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黄渤主演的电影《学爸》,你有哪些感触?

[复制链接]
让爱飞翔 发表于 2023-8-23 04:36:33|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看完黄渤主演的电影《学爸》,你有哪些感触?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sec9281 发表于 2023-8-23 04:37:33|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电影的名字《学爸》起得不错,两层含义:1.学生的爸爸,2.学做爸爸。


因为在这个社会,很多人做了爸爸后,都活成了孙子。
黄渤扮演的父亲雷大力,则是一个具有“爷孙二向性”的人,从朋友的口中得知,“雷哥以前也是个很威风的人,想打谁打谁。”
而如今,却变成了“谁想打都能打,打完了还要笑着问人家,打得爽不爽?”
当他彻底向社会低头,决定做孙子的时候,儿子雷小米却不止一次的含着眼泪说,我不想看到我的爸爸到处求人。
在儿子单纯的内心里,或许有比做人上人更重要的事情,就是先要做个有尊严的人。
可能有人说,不做人上人,怎么有尊严?
关键就在这里,这个社会的尊重都给了那些步步为营的人上人了。
潇洒的人生,平凡的快乐,做普通人的选择,并不能得到尊重。
但是这个社会以前的样子并不像如今这般露骨。
在我们的爷爷奶奶年轻时,有钱也没地方花,大家比的是谁的贡献大,歌颂农民和工人,致敬人民英雄,就算你是苦出身,只要有颗金子般的心,依然能做天空中最亮的星。
在我们的父辈年轻时,工人,学者,艺人,机关人员……各行各业还能平起平坐,大家有着差不多的社会地位。
但是后来,随着消费的花样变多了,金钱和权力可以改变很多故事的结局。社会的评判标准也开始变了,给大家打了一个措手不及。
站对位置的人起来了,曾经得意的人失意了,本来还能赢一把的人,在信息不对等的赌局上,输掉了最后的筹码。
黄渤扮演的父亲,就处在这样一种矛盾挣扎中,逐渐被社会同化。
起初他还有点坚挺,觉得事情很简单,帮他排队的黄牛催他快点,他还漫不经心的说,“急啥?好事不怕晚。”
其实从开头家长疯狂涌入学校门口那个瞬间,学爸的理智就开始被侵蚀了,原始基因“抢欲”被唤醒。


但他岳父建议他送孩子去贵族学校,他还怀着侥幸心理,觉得自己能搞定,还不至于为了孩子丢了面子。
当他看到了别人家孩子的超常,看到家长们不择手段的鸡娃,看到学区房的火爆市场,他也开始慌了。


古代战乱,大家为了活命,就会去抢,因为抢不仅是你最后的生存模式,更是一种丛林法则。
抢夺的过程尔虞我诈,需要付出各种代价,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抢什么,脑海里只有一个声音,此时不抢就会失去更多,失去生存的空间。疯狂抢夺背后的心理,是怕,是将来可能付出更大的代价。
当他逼着儿子向小姨下跪时,他的疯狂到达了顶点。


他是在什么时候察觉到,不能这样下去了呢?
当他看到闫妮为了女儿背刺自己,而她的女儿却只想跟随父亲过轻松的生活。当他看到儿子学着自己的样子,去哀求考官让自己通过,免得爸爸再去到处求人了。
他突然发现,自己在这场全民消费陷阱里,似乎失去了太多宝贵的东西,顾此失彼,得不偿失。
故事的结尾,好似一场梦境,在国家各种减负政策的实施下,所有的孩子似乎都拥有了美好的未来。而雷大力也从孙子重新做回了爸爸。
关于未来,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吗?
很多童话故事其实并没有骗你,灰姑娘真的嫁给了王子,只是没有接着给你展现他们的婚后生活,或许故事的全名叫《黛安娜与查尔斯》。
我们都知道,教育市场只是表面平静,实则暗流涌动,地下补课事业还在如火如荼,单次课时费动辄过千,家长们还在趋之若鹜。
政策或许无法约束所有人的行为,社会风气的形成则来自人心,你自己的想法也是这个社会风气的一部分。
当我们每个人都还在一窝蜂的崇尚那些我们把握不住的东西时,那些东西就真的会坐地起价,变得遥不可及了,让底层大众卷不赢,又躺不平。
而当我们每个人都去关注和维护自己拥有的东西,建设一个更多元,更丰富,更立体,行行出状元的社会时,或许我们才能拥有对于成功的解释权,我们的人生才能有出路。
qca8829 发表于 2023-8-23 04:38:11|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电影拍的不孬,剧作比较工整,演员演技也都还行。但肯定不会太卖座,且成片质量的天花板很低。
换句比较通俗的话说就是:「这片子看似题材很讨巧,但其实怎么拍也拍不好」。
因为「鸡娃」这个题材,很难让观众真的买票去电影院看。
在电视上看解解闷还可以。不是个值得掏钱的题材。我之所以去看这部戏,其实跟我看很多自己不看好的电影一样,是想看它「怎么死」。
为啥呢?
因为鸡娃这件事,太「扭曲」、太「真实」,也太「无爽点」了。
我接触过不少亲戚家的小孩子,帮他们辅导功课。同时身边也不少做老师的朋友,甚至家里的亲戚也有做老师的,所以对现在的教育环境及家长心理有一定的了解。
其实中国家长是很蠢的。
所谓的「注重教育」,其实是一种「从上到下」的内卷,跟自己在单位内卷是一样的。而且老师也真敢像牲口似的用家长。明明是「应试教育」,结果还他妈的搞出了外儒内法的感觉——
用各类「素质教育」的花样来折磨家长,比如做手工,画板报,还得每天在家长群随时待命喊「收到」。
但实际上呢,内核还是「应试教育」。相当于是又要有「素质教育」的多样性,在审判机制上又充满了「应试教育」的机械感。


