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女孩为救一位70岁低保孤寡老人牺牲,年仅12岁,她是谁

[复制链接]
wybt 发表于 2024-9-26 15:30:50|来自:亚太地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83年8月14日的夜晚,外面下着滂沱大雨,在一个灯光微映的大仓房里,住着一老一少两个人。
小的是一名12岁的小女孩,老的叫傅王氏,是一位70岁的低保孤寡老奶奶。和往常一样,小女孩与老奶奶唠嗑家常。没多久,老奶奶睡了,这名小女孩则坐在一旁看书。
铺好被子后,小女孩准备入睡,但这时,她听到了一阵“沙沙沙、沙沙沙”的响声,好像有什么东西要从房子上掉下来。
小女孩爬起床来,点亮油灯,抬头一看,房子上中间的水泥檩条“咔咔”地响,就要砸下来了!这时,奶奶穿好鞋子刚刚站了起来。
“奶奶,不好!”小女孩用力地把奶奶推向门边,自己却倒下了……

一、军人父亲,种下金色种子
这名小女孩名叫韩余娟,父亲是韩庆福。

1971年,在江苏省宿迁县圹湖乡安圩村,韩庆福家迎来了一个小女娃,韩庆福非常高兴,将这名小女娃取名为韩余娟。
韩庆福是一个忠厚、朴实的农民,他在1944年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曾在华东野战军当过副班长。1947年在山东的南马战役中,右手、右腿负伤导致残疾,是一名二等甲级残疾军人。1949年,他主动提出回乡务农。
韩庆福有六个子女,韩余娟是他最小的女儿。韩庆福经常教育自己的小女儿,要求孩子要学好,“要多为别人做些好事,不能自私,不能做坏事。我们过去打仗是为了全国人民的解放,今天过上好日子了,我们要时时想到别人。”

韩庆福经常给小女儿余娟讲自己亲身经历的战斗故事,并经常对女儿讲,“我们当年打敌人,流血牺牲,是为了人民……”
韩庆福总是用这样朴素的话语倒出革命的人生哲理,而他本身,也是这么践行的。他虽然不能参加繁重的农务劳动,但是他经常帮助村民们解决困难,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村民。
此外,韩庆福非常重视对孩子们进行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每逢过年过节,党和政府对残废军人总要送一些慰问品。这时,韩庆福都要把孩子们叫来。让他们看看慰问品,让他们知道,党和政府是多么关心他们,要孩子们从小听党的话。
父亲的这些话,从小就在韩余娟身上种下了金色的种子。
平日里,韩余娟最爱唱一首歌:“……党爱我,我爱党,我们从小就听党的话,党的温暖象太阳,党的关怀象妈妈,我就是党的一朵小红花。”

韩余娟的妈妈,也和韩庆福一样,心地善良。她从早到晚操持家务,而韩余娟就是她的得力助手,打猪草、喂猪食、挑吃水等,都是韩余娟的任务。但是在农忙季节,韩余娟往往因为去帮助别人而耽误了自己的家事,韩妈妈也从来不责怪,宁可自己起五更睡半夜。
所以,乡亲们也送了韩妈妈一面锦旗,锦旗上面写着:“教子为人民,不逊岳飞母”。
虽然韩余娟出身贫寒,穿的是哥哥姐姐的旧衣服,吃的是粗茶淡饭,但她也过得快快乐乐的。十岁那年,韩余娟家的经济情况稍微好转,于是便被送到了宿迁县塘湖中心小学,她成为了一年级学生。
上学一个多月,韩余娟戴上了红领巾,成为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

二、心有英雄,以雷锋为榜样
韩余娟知道能够上学不容易,所以在学校加倍用功地学习。在小学里教过她的班主任蔡老师和王老师都说,“韩余娟这个孩子,没有让我们操过心,倒是我们老师的好助手。”
蔡老师回忆起了当年韩余娟帮助同学补课的事情。班上有一个同学名叫韩余银,她因为生病请假回了家,缺了不少课程,韩余娟一连几个晚上都去帮助韩余银补课。
蔡老师表扬了她,韩余娟则说,“老师不是教育俺,一人红,红一点,全班红,红一片吗?韩余银缺了课,掉队怎么办?”
要说韩余娟有什么孩子气,那就是刚刚入学时,有一次,韩余娟和同桌因为一点小事争吵了起来。两人还在桌子中间划了一道白线,并且立下规定:谁的手都不准超过这道白线。
老师发现之后,就对韩余娟她们说,“我们到学校来学习,是为了掌握更多的文化科学知识,将来可以为祖国作贡献,我们同学之间要团结,要互相帮助。”老师的一席话,让小余娟连连点头,随后,小余娟很快擦掉了桌上的那条白线,两人又和好如初了。

