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显示「我国终身单身人群极少,网上晒单身生活挺好成流量密码」,如何看待此事?你觉得单身愉快吗?

[复制链接]
lovess217 发表于 2023-8-23 19:46:20|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杭州市总工会特聘婚恋专家、浙江省心理健康促进会成员凌子提醒年轻人,不能片面听取“一个人也挺好”这样的信息。“现在社交平台和网站上有很多倡导‘单身万岁’的视频和文章,渲染一个人的生活轻松自在没烦恼,但这类内容往往只呈现了生活的一个方面,是非常单薄或片面的。根据我国普查数据,终身单身的人群很少很少,这一部分极小的人根本不能代表社会总体,“但现在单身的声音在网络上却被放得很大很大,这会给人们一种好像‘大家都是这样’的错觉。同时他提到,互联网中的有些内容是基于流量需求包装出来的,什么抓人眼球,创作者就生产什么,不一定是他们本人的真实想法。
(来源:http://zqb.cyol.com/html/2023-08/17/nw.D110000zgqnb_20230817_3-11.htm)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tjz001 发表于 2023-8-23 19:46:45|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终身单身」,应该是这人死了才能盖棺定论。

截至2022年底,中国人口的平均寿命为76.4岁。
也就是这“普查数据”统计的应该是1947年以前生人那几代的一生婚姻状态。
(更可能是2020年那次人口普查数据,那么这个出生年份还要往前)
用“40后”的一生婚姻状况,来证明“90、00”后的单身不婚想法不切实际,是不是有点缺乏说服力?
毕竟那个年代家里没个男人当壮劳力,连吃口饱饭都成问题。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夫妻恰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最小合作生产关系。而1947年出生的一代适婚年龄时候是1967年左右,全国正在鼓励人多力量大的时代。
很多80、90后的父母都是那个时代出生,家里四五个兄弟都是常事,那个年代不结婚的太少了。如果结婚,连厂里分宿舍都给一间大的。
如今吃饭有外卖、出行有共享车、搬家、装修有服务、都市年轻女性收入不比男性低。只要自己有稳定工作为什么非要结婚,和七十年前一样为了有个爷们下地拉犁么?
真想客观评测,可以评测下同样年纪,比如30岁,单身人士和已婚人士的经济能力、心情愉悦指数、健康指数、娱乐时间、睡眠时间等等。
至少还有一定的客观性。
说「从当前人口普查数据看,终身单身人群极少」就像说「从当前数据看,还没有一个单身的00后能活过30岁」,缺乏实际意义。
关注也说,阅读更多有趣的思想。
一个人该怎样找到自己真正热爱和擅长的事,并以此规划自己的人生?同事提出了离职后有点消极怠工,应该怎么处理?
已经离职了,前同事三番四次电话微信问工作的事该不该回复?
肝硬化 发表于 2023-8-23 19:47:04|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没直接说以后单身狗会在制度的设计下不得好死,已经是给面子了,别不识抬举——某位热心网友
终身单身的比例到底是多少?
「很少很少」,可不是一个精准描述。
「极小的人」,也不是一个定量分析。
甚至,「终身单身」本身,也是个模糊概念。
我上小学就和邻桌的小妹妹牵了手,商量好了以后我们要结婚,那我就已经跌出终身单身的概念了。
基本就和一个月上班一个小时就不算失业是一个概念。
尺度只要调整的好,口径弄得足够小,我就能是阿姆红灯区中国帮派戴眼镜群体能讲四川话里面的,颜值巅峰和尺寸之王。
再说了,什么叫终生?
哪怕现在有个小伙子或者小姑娘是母胎单身,从来没谈过恋爱,你就能说他终身单身了?
他万一明天出门就遇到一个合适的呢?
哪怕是最困难的村头老光棍,喝高了也能泪眼婆娑的说一句:想当年,我认识了一个姑娘叫小芳……
所以只有死了的人,才能从统计学上说终身单身。
卫健委说自己工作做得好,在不懈努力下,中国人平均寿命已经达到78岁了。
那你要统计终身单身的,就只能选1945年之前出生的人来测算。
你觉得现在网络上说单身万岁的声音不能代表社会总体,然后反过来又用1945年前出生的人来代表社会总体,不觉得诡异双标么?
