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李白是什么样的,《长安三万里》能拍好李白吗?

[复制链接]
之海 发表于 2023-8-23 05:57:05|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历史上真实的李白是什么样的,《长安三万里》能拍好李白吗?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yw2008 发表于 2023-8-23 05:57:43|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近期,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火出了圈,成为很多家庭共同观影的首选。

这部电影有很多可以阐释的侧面:高适和李白的友情、李白曲折的人生经历等等。其实,故事还涉及了一个“冷知识”:在李白的一生中,曾经有过被流放的经历,原因竟然是“从逆”!
难以想象,中国诗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竟然曾经是个“阴谋颠覆”盛唐繁华的“反贼”——其实,这是由安史之乱衍生出的一段历史公案,既有亲情、友情,也有理想与权谋掺杂其中,只是,这段有点“不光彩”的经历,被李白其他的光辉掩盖了……



《长安三万里》二维水墨图



意气风发,随军东征

仕途重开新幕

~在哪里买电影票最方便、最便宜?哪些实付9.9电影票怎么买?哪个平台可以买?
冬,唐王朝南方,仍然刺骨的寒冷。但江边船上,却站着一位衣袂飘然的文士。他是这支东征大军中的幕僚,也是名满天下的大诗人。作为一名亲眼见证过盛唐繁华的诗人,他无疑是喜欢波澜壮阔的。就像他写过的那些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当他见到旌旗蔽日的军队,他的心情一定是万马奔腾、壮怀激烈的。

对,这位诗人就是大唐诗坛最耀眼的那颗星:李白。

李白为了记下眼前一幕,出口吟道:“永王正月东出师,天子遥分龙虎旗。楼船一举风波静,江汉翻为雁鹜池。”可见,此番东进是为平定风波,镇压反贼从而重振盛唐威风。如能成功,安邦定国,将是不世之功。

虽然李白以诗名动当时,也闻于后世,但其仕途一直不顺,很难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虽然曾经负气写下过“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句子,但当这次随军建功立业的机会摆在眼前,李白内心沉寂已久的激动瞬间复苏,这样强烈的情绪当然要通过他最擅长的诗歌表现出来。

根据《旧唐书·文苑列传·李白传》记载,安史之乱之后,唐玄宗被迫西狩,向蜀中进发。途中为平定叛乱,任命其第十六子永王李璘为江淮兵马都督、扬州节度大使,李白则在宣州(今安徽宣城)拜见永王。李璘当然知道这位名满天下的下凡诗仙——早在李白初到长安之时,当时的文坛领袖贺知章已经称其为“谪仙人”了。

唐朝官民大多都知道李白更有一颗出仕报国之心,如果能征辟李白,不但可以与名满天下的大诗人时常有所探讨,更能增加自己这支军队的威望,永王当然乐意顺水推舟、成人之美,故而命李白做了自己的从事。

“从事”一职,甚至都不在唐朝正式官制之中,大抵相当于某掌权者的私人秘书,或者类似后世拿着工资而没有朝廷编制的师爷。这一任命也体现出了李璘的用意:以李白的名望为自己增加号召力,若是将来建功,也能顺便帮李白实现他的“大鹏之志”。

子夺父权,兄弟反目

身份突然转换

故事发展到这里,甚至能看出父子勠力同心,君臣之间和睦共事的味道。但历史的玄奥或者说无奈之处往往在于,它会随着某个上位者的意志改变其在后世的面貌:

唐玄宗李隆基因为与杨玉环的缠绵悱恻而为后人熟知,这段婉转动人、牵扯了家国、亲情、理想以及权谋的爱情故事更因为白居易一首《长恨歌》而恒久不衰。这段故事的关键转折点马嵬驿之变,也成了李白仕途的拐点。

事件发生于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十四,在此之前,唐玄宗已经授予李璘管辖一方兵马的大权。马嵬驿兵变之后,唐玄宗对人世间所有的热情大抵随着杨玉环的殒命而消散,故而对一个月之后,太子李亨擅自即位不予反驳和追究,甚至在八月十八颁布《明皇令肃宗即位诏》予以追认,并在其中约定,为平叛乱,玄宗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作出相应部署,并报肃宗备案。

