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为什么梨园春会衰落到几乎无人问津?

[复制链接]
yuyuyouling 发表于 2024-9-22 09:56:42|来自:重庆渝中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80后、90后的河南人大多都会有这样的回忆:每个周末晚上的特定时间,爸爸妈妈都会守在电视机前,热切地观看河南卫视的一档节目。这档节目就是自1994年起,至今已经在河南卫视播放了三十年的《梨园春》。《梨园春》自播出以来,曾经一度火遍了大江南北,如今却已经衰落到几乎无人问津,不仅是年轻人不再看,连忠实受众也流失了不少,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梨园春播放30年,它的衰落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其中涉及到戏曲的发展、社会的变迁、节目本身的变化等等诸多因素。

广播电视媒介的衰落
广播电视媒介的衰落是《梨园春》衰落的外部因素。
随着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大众媒体介质更加多样化,依托于传统电视媒体的《梨园春》的衰落可以说是不可避免的。
戏剧一开始主要是以舞台剧的形式发扬光大的,自从网络媒体和电视媒体一出现,舞台剧的形式就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因为舞台剧一开始并不是为了满足屏幕播放或者镜头拍摄来设计的。直到《梨园春》等戏曲节目的出现,戏剧才与电视媒体有了一些结合,可以说,梨园春是传统戏剧文化与电视媒体结合的先驱者。

但是这种结合和变化的速度根本赶不上媒体介质发展的更新速度。现如今,在互联网+的模式下,广播电视媒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相较于新媒体而言,广播电视这一媒介,内容老化、创新速度慢、同质化严重、商业模式传统,急需拥抱新技术,升级原有的模式,顺应时代的潮流发展。
在广播电视这一媒介将挑战转为机遇之前,梨园春的命运可以说是与广播电视媒介休戚相干。
不仅如此,人们的娱乐项目也越来越多样化。《梨园春》的主要受众——中老年人群,他们现在已经不光坐在电视机面前看电视了,随着新技术、网络和手机的普及,他们的活动范围愈加宽广,娱乐活动也愈加丰富。

中老年人对于社交和养生的需求,甚至比年轻人都要旺盛,从2011年以后在全中国都流行的广场舞就已经可见一斑。即使不跳广场舞,相比需要场合和成本的看电视,中老年人们拿着手机也可以随时随地刷抖音、听小说、看网络短剧,这些娱乐方式提供了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选择,也具备着看电视所没有的社交功能。
然而,虽然广播电视衰落了,仍然有一些电视节目播出后引起人们的关注,甚至屡屡登上大众热点,比如河南卫视的一些精美的传统节日的晚会节目,以及湖南卫视的一些综艺节目等等,这说明广播电视的媒介并不能限制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也不能限制受大众欢迎的内容的传播,那么《梨园春》衰落的内部原因是什么?

豫剧文化的衰落
《梨园春》衰落的一个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豫剧本身在衰落。因为一些多方面的原因,豫剧文化存在着生态环境缺失、人才缺失、创新缺失等问题。
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生存环境越来越严酷。而且豫剧本身根植于特定的民俗环境和传统文化中,我国建国以来为了改造旧社会和旧思想,连带着一些传统文化和民俗也被否定了,这使得豫剧的生存环境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经济体制的改变也使得人们的文化观念发生了变化。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使得人们越来越浮躁以及信奉金钱至上,一向受到政府扶持的许多传统文化、民间艺术,猛地流进市场,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被打上了“不能赚钱”的标签。
以前,在河南曾经不止豫剧一种戏剧形式存在,京剧、怀梆、花鼓戏、曲剧等等多种剧种,和豫剧一起互相竞争,共同促进了各自的发展。然而现在这种局面已经不存在了,民间艺术多样性和生命力的衰败,是《梨园春》无法改变且无法挽回的。

不仅是生存土壤方面,在传承方面由于某些社会因素,建国后培养的一些正当壮年的豫剧艺术家,由于一段时间的艺术荒废,导致其各方面综合素质都大不如前;老年艺术家体力不支,难以承担重任;而青年艺术家的培养又需要时间来磨砺,这就导致了豫剧艺术曾经有过一段时间的断层。这对于本就在新环境种艰难求生的传统艺术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但是无论如何,豫剧在民间还是有着非常广泛的土壤的,可以说豫剧的灵魂就在于其通俗和直接。然而近些年豫剧却慢慢地远离了群众。

其主要原因就是本来非常有包容性、根植于群众的豫剧,近些年却完全没有跟随时代的脚步,进行适当的创新与变革。现在流传的一些经典戏剧片段,依旧是关于历史人物、事件的故事,甚少有关于现代生活的剧目。人们固然对经典曲目耳熟能详,但是一味的重复也只会让人审美疲劳;不能引起人们共鸣、不能贴近社会生活的剧目,是与人民群众脱节的表现,这样的艺术形式不受人们欢迎是非常正常的。

