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是上个文明留给我们的世界地图吗?

[复制链接]
cctvjc110 发表于 2023-8-23 17:47:21|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它描绘了一个有不同物种不同文化的各种地理知识!有没有可信度?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tainesun 发表于 2023-8-23 17:47:37|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分钟带你了解山海经
1、山海经是一本启迪智慧之书
提到《山海经》,不少朋友脑中都会浮现出,一幅由异兽、奇珍、秘闻勾勒出的瑰丽多姿的画卷。
从这幅画卷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上古时期的先民们,是如何在钻木取火的时代里,克服种种困难,最终带领人类族群开创美好未来的历史片段。
鲁迅先生就是个“山海”迷,他在《阿长与山海经》中,详细描写了自己是如何对这本古书产生兴趣的:
【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
……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山海经】
时至今日,《山海经》究竟是何人所作,具体已不可考,有人说是禹、伯益。
也有人说它不是一个人所著,而是上古时期的部落领袖们,一代代流传下来的知识汇编成了一本《山海经》。
从叙事的时间跨度来看,第二种说法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作为一本涉及了山系、水文、动物植物、矿藏、国家地理、经济、社会文化风俗等等领域的百科全书,《山海经》在古时候往往被当作启迪智慧之书使用。
2、我们如何入手读懂山海经
《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其中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该书记载的内容中,包括40个邦国,550座山,300条水道,100多位历史人物,400多个神怪异兽。
如此丰富、详实、系统化的知识,奠定了该书在国人心中至高的地位,古代的史学家也时常参考本书中出现的信息,记录历史典故。
比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后羿射日等等故事,便记载在《山海经》中。
不过,纵然《山海经》是一个隐藏的知识宝库,但里面晦涩的文言文,加之正文中提及的关于山川、植物、动物的名词称谓,和今天我们概念中的东西,都有很大差距。




【山海经】
这种情况下,我们要读懂山海经,是需要技巧的。
首先,我们需要一套比较规范、标准化的《山海经》,不喜欢纯古文的朋友,可以选择带注释的版本。
其次,《山海经》首先是一本地理著作,它是先民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总结而出的智慧之书,其目的是为了让后人更容易在上古时期那种野兽遍布,人类却还在使用石器的时代里生活下来。
所以,品读《山海经》的时候,我们可以在了解上古时期华夏大地周边地区地理位置的同时,还能很清楚地明白,在古人心中:什么东西有危险,什么东西很安全,从而达到趋利避害的效果。



【山海经】
例如《山海经·山经·南山经》开篇就点明:【南山经之首曰䧿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花,其名曰祝馀,食之不饥……丽 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瘕疾。】
一段话之内,就包括地理位置、水流走向、资源特产,有了这样的信息,上古先民们就知道某某地区,有吃的、有药材、有水资源,并且没有猛兽,是适合生活的好地方!
在此,不得不对古人的智慧表示佩服,竟能让我们在观看异兽的时候,还能学到很多有意思的小知识。
文/脑洞趣味历史
不知道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
cnsyk 发表于 2023-8-23 17:48:25|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海经,古人的生物学百科全书。
首先,古人对于生物学的认识是十分有限的,他们只是比较了解自己比较常见的,如马,鸡,猴,虎,鼠等等等等。
而你想想,如果你要跟别人描述一个他从来没见过的东西,你会怎么说?