韩余娟在学校的学习成绩优异,经常受到老师表扬。从上小学开始,韩余娟连续4个学期被评为“三好学生”,被老师和同学们称为“小大姐”。
有一天,班主任播放了雷锋的电影,并向同学们讲述了雷锋的故事。小余娟静静地听着,她幼小的心灵被感动了,她想,雷锋叔叔真了不起。
放学回家后,她跑到父亲跟前,问爸爸:“雷锋叔叔他做了那么多的好事,您说说,他为的是啥?”
韩庆福说,“雷锋叔叔做好事,是为了人民,你要好好向雷锋叔叔学习,做人民的好孩子。”
韩余娟点了点头,认真地对爸爸说:“爸爸,我也要像雷锋叔叔那样。”父亲听到女儿的话,高兴地把她拉到了怀里。

雷锋
从此,小余娟的心里便多了一个英雄。她有一本心爱的图画本,画着心中的英雄。她画着雷锋、张海迪……其中,画得最多的是解放军叔叔。
平日里,她也不声不响地照着雷锋叔叔的样子去做,为群众做好事不留名。
在秋收季节,生产队长丁玉山忙着队里的事情,顾不上家,小余娟便经常到他家帮忙烙煎饼,做杂货。余娟把别人丢失在田间草丛中的四只小鹅抓住,连夜送还失主。
学校盖了新房,小余娟就把教室的桌子椅子排得整整齐齐。本班的教室缺少了一个垃圾桶,小余娟就用断弃的砖块,在墙角垒起了一个四四方方的“垃圾箱”。当校园里的油菜开花结籽的时候,小余娟劝阻同学们不要进去乱踩。
午睡时,小余娟总是把自己带来的塑料布给别的同学铺着睡,自己却趴在书桌上休息。在班上,小余娟是学习委员,每天放学,她总是把几位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留下来,自己当“小老师”,一道一道地给他们讲。

三、不遗余力,照顾孤寡老人
小余娟家的对门,住着一个叫傅王氏的低保孤寡老人。韩庆福退伍之后,他主动承担起了抚养村里的低保老人傅王氏的任务,逢年过节就会把老人接回自己家中团聚,侍奉老人似亲生母亲一样。

小余娟把父亲的一言一行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并以父亲为榜样,自己也乐于帮助别人,特别是乐于帮助和照料孤寡老人。
学校发起了“文明礼貌月”的活动,小余娟便立即行动起来,一起跟随学校向各个村的困难户“送温暖”。有一天,圹湖乡有一位老大爷,拖着一车菜到市集上去卖。
车子很沉,老大爷就累得停在路边歇息,小余娟看见了,就帮老大爷推车,一直推到了市集上。老大爷连连感谢说:“丫头,真多谢你啦!”小余娟笑着说,“没什么,俺该做。”
小余娟对待傅王氏也是如此,她从7岁起,就跟着爸爸韩庆福经常去照顾傅奶奶了。父亲韩庆福对小余娟说,“傅奶奶没儿没女,咱们要多照顾她。”小余娟听了,心头一热,从此便把照顾傅奶奶的事主动承担了起来。

在村里的池塘边,乡亲们会经常看见韩余娟把傅奶奶的衣服裤子洗得干干净净。
傅奶奶年纪大了,身体不好,韩余娟就搀扶着奶奶去卫生院看病。在傅奶奶的土屋子里,韩余娟经常把在学校学来的歌唱给傅奶奶听。傅奶奶坐在坑上,韩余娟则放开嗓子、展开双手,有声有色地唱了起来。屋子里经常传来韩余娟的歌声和傅奶奶的笑声。
一次,韩余娟把做好的饭端到傅奶奶跟前,然后就匆匆忙忙上学去了。但是等她放学回来,却看见之前做好的饭一口也没动。原来,傅奶奶生病了,韩余娟赶紧跑回自己的家,拿了鸡蛋,然后又到市集上买了蔬菜,做好了蔬菜蛋汤,端到傅奶奶床前。
傅奶奶流着眼泪说,“好孙女,那就是我的好孙女!”

