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变异株EG.5出现,哪些信息需要关注?

[复制链接]
sec9281 发表于 2023-8-23 20:02:16|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世界卫生组织当地时间9日宣布,将新冠病毒变异株EG.5列为“需要留意的”变异株。
据报道,世卫组织9日表示,该组织正在追踪几种新冠病毒变异株,包括目前正在美国和英国传播的新冠病毒变异株EG.5。新冠新毒株EG.5在美流行 新冠“三阳”开始陆续出现?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Contra 发表于 2023-8-23 20:03:00|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位卢院长,去年12月,疫情比较严重的时候,卢院长接受采访时曾对媒体说,除非有免疫缺陷,大多数人感染过奥密克戎之后体内就会形成抗体,未来7到9个月内不会再次感染。
现在卢院长又说一年感染1到3次。
我们能做的就是该做防护照样做。甭管“多数人”一年感染几回,谁病谁难受谁后遗症,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咱们自己少感染一回就少难受几天,这是最起码的。
摇摆 发表于 2023-8-23 20:03:18|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都不想关注这些新冠病毒信息了。
反正全家现在都没阳。
该上学上学,该工作工作。
每一波的新冠家庭防疫已经形成固定模式了。
新冠肉盾群体的想法,是一点都不在意。
他们想牺牲健康做群体免疫屏障也好。他们鸵鸟掩耳盗铃也好。他们阳的扛不住也好。他们火葬场排队也好。
干我p事。
cyj920 发表于 2023-8-23 20:04:18|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从这张图中可以看出,目前美国最新预测的流行株中占比最高的是EG .5,占 17.3%,第二是XBB1.16,占15.6%。
最新流行株EG.5它是已知变异株XBB.1.9.2的后代,与奥密克戎变异株XBB.1.5具有相同的S蛋白上的氨基酸变异特征。这种变异株也被称为Eris。8月9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将新冠病毒变异株EG.5列为“需要留意的”变异株,但基于目前可用的证据,WHO仍认为EG.5在全球层面对公共卫生造成的风险为“低”级别。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Eris目前可能比其他新冠病毒变异株更具传播性。部分原因是它能够逃避以前新冠感染以及各类疫苗所产生的自动或被动免疫力保护。
Eris的早期症状包括如下:嗅觉和或味觉改变或丧失、发冷、鼻塞、腹泻、干咳、疲劳、发烧、头痛、肌肉疼痛、恶心、流鼻涕、打喷嚏、咽喉痛、呕吐。随着病情进展,症状可能会恶化并导致以下严重症状:呼吸困难和气短、无法保持清醒、胸痛或有压迫感、皮肤、嘴唇或甲床呈苍白、蓝色或灰色,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去医院诊治。
现有的口服抗新冠药物对它仍然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含有OMICRON XBB抗原组分的各种疫苗预防效果较好,其它疫苗的预防感染的效果则不理想。
眼下,EG.5是在美洲、欧洲和西太平洋地区流行的新冠变异株中增长最快的。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的模型预测,截至8月5日,EG.5在美国的流行率或已升至17.3%。
在对EG.5致病严重程度和临床考量的评估方面,WHO的信心水平也处于“低”级别,这是因为各国的相关报告普遍缺乏可靠性,且病毒基因测序结果也不具有代表性。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病毒学家Stuart Turville表示,EG.5变异株比它的对手更“灵活一点”,也更具竞争力,面对疫苗产生抗体的应对能力也更强。但Stuart也强调,EG.5与其他的奥密克戎变异株只出现了一点点变异,使其与细胞结合,并进入细胞的能力强了一点点。
印度病毒学家Srinath Reddy教授认为EG.5仍是奥密克戎变异株家族的一员。EG.5 “对体内的侵入性和致命性仍较小”。他还说,很显然这种变异株会在一段时间内占据主流传播,然后被新的变异株替换掉。EG.5的传播性虽然更强,但毒性并没有变强,因此与其他变异株相比,对人体的影响也几乎相同。
很大的可能,中国未来半年的主流变异株就是EG.5,它是目前传播力最强的变异株,幸运的是,致病力已经很弱了。
自从世卫组织2023年5月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来,向世卫通报疫情数据的成员国数量就大幅减少。2023年7月,只有25%的国家和地区报告了新冠死亡病例,而报告住院和重症监护病例的仅占11%。这个数据说明,即使再出现感染波峰,也类似于季节性流感了,对全球的公卫不再构成大的影响了;新冠全球大流行还没有完全消停,但是,其突发、易感而造成的全球性恐慌已经成为历史了。
​新冠感染的“夏季小高峰”为何发生?
紫依女孩 发表于 2023-8-23 20:04:41|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近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将新冠病毒变异株EG.5列为“需要留意的”变异株,该毒株也是世卫组织近期正在密切追踪的几种变异株之一。而恰好,近期朋友圈中的“复阳”帖频率也有明显的升高,这一串起来,真有点像“三阳”的节奏了。那么实际情况如何?EG.5又有那些信息值得关注呢?