比如说,你问一个人,你认不认识白百何啊?他说好像听过,但没什么印象,你说就是长得跟王珞丹似的那个。呐,这立马就明白了。
再直接点儿,比如说你跟别人说,你知不知道李咏(得罪了,抱歉)?他说,哎呀,好像听说过,但我不知道他长什么样啊。
这会儿你可能就要说了,就是多高多高,脸跟马脸那么长的那个。
那会儿说出来可能就是,“李咏,人身,八尺而马首”。
好嘛,这不成了马男波杰克了吗。
所以这么一说你就应该明白,那些异兽都是怎么来的了。
lin7 发表于 2023-8-23 17:49:07|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回答很长,可以选择感兴趣的浏览。后面与天文相结合的阐述比较新颖,读者应该很少甚至是第一次看到从天文学的角度来解释《山海经》的。
       《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古地理书。说起《山海经》,大家都知道这是一本风格独特的奇书、怪书。此书分《山经》5篇和《海经》13篇,虽仅有31000余字,但就其叙述的内容而言,从天文、地理、神话、宗教,到民族、动物、植物、矿产,天南海北,包罗万象,堪称我国古籍中蕴珍藏英之最,实为研究上古时代绝好的宝贵资料。除此之外,《山海经》还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对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
    (一)成书时代
         《山海经》全书18篇,31000余字,其中包括《五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汉书·艺文志》作13篇,未把《大荒经》4篇和《海内经》1篇计算在内。《山海经》全书内容以《五藏山经》5篇和《海外经》4篇作为一组,《海内经》4篇作为一组,《大荒经》4篇以及书末《海内经》1篇又作为一组。每组的组织结构,自具首尾,前后贯串,有纲有目。《五藏山经》的一组,依南、西、北、东、中的方位次序分篇,每篇又分若干节,前一节和后一节使用有关联的语句相承接,将篇节间的关系表现得非常清楚。
       该书按照地区而非时间把这些事物一一记录。所记事物大部分由南开始,然后向西,再向北,最后到达大陆(九州)中部。九州四围被东海、西海、南海、北海所包围。在中国古代,《山海经》一直被当做历史看待,是中国各代史家的必备参考书,然而该书成书年代久远,连司马迁写《史记》时也认为:“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负责开展大规模的国家古籍图书整理工作,刘歆在《上山海经表》中称,他是根据32篇的《山海经》版本校订出18篇的《山海经》的,并指出《山海经》出于唐虞(尧舜)时期,“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认为其作者是夏禹和伯益。这就说明,刘歆在整理《山海经》时,是以一本有32篇的《山海经》古本作蓝本的,据刘歆当时的口吻,认定这个古本是唐虞时期的产物,夏禹治理洪水踏遍华夏山川,伯益又跋山涉水进行实地考察,以此来推测编者是这两个人,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中国地方风物传说选(二)·大禹取;水经;》记载大禹在太湖地区治水时,在林屋洞里获得名为《水经》的书三卷,一卷为河道图,一卷为山脉图,一卷为弯曲难识之古文。如果这个记录准确,这显然是类似于《山海经》的《水经》古本。
(二)神秘的作者
       《山海经》涉猎之广,内容之奇杂,从古至今人们对其该归于何类多有分歧。《汉书·艺文志》将它列入形法家之首,《隋书·经籍志》之作则多将它归入地理书,但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却谓其为“小说之最古者尔”,鲁迅先生则将它视为“古之巫书”。因此,《山海经》问世之后,围绕其内容、成书时间的争论,以及有关作者是谁等问题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于是酿成学术界千年未解的悬案。
        按照刘向、刘歆父子和东汉王充的“正统”说法,《山海经》的作者是大禹和伯益,但人们在《山海经》中却找到了晚于其生活时代的史实,因此“禹、益作说”受到了质疑。此后,隋朝的颜之推虽坚持旧说,但面对难以掩盖的漏洞,他只好用“后人羼入,非本文也”来作掩饰。所以,《山海经》的作者便成了众多学者考证的对象,出现了种种假说,如“夷坚作说”“邹衍作说”;后人综合炎黄两族的传说而成说;南方楚人作说;巴蜀人作说;早期方士作说等等。当代学者袁珂认为,《山海经》实际上是无名氏的作品,而且不是同一时期同一人所作。以上各说虽有不同,但都肯定《山海经》的作者是中国人。