为了照顾好傅奶奶,韩余娟拿着杯子枕头,搬进了傅奶奶的屋子里。傅奶奶高兴坏了,拉着韩余娟搂在怀里睡。半夜里,韩余娟会伸手摸摸傅奶奶的腿,发现奶奶的腿冰凉冰凉的,于是便把奶奶的腿拉到自己的怀里,使劲捂着。
1983年8月,江苏省宿迁遇到了几十年罕见的大暴雨,五天五夜大雨如柱,村里成了一片汪洋,乡亲们都在忙着抗洪和自救。
一天,韩余娟匆匆忙忙地跑回家。妈妈问,“瞧你这样子,出了啥事?”韩余娟说,傅奶奶家的土房被大雨泡塌了!”
二天,韩妈妈皱了皱眉头说,“唉,全村人都在抗洪,哪里顾得上。”余娟对妈妈说,“先叫傅奶奶住到咱们家吧!”善良的母亲理解女儿的心情,于是便接傅奶奶到自己家住了四天。
第五天,生产大队决定先让傅奶奶临时搬到场院的大仓房里暂住。韩余娟帮助傅奶奶搬了家,又生怕傅奶奶感到寂寞,于是也陪着老人住到了大仓房里。

四、舍身救人,党的一朵红花
8月12日,韩余娟用她那小小的双手和肩膀,把傅奶奶的土房里屋脚下的十多斤小麦挖出来,扛到了面粉加工小店,把小麦磨成了白面。回来时,她把白面放到了傅奶奶的桌上。
第二天,韩余娟又用小推车,把傅奶奶的200多斤小麦,运到晒谷场上晒干,并慢慢分拣干净。
8月14日上午,韩余娟又帮傅奶奶往储水罐里装满了水。在这一天,韩余娟还把傅奶奶的棉被拆洗干净。晚上,韩余娟还从家里拿来了韭菜、粉丝,并包了饺子端到傅奶奶跟前。
七八点钟,好朋友小喜子来约余娟一起去村里看电影,韩余娟摇摇头说,“俺不去了,俺要陪奶奶。”

这天的晚上,和往常一样,韩余娟与老奶奶唠嗑家常。没多久,老奶奶睡了,韩余娟则坐在一旁看书。
铺好被子后,韩余娟准备入睡,但这时,她听到了一阵“沙沙沙、沙沙沙”的响声,好像有什么东西要从房子上掉下来。
“这是什么声音呀?”韩余娟有些奇怪,她推醒了刚刚入睡的傅奶奶。“也许是老鼠,睡吧”傅奶奶朦胧地说。
这时,“沙沙沙”的响声更大了。韩余娟爬起床来,点亮油灯,抬头一看,仓房中间的水泥檩条“咔咔”地响,正在向下弯曲,眼看就要砸下来了!
这时,奶奶穿好鞋子刚刚站了起来。“奶奶,不好!”小女孩用力地把奶奶推向门边。
几乎是在同时,“轰”的一声巨响,房顶坍塌了下来,韩余娟还没来得及说第二句话,自己就倒下了……

沉闷的一声巨响,划破了小村庄寂静的深夜。村生产队长抓起手电筒,一路小跑到现场,他惊讶地发现,大仓房的屋顶不见了。仔细听听,似乎有微弱的呻吟声。
生产队长拿起手电筒照了照,“不好!傅奶奶出事了,快来救人啊!”生产队长扯开嗓子,着急地大声呼喊。
村里的乡亲们听到声音后,赶紧赶了过来。在手电筒的光亮下,乡亲们看到70岁的傅奶奶卷缩在南墙下。小余娟则在一堆瓦片中露出了脸,两根粗重的水泥檩条则无情地压在了她瘦小的身躯之上。