首先,EG.5目前在美国算的上是优势毒株了,最新的感染病例已经超过了17%的占比。但是EG.5也并非新出现的毒株,从第一次发现它开始,至少已经过去了半年以上的时间。其次,从进化生物学层面,EG.5是XBB.1.9.2的后代,只不过在刺突蛋白区域额外携带了一个氨基酸突变。


然而从数据库上的数据,又能看出另一份景象。截止到8月7日,GISAID数据库收到的EG.5相关的数据一共有7354条,来自51个不同的国家。而这些数据从那个国家上传的最多,你们可以猜一猜?没错,正是我们中国,占到了30%的比例,其次是美国(18.4%),韩国(14%)和日本(11%)。所以,还真别说,最近身边多起来的“复阳”事件,很有可能就是EG.5搞出来的!


那重点来了,我们需要担心EG.5么?实话讲,就目前的数据和信息来看,还不需要。世卫目前给出的评估,也是把EG.5归结到低风险等级。判断的主要依据还是在于,目前还没有数据证明比起其它流行毒株,感染EG.5会出现更严重的症状,。另外,虽然新增的病例中,感染EG.5的比例在近一个月有了大幅的增加,但是相比起之前的那几种称霸过一时的“毒王”,这种增长速度还不是很够看。另外,基于序列的变化并不大,目前的抗体检测等手段包括体内的自身抗体,以及针对XBB毒株的新疫苗,对EG.5也都仍然有作用。


所以,即便新的毒株看上去来势汹汹,但实话讲,要出现年初那样的大面积感染,医疗挤兑的情况,是不太可能了。但至少,EG.5也提醒着我们,新冠并没有消息,它仍然就在我们的身边生存着,变化着。所以,如果你身边有人出现发热现象,或者已经确诊阳了的话,我建议,虽然可能已经不习惯了,但最好还是把封存已久的口罩再翻出来戴上,能保护一下还是会有作用的。

yang1030 发表于 2023-8-23 20:04:46|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句话简单总结版:疫情反复需谨慎,变种多多难分辨,轻症无症占多数,长期新冠在眉头
8.19修改——添加国家疾控最新信息。
8.18晚修改——添加新冠病毒搜索数据库以及谱系进化树链接。梳理了一下行文逻辑,添加少量关于WHO的文章链接
—————————————————分割线———————————————————
详细介绍版如下:
EG.5是奥密克戎病毒的一个亚型变异株,也被称为“艾里斯”。它在XBB1.19的基础上增加了几个新的突变。EG.5是新冠病毒奥密克戎亚变异株XBB.1.9.2的“后代”,2月17日首次被发现。与近期流行的其他奥密克戎变异株相比,EG.5的变化仍相对有限,不像从德尔塔到奥密克戎那样的飞跃。不过,EG.5同样不断进化,目前已经有了自己的分支EG.5.1
EG.5变异株,国家疾控局最新研判!谱系演化树 - 2019新型冠状病毒信息库基因组数据搜索 - 2019新型冠状病毒信息库EG.5具有遗传优势和免疫逃逸能力,目前在美国、英国等51个国家流行。在加拿大过去一周的新冠病例中,EG.5感染占比超过三分之一。在中国,7月17日至23日这一周里,EG.5的流行率从一个月前的24.7%上升到了45%
世卫组织在8月9日将EG.5升级为“需要注意”的变异株(VOI),并警告各国提高警惕。但是,尽管EG.5的感染率、增长速度和免疫逃逸能力比其他变异株更高,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迹象显示它会导致更严重的症状。
专家认为,EG.5并不具有特别的危险性,目前新冠疫情对全球公共卫生仍然构成高级别风险。他们建议大家不要放松警惕,继续遵守防疫措施,并及时接种疫苗。
(小知识,给作者的努力点个赞,作者会开心好久耶)
相比于新冠本身的威胁,个人认为新冠后遗症是非常需要注意的,毕竟大家也基本上都得过一遍新冠也亲身感受过了,新冠得病忍一阵就过去了,后面日子味觉消失等等才是最难熬的。
新冠后遗症的具体表现