两相结合,相当于是花一百万彩礼娶了个有性病的处女。
当然,家长的配合也是扭曲的一大源头,因为他们其实在单位也是这样愚蠢。
但这种「自私自利」、「攀比跟风」的愚民群像,其实是无法拍成作为商品消费出去的「电影」的。
你怎么拍?
如果照实了拍,只能拍成周星驰式的「荒诞喜剧」。家长们宛如一群畸形、智障一样,明明自己啥也不是,却想着智商特随自己的孩子将来是个高手。类似于「功夫」里的酱爆。
但这样,很明显是得罪家长的。谁也不愿意花钱去电影院挨骂,而没孩子的,很少有我这种机会可以接触学校里那么多事儿,所以也不会有切身的共鸣。
如果务虚,就得拍成「学爸」这样。
「学爸」很取巧的把黄渤的角色设置成「丧偶」,也就是「单亲爸爸」。大家知道为啥吗?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黄渤在电影后半段里不断加码,不顾自己家庭实际情况的「鸡娃」、「内卷」,找出一种除了「农民思维」以外的,稍微「浪漫」一点的解释——
「为了对得起他癌症去世的亡妻。而妻子恰恰是个高学历精英」。


所以其实看似本片的宣传都是矛头指向「现实生活」,好像是要拍给现实里的「父母」共情。
其实根本不是一回事儿。现实里十对鸡娃家庭里,有几个是因为死媳妇儿的啊?都是父母双全,凑一块儿傻。老婆在宝妈群里看到别人晒自己家的丑小孩,自己也蠢蠢欲动,老公则一口一个佛系、直男,其实一涉及到升职加薪及托关系走后门儿,灵活的像个二百斤的孩子。
更别替家里长辈们那种由于时代原因自幼失学,导致素质奇低但掌控欲极强的畸形干预。
想想就是一锅往里面撒了三泡隔夜尿的臭味咖喱粥。
说到底就是因为中国五千年来,老百姓都没吃过饱饭。好不容易人人吃饱饭了,赶上「真正的盛世」,人不用因为吃饱饭而担心发愁了,却不知道到底该怎么玩这个「不用饿死服」了。老祖宗根本没这经验。
对比现实里的「鸡娃」,黄渤其实更类似于「射雕英雄传」里的黄老邪,「项脊轩志」里的归有光了。
因为他虽然「蠢」,虽然也「内卷」,但他的格调位置站的太高了。人家是为了「亡妻」。站在这个浪漫制高点上,他做什么都显得合理一些。可他合理了,也就跟现实脱钩了,因为现实里这些人是「最不合理」,也「最不讲理」的。
整部电影的演员演技完成的都不错,剧情也算差强人意。只不过类型标签里打上了「喜剧」,的确不明智。跟「热烈」类似,都属于「你明知道某个地方是在搞笑,但其实压根乐不出来」的如鲠在喉。这或许也跟黄渤本来也只是「一流演员」,而非「一流喜剧创作者」有关,他的喜剧发挥比葛优还吃剧本。
总得来说,不建议大家去看。不过等上了流媒体,可以考虑看一看。比「电视剧」里的鸡娃要浪漫一些,也要不切实际一些。看得出导演是不希望与这种现象和解的,然而选了这么个题材,其实已经注定了就只能拍成这个样子。
或许只有把「罗刹海市」改成电影版,让刀郎来拍,也许能拍出「家长会」或者「家长交流群」的一点真实影像。而且这样还特一举两得,因为爱听罗刹海市的,也往往都在群里签到。
全文完。
上帝也疯狂 发表于 2023-8-23 04:38:31|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年暑假档千面影帝黄渤可谓出镜率极高,刚从《热烈》里饰演完街舞教父,又在电影《学爸》里饰演父亲。


