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社恐变成社交牛逼症?

[复制链接]
wrcong007 发表于 2023-8-23 21:01:08|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何从社恐变成社交牛逼症?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alleles 发表于 2023-8-23 21:01:14|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告诉你一个反常识的知识:社恐的反面的不是社牛,社恐的反面是自信。

当时“社牛”这个词产生的时候,我就意识到这个词一定会火,并且会与社恐对立,但事实上,这两个完全处于不同的领域。


1.
接受一个事实:
社牛的本质就是“哗众取宠”

没别的,就这么简单。别急着评论,没说完。“哗众取宠”其实没什么,虽然不登大雅之堂,但符合许多人的期待,看着也就图一乐呵,不褒不贬。

请问你什么时候
在高端宴请里看到过社交牛逼的行为?
请问你什么时候
在严肃的公共场合看到过社交牛逼的行为?
请问你什么时候
在紧张的会议期间看到过社交牛逼的行为?

社交牛逼只发生在哪里?
人多的街道上,公交车,开放的餐厅饭馆,街边的小店,……

事实上,你如果真的在一些正规场合“社交牛逼”,不过两分钟,保安就把你就地伏法了。

社交牛逼从诞生开始,就是从“哗众取宠”的行为人身上衍生出去的词。


2.
先来看看“社恐”,你认为社恐的诞生和“社牛”是一样的吗?来带你看真相。

“社恐”这个词是什么时候诞生的?
早在1960年代中期,社交焦虑症就被专门定义为一种专门的恐惧症,也就是现在常说的“社交恐惧症”。

而这个概念传到国内,被百度正式收录是2011年,可以在下图清晰地看见,社交恐惧症。



这个词在2010年12月27日以前是不存在的,也就是网上没有,没有说明知名度第,很小众,之后逐渐传播,
直到2010年12月27日,才正式被收录了,这时候才算有些知名度了。

“社恐”这个词产生的历程是这样的:
1960年中期被正式确诊为一种恐惧症  → 经过几十年的对外交流开放,这个概念传回国内

→ 相关症状的病人开始接受治疗  
→ 经过发展与传播,直到2010年12月27日正式被百度收录且搜索数量呈波动式上升,最终稳定在日搜索数量在1000以上。


3.
那就有人好奇:那么”社牛“又是怎么来的呢?
其实只要是各位网年龄超过5年,大概率知道“社牛”是怎么来的。

“社牛”这个词最早出现时于2021年7月26日,网红“双喜哥”在B站发布的“双喜哥”支持鸿星尔克“。

因为该词既贴切双喜哥的化名”马牛逼“,又能形容他没有社交包袱,放飞自我的状态,有因此成为一个”热梗”宣传开来。

后在抖音网红博主安峰的视频中,衍生成“自信的味道”,现在去看,还可以看到他们两合作的一期视频,两人共同出境。

但细看下来,社牛这个词,从诞生,到传播,给人影响最深刻的,也是最明显的就是
“哗众取宠”的言行。

它既不是一种症状,也没有被专门定义与收录,
它本质上就是一种“行为”,再仔细一点加个形容词,就是“哗众取宠的行为”。

我之前说了,“哗众取宠”真的没什么,我不带贬义去看,因为许多人就喜欢去看“社交牛逼”,感觉很有意思,带来了欢笑与快乐,和好友闲谈还有共同话题,挺不错的。抖音关于社交牛逼症的搜索量可达7.5亿。


4.
但”社牛“与”社恐“完全是两个不同领域的范畴。
”社牛“是一种行为;
”社恐“是一种症状。

两者从诞生之初,到发展到为大众所熟知,根本就不是同一个东西。
”社恐“是凭症状被发现,越来越多人有其症状,需要治疗解决,才广泛传播;
“社牛”是凭“哗众取宠”的行为,被大众津津乐道,才广泛传播被大众所知。
这两者完全不是同一个领域范畴内的事物。

