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陵位置考(修改版)

[复制链接]
scrollll 发表于 2023-8-21 18:35:48|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s://www.zhihu.com/video/1657264927030194178
孙星衍原作,蒋志格标点
原作者简介:孙星衍(1753-1818),字渊如,江苏阳湖(常州武进)人。
  幼有异禀,过目成诵,《文选》能全诵之。未冠补诸生。袁枚尝称曰:"天下清才多,奇才少,渊如天下奇才也!"遂相与为忘年交。先生雅不欲以诗名,深究经史文字音训之学,旁及诸子百家,皆通其义。钱大昕主钟山书院,深器之。陕西巡抚毕沅招入幕府,毕撰《关中胜迹志》、《山海经注》,校正《晏子春秋》、《墨子》,及校刻惠栋诸书,皆先生手定。
  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朱珪典试江南,在都与彭元端约曰:"吾此行必得汪中、孙星衍。"及搜遗卷,得其经文策曰:"此必汪中也。"拆卷得先生,而汪实未就试。明年,赐进士第二人,授编修,充三通馆校理。散馆试厉忐赋,用《史记》"如畏"语,大学士和珅疑为别字,置二等,以部曹用。补刑部主事,总办秋审。每有疑狱,辄依古义平议行,所平反全活甚众。
  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外简山东兖、沂、曹、济道。既莅任,政事之暇,尤喜考古,以济阴汤陵在曹南,其山西荣河县汤陵虽列祀典,实宋以来相沿之误;因遍考诸书,据汉崔骃、魏皇览、晋伏滔汤陵在济阴之说;并考荥河之陵,出后魏小说家言张恩破陵得铭,附会股汤,未为典要。后再官山左卒令曹县令修葺汤陵庙屋以祭田奉祀,立碑纪事寻署按察使事,以整肃吏治为己任,亲问囚,定爰书,矜慎庶狱。凡权臬七阅月,平反数十百狱,活死罪诬服者十余人。先生又以先儒伏生及郑康成功在经传,可比七十子,身通六艺,皆宜立五经博士;后大吏奏请,郑议格而伏允行。旋回河道本任。值曹工漫溢,应赔坝工银巨万。未几,丁母忧归,侨寓金陵。
  请业者盈门。未十年,舍中土掇巍科,入馆阁,及撰述成一家言者,不可胜数。
  先生淡干宦情,服阕后,游吴、越数年,终以河工偿项故,个得已再出。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署登、莱、青道,补山东督粮道。十三年,乞假省迎老父于江南。抵江宁,纠族众建孙子祠,回任自郯城取道费县,访季桓子墓,得羵羊井铭于县署。又访曾晳南城葬处,及澹台子羽墓,立碑季桓子井上。尝考《太平寰宇记》,先贤闵子墓在范县东,今所传在历城者误也。并访左伯桃、羊角哀墓,皆为文纪其事。又得秦时展氏先茔碑,知柳下惠墓在泰安,更封树之。
  先生尝病《古文尚书》为东晋梅赜所乱,撰集《古义尚书马郑王注》十卷,又《逸文》三篇。更为《尚书古今文注疏》三十卷,考证详备,盖积二十余年而后成,其专精如此。治《尚书》之学者,莫不视为最完善之本焉。