了解黄渤的观众都知道,黄渤刚出道时其实并没有想要做演员,他从小的梦想是做一个歌手。
年轻时候的黄渤做过酒吧驻唱,打过工,开过厂,甚至还当过舞蹈教练。
黄渤的演技越来越成熟,他擅长把握角色的细节,并且演的惟妙惟肖。在电影《学爸》里他演的雷大力就是生活中平凡的小人物。
听习惯了黄渤讲青岛话的观众,再看黄渤饰演操着四川话开澡堂的小老板会有额外惊喜。

黄渤在电影里一位努力生活的平凡爸爸,他可以为了儿子委曲求全,额外花钱买学区房,甚至是假结婚。于精英阶层相比,黄渤饰演的雷大力说着方言和儿子嬉戏玩闹显然更接地气,也更容易引发普通观众的情感共鸣。



《学爸》这个电影的名字其实谐音是《学霸》,雷大力的媳妇是博士学位,但是癌症走了,留下了雷小米和雷大力相依为命。雷大力一开始其实是佛系养娃的,主张快乐教育,但耐不住周围环境影响,电影用了不同家庭来递进这层关系。让雷大力从佛系养娃逐步变得鸡娃。
电影的背景其实也是源自于近30年改开后中国经济的发展,诞生了一大批中产阶级。而中产阶级的兴起,让鸡娃有了群众基础。

富人不用鸡,穷人鸡不起。富人的小孩走从一出生就在罗马,穷人的小孩可能一辈子连去罗马的路都找不到。古往今来皆是如此。“中产阶级”这个词最初是出现在美国社会学家赖特•米尔斯的《白领——美国中产阶级》一书中,里面对中产阶级作了相应的介绍。

美国《福布斯》曾经针对中国的中产阶级提出以下标准:生活在城市中,最小年龄不低于25岁,最大年龄不超过45岁,拥有大学学历,且年收入在1万-6万美元之间。若是照这一标准来看的话,我国中产阶级的数量会有很多。
另外,麦肯锡把年收入在10.6万-22.9万之间的人视作是中产阶级,同样的,我国符合这一条件的人也不在少数。也正是参照这一标准,瑞士信贷发布的《全球财富报告》指出中国已经有1.09亿中产阶级,数量位列全球第一。


《学爸》作为一部现实题材的电影,反映的虽然只是中产们内卷k12(从小学到高中义务教育阶段)中的幼小,但是足以管中窥豹,窥见幼升小,小升初等升学压力,更不用提多考一分,挤掉万人的高考独木桥。
从隋唐开始的科举取士到现在的高考制度,在稳定的为国取材的同时,也打开了突破阶级壁垒的“窗子”。曾几何时,北大无寒门的言论风靡一时。背后的故事是由日益减少的农村籍北大生源为现实写照。
以韩国为例,韩国的教育已到达妖魔化状态,补课成风。针对“补习班泛滥”造成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韩国不得不表示要降低高考难度,避开超高难度试题,让考生们不用去学习那些教材以外的高难度内容,也就不用再报补习班了。
电影照进现实
电影通过雷大力家庭、刘真真家庭和火哥三个家庭来讲述普通中产家长的“幼升小”的焦虑,折射出整个社会对于内卷式补课成风的焦虑。三个不同身份不同状况的家庭,因为学区房的问题不仅在家庭内部大打出手,甚至是假结婚。


“传销”式的宣讲会以及铺天盖地的补习班兴趣班的环境焦虑。会小镇做题家出生的中产,明白当下教育的重要性,鸡娃的背后其实是“成功学”折射到“下一代”的体现。父母这代人在社会中“输麻了”遇到的挫折,希望孩子有更高的起点跳过一些“坑”。从电影里面看得出来,在鸡娃后没有一个儿童是快乐的。刘真真的女儿一直想回父亲家住,因为父亲不会强迫她学兴趣班。小米也是如此,他喜欢在澡堂子里和朋友们玩。


而这种全民焦虑其实只能依靠国家的改革。在国家大政策下,反内卷开始,从针对k12的“双减政策”,到“脱下孔乙己的长衫,如果对这种状态不改变,内卷过后带来的学历焦虑也继续充斥着整个社会。
温和的轻喜剧表达
从严厉虎妈的闹剧,到混圈子入名校的名媛妈妈再到“怨种”学爸。电影里的父母们为了升学仿佛失去了理智,托关系、假结婚、抢学区房、逼娃搞特长等举动,内卷到最后都失去了本心,电影表达出了最好的教育方法,其实并不是内卷式的鸡娃,而是陪伴着孩子快乐成长。