作个假设:”假如社牛是一种症状。
在1960年中期,许多官方医疗机构将“社恐”正式定为一种专门的恐惧症。

突然有个人突发奇想,既然有“社恐”的病症,那么有没有相反的病症“社牛”呢?然后去查找大量案例与信息,去拜访许多咨询师和医疗机构。

发现没有类似症状,只发现了在社交场合表现特别牛逼的,只有精神紊乱、癫痫、躁狂,而这些都不过是已记录在册的病症。

因此就不了了之了。

就像有人提出了“黑洞”的概念,然后地球正式拍到第一张黑洞的照片,也就是人类正式观测到黑洞的时刻,也不过是2019年。

黑洞这个概念,我在2003年就听到过了,但“黑洞”正式被观测到,是过了10多年才证实。

然后有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白洞”的概念。认为黑洞是吸收物质,那么一定也有一种东西是吐出物质的,因此提出了“白洞”概念。

但到目前为止,只观测到了黑洞,并未观测到“白洞”。但黑洞的反面就是白洞,这是正确的。因为这两种事物是同一领域范畴内的东西,都是星体

但'社恐“与”社牛“完全是两个领域范畴的事物, 一个是行为,一个是症状,几乎没有可比性。 唯一的相似之处只有名称类似。

以前有两个人闯入了地球,肆意横行,
一个叫社恐,一个叫社牛

那么什么时候,社恐和社牛才能进行比较呢?
当它们处于同一范畴内的时候:

  • 1,等官方医学将”社牛“鉴定为一种病症的时候,他俩才能正式进行比较;


  • 2,不顾周围人的看法,将”社恐“与”社牛“都归结于行为,这个同一范畴,那说明你根本没有社恐。

社恐是已经在60多年前就确诊的一种病症,如果你将其归为一种行为,而不是病症,说明你根本就没有社恐。

就像你认为自己只是身体动作、社交礼仪没学好,根本不是身体虚弱,支撑不起身体。


5.
现在回到题主的问题:如何从社恐变成社交牛逼?

你只需要记住,社恐是一种症状,社牛是一种行为。如果你想变成社牛,别人是不可能告诉你正确方法的。

因为他们连“社恐”和“社牛”都不能理清,等他们将”社恐“和”社牛“理清楚才能有正确的建议,

我来告诉你正确的做法,此招胜万招,这是我观察了大量成为社牛案例的方法,可成就一切社牛者。


同时方法也不难,甚至可以说很简单,是个人就能做:
你只需要模仿视频上社交牛逼的视频,就能成为社交牛逼。

就这么简单,你也会发现,
社交牛逼的人基本上都是网上的搞笑博主,
马牛逼,也就是”社牛“的最初的传播者,他2006年就开始活跃于网上,直到2021年,”社牛“一词才正式出现,且出现即巅峰传播。

以后你若成为社交牛逼界的网红博主,别忘了回头来给你看过的这篇文章点赞。

写在最后:
我知道题主真正问的是什么,
我也知道题主真正想达到的理想状态是什么,
我能分析地如此清晰,
说明能分析出题主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但你们也一定知道我说的是什么,
也知道我为什么只提出了变成社牛的方法。


俗话说地好”帮人帮到底,送佛送上西,
如果对“社牛”有着迷之崇拜,绝不拦你,
只希望这篇文章,
成为你踏上“社牛”路的垫脚石,
期待未来的网络搞笑新星博主,
有你的一席之地。

文章欢迎转载,注明作者以及来源即可。
<hr/>作者:君临安
现制定亚米计划,帮助更多人摆脱社恐,拥有自信人生。

亚米计划:
你的自信将从这里开始
有能力散开内心的矛盾与纠结,
余生都会在自信与从容中度过。
【亚米计划】咨询录如果你想深入了解亚米计划,
可以填写这份表,然后找我获取结果
pdacn 发表于 2023-8-23 21:01:22|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先来说一下个人认为的社恐的底层逻辑:
首先,社恐在小时候大概率受到了太多或者太大的不平等对待,被排挤,被欺负,被恐吓,被羞辱,被否定,被忽视,以及不被尊重等等很多负性的人际体验。
其次,内向的人往往更敏感,比如同样是被欺负了,敏感的人一下子就能感知到不舒服,但是外向的人或者说一些不敏感的人,往往感受不到,甚至会觉得好玩儿,认为对方是在跟他玩闹。
敏感是一个放大器,会把本来体验感就不好的负性人际体验放大若干倍。如果你的孩子是一个内向/敏感的小孩,那么请尊重他的感受,如果他在社交中有了不好的体验,不要下意识地说“没事,没什么大不了的,这有啥啊,男子汉大丈夫,这有什么好难受的……”类似这种否定他真实感受的话。更好的做法是,真正去关心和共情孩子的感受,告诉他“妈妈/爸爸知道你现在很难受,你能给我们讲讲事情是怎么发生的呢,是不是因为…所以你感觉…,这样的确会让人难受,那咱们下次可以试试…,……,现在有没有觉得好一点呢?……”。
核心就在于,共情、安慰并且帮助他思考理清自己的情绪,帮助他解决问题,这样他以后才能更好地自己处理类似的问题,能有更好的体验,形成良性循环。否则孩子内心的伤痛、恐惧和不知所措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由内向敏感发展为社恐。
所以,总结一下成为社恐的底层逻辑在于:

(1)成长中的负性人际经历;(2)敏感;(3)在童年时,父母没有能力/没有办法提供良性的支撑和帮助。

—————————————————————
再来说在这些原因下成为了社牛和社恐后,认知和行为的不同:
因为社恐在成长过程中的经历,以至于在成年后ta很难在人际关系中找到平衡,因为ta的认知局限在了“要么我高于你,要么你高于我”的对比失衡之中。不论哪种都很痛苦,并且往往是“我低于你”的这种情况。因为社恐会把自己放得很低,因为从小到大,他们总在经历这样的对待(被欺负,被恐吓,被虐待,被忽视,被否定,被打压,被嘲笑,被看轻,不被尊重等等。)
但社牛不是,他们更能平衡好人际,更能平等且自信地待人接物,更能享受人际的乐趣,更能看到人际资源。社交重点、认知以及感受都不同于社恐。这一方面得益于ta相对幸运幸福的童年,一方面也得益于不那么敏感的天赋。
举个例子,同一个领导,在社恐眼里和在社牛眼里可能是天差地别的两个人。社恐看到的是威严、不苟言笑的领导,感受到的是害怕和卑微,行为上也是紧张局促。但社牛看到的就是正常的领导,一个跟他一样肉体凡身需要吃喝拉撒的平凡的人,但是呢,他也知道领导在某些方面是更有经验,更强于他的,但是呢,他也明白他也有一些地方是比领导厉害,更强于领导的,他和领导是平等的,他能给领导提供价值解决问题,领导也能给他提供价值带来资源。
可是,这明明是同一个领导。
再有,由于社牛在社交过程中更在意价值和资源,所以他们往往更愿意和“强者”社交。而社恐不是,他们会发现与“弱者”和“各方面都不如自己的人”社交会更舒服更放松,所以他们往往会向下社交,或者直接回避社交。但是不论是社牛还是社恐,各自的社交模式都有其优点也有其缺点,罗翔老师说,只要你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与谁打交道,那么你也就无法建立真正的人际关系,因为你的爱好、兴趣、偏见、缺陷都在自己选择的圈子里被强化,在这种舒适圈里,你很难学到更多的新东西。
—————————————————————
如果想要改变,要怎么改变呢?