  先生又善校书,写刻必访宋本。高丽使臣朴齐家于都肆见先生所校书爱之,书"问字堂"以赠。尤好聚书,闻有善本,借抄无虚日。所校刊者,有:《周易口诀义》六卷,《尚书考异》三卷,《春秋释例》十五卷,《孙子十家注》十三卷;《元和郡县志》四十卷,《景定建康志》五十卷,《唐律疏议》三十卷。金石文字及古彝鼎书画,皆能穷原竟委。文在六朝汉魏间,不欲似唐宋八家。所著又有《周易集解》十卷,《夏小正传校正》三卷,《魏三体石经残字考》一卷,《仓颉篇》三卷,《孔子集语》四卷,《史记天官书考证》十卷,《寰宇访碑录》十三卷,《平津馆金石草编》二十卷,《孙氏家藏书目内编》四卷、《外编》三卷,《续古文苑》二十卷,《问字堂文槁》五卷,《岱南阁文稿》五卷,《五松园文稿》一卷,《平津文稿》二卷,诗集若干卷。卒于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正月,年六十有六。
咨覆河南布政司伏羲陵稿
嘉庆三年(公元1799年)四月
起因
分巡山东兖沂曹济兼管驿传水利黄河兵备道孙,移咨河南等处承宣布政司吴,为咨覆事,前本道访得鱼台县凫山有伏羲陵,在臬司任移咨贵司,查陈州太昊陵,是否有古书碑碣可据?去后兹据署山东按察使荆,将贵司兹覆移送前来,原咨開据陈州府淮宁县等处称,《路史》所载伏羲陵,有云山阳,云南郡襄阳,云都于宛邱,陈为太皞之墟等语。本道考山阳即指今鱼台之陵,南郡襄阳因竟陵县有古风城而误,事俱《元和》、《寰宇》之记。至都于宛邱之说,都陈不必葬陈。既称为墟,墟者,故国空城之谓,与墓字之义各别,是《路史》所说伏羲陵,仍在鱼台,而以襄阳、陈州为异说,不可以《路史》所言陈州之据,该府等又引府县志书云,隋以前未知崇奉,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始禁民刍牧。因历引周显德、宋建隆、乾德、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禧时,守陵葺庙之诏。不察此数代诏书,仅有崇奉先代陵寝之文,并未言各陵所在。且鱼台之陵,出晋皇甫谧《世纪》及唐李吉甫《十道图》,比之隋巳前,未经崇奉之陵,较有古文据。至太昊陵之为在陈州,自宋政和始,及南渡巳后,鱼台地入于金,为刘豫据,诸儒耳目溅陋,不能远考,又讳国蹙之恥,遂移伏羲之祀于陈,洪武时祀典,多不足信。今国家更正东平州尧陵于濮州,东平州之陵,亦係洪武巳来祭告之处,祀文碑刻具存,与陈州同属相沿之误,二事可倂案矣。咨内又引宋太祖诏有太昊葬宛邱在陈州之言,此为马端临注语方志误入本文,史载诏书无此词也。咨内又称,八卦坛距伏羲陵二里,亦菲后世之为坛为陵。查宛邱八卦坛,皆陈州古迹,未必后人即以坛阯为陵,但有伏羲之迹,即妄移陵寝于此。亦如竟陵有古风城,遂之为南郡陵之比。贵司止据该府县征引方志相习之文,不加深究,恐非实据。本道窃意访求古迹,当以书、传为证。同在书、传,则最古之文为证。既巳生于后世,岂知上古封树之处?然《春秋传》言:任、宿、须句、颛臾,风姓,实司太皞之祀。《诗纬》言:伏羲生于雷泽。唐宋地理书称成匡山,女娲生处。考任国即是济宁,雷泽即在鲁北,承匡即西凫山。推此诸文,是知伏羲风姓葬处,应在济上,不得远至陈州明甚。陈州之陵,又无隋唐书传、宋元碑碣,足夺鱼台之迹。本道无通章之责,但历考书传,存此说,以待后人鳌正祀典,先饬有司,申禁樵牧,修葺祠庙。因贵司咨询,特再移覆,并将伏羲考黏卷存案,希为指正核覆,饬知陈州守施行,须至咨者。
注:鱼台陵位于今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陈州府陵位于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
