒头、饼子、包子和拉面。第一次在大商看到精致的馒头礼盒,里面的馒头造型各有千秋,我还挺惊讶的;饼子是玉米面的,还有升级版的菜饼子;第一次吃云豆、山麻楂(感谢知友纠正)、海菜、萝卜丝海蛎子的包子,还知道了大个一点的蒸饺也叫包子;拉面已经吃伤,现在还没有恢复……
<hr/>第一次看到黄渤海分界线不是在老铁山,而是在飞机上,很清晰的一条线,渤海比较浑浊,黄海比较清澈……
第一次做轮船是在大连港,睡在床铺上一开始还没有感觉,后来就感觉到晃,不是很厉害但能感觉到重心飘来飘去,站在甲板上看了生平第一次的海上日出……
学会了打滚子,知道了打滚子不挨骂是不可能的,知道了女人打滚子可能更厉害,从厌恶抓牌到爆甩上瘾,ha血很刺激……
<hr/>
第一次上岛是去付家庄对面的小岛钓鱼,发现海钓其实是个体力活,之后去过了海王九岛,发现岛上的车一律被带着盐的海风腐蚀的很斑驳,岛上人说车报废的很快……
大连话上海,就是去海边玩,其实呢很多时候都是换个地方打滚子,大连可以洗海澡的最好月份是9月,海水里面很暖和,上岸很凉,在海水里面游泳其实总有点紧张,怕海流子把我冲走,喝过几口海水,那滋味后悔一生啊……
<hr/>突然想起刚工作的时候,中山广场有很多踢毽球的,这个是属于我小时候的回忆,突然又复苏啦,而且大家围成圈各种动作都有,也看到过很厉害的,相隔二十多米,对攻,虎虎生风啊,貌似现在看不到了……
<hr/>刚毕业的时候走在青泥洼桥,还觉得自己是过客,之后有一次出差比较久,回来在飞机上看到青山碧海,坐着车闻着海风,突然有了回家的感觉,就像上大学后第一次假期回家的感觉,那个时候就知道我心里已经把这里当家了。


就是这个地方,我初中旅游来过,读研的学校就在旁边,现在家也离这不远,我和这片海真的有缘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