电影里出现的两次的插曲细节其实已经彰显该电影的主旨,“Whatever Will Be, Will Be” 意为“顺其自然吧 未来不可知”

歌曲响起了两次,第一次对应“舞台多好啊”第二次对应“他的人生跟我们想要给的人生可能不是一回事”。
正如雷小米的人生不应该和他父母一样,是被家族规训或者安排的人生,人生应该是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影片没有给成功下一个定义,正如生活的本质就是多样性的,不是遵照世俗标准下的成功才算成功。
dyanother 发表于 2023-8-23 04:38:59|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学爸》是一部喜剧外衣之下的现实题材电影。
从电影卡司就能看出本片主打的就是一个欢乐。主演黄渤自不必说,自带娱乐效果的属性以及配合各种川味笑话,让他饰演的主角雷大力和影片中的“儿子”雷小米产生了良好的化学反应。围绕这对父子产生了大量笑点,包括不限于在火家吃饭两人打配合,被火嫂一根擀面杖干破防;雷大力买了学区房结果变成了大半夜父子勇闯鬼屋;最后一场报考的戏上阵父子兵,两人当着外教老师的面演示中国传统文化,把外教忽悠得一愣一愣。


喜剧女王闫妮这次饰演一个离异独自带娃的中年妇女,冷峻外表之下深藏火热的心,反差感营造出了别样的喜剧效果。电影里闫妮的角色与雷大力假结婚以帮助雷大力顺利入户当地,最后与雷大力分别时也有情有义。
火哥一家人,张子贤和万茜扮演一对在育儿理念上有分歧的夫妻。张子贤脱下律师的衣服身着围裙化身粑耳朵,万茜一反常态饰演了一个接地气的川味虎妈,他们一家人和雷大力千回百转荒腔走板生发出的黑色幽默让剧中的雷大力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总体来说,电影集合了近年来所有能够激起社会讨论的父母极端行为,配合荒诞的剧情设计演了一出围绕着“教育”这个大难题的欢乐众生相。
虽然电影主题较为沉重,但是观影过程中的喜剧桥段淡化了主题带来的负面情绪。
我去看的场次是我们这里万达的第一场,场内坐满了各个年龄段的小朋友,放映期间充满了欢声笑语,在暑期档的尾声黄渤献上了这样一部非典型的合家欢电影,小朋友们看得欢乐,家长们看得心酸之余也不妨碍他们被电影里的桥段逗笑。
搞笑之外,影片也能引发观众里的家长们一些思考。
我们自古就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说法,在和平年代,读书似乎就是唯一的阶级上升改变命运的手段,所有人削尖了脑袋也要拿到一个教育的敲门砖。但是,很多人都忽略了这种说法可能只不过是聊以自慰的一种可能罢了。或者说,是各位能力有限的爹妈把自己似乎虚无缥缈毫无建树的一生改变的契机寄托在了下一代的身上。这可能是社会对人类的原始欲望改变最彻底的一个社会属性。当然这种动机在爹妈自己看来出发点是好的,只是爹妈做起来难免带给子女莫大的压力。当这种压力无处释放,当子女们长大成人独立自主时,就是他们与父母战争的开始。极端情况就是雷大力的妻子与父亲置气一辈子的结果。
经典类型片叙事框架里,面对此类无解问题的应对方法是结尾会落在一个鸡汤煽情和自我和解的结局。影片结尾的段落设计我很喜欢:从小米拘谨背诵式的自我简介,到回归自我的按摩针灸,这个过程转变是由雷大力这个父亲的介入才得以完成的。父子齐心,流露出的天真和本我才真真正正打动了国际学校的考官。到这里为止,小米上不上这个国际学校已经不再重要。从功利性的角度来说,他们当然失败了;但是从教育的角度来说,雷家父子的真诚其实才是教育的目的;从电影剧情角度来说,两个人物完成了这段旅程和自我成长。
如果两人一段真诚演出真的让小米进了国际学校,反而落了下乘。
这里我想申明一个观点,这个观点也是我最早在浦泽直树的漫画评论和在我们播客与电影相关的节目里说过无数次的:文艺作品只作为呈现问题的载体出现,它们不负责解决问题,任何奢望在文艺作品中找到解决现实无解问题的方法的想法都是舍本逐末买椟还珠,如果文艺创作者们可以解决现实问题,他们为什么要创作呢?直接在现实中付诸实施改变世界不好吗?正是因为现实无解,创作者们才希望在作品里尽可能呈现问题,引发大家思考进而在现实中能有更多的人去找到破局的方法。再难听的话没法说了,那就举个例子,众所周知欧美的教育也出现了大问题,阶级固化和教育资源不平等造成了新一代人的严重割裂,那欧美纳税人的钱养的那些人是干什么吃的呢?
