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长江文艺论坛,一场长江流域文澜艺海的盛宴

[复制链接]
sun333 发表于 2024-9-23 14:14:23|来自:重庆渝中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极目新闻记者 张艳
通讯员 王旭 王琴 钟骏锋
“于新时代浪潮之巅,长江文化脉动不息,文艺之光熠熠生辉,传承与创新交织,共铸文明辉煌新纪元。”9月1日,随着湖北省文联副主席、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李遇春为第二届长江文艺论坛作总结并致闭幕词,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指导,湖北省文联、华中科技大学主办,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武汉音乐学院等承办的第二届长江文艺论坛,历时两日在武汉闭幕。

湖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刘海军在开幕式上致辞
两天里,百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文艺大家、学者专家,联手打造了一场长江流域文艺理论评论的盛宴,一次长江流域文化交融协作的典范。
极目新闻记者在论坛现场与采访中发现,“长江”成为高频热词,长江与黄河“江河文化”相互致敬。
长江成了本次论坛高频热词:“你好,长江”
传承弘扬长江文脉,湖北地位重要、使命光荣、优势明显。新时代以来,湖北深入开展写长江、画长江、唱长江、摄长江等系列文艺创作活动,推出了一批“长江主题”原创作品。
本届长江论坛设置主会场主旨发言环节,聚焦“长江文艺的传承发展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这一核心议题。

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李幼平在发言中
《长江文化的承载形式与国民实践》《郢都文脉: 论屈宋张居正曹禺王元化的文学贡献》《长江文化与四十年代中国话剧》《长江文化带城市IP创意写作与“两创”开发》《黄鹤楼·江汉关·武汉》《长江流域楚文化的伦理精神与湖北现代文学传承》《现代文学与作为风景的长江》《从远古走向未来——简论长江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关系及其当代价值》《长江流域非遗“活起来”的问题及路径分析》《人工智能背景下的长江文化艺术研究》《新时代长江主题美术作品的继承与创新》《建好用好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长江流域民族民间舞台艺术共享文化基因与“文化长江”超级IP构建研究》……极目新闻记者在聆听现场演讲和翻阅论坛文集时发现,“长江”二字俨然成了高频热词,从长江文化品牌的培育和打造,到长江流域文艺作品的经典化研究,再到人工智能背景下的长江文化艺术研究与传播,各路学者坐而论道,共同擦亮长江品牌,将一幅波澜壮阔的长江文艺宏伟长卷徐徐展开。
江河文明深度交融与互鉴:“你好,长江!”“你好,黄河”
本次长江论坛首次设立分会场,由河南省文联在郑州大学主办的分会场同步开启,以期推动“江河文明”交流对话、融合互鉴。19名河南学者专家参与论坛,就“江河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南风北韵地域文化传统当代转化”等话题展开精彩讨论。在发言中,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相互致敬、交相辉映。

湖北省文联副主席、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李遇春作总结并致闭幕词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向云驹,在《“大两河文明”的艺术表达与文明重塑》主题发言中提到:文明不只有一种文明,也不是只有一个中心,更不是只有一个终极形态,长江和黄河的“大两河文明”举世无双,重塑“大两河文明”就是向世界展示中国文明起源的深描结果,并由此重塑中国文明的文明形象,这对世界理解和认识中国的文明本质、文化性格、民族精神、国家历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清民以《江河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为主题发言,他表示:“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两大支柱,他们的互补性,不仅在历史上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也在当代社会中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巩固与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学者们纷纷强调长江文化的多元性与独特性,挖掘两大流域丰富的文化遗产,以期促进新时代背景下长江文艺的繁荣兴盛与发展。正如在河南分会场上,河南省政府参事、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智库专家王守国表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既是中国文化最本质的特点,也是最根本的优点。只有不断交流,不断融合,多种多样的文化才能够不断地发展、完善、成熟。”
(图片由通讯员丁俊杰、方瑞、孙玮提供)
(来源:极目新闻)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