伏羲陵
一、鱼台陵
(注:此处伏羲陵位于今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
皇甫谧,伏羲葬南郡。或曰:冢在山阳高平之西也。《史记正义》
按:山阳高平侯国,汉晋治昌邑,即今金乡县地,与鱼台接境。此晋时郡县,故为谧语,非张守节语也。
又按:《晋书·地理志》:高平国,晋初山阳置,县有方与、湖陆、高平。《元和郡县志》:鱼台县,本汉方与县。《太平寰宇记》:鱼台属山阳郡,县理城,即汉方与城也。湖陵故城,秦汉为县,今废城,在今县南一里。据此,则方与、湖陵,即今鱼台县境。高平国治在金乡,《元和郡县志》:金乡昌邑故城,在县西北四十二里,《寰宇记》作县北,是也。今伏羲陵在鱼台县东北十里凫山,则是古山阳郡高平国之东,误作西字。罗苹云:帝冢在山阳高平西北,盖用谧语,增多北字,或当作北耳。南郡辩见后文。又按鱼台伏羲陵,出皇甫谧《帝王世纪》,其言必有所本,是其迹,在晋时巳甚显地。
李吉甫《十道图》云:兖州之境有伏羲陵。(金田肇凫山人祖庙碑)
按:鱼台县属兖州。《元和郡县志》:方与县,贞观十七年,废戴州属兖州。宝应元年,改为鱼台县是也。李吉甫作《元和郡县图志》,于鱼台不载伏羲陵者,志本有图,今亡,因其陵别见《十道图》。金田肇碑,今在邹县凫山爷娘庙殿东壁。
《图经》云:单州鱼台县之东北七十里,曰:辛兴村,其间有伏羲皇帝之陵,陵上有庙。(宋熙宁十年陈仓碑)
按:隋《经籍志》:有隋《诸州图经籍》,郎蔚之撰。此碑所称《图经》,即隋《图经》也,其书在五代时失矣。
重建伏羲皇帝庙三门记:大宋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岁次丁巳,二月辛亥朔二十五日乙亥立碑。莆阴贡吏陈翕撰并书。盖闻圣人不世出,出必有功于时也。鸿荒之世,朴略尤甚。虽人伦既有,而贵德之风方扇。天下以大道之力为功,未有以仁义之为用。大道判为仁义,仁义用则为法制。法制立,则声华文物与焉!仁义出乎道,非道出于仁义也。仁义法制,皆道之跡,圣人之功也。道立本于无,为用于有。盖可见者,存乎用,可见着存乎迹,迹者道之济也,非道之本也。惟某以本求之,则至寂而无体,以人用求之,则至虚而善应,以迹求之,则至利而无穷。所谓形而上下者是也。老子曰无名,天地之始,元胎未形,杳杳冥冥,远之不可以名寻,近之不可以形诏,非探象先之原,则求知之难矣。绝于形器,梏于无为,造之非我,理自冥化,此至寂而无体,其可见也。经为阴阳,合为至精,鬱为元气,发为造化,而万物制命受形,以生死代谢,其所以鼓舞运动,雷风雪霜之威,明水火之变,付有为于六子,收无为于功成。此至虚而善应,又可见也。圣人既得至寂之本以诚己,復达至虚之用以济物,扩而充之,发越挥散,兴至利于千万世而无穷泯者,蒙考之于伏犧皇帝,用大道以王天下,而其本未体用之邃焉。恭以伏犧皇帝,挺生上古之初,德冠三皇之首,画八卦而备万物之像,兴文籍而书百世之名,以结绳为弊政,而代之以书契。以神化为宜,而为之以善法。首正人伦,复为器用,通其变,使之无倦,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臣由之,则肃而庄;父子由之,则和而恭;夫妇由之,则愿而雍;兄弟由之,则友而悌。天下陶成于大顺,盖人伦正之始也。