  • 首先,要了解和理解自己。不要怪自己为什么怕这怕那,也不要否定和轻视自己。其实你真的很不容易,这一路成长的不易,在很小的年纪经历了那些恐惧、痛苦和委屈。年少的你已经做了你能做的最好的选择来保护你自己了。所以,你要多看见自己,好好地抱抱他,接纳他,理解他,安抚他,告诉他,自己已经长大了,有的感受和认知,是时候告别啦。
  • 然后,再来观察和回忆自己一直以来的认知和行为,是不是就是像上文提到的那样,无法把自己平等地放在人际之中;是不是把自己小时候习得的恐惧投射在了他人身上,而不是那个人本身可怕;是不是在人际交往中很难找到安全感,因为内化了小时候的人际模式,所以长大后你总是把自己放得很低,总是在讨好他人,否定自己,责怪自己……
  • 那么,这些认知都需要转变或者打开,关键在于:平等,尊重(自尊),看见并且了解小时候的恐惧是怎么形成并且一直伴随至今的,然后带着意识去放下这些恐惧,不再去无意识地把它投射在别人身上,而是去看见真实的人,看见事实本身。
  • 现在,你已经成年,或许小的时候,在人际社交这方面父母没能给你太多的良性支撑和帮助。但是,现在的你完全有能力自己改变自己的“内在父母”和“内在小孩”的关系(也就是对话模式),去共情自己、安慰自己、帮助自己理清情绪、解决问题,看看事情是怎么发生的,情绪是怎么来的,自己的自动反应是怎么回事,还有哪些应对方式会更好。
  • 最后,当然是要实践,去刻意练习,走出舒适圈,带着意识去慢慢改变自己的社交偏好,去多元化地社交,通过各色各样的人来还原出一个更全面更真实的世界。
最后的最后,改变并不是为了成为社牛,因为社牛也有社牛的局限和偏颇。改变是为了更好的自己,更健康的人际,更舒服地社交,更放松的职场。愿你不卑不亢,不上恐惧的当!
—————————————————————
再补充一点,也是很核心的一点,就是“评价”。
社恐往往特别在意别人的眼光和评价,这也和前面提到的负性人际体验和敏感有关。也和小时候的成长环境有关,如果一个人在严厉批评(评价)的环境中成长,这个环境有可能是家庭(家长和长辈),有可能是学校(某个老师),更有可能是两者都有。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会内化一个很挑剔很严厉永远都在评价批评的超我。也就是说,哪怕是长大了成年了,内心里也总是有一个声音在否定自己,在评判自己,责怪自己,认为自己这也不好,那也不好。
并且还会把这种认知投射出去,认为别人也觉得自己不好,于是很害怕和人接触,因为只要接触,别人就会发现自己的不好,而想要让自己看起来完美,就需要伪装和讨好,这样社交下来不仅身心疲惫,还会在独自一人静下来后反反复复地评价自己,觉得自己这也没做好,那也没做好,于是越来越想要逃避社交。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觉,以上描述里的人,他其实几乎处在一种无处安身的境地,整个世界,包括他自己,都是不安全的,都在评价、批评、否定。人,就是这么抑郁的。
那么,停下来。吾心即世界。归根结底,原因在于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将小时候的严苛负面畸形的外部环境,内化到了长大后的我们的认知里、自动化思维里,并且我们在与整个世界互动的过程中,不断地将其投射出去。
我们内心里担心、焦虑、害怕别人对我们有不好的看法,我们希望别人能喜欢我们,认可我们。于是,我们总在讨好,在小心翼翼,甚至是各种回避。
真相是,是我们自己内在没有办法接纳我们自己的不完美,如果什么事没做好,可能别人都不觉得什么,但是我们自己却在内心里不停地责怪自己,懊悔烦恼,甚至骂自己。因为我们自己不喜欢我们某些部分的自己,所以我们总把这种不喜欢投射出去,认为别人肯定也不喜欢。这些全都是在小时候就已经习得了,已经被我们用了十多二十年。
去看见小时候那些评价批评你的畸形环境,再去看见那个小小的自己为了保护自己,是如何一点一点将其内化到骨子里。最后,请将它们抛弃。
咱,尼古拉斯·社恐,从今往后,改名,尼古拉斯·爱自己!
再也不要要求自己去做那个所谓的-不真实的-丢失了自己的-“好人”了,再也不在意什么事自己是不是做得“完美”“好”“妥帖”“有眼力见”“有礼貌”……
“完美”是对人类的诅咒
从今往后,请无条件接纳全部的自己,跟随自己的心
—————————————————————
最后再补充一点,关于“技能”
因为社恐从小在社交中受到的负性体验更多,导致我们在社交中更多地被情绪(感受)支配,而不是理性控制。于是,理性不怎么运转,就很难在社交中学到社交技能(因为你陷在情绪里),而这就像是一种负性循环 ,越是被情绪支配,越是学不到社交技能,越是学不到社交技能,就越是容易在社交中受挫,进而产生各种情绪,回避社交,如此循环下去,就会发展为社恐。
你就会发现,为什么社牛能待人接物轻松自如,而你却蹩手蹩脚,不知道该说什么该做什么,是因为从小没有习得这些技能。
那么重点来了,我们得学,跟身边那些社牛学,学他们怎么待人接物,怎么说话处事,学就是了,不出两年,一切都变了。
就像你从小用左手写字,右手没有习得这一技能,等你有一天发现,左手写字不便于你生活的时候,花了一两年,去练习,右手也一定可以习得的,因为每个人都可以。
只是一开始肯定会不舒服,不习惯,不顺手。慢慢来,坚持下去,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llmllm 发表于 2023-8-23 21:01:51|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社恐的本质是完美主义,换句话来说是对于完美社交的幻想和追求,是不敢面对真实的自己。如果你想180度大反转,从社恐变成社交牛逼症,这个想法本身就是一种对于社交完美的追求,是不可能实现的。
为什么会社恐?每个人的具体原因都不一样。比如有的人会认为,自己在社交中很紧张,大脑会空白,由于之前也有一些不好的经历,所以很惧怕同样的情况再次发生,让自己丢人,于是慢慢的开始回避社交,长此以往就会形成对社交的恐惧。
还些人在社交中会脸红、手抖、出汗、担心对视、担心自己相貌、余光等等,从而开始回避社交,回避更加恶化了对于症状固着的恐惧,长此以往便形成了社交恐惧。
但不管是哪一种情况所引起的社恐,其本质原因都是一样的,即不允许自己在社交中表现的不尽人意。
患者本人往往认为自己社交本就应该得心应手,很受欢迎。但却忽略了自己社交技巧的不足,和相对于别人社交能力本身的欠缺。一旦社交出现了不尽人意的情况,患者会下意识的甩锅,有的人会将锅甩给脸红,有的人会甩给紧张等等,总之,他总是幻想自己的社交应该是完美的。
他幻想自己成为社交达人,但是这些症状成了自己的拦路虎,他很懊恼,想着有一天,或者有一个什么办法能让症状消失,但是他却从没想过为什么症状会持续不断。
其实症状持续不断的其原因,是患者对于完美社交的幻想,这个完美社交对应的是一个虚幻的自我(社交达人),而真正的自我就是一直被自己讨厌和排斥的那个紧张、有各种症状的人。
如果有一天,你敢于回头去面对那个不堪的,受伤的自我时,你自然会慢慢地解除恐惧,除此之外别无他法,更别幻想变成社交牛逼症了。
时代电脑 发表于 2023-8-23 21:02:40|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害怕与人交往?怎么克服社交恐惧症?4个小方法要学会