        不过,耐人寻味的是,有关《山海经》作者的争论并未到此为止,一些学者,特别是外国学者在对《山海经》的内容进行仔细的分析和研究后,将寻踪作者的视角向国外延伸,得出了令人吃惊的结论。他们说,《山海经》真正的作者很可能是外国人。这种说法就像《山海经》中光怪陆离的神话一样,让人大开眼界。法国汉学家马伯乐认为,《山海经》所述地理系受到公元前5世纪外来的印度和伊朗文化潮流的刺激和影响而成。其言下之意,暗示《山海经》的作者可能是印度人或伊朗人。而中国学者卫聚贤在其《古史研究》一书中,进一步明确《山海经》的作者为印度人隋巢子。
        1978年在台北出版的《屈原与九歌》一书的作者苏雪林在提及《山海经》时,又把作者的属地推向更西更远的巴比伦。他认为,《山海经》是关于阿拉伯半岛及两河流域的地理书,原为古巴比伦人所作,战国时由波斯人带到中国,其中有些关于中国地理的内容是后人混入的。他还认为,《山海经》可能也是邹衍的讲义,由其弟子笔录,但记录者不只一人。
        还有一些欧洲学者将《山海经》所记载的内容同古希腊神话进行了比较,认为书中有关长耳、奇股、三足等怪人形象与希腊神话里的怪物极其相似。另外,美国学者认为,《山海经》中有对美洲大陆的精确描写,如《海外东经》《大荒东经》中描述的“光华之谷”,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东山经》则生动而精确地描写了美国内华达州的黑色石、金块、旧金山湾的海豹、会装死的美洲负鼠等。有些研究者还按照《山海经》指示的路线考察了美洲大陆,发现两者之间有着极为吻合的地理现象。从这些欧美学者的考证看,其弦外之音似乎《山海经》又成了希腊人或美洲人之作。
        对《山海经》作者的争论,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今天此书在历史、地理、文学、动植物学等诸多领域内有着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学术地位。一些研究者在中国之外寻觅作者的做法,虽然看上去有些牵强,难免有哗众取宠之嫌,但也不乏真知灼见。究其原因,实因《山海经》所涵盖的令人惊叹的博大庞杂、无所不包的内容所致,致使研究者们产生了仁智互见的结论。因此,这一疑案的彻底破解尚需要时日。而现在看来,历史学家凌纯声的看法较符合实际,即《山海经》乃是以中国为中心,东及西太平洋,南至南海诸岛,西抵西南亚洲,北到西伯利亚的一本古亚洲地志,它记述了古亚洲的地理、博物、民族、宗教等方面诸多宝贵的资料,其作者已难于确认
    (三)体例与结构
        《山海经》,可能很多人读过,即便没读过,也肯定听说过。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山海经》,那就是“奇”。
       《山海经》确实是一本奇书,打开书页,扑面而来的净是怪物——浑身生羽的羽民国、口中吐火的厌火国、胸口洞穿的贯胸国、舌头倒着长的反舌国、长着三个脑袋的三首国、生着三个身子的三身国、只有一只手臂的一臂国、只长一条腿的奇股国、只生一只眼睛的一目国、纯男无女的丈夫国、纯女无男的女子国,更有形形色色、不伦不类的山中怪兽异鸟,诸如形状像羊、生着九只尾巴四只耳朵、眼睛长到了背上的猼訑兽;又如长着马身鸟翼、人面蛇尾的孰湖兽;再如长着人面虎身的食人怪兽马腹,林林总总,可谓集天下怪物之大成,也难怪自古人们就用异样的眼光看待这本书,并将其视为“古今语怪之祖”了。
         如果一味盯着《山海经》中那些三头六臂之类的怪物,自然就会觉得这本书杂乱无章、漫无头绪,仅仅是古人的游戏笔墨,没有什么学术价值,登不得大雅之堂。但是,如果把眼光转到这本书的记载体例和整体结构上,马上会对其刮目相看。其实,这本书凌乱怪诞的表象背后有着非常严密的结构。它的叙述非常有条理,体例极其严谨,整体结构非常完善,与其说它东拼西凑,不如说它是自成体系、别具机杼的精心结撰。
       《山海经》中的《山经》旨在以山峰为纲,分门别类、具体而微地记载山地的地理、水系、动植物、矿物,可以说是一本自然地理志,应当是战国时代一次规模巨大的地理资源调查的产物,但是我们今天已经很难搞清那些山究竟在什么地方,那些动物和植物究竟是什么了。《山海经》中的《海经》则有着完全不同的来历和内涵,对于“破译”《海经》至关重要的一点是,《海经》原本不是书,而是图画。也就是说,《海经》是“缘图以为文”,是对一幅传世古图的描述,先有图而后有书,我们看到的《海经》,是战国时期一位学者对一幅图画中内容的描述。《山海经》一书,观其内容,似乎满纸荒唐,审其形式,却又条理分明。可以说,在先秦典籍中,历来被视为小说家言的《山海经》,其实是最具条理和体系的一本书。《山海经》不能仅仅当成一本胡编乱造的小说志怪之书来看待,更不能轻易相信它是古代好事者一时心血来潮而胡乱拼凑之书。
    1.《山经》:一本自然地理志