“快!快!”乡亲们迅速用手扒去韩余娟身上的杂物,合力抬开沉重的水泥檩条。韩余娟倒在了血泊之中,昏迷不醒。
“小娟子!小娟子!”大叔大婶们围在韩余娟身边,失声地喊起来。
“救人要紧!”一位大叔一把抱起了韩余娟,一口气跑到了最近的卫生院。
在卫生院的大夫看了韩余娟的伤势,果断而又催促地说,“马上转院!”凌晨两点,韩余娟被送进了县人民医院。
受伤之后,一连4天4夜,韩余娟一直处于高烧的状态,她的体温曾经高达40.5摄氏度。她时而昏迷,时而清醒,下半身浮肿,腹部肿胀。医生进行手术的过程中,韩余娟疼得浑身出汗,但她还在说,“医生……俺……不碍事……早点……治好……,俺……还要……上学……”
韩余娟住院的这些日子,整个安圩村都无比悲痛,来医院看望韩余娟的乡亲们络绎不绝。韩妈妈看到小余娟疼痛的样子,无比心疼,一直在床前啜泣。韩余娟说:“妈,不……哭,俺……不会……死。”余娟的声音虚弱得几乎听不见。
妈妈抱着奄奄一息的女儿说:“娟啊,你想要的什么?”韩余娟微微睁开双眼,用尽了最后的力气,断断续续地说:“妈,俺……要……一朵……小……红花……”
1983年9月3日下午三点多,12岁的小余娟安静地闭上了双眼。她的头上,戴着一朵耀眼的小红花。

五、一对夫妇,守墓三十五载
韩余娟牺牲后的第二年,江苏省宿迁县共青团、县文教局等在韩余娟的母校召开命名表彰大会,追认韩余娟为“优秀少先队员”、“三好学生标兵”和“英雄少年”。
团中央派人专程来到韩余娟墓前,献上一枚星星火炬证章和一束小白花,肃立默哀。
在江苏省宿迁市内,有一个以韩余娟命名的纪念广场。在广场内,有一座三米高的韩余娟塑像。塑像中的韩余娟,一头短发,她左肩挎着书包,右手按着胸前随风飘动的红领巾,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地注视着右前方。
在韩余娟塑像的后面,是韩余娟烈士纪念亭。亭子顶部如撑开的伞状,四周用八根红色的柱子围着。亭子下面,是一块李先念撰写的纪念碑。纪念碑上题词:“向少年英雄韩余娟学习——李先念,一九八四年十一月六日”。纪念碑背面,则记叙了韩余娟的英雄事迹。

李先念
韩余娟的母校改为了“宿豫区余娟实验小学”,意在纪念少年英雄韩余娟。
曾泉星、苪文元曾谱写了乐曲《韩余娟颂》来纪念这位少年英雄:“我问杨柳,我问松柏,我问蓝天,我问大海:舍己救人的韩余娟,英雄精神从哪里来?啊!哪里来?哪里来?精神来自党培育,党培育,一代楷模人敬爱!记心怀!……”
吴良是韩余娟家的邻居,也是她的长辈。韩余娟牺牲之后,吴良内心悲痛不已,曾经活泼可爱、善良懂事的小娟子就这样被上帝抱走了!“韩余娟是个好孩子……她的事迹给我这个长辈上了一课。”
韩余娟牺牲后,当地政府为她建造了一座烈士陵园,她是江苏省年龄最小的英雄烈士。陵园建好之后,吴良夫妇主动找到生产大队,要求要为小娟子守墓。吴良心想,小娟子为救人献出了生命,我也得为她做一点事情。

生产大队同意了。刚刚来到陵园时,吴良没有落脚住宿的地方,便与妻子张美兰一起在陵园的西北角搭建了一个简易的小棚子居住。棚子不如家里住得舒服,雨天漏雨,晴天炎热,冬天漏风,夏天闷晒。
但吴良与妻子张美兰毫无怨言,他们默默守护着小余娟的英灵,默默守护着陵园里的一草一木。除了每天默默打扫陵园,还不时清洗韩余娟的墓碑。
夫妻俩经常做好事,为过路人端上一杯水,为歇脚人抬来一张板凳,为迷路的人指明方向,为村民收纳晒在地上的小麦……每年清明节前后,夫妇俩还无偿为许多前来拜墓的人讲解韩余娟的事迹。
一晃,三十七年过去了!吴良在2019年妻子去世之后,仍坚持守护陵园,他说:“我要一辈子守着小娟子的墓。”

小结:
韩余娟是党的一朵小红花,而且是永不凋谢的小红花!
她在火红的队旗下昂首怒放,闪耀着璀璨无比的光华!
她的绚丽的光芒,将召唤千千万万的少先队员听党话,跟党走,争做党的小红花。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