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西周灭亡的故事太类似了,是不是假的?

[复制链接]
feizheng0126 发表于 2023-8-22 06:39:52|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夏商西周,灭亡的故事实在太类似,都是暴君+狐狸精模式。然而后世朝代几乎没有这个模式,唐玄宗有点像但是人家没有灭亡啊,只是开始由盛转衰而已。
仅有的几个符合模式的朝代居然连在一起了,而且还都是历史记载相对模糊的远古时代,非常怀疑是不是编造的。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叛逆∵生活 发表于 2023-8-22 06:40:34|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妺喜妲己褒姒骊姬四个人被打成妖后表面是一个模版,但是本质还是不一样的。
妺喜被打成妖后的根本原因是她失宠后被夏桀丢到洛地,于是一气之下和伊尹里应外合,交换情报,从而导致夏朝灭亡。
《太平御览·卷一百三十五》引《竹书纪年》:后桀伐岷山,岷山女於桀二人,曰琬、曰琰。桀受二女,无子,刻其名於,苕华之玉,苕是琬,华是琰;而弃其元妃於洛,曰末喜氏。末喜氏以与伊尹交,遂以夏亡。
当然也有另一个版本,是妺喜本来就是女间谍。
《国语·卷七·晋语一》:史苏曰:“昔夏桀伐有施,有施人以妹喜女焉,妹喜有宠,于是乎与伊尹比而亡夏。
吕氏春秋里面也提到了琬琰二人,提到了妺喜对伊尹交换情报。
《吕氏春秋·慎大》:“桀愈自贤,矜过善非,主道重塞,国人大崩。汤乃惕惧,忧天下之不宁,欲令伊尹往视旷夏,恐其不信,汤由亲自射伊尹。伊尹奔夏三年,反报于亳,曰:“桀迷惑於末嬉,好彼琬琰,不恤其众。众志不堪,上下相疾,民心积怨,皆曰:‘上天弗恤,夏命其卒。’”汤谓伊尹曰:“若告我旷夏尽如诗。”汤与伊尹盟,以示必灭夏。伊尹又复往视旷夏,听於末嬉。末嬉言曰:“今昔天子梦西方有日,东方有日,两日相与斗,西方日胜,东方日不胜。”伊尹以告汤。商涸旱,汤犹发师,以信伊尹之盟。故令师从东方出於国西以进。未接刃而桀走,逐之至大沙。身体离散,为天下戮。”
韩非子里面也提到了这两个玉女
《韩非子·难四》
【以桀索岷山之女】,纣求比干之心,而天下离;汤身易名,武身受詈,而海内服;赵咺走山,田氏外仆,而齐、晋从。则汤、武之所以王,齐晋之所以立,非必以其君也,彼得之而后以君处之也。未有其所以得,而行其所以处,是倒义而逆德也。
但是不管是哪个版本,无论是失宠报复还是本就是间谍,她都是实锤和伊尹有交情,从而出卖了情报。
但是我个人觉得是竹书纪年的情况可能性大,不然无法解释动机为什么妺喜放着好好的宠后不当,要背叛夏桀。而且国语的记载感觉和妲己是套了一个模版,个人觉得可信程度低。

妲己是我认为四个人里面最惨的,由于明代小说封神演义的出现,她已经彻底被妖魔化成残暴的狐狸精了。看完那些史书记载,看得出妲己并非是什么丧心病狂的妖妃。
但是从史书中的蛛丝马迹中能找出妲己被打成妖后的根本原因——她干政了,并且她提出的政治建议纣王采纳度很高。
从周以后本来女性地位就逐渐下降,对于这种干政的权后更是十分排斥,甚至提出了牝鸡司晨这种理论,因此妲己变被男权社会打成了妖后。
《国语·卷七晋语一》殷辛伐有苏,有苏氏以妲己女焉,妲己有宠,于是乎与胶鬲比而亡殷。
《史记·卷三·殷本纪第三》“好酒淫乐,嬖于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
《列女传·卷之七·孽嬖传》“妲己之所誉贵之,妲己之所憎诛之”。
《荀子·解蔽篇》曰:纣蔽于妲己、飞廉,而不知微子启,以惑其心,而乱其行。
《吕氏春秋·先识览》曰:(周)武王大说,以告诸侯曰:“商王大乱,沈于酒德,辟远箕子,爰近姑与息。妲己为政,赏罚无方,不用法式,杀三不辜(西伯、鄂侯、鬼侯),民大不服。

附:科普一下,历史上的妲己是纣王的原配大老婆,并不是什么妃子。历史上也没有姜王后这个人物,姜王后是封神演义这本小说虚构出来的人物。封神演义贬妻为妾是真的很过分。