可见,这次安史之乱其实对太子李亨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他知道如果想借此次叛乱顺势荣登大宝,最便捷的方法就是作为平叛的首脑留在前方指挥战斗。因此李亨并未随父西行,而是留在北方领导平叛。如前所言,玄宗此时对国事甚至人间已无太多感受,便将辅佐李亨的重任交给了李亨的异母弟弟李璘,并加封李璘为江淮兵马都督、扬州节度大使(较前职管辖职权扩大,统带兵马更多)。

后世有学者认为李隆基此举有对抗李亨之意,但从李隆基的逻辑分析,事实并非如此。首先,玄宗李隆基当时正在蜀中,此地物产丰富、易守难攻,若在此处建立军队,加上他天下正主的号召力,以及诛杀杨氏一族的魄力,不愁恢复自己的统治地位。


玄宗并没有这样做,反而在遥远的南方,对李亨毫无威胁的地方命李璘建立军队,招募人才;第二,叛乱平定之后,玄宗返回京城时,身边仅有卫队六百余名,可见其绝无对抗之心。再结合马嵬驿的经历,更合乎逻辑的解释是,玄宗已对皇位、统治、权势毫无追求,只愿在回想中了此残生。

但玄宗此举,不无制衡之意,他实际上是在提醒李亨,若不能平定叛乱,自己还有后手。自古帝王之家最是无情,李亨岂能给自己留有后患?在李璘编练水军、出海北上、登陆幽州并收复失地之后,肃宗李亨畏惧弟弟“功高震主”,更怕父亲反悔、弟弟坐大,便完全背离《即位诏》,利用古代通信不畅的借口,宣布李璘所部为叛军,并大改历史,在自己的本纪和李璘的传记中分别留下这样的记载:

《旧唐书·肃宗本纪》载:“江陵大都督府永王璘擅领舟师下广陵。”一个“擅”字,不但昭示了对于其父的不敬之心,更抹杀了同胞兄弟锤炼水师、勇闯大海之后收复失地、安邦定国的贡献。

做戏当然要做全套,与《本纪》对应的《旧唐书·永王璘传》中这样记载:“擅领舟师东下,甲仗五千人趋广陵”。


上述两端记载中,李亨故意删除了永王璘被唐玄宗授予江淮兵马都督、扬州节度大使的文字记载,篡改就职而为擅越,完全歪曲和掩盖了事实真相。

而李白,也从运筹帷幄的幕僚,成为阴谋叛乱的帮凶。当然,在历史滔滔的洪流之中,李白只不过是这场帝王家政权之战的配角,或者说得再难听点,根本没人考虑过他的遭遇和感受,他只不过成为这段黑暗历史上,一个闪着光的逗点,一个让人扼腕的陪衬。

夜郎之西,愁心明月

安慰终成谶言

随着叛乱平定,玄、肃二皇先后返回京城,李白却以叛贼的身份被押解回长安并且入狱。

作为文化界的名人,李白大抵不会被杀,在多番求助之后,他终于在宋若思、郭子仪等朋友的搭救之下保住了一条命,但也被判流放夜郎(今贵州)。

巧合的是,早在七八年之前,李白的好友王昌龄因事而被贬谪流放的目的地龙标,就在夜郎之西。李白当时满腔愁苦,还为好友写下了一首送别之诗:“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但讽刺的是,李白当时绝不会想到,自己会因为短暂地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抱负,因为有功而被判流放此地。

在李白流放途中,倒是迎来了赦免之令,兴致勃勃地返回长安,并写下“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句子。
可惜的是,此时的李白已经年迈,就算返回长安,终究还是没有等到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他的死法,也成了一桩悬案。

从后人的角度来看,李白的一生很光辉,有太多值得被书写和记载的地方,以至于他这段曲折的经历,今日已经鲜为人知。

对,在普通人的眼里,似乎李白才是唐代历史的主角。可最遗憾的是,在李白的时代,他终究不过是当权者的棋子。有人会说,时代的一粒尘埃落在一个人头上时,就是一座大山,但最让人叹息的是,李白自己和他建功立业的理想,就是一粒时代的尘埃。