《山经》由《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5篇组成,按方位分别叙述南、西、北、东、中五方的山川地理及其动物、植物和矿物资源,5篇的体例大同小异,皆按照山脉川流的走向,依次载列山峰。每描述一座山,都是首先记载这座山相对于上一座山的距离和方位以及此山的名称,然后概述此山植被和矿藏的基本情况,接着具体描述此山特有的某种鸟、兽、草、木,并对这种动物或植物的名称、形态、习性、功用尤其是药用等都详加记载,最后还要记述发源此山的河流以及河流的流向、河流中鱼鳖之类的水族动物、河床中的矿物资源等等。虽然具体到每一座山,记述情况有所不同,但纵观《山经》数百座山的记载,其体例确实大同小异,如出一辙。
        比如说,《南山经》中的第四座山是这样记述的:“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杻阳之山,其阳多赤金,其阴多白金。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孙。怪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宪翼之水,其中多玄龟,其状如龟而鸟首虺尾,其名曰旋龟,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聋,可以为底。”对杻阳之山的描述就极具条理颇为全面。“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杻阳之山”,标明这座山的方位,在上一座山猨翼之山东面370里;接着说“其阳多赤金,其阴多白金”,概述了此山的矿藏情况;然后详细描述了这座山上的一种动物鹿蜀,“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孙”,依次描述了这种动物的长相、叫声、名称,并说明这种动物的药用价值,“佩之宜子孙”的意思大概是说,把这种动物身体上的某一部分(可能是骨头或者皮)佩戴在身上,可以增进人的生育能力,此说颇有巫术的意味;记述了山,接着写水,“怪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宪翼之水”,说明怪水发源于杻阳之山,东流汇于宪翼之水,“怪水”和“宪翼之水”一样,都是河流的名称,并非意味着这条河流有什么神通或怪异;接着提到生活在这条河里的一种龟,先写龟的长相,“其中多玄龟,其状如龟而鸟首虺尾”,这种龟的名字叫“旋龟”,再写龟的叫声,“其音如判木”,是说旋龟的叫声像劈木头的声音,最后落笔于龟的功用,即其药用价值,“佩之不聋,可以为底”,大概是说把旋龟的骨头佩戴在身上可以治疗耳聋,还可以去除脚底的胼胝。窥一斑可以见全豹,《山经》记事极具条理性和系统性。
       《山经》的记事如此讲究章法和体例,足以表明作者的态度是严肃认真的,此书的内容也必定是实事求是的,而不是胡编乱造。那么,书中那些匪夷所思的怪物又是从何而来的呢?其实,这一点正可以由《山经》记事的方法得到解释,看上文中关于鹿蜀的描述就可以明白《山经》怪物的来历了。“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这一番写照,乍一看十分怪异,俨然是一个长相几分像马、几分像老虎、生着白脑袋红尾巴、叫起来好像人唱歌的异形怪兽。在《山经》的崇山峻岭中,此类怪异鸟兽随处可见,由于谁也没有真正见识过这类怪物,所以会觉得《山海经》是一部彻头彻尾瞎编乱造的怪书。但是,一般来说人们会如何向别人描述一种他从来未曾见过的陌生动物呢?唯一的办法就是与大家熟悉的动物相比较,告诉他说,这种没见过的野兽脑袋长得像什么、身子像什么、皮毛的花纹像什么、叫起来的声音像什么等等。比如说,一个人该如何向一个从来没见过猫的人描述猫的长相呢?他大概会说,猫的身体大小如兔子,皮毛长得像老虎,面孔有几分像人,叫起来像婴儿啼哭,再假设他见到的这只猫的尾巴是黑色的,用《山海经》的口气说,就成了“有兽焉,其状如兔而人面,其皮如虎而黑尾,其音如婴儿”,这一番形容,没见过猫的,还以为这世界上真有这样一种怪物呢!《山经》中的那些横行飞潜的怪兽、怪鸟、怪鱼、怪蛇,大部分都是这样造就的。世上本无怪,只是由于我们不了解古人用以描述动物的话语系统,用一种好奇的目光看待这些记载,少见多怪了。因此,在我们眼里,《山海经》中那些原本老老实实的记述,就成了怪物,而《山海经》也就成了一个妖怪出没的世界。
   2.《海经》:一幅天文图画
    《海经》与《山经》相比,更显荒唐怪诞。但是,《海经》的结构和《山经》一样,也极具条理。今本《山海经》中,《海经》包括3个部分,即《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其中,除了《海内经》4篇的记事比较凌乱、缺乏条理之外,书末《海内经》1篇、《海外经》4篇和《大荒经》4篇尽管内容怪诞,但记述的形式却有条不紊、头绪井然。《海外经》分为东、南、西、北4篇,分别按照特定的走向,头头是道、按部就班地记述了四方海外各国的奇人异类、怪鸟异兽,每一国一个条目,每个条目都记载了该国相对于相邻之国的方位、该人的形貌和行事,有时候还记载该国特有的风物等等。《大荒经》记事稍微复杂一些,而且在书本的流传过程中因为辗转抄写导致不少文字讹误和错误,但其记事还是有潜在体例的。