至于褒姒和骊姬,其实她们二人被打成妖后的原因差不多,都是因为国本立嗣的问题。褒姒是因为周幽王为了她和她儿子伯服,去废掉申后和周平王,从而立她母子。骊姬是因为进谗言害死太子申生,从而让晋献公立了她与她儿子。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襃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後幽王得襃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襃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

《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第九》:十二年,骊姬生奚齐。献公有意废太子,乃曰:“曲沃吾先祖宗庙所在,而蒲边秦,屈边翟,不使诸子居之,我惧焉。”於是使太子申生居曲沃,公子重耳居蒲,公子夷吾居屈。献公与骊姬子奚齐居绛。晋国以此知太子不立也。太子申生,其母齐桓公女也,曰齐姜,早死。申生同母女弟为秦穆公夫人。重耳母,翟之狐氏女也。夷吾母,重耳母女弟也。献公子八人,而太子申生、重耳、夷吾皆有贤行。及得骊姬,乃远此三子。

但是综上发现,这四个人被打成妖妃,让他们承担主要责任是很过分的。男权社会就是喜欢把过错全部推到妖妃身上,从不反省君主自己的问题。
妺喜的悲惨主要是因为丈夫的始乱终弃,自己的命运不能由自己做主。
妲己的罪名主要是由男权社会扣上的,男权社会不喜欢干政的女性,只能各种妖魔化妲己。
褒姒和骊姬被打成妖妃确实也有自己的私心,但是西周灭亡和晋国内乱最大责任人就应该是帝王本人。没有周幽王的支持,没有晋献公的默许,谁敢去弄太子?周幽王和晋献公又不是傀儡皇帝,他们是猪脑子吗?哪有那么多小人作祟。然而周幽王和晋献公但凡满意信任太子,也不会把事情弄到那个地步。如果他们二人对太子没有不满,褒姒也好骊姬也罢又能翻起什么浪呢?
unitar 发表于 2023-8-22 06:41:09|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要分清神话和信史,三皇五帝都是后世虚构的神话传说,夏商周不过是各自独立的王权世系,上古中国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希腊城邦时代。
以下纯属本人虚构,如果雷同,纯属脑补。
商朝之所以给人感觉一片空白,因为商朝及之前的历史和神话世系在周朝被彻底篡改修正了。
上古时代巫史不分,很多神话和历史交织在一起。如果我们要捋清上古历史,那么就要将神话中的历史进行提纯。
从严谨角度,三皇五帝都是后世杜撰神话。
三皇五帝最早就是在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著作中出现的,之前的典籍从没有三皇五帝的字句。
三皇,天皇、地皇、泰皇之名号,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三皇”之名不见于经,组成亦有不同说法,后世典籍《尚书大传》以燧人、伏羲、神农为“三皇”,《风俗通义》、《白虎通义》、《古史考》等古籍亦持此说。“三皇”按照流传最广的是:伏羲(天皇)、神农(地皇)、少典(人皇)。
“帝”原指五方上帝,战国后(有说是两汉)才附以人间历史人物之名替入。五方天神合称为五帝的神话。《周礼·天官》“祀五帝”,为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叶光纪。东汉王逸注《楚辞·惜诵》中的“五帝”为五方神,即东方太昊、南方炎帝、西方少皞、北方颛顼、中央黄帝。后世增补的“五帝”分别有如下不同说法。人间的“五帝”一词在《孟子》时尚未出现,书中只提到“三王五霸”。《荀子》中才有“五帝”一词排在“三王”前,但无人名。按吕不韦十二纪的提法,五帝是主管四方、四时和五行之神。黄帝居中,具土德;大皞居东方,具木德,主春,亦称春帝;炎帝居南方,具火德,主夏,亦称炎帝;少皞居西方,具金德,主秋,亦称白帝;颛顼居北方,具水德,主冬,亦称黑帝。
所以我可以简单定论,三皇五帝只是不可信的神话传说,属于后世编造的神话世系。