最后,正如上文所说,影片最后的落点是自我和解接受现实,这是一种类型片叙事的经典框架。作为观众的我们可以选择接受现实,当然也可以选择打鸡血,成年人世界的规则是: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无论是接受命运心安理得顺其自然,还是像小米的外公那样最后和女儿一辈子仇人,我们都要面对自己的选择带来的后果。
做好这个心理准备,无论怎么选择,无愧于心就好。
cxbsky 发表于 2023-8-23 04:39:19|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总体感触,这部主打现实主义的电影拍得有些飘。
影片的主要问题是雷大力(黄渤 饰)的困境,很难让人共情。
雷大力的言行让人疑惑,他明明有更好的选择,但他偏要选择最难走的那条路。
片中的主线剧情是,雷小米幼升小,要么让雷大力负责,要么交给外公负责。雷小米的外公,上海科学院退休人员,要文化有文化,要人脉有人脉。
总而言之,他有能力让雷小米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
然而,雷大力放着上海优质的教育资源不要,他要自己挤破头争二三线城市的重点中学。
影片最割裂的地方就在这里,雷大力从佛系育儿到疯狂鸡娃,他的转变过程生硬。雷大力拒绝岳父的好意,是不希望儿子像他妻子一样,有个只有成绩没有快乐的前半生。
然而,雷大力在拒绝岳父后,却变成像岳父一样的人。
一个心疼妻子没有快乐,懂得为爱人提供情绪价值的人,怎么可能如此快速地变成鸡娃的成年人?
生活可以不讲逻辑,但影视剧是需要的。
雷大力形象模糊,还在于他的物质困境无法展现鸡娃的残酷。他的物质基础不能代表广大的人民群众。
为了让孩子上重点小学,学区房他说买就买,房东坐地起价15万,他敢当场拍板。看到学编钟能让儿子弯道超车,他说学就学。
后来雷大力去了上海,他敢于倾家荡产去让孩子上一年耗资几十万的贵族名校。
这种不计后果的投资很难让人动容, 因为它的存在,让影片建立的朋友式的父子形象逐渐崩溃了。
从佛系到鸡娃,雷大力对雷小米的所作所为,都是一个逻辑——“老子为了你好,你要听老子”的。这种逻辑是传统价值观中父权形象的延续,如果这合理的话,雷小米和雷大力的朋友式的父子关系从何而来。
《学爸》的同名小说中, 雷大力和雷小米尚有一种多年父子成兄弟的和谐关系,在影片中,雷大力如此逼迫雷小米,很难让人理解。
像雷小米这种聪明孩子,面对父亲形象的骤变,他的反抗精神是被影片有意削弱的——在雷小米被鸡之前,他会带着发小箭箭逃跑。
雷小米也被鸡,向来调皮捣蛋的他,竟然没有如逃跑之类的反抗?
《学爸》的结尾让人如坐针毡,既要用情绪价值收尾(放弃鸡娃大吉大利),一边又能让本是学渣的孩子成学霸,这过于恶俗。
徐皓峰分析好莱坞烂片,提到它会为穷人提供虚假自尊,习惯迎合平民。
烂片——不是拍摄粗糙,是价值观恶心。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好莱坞发现,满足平民对富豪阶层的假想,就会赚钱。
比如,只要穷人不怕富豪,就会发现富豪纯真的一面,而穷人能给予富豪一种富豪圈没有的东西——爱情,令富豪刻骨铭心,再也离不开穷人。
烂片为全世界平民找到自尊,所以赚钱。
虚假自尊,没有艺术性,所以烂。
《学爸》中的雷大力,就是靠提供情绪价值得到了上海姑娘高亚君的芳心。
两人的爱情线是影片的B面叙事,这是能让穷人获得自尊的地方,“我们没有钱,但我们能让人快乐”,它的对立面是快乐是富人的稀缺品——当然,这里的富人特指高家,上海市民家庭,一个比雷的原生家庭更高阶的存在。
总体来讲,《学爸》是一部技术性大于真实性的作品。导演有做类型片的意识,黄渤就认为《学爸》采用的一种类似公路片的闯关模式。然而,就《学爸》的表现看,苏亮对现实题材的处理还有一定的进步空间。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