2021-02-20 10:16·妙手医生
当下,人们把焦点放在网络社交上,可是在面对面社交时,社交障碍就原形毕露了。
不仅仅是普通人,甚至那些在大众视线中自信满满的明星,他们也会有严重的社交恐惧症。
相声演员郭德纲在《金星秀》的节目里,说自己很内向,有社交恐惧症。结果,引得全场哄堂大笑。
很多人都以为他在做“秀”,但当他接着说:“私底下的我,实际上却连五个朋友都没有,感觉我这一辈子活得太无味了。”让很多人大为震惊。



图片来源:《金星秀》
不仅如此,演过很多优秀影视作品的江疏影,也曾在《说出我的世界》中说出自己社交恐惧的心理路程。



图片来源:《说出我的世界》
不论我们是普通人还是公众人物,都会遇到社交恐惧的问题。社交恐惧并非是某个人特有的隐疾,它是一种广泛存在的心理疾病。
大文豪莎士比亚说过:“没什么事是好或是坏的,但思维却使其中有所不同。”
如果这种观点用在与人交往上,我们就能够更好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什么有些人很少跟别人结怨,去到哪里都很容易跟别人打成一片,受到欢迎;而有些人只能安安静静地待在一旁,好像被人排挤一样,受到别人的嫌弃呢?
与其说是我们的性格造就这种情况,倒不如说是我们的思维模式决定了我们的行为模式,最终导致了这个结果出现。
一些社交困难或者内向自卑的人,他们在社交活动中常常感到难堪,以致产生强烈的回避念头,然后被人无故非议,甚至被排挤,很大程度不是因为他们做错了什么事,恰恰是他们什么事都不去做。
人际交往,不可能原地不动就能够与他人建立的关系。只要我们生存在这个社会,只要我们跟别人打交道,就不可避免地要跟别人建立起某种关系,无论是情感上,还是利益上。
为此,把我们的社交焦虑减到最低,才能最大限度地帮助我们融入不同的社交群体之中,做到我们想要做的事。
而第一步,就是调整我们的思维模式,让我们走出负面思维模式的困扰。
你如此恐惧社交,每次身处社交场合,就充满焦虑感,是不是因为在脑海中烙下以下这三种不良的思维模式呢?