如果探究上古神话原貌,那就要用正反交叉实验法,只有出现矛盾的神话,肯定是更改过的。
根据殷墟甲骨文、楚居,山海经,连山,归藏,诗经这些第一手上古资料,在周朝之前,中国存在多套神话体系,主流分别为少典系(周人,西方神话)和少昊系(商人,东方神话)。
这是因为在原始社会过渡到氏族时代,然后到奴隶时代,中国大地遍布各种部落联盟,那时的神话肯定是各自不同,各自发展的。大的神话体系下面,小的神话体系肯定也是各有侧重。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三皇,炎帝神农氏、黄帝有熊氏、颛顼高阳氏、帝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五帝都是上古各大部落传说中的圣王,祖先神,后期被人强行合并为一个世系罢了。
为什么我要拿商朝研究,以商朝开端呢。因为商人不管是神话体系或者王权体系都是完整的。
商朝文化只要适当删减,就是一套完整的上古体系。
我这个结论也是可以贯穿上古的楚八百进行考据,参阅上古竹简《楚居》《穷达以时》。
2008年,清华大学获得一批战国楚简,学术界将之称为“清华简”。其中一篇叫《楚居》的文章改写上古历史。《楚居》是2008年7月入藏清华大学战国竹简(又称“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简称“清华简”) 63篇书中的一篇。其是公元前370年后的楚国史官所写,详细记载两千三百多年以前从楚祖到楚肃王之间,历代楚君楚王郢都的迁徙路线及楚国国名来源的一部楚国史书。
季连初降於騩山,至于穴穷。前出于骄山,宅处爰波。逆上汌水,见盤庚之子,处于方山。女曰妣隹,秉慈 率臧 ,丽 迪 四方。季连闻其有聘,从及之盤,爰生伯、远仲。毓徜徉,先处于京宗。穴熊迟徙於京宗,爰得妣,逆流哉水,厥状聂耳,乃妻之,生侸叔、丽季。丽不从行,溃自胁出,妣宾于天,巫咸改 其胁以楚,曰楚人。至熊狂亦居京宗。至熊绎与屈紃,使鄀嗌卜徙於夷屯,为便室。室旣成,无以纳之,乃窃鄀人之犝以祭。惧其主,夜而纳尸,曰,必夜。至熊只、熊、熊樊及熊锡、熊渠,尽居夷屯。熊渠徙居发渐。至熊艾、熊挚居发渐。熊挚徙居旁屽。至熊延自旁屽徙居乔多。至熊勇及熊严、熊霜及熊雪及熊紃、熊咢及若敖熊仪,皆居乔多。若敖熊仪徙居鄀。至蚡冒熊率自鄀徙居焚。至霄敖熊鹿自焚徙居宵。武王熊自宵徙居免,焉始福。众不容於免,乃溃疆浧之陂而宇人焉,曰郢。至文王自疆郢徙居郢,郢徙居樊郢,樊郢徙居为郢,为郢复徙居免郢,焉改名之曰福丘。至庄敖自福丘徙袭郢。至成王自郢徙袭郢,郢徙居睽郢。至穆王自睽郢徙袭为郢。至庄王徙袭樊郢,樊郢徙居同宫之北。若敖起祸,焉徙居烝之野,烝之野袭为郢。至恭王、康王、嗣子王皆居为郢。至灵王自为郢徙居乾溪之上,以为处於章[华之台]。景平王卽位,犹居乾溪之上。至昭王自乾溪之上徙居郢,郢徙居鄂郢,鄂郢徙袭为郢。阖庐入郢,焉复徙乾溪之上,乾溪之上复徙袭郢。至献惠王自郢徙袭为郢。白公起祸,焉徙袭郢,改为之,焉曰肥遗,以为处於梄澫,梄澫徙居鄢郢,鄢郢徙居吁。王太子以邦复於郢,王自吁徙蔡,王太子自郢徙居疆郢。王自蔡复鄢。柬大王自疆郢徙居蓝郢,蓝郢徙居郢,郢复於,王太子以邦居郢,以为处於郢。至悼哲王犹居郢。中谢起祸,焉徙袭肥遗。邦大瘠,焉徙居鄩郢。
原文中写道,季连生于騩山,后来“见盘庚之子,处于方山,女曰妣隹,秉兹率相,詈由四方,季连闻其有聘”,娶了盘庚孙女妣隹为妻,生下伯和远仲,他们后代穴熊又娶妣列为妻,生下侸叔和熊丽。可见季连是商朝中后期之人,极有可能是商朝盘庚孙女婿。但史记《楚世家》中的季连,距今至少4000年以上,属于上古人物,远在商朝之前。分歧的关键在于季连之孙穴熊,司马迁认为穴熊之后数百上千年楚人“弗能纪其世”,但《帝系》《楚居》认为穴熊已是商末周初之人了。其次,《楚居》记载穴熊之子叫熊丽,《帝系》记载穴熊到熊渠为九世,《楚世家》记载穴熊之后楚人衰败大约数百年,周文王时鬻熊之子为熊丽。不过,《楚世家》鬻熊到熊渠为九世,这一点与《帝系》穴熊到熊渠为九世一致。