《大荒经》也是分东、南、西、北4个方位,按照既定的方向依次记载四方大荒的山峰,以及散居于远荒群山中的蛮荒诸国,他们的姓氏、祖先、世系、形貌等等,每一山、每一国一个条目,每一条目下又按照特定的顺序叙述相关的内容,尽管内容怪异,记事却自有章法。《海经》源于对图画的叙述,但在今天的版本中看到的插图是后人根据《海经》的内容重新绘制的,与古图毫不相干,《海经》的古图早已散逸了。那么这幅失落的图画,究竟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呢?虽然看不到这个图了,但可以通过对文字的分析来重新揭示这幅图的真相。打开《海经》,看到的都是一些关于山川、外国、鸟兽等地理景观的记载,而且有方位、有里程,诸如此类的内容当然只能是来自地图,实际上,前人都认为《海经》所依据的那幅古图是地图,这一点几乎是毋庸置疑的。其实,这一看法,完全是想当然。仔细阅读后会发现,它讲的根本不是地理,而是天文,构成其整体叙述框架的不是空间,而是时间。《海经》背后的那幅失落的古图,不是地图,而是记载上古先民天文历法知识的岁序之图、时间之书,可以恰如其分地称之为“失落的天书”。说《海经》是天文,而不是地理,确实有些耸人听闻。但是证据不需远求,就在《海经》这本书中。
        《海外经》中每一篇的末尾,都提到一方之神,“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两龙”“北方禺强,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青蛇”。在《海外经》中,这被称为四方之神,但在其他古书中,它们原本是四时之神:句芒是春天之神、祝融是夏天之神、蓐收是秋天之神、玄冥(即禺强)是冬天之神,古代时令之书《月令》中就记载了这四时之神,四神的名号本来就是得义于四时的物候时令特征。“句芒”表示春天万物萌芽,“祝融”又作“朱明”,表示夏天阳光明亮,“蓐收”表示秋天万物成熟可以收获,“玄冥”表示冬天因光照不足而幽暗。《海外经》古图的四方分别描绘这四时之神,就足以表明,这幅图画的四方表示四时,东为春,南为夏,西为秋,北为冬,《海外经》古图的四方所呈现的不是空间结构,而是时间结构。
    3.《大荒经》记录天文历法
       《海经》中的《大荒经》也介绍了几十座山,乍一看更像是地理书,但它是一本关于天文历法的书。《大荒经》记载东方有七座日月所出之山,分别叫大言、合虚、明星、鞠陵于天、孽摇頵羝、猗天苏门、壑明俊疾;西方有七座日月所入之山,分别叫方山、丰沮玉门、龙山、日月山、鏊鏖钜、常阳之山、大荒之山。为什么偏偏是七座呢?季节的变化、时序的推移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所致,而这种运动在地球上的人看来,就好像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运动,寒来暑往。在北半球的人看来,太阳夏天最靠北,因此夏天热;太阳冬天最靠南,因此冬天冷。根据太阳每天早晨在东方升起时的方位,或者每天黄昏在西方降落时的方位,就可以判断当时的季节和月份,就可以了解时令和农时,这一点,对很多人来说都是常识。《大荒经》中东西方的这七对日月出入之山,就是古人用来判断季节和月份的,七对山形成了六段间隔,对应六个时段,也就是半年的六个月,每年的上半年,即从冬至到夏至,太阳从最南面的一座山向最北面的一座山移动,到了下半年,即从夏至到冬至,太阳又掉头从最北面的一座山向最南面的一座山移动,古人站在这东西两排连绵起伏的山峰之间,看到太阳在哪一座山附近升起或者降落,就大致知道是什么季节和月份了。
         对于天文观察来说,最重要的前提是要端正四方的方位基准,建立准确的方位坐标,《大荒经》古图中明确地标明了作为这样一个四方基准的四极之山,东极之山为鞠陵于天,西极之山为日月山,南极之山为去痓山,北极之山为天柜山,四极之山和七对日月出入之山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观象授时体系,可以说,《大荒经》古图就是一个坐落于群山之间的原始的天文坐标系。
        除了上述的基本结构和基本框架外,《海外经》和《大荒经》中很多被视为神话的内容其实都是上古天文历法知识的反映。比如说,羲和是中国神话中的太阳神,《楚辞》中说他每天早上驾着马车拉着太阳从东往西去,晚上又从西方回到东方。《山海经》中也提到羲和,说羲和“生十日”。除了太阳神羲和,《山海经》中还有月亮神常仪,常仪“生十二月”,这自然不是说羲和生育了十个太阳,常仪生育了十二个月亮,这里的“生”字只是创造、发明的意思,即羲和创立了根据太阳在一天中处于天空的方位划分一昼夜为十个时段的计时制度,常仪创立了根据月相的圆缺划分一年为十二个月的阴历记月制度。后来,前者就变成了羲和每天驾着太阳车从东方到西方的神话,而后者则变成了嫦娥奔月的神话,并因此衍生出了天有十日、后羿射日之类的“奇谈怪论”。
<hr/>《山海经》中天文历法的记载