《英国医学杂志》的《Long covid outcomes at one year after mild SARS-CoV-2 infection: nationwide cohort study》中认为,轻度感染者中有14.2%在感染后一年仍有至少一种长新冠症状,其中最常见的是疲劳、呼吸困难和认知障碍。



研究人员的调查范围和幅度

Long covid outcomes at one year after mild SARS-CoV-2 infection: nationwide cohort study | The BMJ此外JAMA在2022年10月10日也发表了一篇名为《COVID-19: Long-term effects》纳入了22个国家共120万COVID-19确诊患者自我报告的随访情况。
他们研究也发现,在有症状的 SARS-CoV-2 感染 3 个月后,3 个自我报告的长期后遗症症状群中至少有 1 个后遗症的比例为 6.2%。其中 3.7% 有持续性的呼吸问题,3.2% 为持续性疲劳并伴有身体疼痛或情绪异常,2.2%有认知水平异常。但到患病12个月时,仅有0.9%的患者仍有长期后遗症。
因此,解决新冠后的长期后遗症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这个新冠逐渐成为季节性疾病的日子里。
要想解决新冠后遗症的问题,我们要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会存在新冠后遗症?
为什么会有新冠后遗症(长期新冠)的存在?

新冠后遗症,又叫长新冠是指一些新冠感染者在康复后仍然出现或持续出现的各种症状,如极度疲倦、气短、胸痛、脑雾、味觉和嗅觉的变化等。
长期新冠——是很形象的比喻,新冠本身已经好了,但是产生各种各样的后遗症,在很长一段时间困扰我们。
这些症状可能在感染后3个月内出现,持续至少2个月,并且无法由其他诊断解释。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免疫学家 Danny Altmann 老师,最近在nature上发了一篇有关长新冠的文,就把长新冠的机制与危害有条理清晰的写了一遍。链接如下。其在文中详细总结了目前针对长期新冠的产生原因,以及对人们的危害。链接如下
Long-COVID treatments: why the world is still waiting (nature.com)


新冠后遗症治疗方法的探索

简单总结一下,Danny Altmann 主要提到一下问题:
长期新冠的病因研究:
存在关于长期新冠病因的多种假设:持续存在的SARS-CoV-2或其片段通过刺激免疫系统导致问题;感染可能产生错误地攻击人体自己蛋白质的抗体;可能会导致微小血栓;对肠道微生物的长期破坏。这些假设并不是互斥的。每个假设都指出了缓解方法。但是没有统一理论解释新冠后遗症。



血栓示意图

也就是说!
1. 持续存在的SARS-CoV-2或其片段通过刺激免疫系统导致问题
当人体感染SARS-CoV-2后,通常免疫系统会消灭这个病毒。但在某些人体内,病毒或其遗留的片段可能持续存在。这可能持续地刺激免疫系统,导致长期的炎症反应。持续的炎症可以引发各种问题,如持续的疲劳、关节痛和其他症状。
2. 感染可能产生错误地攻击人体自己蛋白质的抗体
在某些情况下,SARS-CoV-2感染可能引发免疫系统错误地制造抗体,这些抗体不仅攻击病毒,还攻击人体的正常细胞和蛋白质。这种现象被称为自身免疫反应,可能导致各种症状和并发症。
3. 可能会导致微小血栓
血栓是血液中形成的凝块。在SARS-CoV-2感染的背景下,一些研究发现有微小血栓形成,可能阻止氧气和营养物质流向身体的各个部位。这些微小血栓可能与心脏、大脑和其他器官的长期症状有关。
4.对肠道微生物的长期破坏
肠道微生物是指住在我们肠道内的细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这个“微生物群”对我们的健康至关重要,参与许多重要的生物过程,如消化和免疫。有证据表明,SARS-CoV-2可能会破坏肠道微生物的平衡,这可能与某些患者报告的消化系统症状和其他长期症状有关。
总而言之,不同的推测给新冠后遗症治疗带来的巨大的困难。
此外在日本大阪大学的研究团队在Nature Aging发表了题为:SARS-CoV-2 infection triggers paracrine senescence and leads to a sustained senescence-associated inflammatory response 的研究论文指出:新冠病毒会促进细胞衰老,从而导致长期后遗症的出现。

大家如果想继续了解新冠后遗症,可以看这篇nature的文章,主要解释新冠血栓的特点。
Coronavirus blood-clot mystery intensifies (nature.com)那如何保护自己免受新冠后遗症?