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李学勤在《论清华简〈楚居〉中的古史传说》一文中指出:“具有神性的季连以妣隹为妇,而妣隹乃商王盘庚的孙女,与祖庚、祖甲同世,他们的儿子伯、远仲与廪辛、庚丁同世,那么穴熊即鬻熊乃和武乙同辈,可以活到文丁、帝乙之时,他事于周文王,如《世家》引楚武王所说为文王师,从时代来说,是正合适的。”
以清华简《楚居》来看,孔广森的判断应该是正确的,鬻熊就是穴熊,应该是司马迁把“穴熊”和“鬻熊”同一个人误分成为二人。当然,司马迁之所以搞错,应该是受到楚人误导,因为如果季连是盘庚孙女婿,那么怎么都无法将楚国世系与五帝时代连贯起来,由此楚国历史就有些短,来历也不够大。
更为重要的是,如果鬻熊即穴熊,那么季连大约就生活在商朝中后期,而史载季连是黄帝八世孙,大禹是黄帝五世孙,这就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即大禹与季连所处时代差不多,大约都是商朝中期之人。由此也可见,黄帝距今时间可能也不超过4000年。
上世纪90年代,湖北荆门郭店楚墓中出土了一批楚简,其中一篇叫《穷达以时》。
有天有人,天人有分。察天人之分,而知所行矣。有其人,无其世,虽贤弗行矣。苟有其世,何难之有哉?舜耕于历山,陶埏于河浒,立而为天子,遇尧也。邵繇衣枲盖,冒绖蒙巾,释板筑而佐天子,遇武丁也。吕望为臧棘津,战监门来地,行年七十而屠牛于朝歌,尊而为天子师,遇周文也。管夷吾拘繇束缚,释械柙而为诸侯相,遇齐桓也。百里奚馈五羊,为伯牧牛,释板囗而为朝卿,遇秦穆。
孙叔三射恒思少司马,出而为令尹,遇楚庄也。初韬晦,后名扬,非其德加。子胥前多功,后戮死,非其智衰也。骥厄张山,骐塞于邵来,非无体状也。穷四海,至千里,遇造故也。遇不遇,天也。动非为达也,故穷而不(怨,隐非)为名也,故莫之知而不吝。(芝兰生于幽谷,非以无人)嗅而不芳。无茖堇,逾宝山,石不为(开,非以其)善负己也。穷达以时,德行一也。誉毁在旁,听之弋母,缁白不釐,穷达以时。幽明不再,故君子敦于反己。
其中重点:“咎繇衣胎盖,帽绖蒙巾,释板筑而佐天子,遇武丁也。”郭店简《唐虞之道》记载,“咎繇内用五刑,出弋兵革,罪泾用威,夏用戈,正不服也。爱而正之,虞夏之治也。”所谓“咎繇”,其实就是大禹时代的皋陶,相传架构了中国最早的司法制度体系(五刑、五教),强调“法治”与“德政”的结合,坚持公平公正,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大禹准备禅位于他,但却在帝禹之前先死了,未能继位,后来大禹禅位给了伯益。以古史系统来看,皋陶距今4000余年,但《穷达以时》却认为皋陶见过商朝武丁,属于商朝中后期人物,大约与季连同时代。如果皋陶是武丁时代之人,那么大禹就很可能与他一样了。
从连贯商周春秋战国的800年楚国国史可见,上古神话及世俗世系全部经过二次修订。
以下为本人推测部分,阅读之后可能有所不适,提前警告。
商文化又称东夷文化是上古文化主流,周文化,是商文化的次生衍生品。
东夷—商人文化是非常完整的架构。不管从商人神话方面,还是世俗王权世系都是如此。
商人神话,帝俊—太昊—少昊(白帝)—契 这套体系曾经是中国正统神话传承。至于黄帝,炎帝,这是周朝春秋之后大一统神话体系。起码周人也是把自己的神话直接并入商人的神话体系中的。
在商朝,叙事以东夷视角进行。东夷系可能是中原文化的核心。商人在中国上古主导者。到了周朝代替商朝之后,后来居上的周文化才上升为主流。叙事也由周人主导进行。
在周朝,商人和周人混合成了华夏族,最后演化成了汉人。
必须要强调的是,商人不是东夷,周人也不是西戎。东夷和西戎都是在后世中原华夏人的视角阐述的。
在商人眼中,东边的东夷人可能是血统文化亲近的竞争者,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时代,首先铲除异族竞争者,然后同族竞争者也要消灭。同理,在周人眼中,西戎也是周人近亲,也是对手。
商人和周人共同的敌人应该是棕种人,矮黑人这种老亚洲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下面具体分析一下商文化。
根据商朝后裔宋国不多的典籍,商人的祖先是帝俊。帝俊是远古东方部族的始祖神与后代子孙所崇拜的天地开创者。
商人直接属于东方部落集团。来源《诗经·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