      上古时候的星历学家“敬授民时”“示民时早晚”,主要是靠观测天象(即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来实现的。观天象,主要是观日象,即观测太阳东升西落的位置及其投影长短的变化规律;观月象,即观测月亮的阴晴圆缺和朔(既死魄)、望(既生魄)、晦、上弦、下弦、旁生魄、旁死魄等月相变化规律;观北斗,即观测北斗柄昼夜和四季指向的变化规律;观五星,即观测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各自运行周期;观二十八宿,即观测它们每一个星宿(特别是心宿和参宿)的运行规律。古人凭借这些天象观测,就能确定一天的十二个时辰,每月的合朔时刻,以及一年的四季、十二月和二十四节气等等。
       因此,太阳东升西落的东方和西方以及一天的清晨(平旦)、日中(卯时)和初昏(酉时),便成了上古人们观测太阳位置及其投影长短变化,以定时辰和季节的最佳选择。每天的初昏(酉时)、中夜(晚上十二点)和清晨(平旦)便成了古人观测北斗运转规律、五星运行周期和二十八宿运行规律以定时节的最佳时刻。这便是《山海经》中“是处东极隅以止日月,使无相间出没,司其短长”(《大荒东经》),“有人名曰石夷……处西北隅,以司日月之长短”“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大荒西经》),以及东方之神句芒司日出(《海外东经》),西方之神少昊蓐收“主司反影”,“西望日之所入,其气员,神红光(即蓐收)之所司也(《西山经》),
     《大荒东经》与《大荒西经》分别记有六个“日月所出”和“日月所入”之山的缘由。《大荒东经》和《大荒西经》分别标记的六座“日月所出”“日月所入”之山,是我国上古时代的人们根据太阳东升西落的不同位置来测定季节的最早办法,是表杆测影的最早固定记载。《大荒东经》所载的“日月所出”的六个山头中,第一个山头“东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所记当是立春、雨水时候的太阳东升位置;第二个山头“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合虚,日月所出”,所记当是惊蛰、春分时候的太阳东升位置;第三个山头“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明星,日月所出”,所记当是清明、谷雨时候的太阳东升位置;第四个山头“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鞠陵于天、东极、离瞀,日月所出”,所记当是立夏、小满时候的太阳东升位置;第五个山头“大荒之中,有山名日猗天苏门,日月所出”,所记当是芒种、夏至时候的太阳东升位置;第六个山头“大荒之中,有山名日壑明俊疾,日月所出”,所记当是小暑、大暑时候的太阳东升位置。
       而《大荒西经》所载的六个山头“西海之外,大荒之中,有方山者,上有青树,名曰柜格之松,日月所入也”“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丰沮玉门,日月所入”“大荒之中,有龙山,日月所入”“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山,天枢也……日月所入”“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鏖鏊钜,日月所入”“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常阳之山,日月所入”“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荒之山,日月所入”其所记分别是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时候的太阳西落位置。
      《山海经·海外南经》所载:“六合之间,四海之内……照之以日月,经之以星辰,纪之以四时,要之以太岁。神灵所生,其物异形,或天或寿,唯圣人能通其道。”概括了《山海经》时代在天文历法方面的全部成就。它告诉我们,在《山海经》成书以前,被尊为“圣人”的星历家们,就已“能通其道”,精确地掌握了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并会用它们的变化规律来调配年、月、日、时等时令节候,还懂得用木星(即岁星)的运行周期(即以“岁星”和“太岁”)来纪年。