目前来说,最好的方法就是“君子远庖厨”系列
正如前文所言,现在科学家还没有完全搞清楚长期新冠的具体机理,因此很难对症下药。对于想我们这样的平民百姓,最好的方法就是保护好自己,做自己安全的第一责任人。毕竟,新冠保险炒的那么热闹也没见几个执行的。
希望大家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希望有那么一天,新冠的所有知乎回答都成为历史,大家不在需要来知乎寻求安心。
(看到这里了,点个赞呗,作者有动力继续去更新这个回答,谢谢谢谢)
补充一个WHO针对新冠问题的链接,大家可以看看WHO怎么看待新冠
冠状病毒病(COVID-19):SARS-COV-2的变异株以下是给大家稍微科普一下新冠命名规则以及WHO给与的风险评级,以免大家网上看到一堆”砖家“文绉绉的之乎者也的时候因为专业名词没法反驳:
新冠命名系统

GISAID(全球流感数据共享倡议)、Nextstrain和PANGO。三大系统,都是依据病毒进化距离命名的
Pango:B.1.1.7,B.1.352,B.1.617.2。

Pango命名前面的英文字母代表属于某一个支系,后面的点和数字代表来源于前面支系的第几个子代分支。如以B.1.1.7为例,B.1.1.7是B.1.1支系的第七个子代支系,C.1是C支系的第一个子代分支。Pango命名法将谱系名称限制在最多四个层次的祖先,以确保谱系名称不会过长,当某一个支系后面的数字超过3个时,将产生一个新的字母支系。如B.1.1.1的下一个子代支系不叫B.1.1.1.1,而是生成一个新的支系C支系,命名为C1;在巴西传播的关切变异株被称为P.1,而不是B.1.1.28.1。Pango命名能清楚表示出该突变株在进化上位置,以及和其他突变株的亲缘关系的远近。
GISAID命名是根据病毒基因组的进化距离来命名的。

GISAID命名不是按照字母顺序A,B,C来依次命名,而是依据突变位点的氨基酸变异来命名。2020年2月携带S-D614G突变的毒株在全球迅速传播,这群变异株就被命名为G。大的支系可以继续向下划分,如G支系后续又分支为GH,GR支系[5],支系后面可以标注关键的突变位点。如伦敦突变株B.1.1.7在GISAID命名系统中为GR/501Y.V1”。GISAID各支系携带的关键突变见表1。
Nextstrain命名是以年份开头,后续依次按照字母顺序来命名变异株

如B.1.1.7在Nextstrain命名规则中命名为“20I(V1)”。Nextrain定义一个新的支系需要满足以下3个条件之一:(1)在全球流行超过2个月且比例超过本时期流行株总数的20%以上;(2)在某个地区流行超过2个月且比例高于本地区同时期流行毒株的30%;(3)出现引起公共卫生风险的变异(如501Y.V1和501Y.V2)。
新冠严重程度评级:WHO推荐使用希腊字母(Alpha,Beta, Gamma)来命名重要毒株.

依据这些变异株的传播力、致病力不同,将其分为“关切变异株”(variant of concern, VOC)和“关注变异株”(variant of interest, VOI)。
2.1 关注变异株(Variant of interest, VOI)
VOI毒株需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之一:相比较参考毒株,变异株基因组的变异引起了病毒表型的改变;变异株引起社区传播或者在多个国家地区传播。目前,WHO公布的VOI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2.2 关切变异株(Variant of concern, VOC)
相比较VOI变异株,VOC毒株的公共卫生风险更高,更受大众关注。VOC必须满足以下3个条件之一: 传播能力增强或者流行特点出现不良方向的改变; 毒力增强或者临床致病性增加; 毒株的变异使公共卫生,社会干预措施,或现有诊断、疫苗、治疗方法的有效性降低。VOI是科学家和普通群众重点关心的变异株,媒体常常报道的伦敦突变株,南非突变株,巴西突变株,和最近出现的印度突变株,均为VOC
大家可以按照我给出的表格了解一下。
WHO标签PANGO谱系GISAID变种Nextstrain分化枝
AlphaB.1.1.7GR/501Y.V120I (V1)
BetaB.1.351GH/501Y.V220H (V2)
GammaP.1GR/501Y.V320J (V3)
DeltaB.1.617.2G/452R.V321A (Delta)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