东夷集团的部族都是鸟崇拜,《论语·子罕》云:“子欲居九夷。”疏:“东有九夷:一玄菟、二乐浪、三高骊、四满饰、五凫更、六索家、七东屠、八倭人、九天鄙。”《后汉书·东夷传》云: “夷有九种,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
东夷集团在少昊统治时期,遭到了来自西方少典部族的毁灭性的打击。随着部族的解体与离散,帝俊后人们虽然在天地四方建立起了一个个独立氏族或部落,但是却无法形成一种强大的力量,他们只能在远离中原的边远地带默默地生活着,且保持他们氏族的种种信仰,代代传诵着祖先的业绩。然而随着时代的流逝,几百年过去了,甚至几千年也过去了,时代的潮流无情地冲刷着他们记忆的堤防,远祖的身影离他们越来越远了,远祖的业绩也渐渐模糊起来,甚至为那些被少典部族所同化了的人们所淡忘,他们只能说出近世祖先的名字,却不知自己来于何方。于是,帝俊也就这样慢慢地消逝在历史的烟尘之中了。
尽管如此,在帝俊另一些后裔氏族之中,帝俊的名字却依据活在人们心中。帝俊部族中,一些英雄的子孙们的事迹仍在代代传诵着。正因如此,才会有文明时代所出现的《山海经》中的有关记载。这些说明历史的车轮虽能扰乱人的思绪,却碾不碎先人们那执着的记忆,时光的流逝并不是帝俊神话消逝的主要原因。使帝俊神话真正分化并逐步消亡的却是来自文明社会的政治的与历史的巨大力量。为了使神话合乎政治的需要,为了建构有利于中华民族统治的黄帝世系,为了从历史角度为大一统社会找到依据,如不消灭帝俊神话,便不能确立黄帝世系。所以后代儒士与史家们费尽心机,采用改头换面法、枝叶移植法两大再造技术,将帝俊的名字从神谱中抹去了,帝俊也就这样被逐出了神坛。
对帝俊的改头换面,主要是通过创造五帝之一的帝喾来完成的,以帝喾取代帝俊,将其更名改姓,这一手段可谓釜底抽薪。
有人说《帝王世纪》云:“帝喾高辛氏,姬姓也,其母不见。生而神异,自言其名曰俊。”这种野史虽然已将帝喾取代了帝俊,但却仍然保留了“自言其名曰俊”的改造痕迹,但没来得及编制帝喾的谱系家世,后来经过各种正史与稗闻的附会、添加,确立了“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的地位。
但实际上《帝王世纪》中说的是“帝喾高辛氏,姬姓也,其母不见。生而神异,自言其名曰夋。”写的并非是“俊”。而《史记五帝本纪》更是只言“高辛生而神灵,自言其名。”但省略了“俊”字,这一细微的变化,却将帝喾从帝俊的阴影中完全解脱出来,达到了脱胎换骨的效果。在将帝俊脱胎之时,将其后代子孙如季厘、少昊(挚),妻子(常羲)等,也在稍加改变之后转移到帝喾名下,从此以后,帝俊便消失了,帝喾则异军突起,成为五帝之一。对帝俊神话的枝叶嫁接由于帝俊神系庞大家族及帝俊的巨大影响,晚出的帝喾身上无法全部体现关于帝俊的事迹与传说,而这些传说与神话事迹又充满生命活力,代代流传,于是后儒们便将这些有活力的神话分化开来,分别嫁接到黄帝、颛顼、尧、舜等身上,使得他们的身上都有着帝俊的影子。
帝俊之妻羲和与帝羲(或作仪)分别生十日或十二月,此为帝俊神话之精髓,人们便将这则神话重新改造之后移植到黄帝头上,变成了“黄帝使羲和作占日,常仪作占月”。于是帝俊的二妻变成了黄帝手下掌管历法的二大臣了。
后羿为民除害是受帝俊派遣的,安民之功本应归于帝俊。但到《淮南子》那里,则变成了“尧之时,十日并出”,尧命羿去除害射日,将爱民之德转给了尧,同时也将大羿神话(上古神话中射日的是大羿,由于夏代有穷国君主后羿的名字里也有“羿”字,且也善射,所以后人容易将二人的事迹、称呼混淆。)从帝俊神话体系中切割出来。
于是帝俊的诸子孙们纷纷被改名换姓,忘记了炎帝就是后稷,西王母就是帝俊的女儿。帝鸿成了黄帝或者黄帝的儿子,少昊说成是黄帝的孙子,帝喾说成了黄帝的曾孙子,中容成了颛顼之子,契成了帝喾之子,后稷也被喾占有。俊妻常羲改嫁了帝喾,娥皇走进了舜的宫中。
帝俊是祖先神,是信仰,是创世神话体系。但是在周朝被反攻倒算的最惨,直接消失。
但是太昊-少昊的神话世系在春秋战国还是有所遗留的。