类似于专家回家问了问自己的爷爷奶奶,然后就出了一份针对年轻人的建议一样魔幻。
有没有更靠谱的数据?有。
结婚率是公开数据。
2022年中国结婚人数为683.3万对,这个数据,创下了民政部网站自1986年公布数据以来的最低。
离婚率也是公开数据。
2022年中国离婚登记210.0万对,这还是冷静期设定之后的。
2022年,我国的离婚率为43.53%,其中有四个省市更是超过了50%,最高的达到了60%。
所以啊,不敢说「离婚以后不结婚」的,不敢说「只谈恋爱不结婚」的,只敢说一个「终身单身」,本身就是为了论证而论证。
<hr/>当然,专家说这话的初心也能理解。
也都是为了老百姓好。
从长远了来说,需要报团取暖来防范孤狼。
毕竟就现在这趋势,养老是个「需要继续攻坚的难题」,医疗是个「需要后人智慧的挑战」,最近就业都成了「不可触碰、不可讨论、不可统计的禁区」。
回想起这些年灌下的鸡汤,那味儿就太顶了,很容易反噬。
今天崛起了,明天失业了。
今天西方势力别有用心了,明天北海鲶鱼核子攻击了。
两个人还好,往好听了说相互有个照拂,往难听了说你有了一个软肋。
一个人那真的就是老无所依,可以肆无忌惮了。
大家可以看看最近的治安事件的频次,已经有点当年下岗潮的味道了。
这时候,茕茕孑立,那就是不稳定因素啊,自然要哄着劝着,赶快找个人一起过日子。
到底是好日子在后面还是苦日子在后面,无所谓,反正就别一个人。
<hr/>那往近了说,咱们也都别装外宾嘛,现在主要的论调是促销费和促生育。
其实促生育的本质,也是在促消费。
一个孩子从小养到大,需要花多少钱,早就算的明明白白了。
2022年,有机构统计了31个省份0到17岁孩子的养育成本,全国平均是48.5万,上海排第一102.6万,北京96.9万元。
这还是孩子么?
这就是内需啊。
等孩子大学读完,开始工作了,开始创造财富了,以开始用一个人养几个人的养老了,又要考虑结婚和养娃。
到时候就不是一个人的内需了,而是一个人扛起了几个人的内需。
所以啊,花钱很重要。
现在房地产不好卖了,期房大家都怕买,二手房挂牌量已经摸着天了。
新能源都已经明目张胆搞价格联盟了,哪怕是之前被大旗号忽悠的那群人也醒悟过来了。
没这两个大硬件,剩下的还有什么?
别看现在各种除锈的旅游复苏,复苏了半天还是没有恢复到疫情之前水平,哪怕是旅游本身,那都是很多人放弃买房之后的放纵。
和整体的社会消费比起来,住个酒店坐个飞机吃个烤串,能有多少?
所以稍微留心一点的大佬就会发现,现在是恨不得每个文件上都印着,促进消费。
你以为真的想落地带薪休假么?不,口号喊了几十年了,纹丝不动,只不过这次是真希望你有时间去花钱了。
你以为真的想要整治天价彩礼么?不,道德抨击几十年了,依旧如故,只不过这次是真的希望通过结婚来拉动「后续」消费了。
现在唯一能拿得出手的让大家消费消费的,就是婚恋市场。
婚恋,往上,勾连房产和汽车,中间,对应餐饮和酒店,往下,还有各种秋天第一杯咖啡之类的小确幸。
这都是钱啊,还没有说怀孕以后的各种花费,月子中心促进消费,月嫂解决就业,爽。
所以专家出来说这些,也完全可以理解,甚至我都觉得很温柔了。
没有直接一步过度到春秋战国:
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
或者来点汉朝时期的小震撼:
女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五倍人头税)。
当然如果这种试探没有效果,搞点强制,我相信按现在的舆论趋势,支持的人也应该是不少的。
所以,赶快谈恋爱,养老靠自己,花钱很光荣,不要问收益。
要警惕,以「单身真爽、我不生娃、躺平无敌」为苗头的资本主义放纵思潮对国家脊梁年轻人的侵蚀,尤其是最近开始动员全面抓间谍了,身边有单身的,都举报了吧。
sewell 发表于 2023-8-23 19:47:56|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年轻人单身不是意气用事,更多的要么是避险行为,要么是无奈之举
因为当代婚姻是一种偏赌博的合作行为,这个性质决定了,婚姻不管是幸福感还是痛苦感,波动一定都会比单身阶段要大得多。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生活中的波折,如果能选对人,而且合作到位,那合作一定要比单打独斗爽。历史也告诉我们了,善于团结群众的人,能够取得更高更大的成就。
反之,如果选错了对象,或者不能合作得很好,那痛苦程度也会比单身阶段要高很多。