      《山海经》所说的“星辰”,是指北斗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以及恒星中的二十八宿。《山海经》中虽未具体提到北斗和北斗柄指向的观测,但在《山经》之首的《南山经》“凡鹊山之首,自招摇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中,不仅提到了二十八宿东方苍龙七宿中的箕宿和尾宿,而且提到了北斗柄“招摇”,可见当时的古人对北斗并不陌生。从河南濮阳西水坡45号墓葬中,用两根人胫骨和蚌壳摆塑成的略呈三角形的斗魁的北斗图像来看,几千年前的古人,就已熟练地掌握了运用北斗柄的指向变化来定时间和节气的技术,而且从北斗星的斗魁“略呈三角形”,还可证实,当时人们对北斗星的观察已经积累了相当长的历史经验,到《山海经》成书之时,北斗及“三辰”授时体系早已成为妇幼皆知的常识。《山海经》成书前的古人,不仅懂得以“日月星辰之行次”来记“四时”(春夏秋冬),而且还早在距今六七千年前,就将四方、四象、四时、四方之风、四方之神及阴阳、五行、干支和九宫八卦、四正、四维、八节等等概念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严密而科学的天象授时体系。如东方甲乙木,其象苍龙,其时为春,其神句芒,其卦为震,四正为春分,四维为立春、立夏。南方丙丁火,其象朱雀,其时为夏,其神祝融,其卦为离,四正为夏至,四维为立夏、立秋。西方庚申金,其象白虎,其时为秋,其神少昊、蓐收其卦为兑,四正为秋分,四维为立秋、立冬。北方壬癸水,其象玄武,其时为冬,其神禺强,其卦为坎,四正为冬至,四维为立冬、立春。中宫戊巳土。
       我国属于北半球,中部腹地,特别是中原地区都处在北回归线的南北地带。我们都知道地球绕着太阳转,但我国先民认为,是太阳绕着地球,在地球的南北回归线之间作“之”字形运转。当太阳处在南回归线的上空时,这天是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日短星昴”),即为“冬至”。冬至以后,太阳即向北回归,当太阳移到地球的赤道上空时,这天昼夜平分(“日中星鸟”),即为“春分”。春分之后,太阳继续北移,当太阳移到北回归线的上空时,这天白天最长(“日永星火”),即为“夏至”。夏至之后,太阳即掉头向南移动。当太阳移到地球赤道上空时,这天又昼夜平分了(“宵中星虚”),即为“秋分”。秋分之后,太阳继续南移,当太阳回到南回归线的上空时,这天便是第二个(即下一年的)冬至了。因此,从我国人民(特别是中原地区人民)的视角来看,正东方向和正西方向就是北回归线的东西两极。从太阳的视角来说,当太阳出现在地球赤道线的上空,即夏历二月的“春分”或夏历八月的“秋分”,这时太阳的方位,日出则为“东南隅”,日落则为“西北隅”。春分和秋分昼夜平分,白天和夜晚的时间一样长。《汉乐府·陌上桑》中“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说的正是二月春分日出时的情景。《周髀算经》云:“冬至昼极短,日出辰而入申”“夏至昼极长,日出寅而入戌”(即冬至日出东南而没于西南;夏至日出东北而没于西北)。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大荒东经》中东方之神“析丹……处东极以出入风”所司的时节是谷雨;《大荒南经》中南方之神“处南极以出入风”所司的时节是大暑;《大荒西经》中西方之神“石夷……处西北隅,以司日月之长短”所司的时节是秋分;《大荒北经》中北方之神“处东北隅以止日月,使无相间出没,司其短长”所司的时节是夏至。
      《海外东经》载:“(禹)帝命竖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竖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又据郝懿行引刘昭注《郡国志》云:“《山海经》称禹使大章步自东极至于西垂。二亿三万三千三百七十一步。又使竖亥步南极北尽于北垂,二亿三万三千五百七十五步。”而《淮南子·地形训》亦曰:“禹乃使大章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二亿三万三千三百七十一步。使竖亥自北极至南极,二亿三万三千五百七十五步。”“东极至于西极”(或西垂),所指正是地球北回归线的东西两极。据此可知夏禹时代,曾组织人们(如竖亥和大章)对地球的北回归线和南北子午线的长度进行过实测。  
      《山海经》全面总结并运用了自炎黄、少昊、颛顼、帝喾以来“谓以天之七曜(即日月五星),二十八星(宿),周于穹圆之度,以丽十二位”(《隋书·天文志》),“建五行,起消息,正闰余”(《史记·历书》),“正四时”“分八节”“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尚书·尧典》)的完整而科学的“观象授时”体系,这种观象授时体系具有极强的实践性、科学性、系统性与精确性。