太昊伏羲氏的后裔任、宿、须句、颛臾等风姓小国,在今山东境内还有己鸷少昊金天氏后裔莒、郯、谭、费等国。他们与诸夏通婚、会盟,在与楚国的争霸斗争中,他们主要是依附齐、鲁,被认为是诸夏的同盟。从出土文物看,今山东境内的春秋东夷各国,社会与文化发展水平也很接近中原各诸侯,只是因为他们仍保留一些东夷礼俗,当时仍被认为是东夷。实际上已是与诸夏即合而未化,到战国时,这种文化上的差别已不引起人们重视了。
淮河中、下游,今河南、安徽、江苏等省接壤与邻近地区,少昊集团的后裔嬴姓与偃姓诸国,如徐、江、葛、黄、淮夷、锺离、英、六、舒鸠等,春秋时期他们主要倾向于“即事诸夏”,与诸夏通婚,参与会盟,出土器物有明显特点,凡有铭文的都是周代通行的文字。在春秋争霸与战国大兼并的历史进程中,他们先后被楚、吴、鲁、越所兼并,他们的文化对齐、鲁、楚及吴越都有影响,在政治上逐步统一过程中,文化与民族得到交汇融合,夷夏间的差别逐渐消失,当秦统一六国时,“其淮泗夷皆散为民户”,都已经成为华夏的一部分。
而世俗王权世系中,契则是商朝实际上的始祖。
据古本《竹书纪年》与《史记·殷本纪》记载,商朝(族)朝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先商”(13王),第二阶段是“早商”(19王,含太丁),第三阶段是“晚商”(12王),共30代44王,其中前13王为商族部落首领(又称:商先公),第14代成汤为商朝开国君主,商王朝先后共传17代31位帝王,国祚延续了554年,末代君主帝辛(纣王)于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后自焚而亡。
商朝是一个有完整谱系的王朝,这个可以和甲骨文验证。
至于商人在文化上的先进性,可能来源于商朝和内亚草原民族斯基泰人进行的交流。
在上古时代,亚欧大陆的草原就是知识传播的高速公路。西亚的技术革命源源不断在这条高速路上进行传播。
再来看周朝,周人自己的文化史观,周的祖先神是少典-黄帝。
周人的上古史系统有三次建构,周人逐步将祖先的时代提前,最终以黄帝为祖。
周人神话最早是至古公亶父(部落时代),第二次是后稷(商周并存),第三次是推导到少典—黄帝(周朝)。
古公亶父地位可以参考《诗经·閟宫》说:“后稷之孙,实维大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古公亶父建立诸侯国,得到了商王朝认可。《竹书纪年》载:“(商王)武乙六年,豳迁岐周。命周公亶父,赐以岐邑”。因地处周原,故姬姓从此称周人,“定国号为周,粗具国家雏形。”
周人利用少典—黄帝炎帝神话体系统一了整个华夏民族的历史叙事。
少典华夏族,汉族先祖之一。也称有熊氏,《国语》载其嫡子为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少典,是中国原始社会时期有蟜氏部落的首领。因生黄帝号有熊,初封有熊国,少典便被尊为有熊国君主。所以,大多史料都称黄帝为有熊氏,古时女子称姓,男子称氏。称黄帝为有熊氏,表明黄帝是有熊国君少典的后裔,也表明原始社会已由母系社会进入了父系社会时期。
周族,属于姬姓部族,发祥于关陇地区,父、母系分别是黄帝有熊氏和炎帝后裔有邰氏之后裔。《史记》等文献记载的周氏族祖先是黄帝曾孙帝喾和元妃姜嫄的儿子后稷。
周人在强大之后到灭商的祖先应该就是后稷。
周人将自己定位帝喾的正妻之子,将商人定位次妃之子。
来看史书上如何记载的。《史记·周本纪》载:有邰氏之女姜嫄踩巨人脚印而生弃。稷是黄帝玄孙、帝喾嫡长子。稷母名叫姜嫄,是帝喾的元妃。父帝喾,母姜嫄(“帝喾有四妃,元妃姜嫄生后稷,同母弟曰台玺”)。《山海经》:帝俊生后稷。稷少年时,被父母所弃。《诗经大雅生民》描述稷是踏着上帝脚印生存出来的,后被唐尧提携为相。唐尧封后稷于有邰(今中国陕西省武功县西南)。《竹书纪年》:“汤时大旱七年,煎沙烂石,天下作饥,后稷是始降百谷,烝民乃粒,万邦作义”。又说“汤遭天旱七年,明德以荐,而旱不止,故迁社,是以周弃代为稷,欲迁句龙,而德莫继,故作夏社”。又说“尧水九年,汤旱七年,天下弗安,黎民饥阻,拯民降谷,功在后稷,后稷不克,上帝不临,耗斁下土,宁丁我躬!”。一说在位共八十年。
周人祖先后稷应该在商朝是攀附帝俊系的。但在周朝代商之后,又进行了文化上的反攻倒算。将周祖后稷拔高在商祖之上。
商周时代最大的变化就是商周革命,文化大一统。