三种不良思维模式

影响我们社交的负面思维模式,大概有三种:创伤性回忆,预期性焦虑,偏见性认知




创伤性回忆,就是过往的遭遇,导致在心理留下了痛苦的回忆。当再次面对相似的情景时,这些回忆就会影响到自己的行为。
在恋爱关系上,创伤性回忆更容易体现出来。上一段恋爱被另一半无情地抛弃,那么遇到下一个喜欢的人时,往往畏手畏脚,不敢主动踏出第一步,争取属于自己的幸福。因为他们担心,这一次的结果会不会跟上一次一样,同样导致自己陷入万劫不复的痛苦之中。
有时尽管事情过了好久,但潜意识仍然保留着那段回忆残留下来的感觉,于是一旦面对相同的情景,就会让他们对事情产生相似的感受。这时他们很可能就会逃避这件事,尽量不去触碰,减少痛苦的感受。




预期性焦虑,也是很常见的负面思维。这种对未来可能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事情,过早地产生焦虑感,对我们会造成很显著的影响。
假如我们事先就认为我们跟对方聊天,会引起对方的愤怒,我们就会避开这一行为。如果我们认为这份工作会做不好,我们就不会开始行动。
这种一种思想上的消极倾向,很容易消磨我们的自信心,“出师未捷身先死”,总觉得自己无力胜任任何事情,整天担惊受怕。一旦这种思想用在人际交往上,则很难跟别人建立友好的关系了。
偏见性认知,就是对真实的事情产生歪曲的认知。上面两种思维模式,某程度上也是属于偏见性认知。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说的就是这个问题。毕竟被上一个喜欢的人抛弃,不代表下一个喜欢的人也会抛弃你。担心是很正常,但如果过分执着这个观念,就是属于一种偏见的想法了。
很多时候,我们对于自己或他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偏见,只是还不至于到偏执这种程度,所以对我们影响不大。假如我们过分地执着一些事情,认为肯定会是某个样子,觉得一定会出现那个情况,这就属于偏见性认知了。
例如,总觉得别人说的话是针对自己,总觉得自己的行为会被别人审视,总认为自己没用,总认为一件事情出现一次,以后肯定会经常出现等等。把一些事情过早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定性,就属于偏见。我们一定要加以注意。
想要克服这些不良的思维模式,我们必须要做到两步:明确你的想法和选择正确的想法




调整你的想法

这两步,对于我们去做什么事,都是应该要遵循的步骤。
但这篇文章是针对人际交往而说明问题,所以我就以人际交往中可能遇到的情景做例子。
明确你的想法,就是要让自己确切知道,当处于某种情境下时,你内心到底正在想着什么。如果我们不知道自己真正的想法,我们就不可能由此去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
那怎么找出自己的真正想法呢?可以把自己置身于一个具体的场景之中,然后设想自己可能遇到的情况。这一点,可以用过往的经验来分析得出。




