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关于张九龄的诗风文风探讨以及对当今文风启示

[复制链接]
广告商 发表于 2024-9-22 11:33:24|来自:重庆渝中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张九龄的诗风文风探讨以及对当今文风启示
作者:黄凯辉
张九龄(678年—740年),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人,世称“张曲江”、“文献公”,盛唐时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是唐玄宗开元三贤相之一。张九龄是岭南地区第一位经由科举登临相位之人,也是唐代及之前官职最高、影响最大的岭南及客家历史人物,他以相业与诗文并举昭灼后世,赢得了“自古南天第一人”的旷世美誉。本文从张九龄的诗作和文章入手,以梳理类型、分析亮点、内容、创作背景等方面进行视觉挖掘,进一步系统感知张九龄诗文风貌特点,获得对张九龄诗风文风的新认识,以及对当今文风的一些启示。
一、九龄诗风赏析
张九龄的诗风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逸,以独具美感的诗作为唐诗定下了典雅而高华的调子,开启唐诗清丽雄浑之风。张九龄的诗在清《四库全书》刊有214首,其中唱酬67首,应制26首,挽诗10首,咏怀102首,乐曲2首,记事6首,题画1首。《全唐诗》则刊有218首。虽然他的诗作相比李白、杜甫等人数量不大,但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他的诗品醇正,大义凛然,诗风主要有“雅正、清淡、风骚”特征,常以黎民百姓为念,以君国分忧,如“风月在怀,江山为事”、“求之微言,匪之大雅”。
雅正意为高雅,“雅”最早出现在《诗经》中,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题材带有政治性,内容充满正气的诗歌体裁,身居宰相的张九龄所写应制诗与《诗经》中“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的宫廷雅诗类似,深具“雅正”的风格特点。如《曲江集》中一首名为《奉和圣制初出洛城》的应制诗正是这种诗歌风格的典型范例。全诗如下:“东土淹龙驾,西人望翠华。山川只询物,宫观岂为家。十月回星斗,千官捧日车。洛阳无怨思,巡幸更非赊。”从这首应制诗来看,无论是其带有鲜明政治性的诗歌题名,还是其庄重有力的文法修辞,亦或是其借山川风物表达鸿鹄之志,以日月星辰描写崇高理想的内容题材,都是古老传统中“雅正”诗风的典型体现。
清淡意为清新淡雅,张九龄写诗擅于化繁为简,惯于使用最素朴的语言表达最真挚的情感,致使其诗臻于返璞归真的理想境界。最能体现张九龄试作清淡风格的,莫过于那首迄今流传甚广的《望月怀远》了,全诗如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这首诗被认为比杜甫的《望月》更有“余味”的作品。尤其诗中的千古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文辞用语简约平淡,但其创造出的意境却极为深远悠长,真正堪称在平淡中创造奇崛的清淡诗风的典范。
风骚意为诗歌成就,取自《诗经》中的《国风》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的并称,张九龄诗歌继承了以“国风”为代表的《诗经》,以及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借物咏怀,伤时忧国”的传统。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唐诗三百首》是社会流传最广的唐诗选本。翻开《唐诗三百首》,开篇第一首便是张九龄的《感遇·其一》,全诗如下:“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诗人用春兰秋桂的芬芳美质,抒发了自己追求清操非为虚名的高雅志向。张九龄所作的《感遇》组诗共有十二首,正是继承这种“风骚”传统的典范。