从文化而言,商人敬鬼,周人敬天。殷人尊神事鬼、崇尚巫术,周人则敬天保民、崇尚礼乐教化。
商人和周人的差别是在春秋战国时代抹平的成为统一的华夏族,之前商周是两种文化,两种文明。
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华夏又称“华”、“诸华”、“夏”、“诸夏”、“中夏” 。是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的先人为区别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的自称,又称中华。
西周分封建国,将周人商人封建国家,最多时分封了八百多个诸侯小国家,这些小国总称为“诸夏”。“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左传》)。周王东迁洛邑(洛阳)后,王室的权威下挫,诸侯国之间频繁兼并,列强国家出现。这一时期的“夏”限指中原地区,“居楚则楚,居越则越,居夏则夏”(《荀子》),此时,“华”字开始用于文字表述中,“推衍出一个‘华’字来,按华字古音敷,夏字古音虎,其音相近,增用一个字有加重语气的作用。二字可单用,亦可以合用,夏和华二字互举为文,与裔和夷二字互举为文相同”。《左传》里的记载有“裔不谋夏,夷不乱华”,“楚失华夏,则析公之为也”,“今而始大,比于诸华”,“诸华必叛”,“获戎失华,无乃不可乎”,“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
春秋战国时,商周已经完全融合成一个民族共同体了。
然后才有诸子百家重建了上古神话和历史。
虽然现在科技日新月异,人类上天入地,星辰大海,简直无所不能。可历史教科书中对中华文明、汉人的起源仍旧支支吾吾,讳莫如深。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学术里面也有政治正确啊。
历史学原则:历史要为政治服务,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好了,啰里啰嗦一万字,简单介绍了商朝。
如有不实冒犯敬请海涵。
最后以商颂结尾: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
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
方命厥后,奄有九有。
商之先后,受命不殆,在武丁孙子。
武丁孙子,武王靡不胜。
龙旂十乘,大糦是承。
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
四海来假,来假祁祁。
景员维河。
殷受命咸宜,百禄是何。





diyaxu88 发表于 2023-8-22 06:41:50|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先说是不是假的,大部分是假的,是东周以来的传说,在最原始的典籍中并没有记载,如夏商灭亡,或者部分真实如西周灭亡。
夏代灭亡的原因,《尚书·汤誓》有说明,“夏王率遏众力,率割夏邑,有众率怠弗协”,《多士》《多方》也是说夏“弗克庸帝,大淫泆有辞”、“诞厥逸,不肯戚言于民,乃大淫昏,不克终日劝于帝之迪”、“不开于民之丽”、“因甲于内乱”、“罔丕惟进之恭,洪舒于民”、“有夏之民”,没有提到女色。
商代灭亡的原因,《尚书·牧誓》中只是说“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另有“昏弃厥肆祀弗答,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而《微子》《酒诰》《多士》《多方》中提及商灭亡的原因是酗酒和内乱、不祭祀上帝,无道虐待小民,都没有提及“妇言”,可见所谓“妇言”不是主要原因。
西周灭亡的原因,《诗经》的《小雅》有叙述,《十月之交》“皇父卿士……艳妻煽方处”,艳妻,一般认为是指褒姒。《正月》“赫赫宗周,褒姒灭之”,可见时人认为西周灭亡与褒姒相关,但并没有《史记》中褒姒不好笑的说法。