延伸阅读




《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 李长之 著

电影票哪里买最便宜,实付9.9电影票怎么买?哪个平台可以买?~用这个就对了————————————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 竞萌流程编辑:u019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janbo 发表于 2023-8-23 05:58:28|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电影很巧妙,用正统社会认可的高适的视角讲李白的故事。故事当然是高适口中讲出来的,对象是欲取而代之来监军的程公公,程公公这个时候来是要做什么,为什么突然关心李白了,拿李白说事想要做什么,吐蕃已经兵临城下了,高力士的弟子程公公居然关心李白,不关心吐蕃大军进攻,不合理,又非常合理。高适不禁沉思,往事历历在目。随永王李璘谋逆后入狱的傻白甜李白曾经高调地写信请高适营救,本身就给高适出了一个大难题,救则说明高适对新皇李亨不够忠诚,不救则背负不够朋友的骂名,救与不救,高适都难逃恶名。程公公旧事重提,难免不是一个新套。高适清楚自己已经是帝国仅存两个军头了,步履维艰,如履薄冰。皇帝命令下,出击还是退却,贸然出击必死,退却更是抗旨,如哥舒翰一般左右为难,不能自主。即便胸有成竹,不到关键时刻,那得表演啊。苦情戏不仅表演给俘虏和部下看,重要的是给程公公看。话必须讲,但是话不能直说,得用“相扑”的真真假假、虚虚实实骗过对方,让程公公自己悟出来。
在高适眼里,李白是表、理想,高适是里、现实。表里合一,表里还要不一。高适用体制内的程公公的视角来看自己和李白的关系,来看自己和李白的人生追求、颠簸际遇,不断给程公公心理暗示。真相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程公公怎么想,程公公怎么给皇帝讲。在国家和宏观叙事的大视角下叙述两人人生理想、挣扎、幻灭、转折、友情、决裂。虽然人生际遇不同,但是建立功名理想是相同的,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来叙事高适也会。天宝三年(公元744年),高适科场失利后又回到梁宋流浪,恰遇李白和杜甫,三人结伴在宋梁一带游历,搭弓射箭,开怀畅饮,吟诗作赋,畅叙友情,既自负其才,又相互欣赏。也就在这游历中,高适受到李白杜甫的启发,决定再换一次活法,再次从军。只是谁也没有预料到,这成了他开挂人生的开始。友情是真的,启发成就也是真的,一辈子的友情,但是忠于皇帝忠于国家是政治正确,是高于友情的。不讲友情的人是不值得尊重的,讲友情更讲政治正确的才是值得信赖的。
话讲给程公公听的,程公公是皇帝李亨的耳目,有些政治敏感的,政治不正确的,高适不能说,就过滤掉。要突出当今圣上的英明。所以,哥舒翰没有投降。因为,高适是哥舒翰军事遗产的继承者。这叫不能忘本。不忘本就是不忘记是玄宗给的机会才能站队肃宗李亨。所以,李白被俘之后,让高适的童子来教训他,就是要突出李白政治上的幼稚。因为高适站队肃宗后获得了任用,和永王是政治上的敌人。要划清界限,不站队、站队不坚定才是错误。
程公公其人志大才疏,既要说欣赏李白才好继续谈话,也需要鄙视李白寻求心理安慰。李白是个诗歌天才,他本身是浪漫的,才华横溢,绚丽浪漫,天马行空,旁若无人,宛如嫡仙人一般,为中华文化构筑了一个诗词的绚丽画卷,这样的人是天才。不能用现实的标准来衡量,人才是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作为官员需要爱惜、包容、欣赏。这种人能有什么坏心,只是是一个沉湎诗歌的天才傻白甜罢了。李白只是我们这种人的理想境界,我们只敢想,没做而已。李白不能用升官,爵位,利益来评判,李白是盛唐的精神图腾。但是从人性上讲,李白这种是被人嫉妒,才思泉涌而又挥金如土,高适一个官三代,既无高才又无大气。庄重赴约,缺没有被庄重对待。对现实的认知、走捷径的做法都远远不如李白。程公公更是像高力士一样既欣赏李白又痛恨李白。“天下间的捷径,岂是为寒门而开?”程公公这句话真实而又扎心。所以,在高适的讲述中李白必须是一个追求功名的俗人,一样为功名钻营,一样为失意消沉。为了功名,一样去干谒、吹捧、走终南捷径。甚至去入赘、入幕,不为谋逆,只逐功名罢了。与程公公和高适并无二致。像极了我们这些没有家庭背景的北漂,失意的时候一样借酒消愁、玩物丧志、寻仙问道。既像酒蒙子又像软饭王。
