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齐一民《柳浪梦寻》(17)“文士道”与“山姆二叔”的对决

[复制链接]
j15023105c 发表于 2024-9-17 15:40:29|来自:亚太地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题记] 齐一民的随笔集《柳浪梦寻》创作于2005年12月至2006年10月,原书稿名为《谁出卖的西湖》。部分文章之后有评论,评论作者为心灵飞鸿(张巧玲)。从2024年9月2日起我们在《华卷文化》(搜狐号)上连载,敬请关注!欢迎评论!
“文士道”与“山姆二叔”的对决

(2006 年2 月5 日,正月初八)


根据韩石山的仔细研究,上世纪初× 中国的文坛,就好象是留英美和留法日两派留学生们之间的一场打斗戏。比如鲁迅和他弟弟周作人,以及马叙伦、章士钊、陈独秀诸君是留日的,而胡适、徐志摩等“新月”人士是留英或留美的,两派在文坛上大打出手,各不相让,颇有“文士道”(与“武士道”相呼应)与“山姆二叔”在中国的舞台上火并的味道。
这无疑是那时中国人的悲哀。
试想,如果将这个情形颠倒过来:一群信奉孟子的美国人和另一群信老子的美国人在美国国会上分派械斗,那才是中国的“崛起”。
再有,假如在英国的文坛上,一群从中国留学回去的“亲中派”英人和另一群从越南留学回去的“亲越派”英人相互漫骂起来了,那倒也象征着亚洲雄风的实力。
总之,留洋生们在前台酣斗,其后台和背景既非宋代的“某某”,也不是明代或唐代的“谁谁”,而是远在东洋和西洋的外人——那种感觉终究不好,颇有些“你敢骂我,你知道我爸是谁?”的“小家风范”,何况,无论是胡适或是鲁迅,骂起同胞来——都颇不留情,但骂起他们留的那些国来,别管是英、美还是日本,都毫无底气。因为但凡身靠背景说话的人,都无勇气去向身后的“背景”出气。
远的不说,今日中国的我一类“海龟”“海带”“海草”等“海鲜”们,一般也不太爱说那些日本海、美国海、英国海或法国海们——的坏话。
在说“我当初在×× 国”时,一般他们都爱附加上些良好的修饰语,以显示自己的出身。就连从埃塞俄比亚留学回来的也大谈非洲的热带风光如何的有利于学习西伯利亚的哲学。
“背景”嘛,终究是不能攻击的。
如果将人的背景,安放在人体之上的话,那么它就好比下半个身子,别管头脑和心脏如何活跃,都通常需保持下半个身子稳定,稳定压倒一切!
如果屎尿和排泄器官都被批判了,那上半身无论如何地想高雅和自强,也力不从心、无济于事。

在留日的那些人士中,也有自相攻击的,比如鲁迅和周作人,2 月2 日(也就是‘破五’这天)的《南方周末》的文章上说:“1923 年7 月18 日,两兄弟正式反目,鲁迅搬出八道湾。盛传的说法是,周作人的日本太太从中作梗,导致兄弟不和,此生不再来往。”“1924 年5 月,鲁迅回八道湾取书。兄弟再次发生冲突,冲突中周作人竟拿起一尺高的狮形铜香炉向鲁迅头上打去,幸亏没有击中……”
另据该报的估算,狮子形铜香炉的价值约等于4000 银元。看,多么贵重的打架凶器!
还有,说话的方式决定于“底气”从何处来。
我试想,假如20 世纪20 年代在文坛上活跃的那些“重镇”们的留学“背景”,相对喜好和平一些——比如说瑞典、瑞士还有印度或埃塞俄比亚,当然还有加拿大(哦,我的那“背景”加拿大啊!)之流的话,那样,我们做为观众兴许会感觉枯燥一些。
从瑞士回来的,可能用军刀对决。
由象牙海岸来的博士,可能使用象牙大刀PK。
那些从南非、印度、朝鲜回来的海归们呢,无非是传授曼德拉精神、盘腿打坐或是吃烤红薯烤山芋,总之,他们不会如徐志摩般神经质,也不会像胡适那样油滑,也不会比鲁迅更加严厉地对弟弟“呵护”——用国家保护文物大打出手。
当然,是弟弟先打的哥哥。
最后问上一句:有留学西湖的“湖归派”人物吗?
评论

倾听你对留学背景影响现代作家文风问题的探讨,耳目一新。这正如语言一样,虽然地方语是根,可漂泊的游子,不都是在用南腔北调说话吗?那么留学的作家呢?他的思维,他的风格,他的习性,又怎会不打上留学国家的烙印呢?这洋洋洒洒的论述,得出 “留学背景” 可怕可悲、令人无可奈何的论断。可你笔锋一转,又回到了念念不忘的美丽西湖,探问有留学西湖的“湖归派”人物吗?有,那就是你了!你的文字里,便情不自禁地打上了西湖的美丽烙印。
你虽出卖了魂牵梦绕的西湖柳浪阁,可你却没有出卖对美丽西湖的向往热爱之情。
(未完待续)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