其次,为什么类似。
实际上, 根据《史记》的记载,西周和夏商灭亡是不同的,幽王谈不上暴君,夏商却很相似。但上面可见夏灭亡完全与女色无关。那么夏是怎么和商联系一起的呢,个人推测是因为《召诰》。
    《尚书·召诰》中“相古先民有夏,天迪从子保,面稽天若,今时既坠厥命。今相有殷,天迪格保,面稽天若,今时既坠厥命”、“我不敢知曰,有夏服天命,惟有历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我不敢知曰,有殷受天命,惟有历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叙述夏商的灭亡几乎完全相同,或者东周以来的人见此,目睹现实中荒淫女色的实例,而造作成夏代灭亡源于女色的说法。
湖光倒影 发表于 2023-8-22 06:42:12|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夏商周灭亡模式中出现的几个女人:妹喜、岷山氏姐妹(琬、琰)、妲己、褒姒。其相似之处在于,她们不是常规部族联姻的女性,而是被抢掠或者被作为贡品送到王身边的女性,这类女性的身份存在争议性,在王室内部来看,这样的女性没有根基,但是如果得到王的宠爱,她们的地位会得到加强,如果她们有亲属或亲信,也会水涨船高,容易引发王室内部的纷争。
桀的故事中桀由于宠爱岷山氏姐妹移情别恋,妹喜心怀怨恨,被伊尹利用。
妲己在纣王故事中扮演的角色不明显,按照《国语》的说法,她是因为纣王讨伐苏国而被献上的美女,只不过周人在宣布纣王罪行的时候强调了“牝鸡司晨”,强化了她的责任。而苏国站到了周人一边。
褒姒的问题则是涉及到立嗣,这是直接导致周幽王被攻灭。
这样的问题一向是统治者头疼的大事,单纯理解为“狐狸精惑主”是不对的,由于某个非正常宠爱序列的女性得到君主专宠,导致统治集团内部结构洗牌重组,这确实会影响政局的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说,因为女人引发动乱并不奇怪。从目前所知的细节来看,夏商周灭亡的故事也各有不同,并不是十分相似。只不过后世举例的时候,喜欢用排比句,这样在某种程度上抹平了几个故事之间的差异性。
至于是不是编造的问题,个人认为其故事内核应该有一定根据和来源,但故事具体细节随着时间推移添加了不少细节佐料,这就是所谓的层垒史观。
-------------------------------------------------
看到很多评论里都在说妹喜的“妹”的读音问题。我在这里简单说一下:
首先《说文解字》之中只收入“妹(从未)”,没收入“妺(从末)”,“妺”字收入字书是较晚时候的事情。而先秦古籍中偶尔出现“妺”字,一般也被认为是“妹”字之讹。
妹喜在秦汉古籍中确实也写作“末喜”或者“末嬉”。这里就涉及到末未之别的问题。一些学者根据上古音的分类,将末和未归于不同的韵部。然后由此确立两字的不同通假系统。但还有一些古文字学专家也指出,末未本是同源字,它们的发音都是从“木”中分化出来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古文字中从未和从末的字经常混同的原因。
具体到妹喜问题上,写作“妹喜”肯定是可以的,写“妺喜”也没问题。读音可以按照mo4来读,也可以按照mei4来读。问题都不大。
∮冷雨夜∮ 发表于 2023-8-22 06:42:20|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说没例子,我就举例子。吴王夫差,击败了楚国,却贪图西施美色,滥杀大臣伍子胥,逼走孙武,放松警惕,被越王勾践背后捅刀子,一下子灭了。夏桀、纣王就是夫差百分百的翻版,放了商汤、周文王,却被背后捅刀子。隋朝统一南北朝,突然渡江南下,灭了贪图女色的陈后主。隋炀帝灭了陈国很牛逼吧,不比纣王大破东夷差吧?类似纣王攻击淮夷失败,隋炀帝攻击高句丽失败后,贪图安逸,被唐国公李渊起兵,三个月就攻下了长安。东罗马查士丁尼二世,击败保加利亚和阿拉伯,但是对内改革,被非洲将军起兵推翻。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