从这个列表可以看出,当你面对一件事情的时候,你往往会对这件事先产生感觉,继而才对这件事有一个清晰的想法。正如你失恋这件事,你先感到痛苦,然后才会产生“他离开我了,我这辈子不能没有他”这样的想法。
所以,你的想法,一定是由这件事带给你的感受而产生出来的。如果我们对失恋这件事的感受是失望,甚至是解脱,你的想法想必肯定不会是前面那句“我这辈子不能没有他”,说不定就是“旧人不去,新人怎么来”。
也就是说,当你一些负面的想法出现时,你首先要弄清楚到底是什么事情引起的。你害怕跟陌生人交谈,造成你害怕的原因,你一定要搞清楚到底是什么事情让你有这个感觉。毕竟你不可能一生出来就是这样子,那为什么别人却不是这样呢?
搞清楚起因,你才能明确你的想法。原来你害怕跟陌生人交谈,是因为小时候经常被父母教导陌生人是坏人,或者曾被陌生人欺骗,于是你便从中得出一个想法:我无法跟陌生人很好的交谈,因为我不可以。
或者你感到自卑,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是因为一直以来你都被别人打压、取笑,以致性格慢慢变得谨小慎微,于是你从中便得到这个想法:我真没用,做什么别人都看不起我。
当你明确自己的想法之后,知道其背后的原因,接下来就是做第二步,就是选择正确的想法
你要重新审视这些想法,对这些负面的想法提出质疑,是不是真的是你认为的那样。到底是真实的这样,还是别人认为的这样?
设想一下,下雨天,别人认为这种天气会影响情绪,那你的情绪是不是真的会受到影响呢?还只是你被别人暗示了才受到影响到而已?
那些负面的想法和认知,你必须对此提出质疑,学会用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对于一个有社交焦虑的人来说,他们选择的想法,往往是对自己不利的。比如一个人从他身旁走过,没有看到他,什么表示也没有,他可能就会认为别人看不起他,故意忽视他。
但这种想法,是不是事实呢?
未必。
这时,我们必须选择正确想法,也许别人只是想事情太入神,才没有留意到你罢了。我们不能专注一种可能,还要看到事情的其他可能性。
很多人深受社交焦虑和自卑内向之苦,以致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人际交往都受到了极大的困扰,往往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去选择正确的想法,来改变自己的思维。他们只选择一种方式,也是负面的那种方式,来解读遇到的事情
长此以往,他们还怎么能够提升自己呢?
所以改变自己的选择,正是你需要做的。我们可以做一个表格来转变自己的思维,从前面的内容上,再加上三种。




怎么做?

改变自己的负面想法,可不是一时三刻的事情,不要只是想,要把它们用笔和纸写下来。每天都写,遇到情况就用这种方法记录,然后改变
当你把这种方法运用得足够多的时候,你的想法才会变成稳定的转变,接着就能够透过语言和行动表现出来。否则,你只是想,想得再努力,对你是没有任何帮助的。
坐下来,在某些事情上,明确你有什么负面的想法,写下来,然后找出背后的原因,选择一个正确的想法,再按照写下来这个想法去行动,你就会慢慢撇除不好的思维模式了。
记住,每当你遇到一些事情,在你脑海中首先出现的是负面想法,你都要用这个想法过滤一遍。审视这个负面想法,到底是事实,还是只是你或别人的偏见性的认为。然后思考其他可能的选择,选取正确的想法去改变,行动。
坚持下去,你能够获得改变
当然,最后还要说一点,就是不要给予自己太多压力。
一些社交焦虑和自信心缺乏的人,常常对自己增加一些莫名其妙的压力。说个话,也希望自己从沉默寡言,一下子就变得幽默风趣,有种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感觉。一旦意识到自己做不到,就开始担忧,退缩,怀疑。这也是属于一种负面的思维模式。
其实,我们只是普通人而已,干嘛要对自己提出这么多不合理的要求呢?
人是一天一天慢慢变好的,而不是一蹴而就就能来个大变身。对自己,对他人,保持一个平常心就好了。尽人事,而后听天命。
所以积极思考对人生而言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心理态度。而态度,就是一种预先给我们安排好了以某种方式去行动的信念。
试想一下,当你一种消极、悲观的方式去行动的时候,你认为你能够把事情做好吗?
很多态度灰暗的人,他们经常把时间用在抱怨和逃避上面,而不是主动采取行动来解决问题。
长此以往,这些行为只会消耗他们的精力,让事情变得越来越糟糕。
想要改变这种状态,你必须先改变自己的心态,培养积极的思考习惯。




如何培养积极思考?