有才的人一般天赋异禀、持才傲物、大起大落,高适要告诉程公公自己是踏实、坚持、不放弃梦想,但是这些不是得到肃宗赏识的原因。高适在人生关键时期的抉择说明他眼光高远,政治上成熟,为了自己的仕途和长远利益,不计较眼前的利益,当断则断,不拖泥带水。大作家柳青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走对了峰回路转,前途无量;走错了,则步步惊心,万丈深渊。每个人都有人生的关键时期,如何走,全靠自己去悟。李白选择永王,是为功名,但是从高适角度看是站错队跟错人。哥舒翰镇守潼关,贸然出击,潼关失守,唐玄宗出逃四川,哥舒翰被俘,高适四散逃命,人生似乎再一次走到了死胡同。然而,在这个时候,异乎寻常冷静的高适又做出了一次很重要的选择,他星夜兼程、快马加鞭疾驰赶上玄宗皇帝,向玄宗皇帝直陈潼关失守的真正原因,指出了玄宗皇帝的错误决策。玄宗皇帝深受感动,当即提拔高适为侍御史,后又升为谏议大夫,一下子就成了正五品的高官。这一步高适走对了。李白走错了。
高适既虚讲正统视角的李白,也实讲了李白的游侠一面。有钱的时候救人危厄,一年散尽三十万金,没钱的时候背着人尸骨回去安葬。李白救郭子仪的事情移花接木成高适,郭子仪救李白的事情曲解
joep 发表于 2023-8-23 05:58:33|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人看了《长安三万里》后很生气:“片中李白就像个酒蒙子,为了博得功名而趋炎附势,为了求官四处找终南捷径,给人一种小丑的感觉。”
“片中的李白,实在没有谪仙人半点气质,
谗言媚骨,卑躬屈膝。”“电影里的李白太不靠谱了,拍马屁、攀权贵、做赘婿、当反贼,一点诗仙的气质都没有。”“电影把李白拍成了一个官迷,为了当官,他各种拍马屁各种卑躬屈膝,还不惜委屈自己当上门女婿,完全颠覆了我对李白的认知。”
…………
如果你看过《旧唐书·李白传》,读过《新唐书·李白传》,了解过《李太白文集》,就知道李白:他狂放不羁是真,溜须拍马也是真;他藐视权贵是真,攀权附势也是真;他潇洒飘逸是真,卑躬屈膝也是真;他仗剑江湖是真,痴迷做官也是真;他仙风道骨是真,庸俗世俗也是真。真实的李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复杂到兼有诗人、游侠、隐士、道人、策士、酒徒等多重气质,复杂到可以破坏大众的想象。
但李白之所以会成为李白,也正是因为这份“复杂”。
为了能做官,李白做了很多窝囊事。他娶了前宰相许圉师的孙女,做了人家的上门女婿。他四处攀权附贵,写了不少溜须拍马的文章,希望别人可以举荐自己,其中最著名的一篇就是《与韩荆州书》,上来就说:“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把马屁拍成千古绝唱。他不仅拍大官的马屁,还拍唐玄宗的马屁,玄宗有一次外出狞猎,李白写了一篇《大猎赋》,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赏识。
在十余年时间里,李白做尽窝囊事,但依然未能谋得一官半职,40岁的他,极度灰心失望,于是离开了长安。
在这段游宦期间,郁郁不得志的他,写了很多首诗抒发郁闷心情,最著名的一首就是《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李白离开长安之后的那一两年里,在玉真公主、贺知章等人多次举荐下,唐玄宗细细读了李白的诗文,一读就惊为天人,于是破格提拔李白为“翰林供奉”。
李白接到通知后,高兴得不得了,当即挥毫泼墨,写下名诗《南陵别儿童入京》:“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翰林”是什么官职?李白的“翰林供奉”,说白了就是为皇帝的游居宴乐服务。在当翰林供奉期间,李白为讨皇帝欢心,也写下了多首名诗。但这个翰林供奉,李白越当心越烦。
他的理想,是学范蠡张良匡扶天下,完成“安社稷济苍生”功业,然后飘然归隐。可这个唐玄宗,并不想向李白请教什么治国平天下的策略,只是在歌舞游乐之时,让他写些助兴的诗文。