节目本身的退步
除了豫剧传承本身的原因,《梨园春》最根本的原因是节目本身的退步。要说中老年人群体的一些怀旧的特性,不管从哪个方面《梨园春》都应该存在着一批死忠粉,但是根据如今的情况显示,就连中老年人群体观众都已经流失了很多,很多人都说《梨园春》如今已经变味了。
究竟是哪里变味了呢?
总体来说,《梨园春》最初成功就是由于其广泛的受众和开启戏曲类节目先河的鲜明特色,也就是说是群众性和创新性。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梨园春》的这两点优点却都已经不存在了。

一开始,《梨园春》凭借着丰富的节目形式和良好的互动效果收获了广泛的受众。戏曲擂台赛的开创,奠定了《梨园春》以戏迷为中心、以受众为为栏目发展前端的底色。海选阶段,观众可以看到节目录制的现场,还可以参与报名;擂台赛期间,场内场外的观众都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为选手们打分,这种良好的互动性正是《梨园春》风靡时期创新性和群众性的体现。
而且《梨园春》不仅有豫剧,还有全国各地各流派的剧种同台竞技,加上除了戏剧以外的其他节目形式,使得节目整体呈现出以一种百花齐放的状态,吸引了更加广泛的观众。

但是就现在来说,《梨园春》在受众的权力主体观念方面却有所倒退。不仅由于电视媒介相对于现在的其他媒介交互性弱,也因为如今的《梨园春》只顾自己的发展而忽略了观众的感受。不仅专家评分和观众评分比例极为不公平,栏目组对整个节目的干涉也过多,参赛选手唱段也固化,使得节目失去了真实性。
比如,设置了时间过长的选手互动时间,使得作为节目核心的戏曲表演的内容遭到大幅度压缩。电视节目确实需要一些关注点,、传播一些价值观,但是《梨园春》节目为了这个目的反复滥用“挖掘选手的悲惨经历”这一手段。但是这种方法的滥用,使得节目真实性严重缺失,过于关注选手故事反而导致了对其实力的忽略,实在是一种舍本求末的行为。

而且近些年,《梨园春》的专家评委组出现了严重的固化现象。不仅全国各地的剧种,就连豫剧本身就有很多流派,但是如今《梨园春》的评委却大部分都是常派名家,如小香玉等人。更何况,小香玉在很多资深戏迷眼中都已经缺乏专业性了,更不用说,为了博得流量《梨园春》还请来了一些非戏曲专业人士来,简直是自砸招牌。
还有一个现在人们不再爱看电视节目的原因,那就是为了节目的收入,插入广告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梨园春》节目如今商业气息越来越浓厚,插播的广告越来越多,很多人说,如今的梨园春就是在广告里面找戏看。不仅如此,更有传闻,梨园春如果要进决赛,没有二十万下不来,正是这离谱的潜规则,使得一众真正的民间高手望而却步。

如果一个戏曲节目的核心不再是戏曲,也不再拥抱群众,那么它的衰落是命中注定的。
新时代的发展方向
曾经盛极一时的豫剧和以其为代表的《梨园春》节目正在走向衰败,这并不是一个好的现象,由于其包含的重要意义,不仅《梨园春》节目自身需要一定的努力去改善这种状况,人们也需要对其进行一定的保护。
正如地球生态环境的稳定需要多样化的物种一样,文化生态的长远发展,也需要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一种文化的消失,必然会影响到许多种其他文化,更何况豫剧在中国有着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

《梨园春》虽然一度由于其创新的特点为传统艺术在新时代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是由于节目本身的问题和豫剧内容本身长期以来缺乏创新的问题,导致豫剧的生存条件仍旧十分恶劣。
豫剧文化需要在不断变迁的社会环境中不断更新,这样才能避免自己的消亡。正如清代戏剧家所说:“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这就需要一众豫剧工作者们不断的实践以及社会各方面的支持。
但是创新的同时也不意味着要丢失掉平民性,过分追求艺术性,这是近年来许多文艺创作创新的一个通病。

至于《梨园春》节目本身,需要更加回归戏曲、戏迷、观众三位一体为中心的理念。戏曲是《梨园春》的灵魂,在进行创新的同时一定不可以忽略戏曲的本质和专业性;戏迷和观众是节目的骨干和血肉,只有好好听取他们的意见与建议,保证他们的权利,栏目才能发展的更好。

最后就是技术和节目形式的创新,《梨园春》一度以创新的节目形式为卖点,但是最初是创新的节目形式,也需要不断地探索改进,切不可固步自封。积极拥抱互联网和新媒体,这不仅是挑战也是机遇。只有这样,节目才能长久地走下去。
参考资料:《传播学视域下河南卫视《梨园春》的衰落与“救赎”》刘兴豪
从《梨园春》的嬗变谈新媒体时代豫剧复兴之路——何易洋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