所以要不要恋爱结婚这个事情的关键,在于你是否有资本去赌,以及你是否有能力去合作。
现在的问题在于,很多年轻人,没有赌博的本钱,同时缺乏合作的能力。
高房价社会压力让大家没有那么多的时间精力去思考结婚这件事情。
同时,结婚是一件需要合作磨合甚至妥协的事情,这年头大家都是有自己个性的人,生活已经很累了,凭什么还要关上门继续去妥协别人啊?有钱赚还是能少奋斗20年?
所以除非特别有利可图,大部分人现在宁可选择【幸福感稍逊,但是更加稳定】的单身状态,单身的话不用担心被拖累,就算孤独寂寞,也有各种各样的奶头乐,并不用特别担心。

而且我们也需要以动态的眼光去看,虽然现在终生单身人数可能很少,但社会是发展的,当单身的人群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到时可能会有各种产业应运而生,所以孤独终老什么的,未必需要那么担心。
总的来说,如果用幸福感排名:
幸福的婚姻>幸福的单身>不幸的单身>不幸的婚姻。

幸福的婚姻是1+1>2
单身是1=1
不幸的婚姻是1+1<1
对于很多人来说,如果运气不好,碰到了不幸的婚姻,那从幸福感的层面来说,就是妥妥的阶级滑落。
所以比起承担幸福阶级滑落的风险,倒不如持续单身,维持现有的阶级。

某种意义上,单身的感觉有点像公务员?情感下行的时代,大家会选择情感考公。待遇多不多暂且不谈,起码稳定。
boat 发表于 2023-8-23 19:48:09|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没仔细看, 但是"我国终身单身人群极少"这句话把我雷到了.
就好像我说: 社会压力越来越大了至今没有一个90后成功活到40岁.
hb163 发表于 2023-8-23 19:49:03|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群体性的价值观变化,根本不是“少数人”带得动的,能形成所谓流量密码,必然有现实原因。
在社交媒体上,偶尔也有分享生三孩甚至四孩五孩的人,他们在现在也是少数。为什么这群晒多子多福的“少数人”就没有成功地抓人眼球、收获流量密码以至于带起一股多生的风气呢?
说到底,还是群体性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改变,才让这些“晒单身”的群体“有机可乘”。
实际上,终身单身人群极少,是正确但误导人的话。具体个体是否终身单身,至少是到他50岁左右时才可以下定论。现在产生成规模终身单身苗头的人群,不过才30岁左右所谓的“极少”指的是现在已经生米煮成熟饭的50岁左右的人群。20年前的30岁,和现在的30岁,情况一样吗?所以说这句话正确,但有明显的误导作用。
再者说,如果“少数人”晒单身生活真的只是收获了流量密码,专家又何劳专门提醒?说白了专家不也是有将来单身人群激增的隐忧吗?
其实,将来会不会真的走到这个方向,重点并不在于有没有“少数人”引导“流量密码”,而是大众是怎么想的,怎么看待并思考自己的生活。
说到这里,一些人就要急于得出结论:有这样的现象,说明正在走向发达。需要注意,即使是在注重自我实现的价值观流行的发达国家,婚姻与生育被弱化的程度也不一样
日本并不是最发达的国家,但在发达经济体中,日本认为单身也挺好的比例和终身无孩比例都是最高的。这就说明,在“经济发展引导价值观向自我实现过渡”之外,还有其他并不是那么积极的因素从负面影响了婚育意愿


从日本最新一次的人口调查结果看,18-34岁未婚人群中接纳一辈子单身的比例已经过半,当然20年前的比例也不低了。
有人要说,这只是个意见调查,最终还是都要结婚。这就要谈到日本终身未婚率的变化,1990年以前日本的终身未婚率一直在5%以下,但随后就出现了快速增长并持续至今。到2020年,日本的男性终身未婚率上升到25.7%,女性终身未婚率上升到16.4%。当年的年轻人一批批逐渐长到50岁,终身未婚成为了现实。现在还固执地认为,意见调查只是意见调查,不会真的成为现实吗?


即使选择结婚,也未必就走到生育这一步。以1970年出生的女性为例,其他发达国家的终身无孩率基本上在15%左右,而日本的无孩比例高达27%;以2005年出生的女性为例,日本人口机构研究说她们50岁时无孩率的中方案要到33.4%,高方案要到42%。终身无孩的比例,比女性未婚率还高不少
日媒将终身未婚与终身无孩的提高,归咎于“工资的低迷和对未来的不安等根深蒂固”,为什么我们的媒体或者专家就要责怪是“少数人”为了“流量”而有把大家都“带歪”的风险?我觉得这可能是比原问题更值得看待的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