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往事:空袭逃命,唯沈从文一人被骂,空有才华一无是处

[复制链接]
robyluo 发表于 2024-9-22 12:05:55|来自:重庆渝中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有一所传奇的大学,学生老师经过多次搬迁才到学校,校舍环境非常简陋,大多数都是简易的草房。
可是就是这样一所简陋建校的大学,却人才辈出,高人无数,至今仍然被学术界的无数学子所怀念。
这所学校由我们三所顶级学府:清华、北大和南开大学在抗战时期联合成立,被称为:西南联大。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西南联大教学条件非常贫乏,可是这样看似贫穷的大学,在办学八载间,却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接触人才。
西南联大甚至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

西南联大的成立,一场学生的爱国运动
西南联大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三所"同病相怜"的顶尖学府的空前联合。在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国立北京大学和国立清华大学被日军占领,天津的私立南开大学被炮弹炸毁。
虽然大学没有了,可是人孩子,知识还在。于是三所学校决定开始兵分三路,水陆兼进前往昆明,可以算是教育史上一次空前绝后的迁移。
抗战期间,这三所学校就合为一体,这一合体,就将三所顶尖学府的精英师资力量结合在一起,也将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祖国未来有识之士汇集到了一处。
西南联大的成立,其实这是一场学生的爱国运动。
这不仅保存了三所名校各种知识,也保存了祖国教育的星星之火,作为当时我国最高等的学府,
全国各地精英在西南联大留下了许多精彩的故事,有搞笑的、有励志的、有让人敬佩的,各种各样,被统称为西南联大往事。这些故事,值得我们后代传阅。

空有才华一无是处的沈从文
虽然当时正处于战火年代,求学艰苦,可大家对教育和知识的热情却一点都不少。虽然为了躲避战乱经过长途的搬迁,到了昆明,可依旧是不安全了,经常也有日军飞机轰炸。当时,
学生对炮弹袭击都习以为常,一般轰炸来袭,学生就到预先挖好的坑中避难,等待空袭结束。
在一次日军轰炸中,沈从文带着学生去逃命,刚好遇到了同样避难的刘文典。谁知道,避难途中,刘文典唯看到沈从文一人就破口大骂。刘文典认为,自己逃跑是为了保存《庄子》,陈寅恪跑是为了保存国粹,
学生作为未来力量,逃跑是为了保存文化火种。
可是沈从文,在他眼里什么用都没有的人,根本没有逃跑的必要。从此,
沈从文多了一个形容"空有才华一无是处"。

恃才傲物桀骜不驯的刘文典
沈从文是我国著名的作家和历史文物研究者,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怎样说,都不是刘文典口中空有才华一无是处。其实他们
两人的矛盾存在,主要在于双方研究领域上的冲突。
刘文典搞主要从事古文研究,和庄子研究,而沈从文从事的是白话文研究。这两种学术可以说是完全对立。所以刘文典不喜欢沈从文也是有原有的。刘文典虽然为人狂傲,却还是有礼貌的,
对于有学识的人也是敬佩的。不过对于学识研究,有自己的见解,而且坚守自己的见解,所以自然就越看沈从文越不顺眼。
刘文典虽然狂妄,却不让人讨厌。因为他确实有学识,也有自己对知识独到的见解,可是说是当时研究庄子的佼佼者。恃才傲物对于有能力的人来说,反而成为一种个人特色,也显得他很真实很直接。
而且刘文典是一个爱国人士,曾拒绝日伪军的任职命令,一生活得光明磊落。

联大精神,自由且包容
"
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西南联大是个神奇的学校,这里能人很多,性格各异的人才也多。无论什么性格,只要像刘文典一样有学识,都会得到理解,获得包容。
西南联大的优势,不仅仅体现在它汇集了国内最优秀的学识之士,
而是它所开创的联大精神,这是一种包容融合的精神。在这所学校,民主,开放,各种思想都可以得到碰撞,甚至可以像刘文典那样,看不起就骂几句。
学生和老师之间,也不仅仅是单纯的传播知识,经常还会针对某个见解,双方辩论,互相论证。老师们也有各种派别,大家各自独立,各自讲课,也各自辩论,甚至争吵,学生可以感受到不同的思想。
当年的学子,可以享受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罗庸等教授轮流讲授。

虽然当时环境艰苦,可是思想在这里确实富裕的。很多人从西南联大走出去,回忆的时候,都是充满美好。沈从文虽然在西南联大教学期间,一直被刘文典骂,可他并没有计较。
后来,沈从文出国访问,被问到"为什么西南联大创立的8年间,培养的人才甚至超过了抗战前战三所院校30年人才的总和?"沈从文回答"
自由"。就自由两个字,就可以直接看出西南联大的与众不同。
西南联大的成立,是伟大的教育长征。在国家兴亡、民族危难之际,保存中华民族教育与文化命脉。虽然西南联大只存在了不满九年的时间,抗战结束后,学校就解体了。

可在这短短的几年,
保存了抗战时期的重要科研力量,同时也在这几年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人才。
其中就包括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以及多不胜数的文学大师。
例如大家熟知的杨振宁、李政道、朱光亚、邓稼先、陈寅恪......这些人才,用自己的学识担起民族的复兴重任。
家国情怀背后,
学子们努力求学的西南联大往事,值得我们后人慢慢传阅,慢慢欣赏,慢慢学习。
本文为 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