李白对这种御用文人的生活日渐厌倦,开始纵酒以自昏秽。纵酒之后,让杨国忠研磨,让高力士脱靴,天子呼之不入朝,终于引起玄宗厌恶,
李白也很懂事,上疏请求还山,玄宗同意了李白的申请,李白就这样离开了长安,开启了“老年游仙”之旅:游历山川,遍访老友,寻仙求道。
天宝十四年(755年),大唐发生了著名的安史之乱。安禄山突然起兵反唐,很快就攻陷了潼关,诸多王公贵族被俘。玄宗仓皇之中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在平定叛乱中,宣布登基,成了唐肃宗。
唐玄宗被迫退位,永王李璘先后修书三封,请李白出山入幕。56岁的李白,没有完成中年游宦梦想的李白,就这样被李璘三封修书打动了,他离开庐山入幕李璘,准备匡扶天下,建不世之功。哪知道李璘就是个孬货,三两下就被李亨打垮了。
李璘完了,作为幕僚,李白自然逃不过叛逆罪,被判流放夜郎(贵州西北部)。但他还算幸运,刚刚走到巫山,就赶上了肃宗立太子并因为旱灾而大赦天下,于是他的流放到此结束。
李白高兴得不得了,当即挥毫泼墨,写下了名篇《早发白帝城》。流放归来,没有完成中年游宦梦想的李白,还是心不甘,始终想着“匡扶天下”。
上元二年(761年),年过花甲的李白,听说太尉李光弼要率军出征剿灭叛军,他再次请缨投身军幕。然而他半途重病,不得不终止计划,投奔于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公元762年,李白之病越来越重,终于在当涂病逝。在病逝之前,他将自己的诗文稿交给李阳冰,流泪感慨说:“昔日著述,十丧其九,今所存者,皆得之他人焉。”
李阳冰不负所托,整理遗留之诗文稿,
编撰成了《草堂集》,后世流传李白之诗文,大都出自于此。
我为什么要讲这么多关于李白的事呢?
其实就是想表达一句话:
所有美好伟大的东西,
都是罕见而又复杂的,
而唯有复杂,
才能成就真正的伟大。
真实的人都不完美,
但不完美也很美啊。
一个人一件事物,
正是因为他不完美,
所以才完美。
workldf 发表于 2023-8-23 05:59:10|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丘处机在牛家村,对郭杨两人说:“我平生所学,稍足自慰的只有三件。第一是医道,药石所知不少。第二件是作得几句歪诗,第三才是这几手不成章法的武艺。”郭杨两人闻言大惊,说“道长您真是讲得一口好凡尔赛!”
这场景如果换做李白来说,应该是这样的 –“我平生所学,稍足自慰的只有三件。第一件是辅佐君王安邦治国之术,第二件是排名天下第二的剑法,第三件才是这几句不成律法的歪诗。”
李白不是凡尔赛,他是认真的,一生追求都是“为帝王师”。在《与韩荆州书》中,他说道“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唐朝做官只有三个途径,一是凭门荫而出仕,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孩子们长大啦,给安排个工作吧”。王维(太原王氏)、韦应物(杜陵韦氏)、卢照邻(范阳卢氏)就是此类。李白身世颇为暧昧,他自称是凉武昭王李暠之后,但在正式文书中绝口不提,几次面圣玄宗也未说过。野史传言,李白是海陵王元吉的后代,这倒可以说明为什么他们家远走碎叶,后来回归,也只敢远道蜀地青莲乡定居。总而言之,李白没有家世豪门可以凭借。第二个途径是科举,贺知章、刘禹锡、白居易就是这样学而优则仕。但唐朝的高考制度对于学籍要求很高,居住地官府要给予详尽调查并提供证明材料。李白一生,从来没有尝试过科考,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了他的家庭出身似乎有不太能解释的地方。第三个途径就是权贵的推荐。李白少年成名,权贵的青睐和推荐似乎并非难事,李白也是对此寄予很大希望(在《长安三万里》一片中有所描述)。我年青时读《与韩荆州书》看到“生不当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觉得李白为人有些谄媚啊,其内心的渴望也可以一窥。韩朝宗韩荆州此人,历史上声名平平,但是身居高位,也有他评判人事的标准和老到的眼光。他最终并没有推荐李白,他欣赏的是孟浩然,这个且不展开。李白后来在面圣的时候,为杨玉环(当是尚不是贵妃)量体裁衣定制了“云想衣裳花想容”一诗,全诗一共有12句,而我们后来熟知的只有“春风拂槛露华浓”4句。