1,寻找美好一面。
有一个流行词叫“小确幸”,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
小确幸代表微小而容易被我们忽略的幸福。有时候正是这样细小的幸福,让我们依然觉得生活很美好。
如果一件事情在你看来是百分之百的坏,那你肯定忽略了其中一种东西了。
寻找事情的一个积极面,让生活多一点“小确幸”,你就会慢慢学会如何从一个正面的角度去看待每件事了,生活越来越来开心!
2,选择你的用词。
分析一下你的语言习惯,到底有没有经常使用一些消极的词汇呢?
诸如“我不能”,“我不行”,“我不会”这些。一旦你形成这样的用词习惯,你的潜意识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对我们的思维和情绪造成扩大的影响。
以前我遇到事情都会唉声叹气,但现在就算遇到问题,我也会说“挺好的”,“没关系”,“还好吧”,久而久之,我的心态也慢慢豁达起来,不会再消极逃避,而是主动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3,和积极乐观的人在一起。
为什么说不要跟满身负能量的人在一起呢?
因为他们会消耗我们的精神,不管遇到什么事情,他们都能够散发出负面的力量,影响身边的人。
正因如此,乐观热情的人就值得我们与之交往了。跟他们在一起,我们会耳濡目染感受到世界的美好,而这种美好的感受,恰恰是我们奋斗的动力。
4,减少批评。
最常见的一种消极习惯,就是批评。习惯批评的人,是因为事情的发展违背了他们所期待的方式,于是心生不满的一种语言习惯。
别人做错,你批评当然可以,但如果你不顾事实与否,就草率地提出负面的结论,你这种做法只会消耗自己的精力去纠结问题,而忽略了应该要采取方法来解决问题。
尝试接受已经发生的情况,不要将这个情况与一种不切实际的理想作为比较。
5,限制抱怨。
偶尔抱怨一下未尝不可。因为有时候向别人诉说苦恼,分享自己的感觉,可以帮助你加深友谊和舒缓日常压力。
然而,千万不要让抱怨变成一种习惯。
有些人不断自怨自艾,塑造出自己非常可怜的形象,这只会让自己和身边的人感觉更糟糕。当你抱怨完,就应该要立刻投入积极思考的状态之中。待在负面情绪里越久,你就越难抽身离去。
6,不必担忧。
担忧是积极思考的障碍。
你总是设想最坏的情况,然后把这种情况当作是真实困难那样看待,这自会徒增烦恼。我们做最坏的打算,是因为这样做能够让我们有一个预先反应的机制,即便事情真的发生了,我们也能及时反应过来,但这不是用来给我们带来烦恼的方式。
消除担忧的关键就是停止考虑最坏的情况。很多最坏的情况,只会出现在我们的想象之中,并没有真实存在的。改变能够改变的情况,然后接受不能改变的情况。
一个人心里想着的是开心的事情,他就会感到开心;想着悲伤的事情,他就会悲伤。
尽管人不能操控命运,但可以改变看待事物的态度;不能控制他人,却控制掌握自己;不能预知明天,却可以珍惜今天。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就算我们没办法决定事情的成功与否,但我们可以让自己全力以赴,做到最好。
这才是积极的态度。
轻舞任逍遥 发表于 2023-8-23 21:03:14|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1、社交恐惧症患者接纳自己。学会接纳自己内心的恐惧,不要厌恶这样的自己,只有坦荡承认自身缺点,才能走出自信的第一步,一再怀疑、否认自己,只会让自己陷入一个恶性循环。
2、鼓励自己,勇敢面对。每天可以给自己加把劲,不否定自己,大声地鼓励自己,对自己说“我可以做到,我不害怕”。然后预想各种社交场合,在心里打好腹稿。一步步去练习,去尝试,可以从自己最信任的人开始练习。记住不要逃避社交,逃避,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可能加重自己的心理负担,要告诉自己勇敢地迈出那一步。
3、不要宅在家里,走出去,多运动。一味地躲在家里,只会让自己的内心更加封闭,推开家门,走出去,学会拥抱这个世界。多多运动,通过运动能够释放压力,舒展身心,在运动过程中,还可以观察别人,开始社交。
4、放下过多的心理负担。很多社交恐惧症的患者不敢说法,不敢和别人聊天,是因为害怕别人的厌恶,他们希望可以让所有人都满意,从而容易加重社交的心理负担。事实上,没有人可以讨所有人喜欢,做好自己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过多关注别人对你不好的看法,并且记住:并没有很多人会关注你。
其实社交恐惧症,如果早起能够被发现,其改正几率要大得多,所以当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智商在线,但是胆小、内向、不愿意和同龄人说话,甚至不愿意和家长说话时,要多加注意。
此时,可以正确引导孩子,可以让孩子避免成为一个社交恐惧症患者。另外,家长不要过分要求孩子,孩子长期达不到目标,对于孩子的内心来书,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孩子会自卑,甚至会慢慢封闭自己,导致社交恐惧的产生。
想了解更多高考资讯欢迎关注公众号牛人邦高招志愿精准服务平台。点个关注,避免错过小编的精彩回答呦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