      在纪时方法上,《山海经》不仅采用了共工“步十日四时”,即以十日为一旬、三旬为一月的十天干纪日法和十二地支纪月法,还采用了春夏秋冬“四时”以及“八节”与二十四节气为一年、十二年为一周期的岁星和太岁纪年法等。有人认为,甲骨文“四方风刻辞的存在,正是商代有四时的最好证据”。并说四方“四名本身,便蕴涵着四时的概念”。其实,关于“四时”即春夏秋冬的概念,早在炎黄和少昊之世,就已十分明确,如“黄帝调历以前,有上元太初历等。皆以建寅为正,谓之孟春也”“黄帝得宝鼎神策是岁巳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纪,终而复始”“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分”指春分和秋分,“至”指夏至和冬至,“启”指立春和立夏,“闭”指立秋和立冬。夏禹和伯益所作的《五藏山经》也反复出现了春夏秋冬四季。如《南山经》云:“(南禺之山)有穴焉,水出辄入,夏乃出,冬则闭。”《西山经》云:“西北三百里曰申首之山,无草木,冬夏有雪。”《北山经》云:“教水出焉……是水冬干而夏流”。可见“四时的概念”到商代才“正式”出现的说法,恐怕是太晚了点。
       以子丑寅卯十二辰(支)为一周期的岁星和太岁纪年法,最先是依据木星(亦称岁星)行经一周天为十二年来计算的。岁星纪年法是将木星绕地球运行的一个周天均匀划分为星纪、玄枵、娵訾、降娄、大梁、实沉、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十二次(亦叫辰或官)以代替子丑寅卯等十二支,即十二辰。当木星(岁星)运行到“星纪”范围,这年就叫“岁在星纪”,运行到“玄枵”范围,这年就叫“岁在玄枵”。从历史典籍所载:“(颛顼)岁在鹑火而崩,葬东郡”(《史记·五帝本纪》索引),以及“(成汤)伐桀之岁……岁在大火,房五度”(《汉书·律历志》)和“武王伐纣,岁在鹑火”(《国语·周语》)等等来看,我国的岁星纪年法,至少从颛顼时代就已施行了。《海内经》云:“炎帝生炎居……戏器生祝融,祝融生共工,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大荒西经》曰:“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山,天枢也……日月所入。有神人面无臂……名曰嘘。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噎即噎鸣)
      《大荒西经》还说:“大荒之中有龙山,日月所入。有三泽水,又曰三淖,昆吾之所食也。”史书记载,祝融就是重黎和吴回,而昆吾是吴回之孙、陆终之子。如此则噎显系重黎及其后人所化,而昆吾“无右臂”(《大荒西经》:“有人名曰吴回,奇左,是无右臂”),是住西方龙山主司日月之所入者。而处大荒之中(西极)的“日月山”,司“日月所入”(即日月之行次)的“噎”,同样是一位“无臂”的神人,而且这位神人还是“世叙天地而别其分主者”的(重)黎“下地”时所生。由此可见,这个“生岁十有二”的噎鸣及“祝融降四神,奠三天”“步十日四时”是“格天化”(《楚帛书·乙编》),即将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一月分为上中下三旬和木星(即岁星)十二年行经一周天神话化。“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献者举也,邛者抑也),说的就是颛顼之时,重黎和吴回把“九黎乱德”时期,天文历术方面出现的混乱状况纠正过来,“使复旧常,无相侵渎”即所谓“绝地天通”。
      太岁纪年法,可以说是对“岁星纪年法”的改进。同是以子丑寅卯等十二辰为一周期,其“十二岁阴名”依次为困敦、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群、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当“太岁”在子,这年便叫困敦之年;太岁在丑,这年便叫赤奋若之年;“太岁”在寅,这年便叫摄提格之年等等。既然《海外南经》已经记载了“经之以星辰,纪之以四时,要之以太岁……圣人能通其道”的情况,那么,太岁纪年法同岁星纪年法一样,亦是几千年前的事了。
《山海经》所记载的通过观测“日月星辰之行次”的变化规律来调配和计量年、月、日、时的“敬授民时”法,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科学性。我国的天文历术,就是将这种长期客观实践上升为理论的科学产物。
pincai 发表于 2023-8-23 17:50:07|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概就是上古时期的人们到全国各地去出差,回来的时候就讲讲沿途的见闻当作段子。
某个书吏就专门负责收集和整理这些段子,集录成了《山海经》。
lifesinger 发表于 2023-8-23 17:50:34|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听过看过一些说法;说是山海经里面的一些关于地理奇兽什么的描述与当时的海外诸如北美,南美,西亚,日本列岛,朝鲜半岛,东南亚什么的很相似,不知道是真是假!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