我觉得,那是因为另外8句实在过于谄媚了。李白身上兼有谄媚和孤傲两种极端的性格,给他一线希望,就会有点轻狂“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求而所得,则过于自傲“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有所挫折,又会灰心丧气“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仕途不顺利,就会出世,出世太寂寞了,又会入世,入世再受打击,则再出世。凭借贺知章和玉真公主的引荐,李白入了翰林,但是后来的经历表明,韩朝宗还是没有看错,在政治上李白缺乏判断力,既不成熟也不会学习。仕途并不合适他。
唐朝崇武,文人大部分会武。初唐四杰中,杨素是行军主簿,他说“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义乌人骆宾王放弃了小商品生意,常年边塞从军,他说“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如愿死于反武则天的战争中。书法家颜真卿,创建了敌后根据地,坚持了8年抗战,每天面对的都是一刀一枪的真实战斗,实在想象不出在那样危险的环境中他的书法是怎么练成的。“野渡无人舟自横”的韦应物韦苏州是大内侍卫出身;“忽如一夜春风来”的岑参跟随的是大将军封常清,在他的诗中“将军角弓不得控”是说封常清,而“都护铁衣冷难着”则是威名赫赫的高仙芝;“天下谁人不识君”的高适更是官至剑南节度使,指挥数万人的战役,平定永王,解围睢阳。而李白,他自称当代剑术第二,仅次于左金吾大将军裴旻。他称自己“十五习剑术,遍干诸侯”,从小混不吝“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李白随身携带管制刀具,一言不合就动手,《李翰林集注》中说他,“少任侠,手刃数人”。这一点《长安三万里》中倒是表现得浓墨重彩,毕竟拍电影,视觉感官很重要。所以,会几句诗算什么,“谁在书阁下,皓首太玄经”?他晚年错随永王起军,可能也是为了追随他心中的刀剑梦吧?
李白自己最为轻描淡写的诗,则是他对中华民族最大的贡献,这一点远超帝王将相。历史上辉煌的古文明都已中断,例如古埃及、古希腊、古巴比伦和罗马,现在在那些土地上的人与数千年前的文明几无关系。而中华文明从未间断,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拥有像屈原、毛苌、李白这样的人。满清的时候,皇亲贵族们从小要学习满、汉两种文字,小孩子们在读过了诗经、楚辞之后,怎么可能还会去学习满文。当你在看见了星辰大海之后,怎么还会甘心坐井观天?从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开始,满清的统治阶层内心已经是中华民族了。在这个神州大地上,经过历史的风风雨雨,从基因和DNA的角度说,我们和几千年的人肯定不是完全的同一群人,但是文明和文化的传承,则是一模一样的。正如现在的台湾人,无论他们是否倾向台独,都没有办法放弃“西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样的句子;也有很多华人已经入籍在纽约、悉尼和伦敦,同样,他们也不会忘记“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从西安到纽约、伦敦和悉尼,大约是一万多公里,三万里。《长安三万里》这个片名,也许既是此意?
aiway1011 发表于 2023-8-23 05:59:19|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上真实的李白有血有肉,他年少挥金如土,中年穷困潦倒,一生攀富权贵,晚年流离失所,李白的父亲李客是一位商人,所以李白的原生家庭并不缺钱,这是李白年少能挥金如土的原因,但在唐朝商家子弟是不允许参加科考的,这为李白一生的悲惨命运都埋下了种子,李白年少时在大明寺学习到了20岁,李白有了建功立业的想法,但迫于自己的身份只能走甘业的路子,所谓甘业,说白了就是找大佬举荐,所以李白挥金如土,除了本身性格豪爽之外,主要原因在于他要上下打点关系,而这需要大量的钱。