张九龄是唐朝盛世期间诗人中官位最高的,也是唐朝盛世宰相中写诗最好的。诗圣杜甫评价张九龄“诗罢地有馀,篇终语清省”,指出其诗歌同时兼具意境深远和清淡婉约两个方面的艺术特点。张九龄凭借其上承诗经离骚传统,后接汉魏五古章法的诗作,前承陈子昂,后接李太白,以构思精巧、结构严密、比喻贴切、寄托深远、毫无矫揉造作的诗作,为唐诗定下了典雅而高华的调子,在盛唐开创出“雅正冲淡”“深秀委婉”的“曲江体”艺术风格,不仅成为破除唐初藻丽绮靡诗风、开启盛唐一代风雅气象的关键人物,为盛唐的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开了风气之先,后来还在其故乡岭南地区成为开启百代岭南诗风的开山鼻祖,成为名副其实的“岭南第一人”。
二、九龄文风赏析
与诗歌相比,张九龄的文章不仅有平淡自然风格,更写出了高度,写出了深情,富有深刻哲理。因为张九龄在诗作上留下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等这些千古名句,长期以来,社会各界对有关张九龄诗歌的研究热度较高,甚至有呈现出诗重于文的倾向。但张九龄作为盛唐时期的文人宰相,其在文章文学创作方面的成就不容忽视,对后世影响颇大,唐玄宗曾对张九龄文章赞叹不已,说其文章自有唐以来无人能与之相比,称其“真文场之元帅也”。
张九龄文章数量颇丰,文体类型多样。《曲江集》现存文章261篇,其中敕制诏令类、奏议状文类等应制公文213篇,其他散文48篇。相比其“雅正、清淡、风骚”的诗风,其文章以“视野宏阔、简练实际、情真意切”的文风,体现了张九龄深厚的高瞻远瞩和艺术功力,更是不同角度显示了唐朝雄浑阔达的盛世气象,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视野宏阔方面,张九龄政治上颇有过人的本领,更有识人之明,说他这一辈子“最牛”的预判有两件事,一是见到禄山举止骄蹇,便预言“乱幽州者,必此胡也。”,二是曾断言李林甫“恐异日为庙社之忧”,最终这两件事都被事实所应验。在文章方面,同样可以看出张九龄的视野宏阔,站在未来的角度提出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的意见建议,如张九龄在《开凿大庾岭路序》载:“初岭东废路,人苦峻极。行径夤缘,数里重林之表;飞梁嶫嵥,千丈层崖之半。颠跻用惕,渐绝其袁故以载则曾不容轨,以运则负之以背。而海外诸国,日以通商,齿革羽毛之殷,鱼盐蜃蛤之利,上足以备府库之用,下足以赡江淮之求;而越人绵力薄材,夫负妻戴,劳亦久矣。”文中不仅指出秦代开凿的梅关古道年久失修的严重问题,更提出如开新路可以将岭南的丰富物产运转至内地,达到补充财政府库、满足江淮地区供应需求的目的。张九龄提出这个国富民利的建议后,很快得到朝廷的支持和当地老百姓的踊跃拥护,不到两年即宣告完工。这条古代的“京广线”长十多公里,南通广东南雄,北接江西南安,可供五辆马车并行,沿途还设有驿亭,为沟通南北、振兴文教、促进融合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泽被后世一千多年。明代思想家邱浚在其所著《唐丞相张文献公开凿大庾岭碑阴记》道:“兹路既开,然后五岭以南之人才出矣,财货通矣,中朝之声教日逮矣,遐陬之风俗日变矣。公之功于是为大!”,日本汉学家中村久四郎在《唐代的广东》一文中赞美道:“张九龄开凿新路,就是将南北的喉咙,也就是把广东北面的重镇南雄岭开通,使广东的港口和中原交通得到便利,并且间接使广东与中原及海外各国的通商得到便利。”
在简练实际方面,张九龄从政近40年,在《曲江集》中留存的敕制诏令类有127篇,接近文章总量的一半,涉及内容最广,这类文书主要是皇帝用以谕勉公卿、警策众臣的诏书,涉及内容都为朝廷政事,因此张九龄作为实际撰制者,经常要代拟王言,因此不仅要具备出色的文笔外,还要有充分领会旨意、熟知治国方略的本领。张九龄作为一代文宗,在此类文书中不仅逻辑严密、指陈时弊的语言而勇陈先见之明,而且行文风格十分朴素,以简练实际、朴素有力的风格破除魏晋以来文风虚夸的弊病。魏晋至初盛唐时期,文风存在浮华奢靡、虚夸冗长等弊病,这与起草文书的官员故意显露才华,以求皇帝赏识的心理有关,张九龄在起草此类文章时,对于篇幅的控制,视情况和表达的需要来定,该长则长,以求文意的详尽;该短则短,叙事直切事理,总体来看,张九龄的敕制诏令文篇幅得宜,在自然朴素的审美追求的同时,使得文章劲健明快,义正辞达,切中事情。