为網罟以畋以渔,为栋宇以宁其居,为耒耜以济其饥,为舟楫以便其涉,为弧矢以威其乱,服牛马以致其远,至乎操木陶火,铄金凝土,一制一法,莫不由乎仰观俯察,而始立之法。又有数圣继作,沿袭尧而成,乃周乃备。故曰:法始伏而成尧。又曰:匪伏匪尧,礼义哨哨。既历汉唐之久,下逮国家之盛。一祖四宗,六叶承天。执是法,以御大有,通变以尽天下之利。福周四海,生民享之无穷者,亦以此也。于伏犧皇帝之庙,尝遣使祠焉。今之于春秋之间,无远近,无贵贱,不辞跋涉之劳,或负戴其亲,以至于此,祷祠进献,无祈而不应也。是知伏犧皇帝,体魄虽降,而其神未尝死也。说者曰圣人之死曰神,未尝死,未尝生者也。秦汉以来,分邦国为郡县。今伏犧皇帝之故,莫知其所在。按《图经》云:单州鱼台县之东北七十里,曰辛兴村,其间有伏犧皇帝之陵,陵上有庙,古老谓曰:庙舍之东,有画卦之山,南有古铭城,北有群仙洞,中有九龙潭,其古木胜槩,依稀存焉。居民严温者,世蒙其福,遂丹衰,自备巳缗,兼化信士,重建三门一座三间,玉皇堂并神像,炳灵公堂并神像,砌道幡竿等,上以酬圣造之恩,下以求举家之庆。既毕功名,翕为记。翕谀闻之学,不能尽万一,聊书岁月而巳。鲁桥镇郭下严温,妻王氏,男老儿彭寿,女二娘子,外甥李中舍,孙天保、天锡、天寿,女三娘子,外甥黄国博,孙小三,娘子寿奴。按碑今存凫山。
罗泌《路史·太昊纪》:葬山阳。罗苹注:按帝冢今在山阳高平西北。高平,襄阳之境。然《九域志》:兖、单皆有伏羲陵。
罗苹又注:太昊之国,有庖国,姒姓,今庖水在山阴平乐,而帝墓又在山阳,则其故迹无疑也。
按罗泌云:伏羲葬山阳,用皇甫谧说,而不用南郡,亦知南郡之不可信也。泌则云高平襄阳之境,或以襄州有平皇关而误,其关见《太平寰宇记》。然泌下又引《九域志》:兖、单皆有伏羲陵。按之《寰宇记》:称鱼台县隶兖州,今隶单州,是兖、单皆指鱼台之陵矣。所引《九域志》,非今元丰《九域志》。
又按庖水即泡水,在今沛县西平乐城,在今单县东四十里。汉《地理志》:山阳郡平乐,右泡水,东北之泲水人泗,亦在丰、单之间,故罗苹附会庖字言之。
元中统二年,孟祺撰碑。鱼台东北七十里而近,曰凫山,山南麓曰辛兴里,周匝伏羲遗跡甚众。土人云:死葬于山麓之半,其东一峰鬱。然者,今以画卦山目之,质之地图,北直古任,东接颛臾,皆诸风故封之地,所以奉太皞之世祀者也。
按碑今存凫山,文多不具载。
元至治二年,吕惟恕撰碑,鱼台治东北七十里有凫山,山南麓曰新兴里,有伏羲庙在焉。其遗跡于里周匝甚多,其东山嶒崪,目之画卦山;其西水声潺湲,曰圣水河,故以是伏羲葬瘗之地。宋熙宁十年石刻有云:按《图经》:鱼台新兴里有伏羲陵,陵上有庙,以是考之,其土人所传,亦有自来矣。按碑今存凫山,多不具载。
又按宋、元史地理志不载伏羲陵,而见碑碣者,可据如此,南宋地入金,遂不知其迹矣。故于于钦《齐乘》,不云有墓,非也。
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竺该撰碑。鱼邑东凤凰山,旧有太昊伏羲庙,离县治七十里,庙制极其雄伟。又云:河南陈州有羲皇墓,傍生灵蓍,而此地亦建庙祀。何也?先王封颛臾,以主祭,故建庙于鱼之东者,就其后裔追祀地。
按:宋碑明言陵上有庙,而明人不信之,止言有庙,又不察皇甫谧山阳高平之言,徒以其时传为太昊陵在陈州,遂为调停之说,即以为圣陵,蓍者封殖之处即生,非因地灵。今咸阳秦文王、武王陵亦复生蓍,是其证也。