这个时候,丞相苏挺被贬到益州做官,李白专程前往益州拜见苏挺,希望苏挺能够帮忙举荐,但苏挺并不看好李白,而是劝他好好读书,李白不甘心随后游历峨眉,并来到了渝州,拜见了渝州太守李邕,然而,李邕觉得眼前这个年轻人不拘礼数,高谈阔问的样子,实在是不讨人喜欢,同样拒绝了李白,找不到出路的李白只能回去继续读书。






24岁在蜀地寻不到出路的李白,按捺不住内心的焦虑,决定出蜀,李白先后在江浙一带游历每到一地,李白都广交朋友,拜见权贵,打点关系,挥金如土,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李白就把身上的“30余万金”挥霍一空,以至于好友吴指南去使都无钱厚葬,然而,李白的拜见都被这些权贵以各种理由拒绝,失落的李白只能寄情于山水,发泄心中的郁闷之情。了解了这个背景再去读李白的诗,或许会读出另一种味道。






26岁的李白仍然一事无成,而且还没钱了,27岁是李白生命中重要的一年,认识了好友,元丹休英娶了前宰相徐与氏的孙女,在许家,此时以家到中落,但比李白还是要强很多,李白又有了经济来源,过了两年安稳日子,29岁的李白满怀希望的写下《上安州裴长史书》,再次希望实现自己的报国梦想,在文章中,李白写尽了自己的抱负,甚至对裴宽极尽吹捧之能,说裴宽是当代的周公,但裴宽还是拒绝了李白。






30岁,李白听说玄宗的胞妹玉真公主在终南山,李白立即前往,并写下了《玉真仙人词》,希望能够重燃希望,但因为暴雨,最终没能见到玉真公主,与他20岁第一次自荐已过去了十年,十年的打击,让李白开始自甘落寞肆意放纵,随后,李白因为打架被捕入狱,幸好被好友捞出,这之后,李白开始有所收敛,开始了新一轮的游山玩水,32岁李白回到安陆,此时,徐雨诗去世,李白夫妻的生活也陷入了困境。






40岁,李白仍然不断的找机会举荐自己,但每次都铩羽而归,也是在这一年,李白的发妻去世,42岁,李白的机会终于来了,经好友元丹丘举荐,唐玄宗决定征召李白,李白很激动,22年了,终于可以建功立业实现理想了,他相信自己是大器晚成,他当即告别家人前往长安,并且写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言壮语。43岁今贺之章引荐李白进入翰林院,担任翰林供奉。






李白觉得自己一实现报复只有一步之遥了,但很遗憾,李白很快发现这个翰林供奉就是个陪皇帝玩乐的职位,并没有参与早朝的资格,李白内心的失落感可想而知,很快,李白就开始了自我放逐喝酒,买醉高力士题靴就发生在这一时期,44岁,因为得罪的权贵太多,李白被资金放缓,李白再次有了钱,千金散尽还负来,于是又开始了游历生涯。






51岁,李白遇到了前丞相宗楚客的孙女,但此时宗家以门庭冷落,两人惺惺相惜结为灵魂夫妻,所以年迈,但李白心中还有梦,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前往北方投到了永王的麾下,继续寻找自己的报国梦,不久永王兵败北杀李白身陷囹武后被流放忘迹一生,李白最后能够依靠的却只有妻子宗室,团聚后,李白把宗室送到庐山,自己在当涂休养,不久后,李白因病去世,所以李白并没有花不完的钱去游山玩水,相反,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过得穷困潦倒,年轻靠父母,中年靠妻子,暮年靠皇上的赏赐。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