如在《千秋金鉴录》、《上姚令公书》、《上封事书》等文章中,以朴素的语言,讲寻常的道理,用骈散兼行的文体,借古鉴今的经验教训,娓娓谆淳,显示出政治家的卓识和风度。张九龄在起草外交方面文书中,他更是深知此类文章的文场有时亦如战场,措辞更要反复推敲,以防落人口舌,而且要以简练实际的文书风格使人感受到朝廷理气充直、义正辞严的冲击力,展现大唐王朝的恩威。如在《敕突骑施毗伽可汗书》一文,以八百字的简练精当词句,对毗伽可汗提出严正警告,申明作为大唐帝国张弛有度和恩威并举的意图。张九龄在敕制诏令等官方公文类的文章中,语句劲健精炼、宛若珠玑,读来气势磅礴,铿锵有力,极具感染力。除此之外,张九龄撰写的内容丰实、极具思想的文章,让大家在《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等史书之外,更翔实地了解到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进程及影响,具有非常强的文史价值。
在情真意切方面,张九龄一生以儒学立身,崇文重道,而且具有客家人有生俱来的平凡亲切气质,他的文章如同其诗歌,兼备儒家与客家的“情真”可贵之处,在视野宏阔、简练实际的同时,读起张九龄的文章,是那么的平凡,却又格外的亲切。如张九龄外贬洪州期间所作的《祭洪州城隍神(祈睛)文》:“谷者,人之所以为命;人者,神之所以为祀。祀,不可以为利;义,不可以不福。阖境山川,能致云雨,岂无节制?愿达精诚。”文章言辞恳切,体现真情实感,语直意真。在碑文这类格式固定创作中,张九龄的语言表达同样呈现出率直恳切的特征,尤其体现在对碑文前言篇幅的精善,彻底抛弃早期初唐四杰的碑文中开篇长论,铺垫过多的弊病,王勃、卢照邻等人经常在切入题目之前有长达几百字的文字铺垫,而反观张九龄所作的碑文,长篇铺叙的情况得到了极大改变,大部分碑文在介绍碑主之前仅有几十余字的铺垫,甚至在《李府君碑》、《赵公碣铭》中直达主题,没有任何文字铺垫。足可见张九龄语言表达之直率明朗,情感抒发的真诚自然。张九龄这些情真意切的语言同样可以起到了稳定边疆与和谐外交的作用。在起草敕书这类官方文书,张九龄经常在论说事件要旨之后,在文章结尾处附加问候之语,写得丰富多彩,细腻入微。最为特别的就是它能够结合季节气候的变化,交替使用问候语的引导用词,还有诸如“并平安好”“遣书指不多及”等字样的惯用语。如《敕河西节度(使)牛仙客书》(其一):"夏末甚热,卿及将士百姓已下,并平安好。"张九龄在这类给边疆将士公文中,给予将士等接受对象以切实的关怀问候,提醒其要注意天气情况和自身安全,如此细腻用心的关怀问候,让长期在边疆塞外的将士感到朝廷的恩情,仅以简单实在的语言便起到了稳定边疆将士心态的作用。如《敕金城公主书》这类涉及与外族交流的文书,虽是奉敕之作,却流淌着真挚情感,以恳切的牵念中道出对远嫁吐蕃近三十年的金城公主以勉励与期望,文中基本没有使用程式化的官方语言,如同一封情真意切的家书,语言平易畅达,风格朴素真挚,亲切感人,以关心关爱远嫁外族多年的公主为切入点,从而达到安抚外族,和谐外交关系作用。
纵观张九龄一生,引人瞩目的是,他不仅凭借其非凡的博识多才和高瞻远见,一步步成为辅佐玄宗开创大唐开元盛世的王佐之才,是岭南地区历史上的首位宰相,还凭借其上承诗经离骚传统,后接汉魏五古章法的“雅正、清淡、风骚”诗风,以及秉承儒家思想和客家气质,开创“视野宏阔、简练实际、情真意切”的文风,仅成为破除唐初藻丽绮靡诗风文风、开启盛唐一代风雅气象的关键人物,而且后来还在其故乡岭南地区成为开启百代岭南诗风文风的开山鼻祖,无愧于品、学俱佳的一代名相,成为名副其实的“岭南第一人”。
三、九龄诗风文风中得到的启示
大庾岭下,曾建有一座张九龄祠,在祠内,留有历代迁客骚人的题刻,其中明代大学士丘浚的一首《寄题张丞相祠》最为贴切隽永,其诗云:“岭海千年第一人,一时功业迥无伦。江南人相从公始,衮衮诸贤继后尘。”这是对张九龄的极高赞誉,也是后人不断传承九龄文化的体现。无论是在政治史上,还是在文学史上,张九龄都是唐代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作为宰相文人,张九龄凭借自己特殊的政治地位和崇高的文学威望,以思深力遒的创作实践,引领诗坛文坛走向了盛唐,成为盛唐文学的一位开路人。