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修《兖州府志》,鱼台县伏羲陵,在县东北七十里凫山,山前有庙。
按:志为张鹏翮所修,是时鱼台属兖,今属济宁州矣。至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修《山东通志》,鱼台县陵墓无伏羲陵,盖后人因有陈州庙祀,而妄删其迹也。
二、南郡陵
皇甫谧,伏羲葬南郡。
罗苹注:《路史·世纪》云;葬南郡,在襄阳。
按:襄阳并无伏羲陵,而皇甫谧云然者。考《元和郡县志》:竟陵县,秦属南郡,五华山在县东北七十里,县城本风城,古之风国,即伏羲,风姓也。南临㲼水,谧之致误,盖因其地有古风城,然古今书传无以伏羲陵为在是者。
三、陈州府陵(此陵位于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
《路史》:乾德四年(公元966年),诏置守陵五户,春秋少牢。罗苹注:上历太昊,宛邱在陈。
2、《文献通考》:乾德四年(公元966年),诏曰:历代帝王,或庙貌攸设,牲牷罔薦。或陵寝虽存,樵蘇靡禁,兹用惕然。其太昊、女娲、炎帝、颛顼、高辛、唐尧、虞舜、夏禹、成汤、周文王、周武王、汉高祖、后汉世祖、唐高祖、太宗十六帝,各给守陵五户,蠲其他役,长吏春秋奉祀。他处有庙祀者,亦如祭享。马端临注:葬宛邱,在陈州。
又徽宗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礼仪局上《五礼新仪》,仲春仲秋,享历帝王,帝太昊氏于陈州,以金提、勾芒配。
按:乾德诏为历代帝王置守陵户,其时并未言陵庙所,其在宛邱之注,盖罗苹、马端临之言也。据宋熙宁陈翕凫山庙碑文云;既历汉唐之久,下逮国家之盛,一祖四宗,六叶承天,于伏犧皇帝之庙,尝遣使致祠焉,则北宋祀典及守陵户,安知不即在鱼台之凫山耶?
又按今陈州有伏羲陵,其误始自政和定礼,盖因国慼而后,仅守偏隅,不能远祀鱼台陵,遂移其祠于宛邱之八卦坛。其初必以其地入金为䎵,而讳言之,罗苹、马端临不能远考,俗传朱文公题石坛前,竟至伪数代。观罗苹之注乾德诏,则云女娲在华州界,马端临注乾德诏,云女娲葬赵城县东南,在晋州。即女娲一陵,二说参差,知两君以意附会诏书,本无定见,亦可见乾德时诏,无各陵所也。又按《元和郡县志》,陈州,本太昊之墟,周武王封妫满于陈,宛邱八邽县八卦台及坛,县北一里,古伏羲氏始画八卦于此。《太平寰宇记》:陈州,庖犧氏所都,曰太昊之墟,宛邱县八卦坛,在县北一里,即伏羲于蔡水得龟,因画八卦之坛。旧有长史张齐贤旧文,后刺史李邕撰新文刊之,据此则唐人、北宋人说陈州有伏羲八卦坛,不会有陵也。既有张齐贤、李邕新旧文,乐史时尚见之,所纪即蔡水得龟之事,必不言陵。故李吉甫诸人,作地志不言伏羲陵在此也。目礼言墟墓,墟则国基,莫则葬地,何可合为一义,陈州即太昊之墟,亦为故国空城,安得指为葬处?又考《水经注》云:陈仓县有陈仓山。荣氏《开山图》注曰:伏羲生成纪,徒治陈仓,非陈国所建也,则古时并无都陈之说。况伏羲生于成纪,见《路史·开山图》,而《太平御览》引《时含神雾》曰:大跡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犧,并以为生于曹濮之间,更葬在鱼台之说近矣。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