古人言:“文者,贯道之器也”,意思是文章为贯通“道”的工具,强调做文章要解决现实社会问题。因此文风与政风、世风密切相关,是时代精神的一种反映。中国古代崇尚风雅,倡导风骨,对文学与时代社会的关系问题格外关注,从而以文风改变世风,推动社会的健康长远发展。借古说今,如果我们认真观察当今社会,不难发现,认识和改文风的确有现实的针对性和迫切性,当前的文风普遍存在牵强附会、虚情假意、官话十足、不切实际等问题,从内容上看,不良文风表现为不触及实际问题,无新见解、空洞无物;不回应群众关切,无新办法、空话连篇。从表达形式上看,不良文风表现为“千文一面”、经常不加选择地使用“文件化”语言,或者闭门“造句”、生编“时髦话”,而这些不良文风形成的根源,其实背后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在作祟,部分领导干部不是在充分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动脑筋、想问题,而是脱离群众,习惯搞官样文章,坐在办公室凭空套观点、编事例,自然写不出接地气的好文章。
在当今新形势下,我们要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理论指导和智力支持,就必须革除文风积弊,用心写出好文章,如可借鉴张九龄“雅正、清淡、风骚”诗风和“视野宏阔、简练实际、情真意切”的文风,清新、质朴的文风,把历史当成最好的老师,秉承实事求是、简洁凝练、感情真挚的文风原则,应积极倡导“简、实、真”的文风,写出直击痛点、直达人心、解决问题的好文章。
倡导“简”的文风。俗话说,大道至简,文风要言简意赅,就是用简明的语言阐述完备的思想。“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用最简洁的语言传达最大的信息量,可以提高读者阅读效率,产生良好传播效果。当然,并不是说任何文章都以短为好,但要少讲“正确的废话”、防止言之无物,在信息海量、观点芜杂的当下,言简意赅尤为可贵。
倡导“实”的文风。实,就是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有理。写文章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重在从实际需要出发,能够说明和解决实际问题。如在调研报告等行文中要少一些对文辞的咬文嚼字,避免过度讲究对仗工整、引经据典、押韵上口,把写作行文的重心放到把情况讲清、问题找准、对策提实上,让调研报告等文章一眼看去就是情况真、问题准、措施实,行文风格“接地气”,满满都是干货硬条,展现出“实”的文风和态度,确实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真正推动问题的解决。
倡导“真”的文风。文章重在表达感情,正所谓言为心声。真情实意、发自肺腑,“下笔情深不自持”,所写文章才会真实感人;虚情假意、言不由衷,“为赋新词强说愁”,就很难引起共鸣。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主动适应互联网时代人民群众阅读习惯、语言习惯的变化,善于用群众爱听爱看的表达,讲真诚朴实的话不讲故作高深的话,多用“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等情真意切的语言,主动回应群众所思所想所盼,让文章有思想、有观点,有感情、有温度,能够给人以启发,给人以力量。

参考文献:
【1】熊飞:《张九龄集校注》,中华书局,2008年版。
【2】戴红梅:《骈散相间 典雅自然——论张九龄散文的审美特征》,惠州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3】徐欢、管勇:《张九龄诏敕文文体研究》,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6,第10期。
【4】王湖清:《宰相诗人张九龄的文学创作及其影响》,中南民族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5】(后晋)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
【6】百度:《从张九龄的文章论其“大手笔”》,2022年4月13日。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