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哈尔滨和当地人文有什么印象?

[复制链接]
bggxl 发表于 2023-8-21 06:19:44|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你对哈尔滨和当地人文有什么印象?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1x2s 发表于 2023-8-21 06:20:32|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2020年国庆假期游历了东北的三座省会城市,其中对哈尔滨印象尤为深刻。


10月7日,在哈尔滨西站下车。


首先就去看了著名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如今也算是哈尔滨的一个标志性建筑。
哈尔滨这个城市最开始算是由沙俄建造,自甲午战争后,大清帝国的虚弱日益显露,沙俄趁火打劫,通过软硬兼施,获得了在东北修筑铁路的权利。
沙俄自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以后,开始了工业化改革以及一系列大工程建设,其中的一项宏伟工程,就是修建从莫斯科海参崴,横贯亚欧的铁路。其中东段便要经过我国东北。


这段铁路从满洲里入境,直至绥芬河,称为北满铁路
另外又有一段从哈尔滨经过长春、沈阳,一直通往大连、旅顺地区,这段被称为南满铁路
哈尔滨恰恰处于北满与南满铁路的交汇处,因此作为一座年轻的城市而发展了起来。
(后来苏联十月革命以后,南满铁路被日本人取得,这才有了后来皇姑屯事件的伏笔。而北满铁路在名义上归于中苏合营,张学良在执政初期,曾不自量力对苏联宣战,试图夺取北满铁路的控制权,结果被苏军打的亲人都认不出来了,这就是著名的中东路事件
随着俄国人一起到来的,不仅仅是铁路,还有他们的宗教文化。圣索菲亚教堂最初是一座随军教堂,后来几经扩建,又几经破坏,几经修复,才成了今天的样子。
我觉得白天的圣索菲亚,和夜晚的圣索菲亚,完全是两种样子,两种感觉。


来之前在网络上查攻略,听说票价是30元,教堂内部已经没剩什么东西了。
不过我到来的时候,入场规则显然发生了新的变化:


最近改成了花费35元,入场欣赏音乐演奏,我是到了哈尔滨的第三天才进入教堂里面的。


我去的时候,来听音乐会的人大部分都是来送孩子上大学的家长。
四位乐器表演者在教堂临时搭建起的舞台上,连续演奏了十来曲交响乐,既有图兰朵这样的古典音乐,也有菊花台这种现代音乐。






教堂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随着俄国居民的彻底离去,已经荒废了,甚至一度被用于储存物资的仓库。墙上曾经色彩鲜艳的壁画,现今只剩下了灰暗模糊的痕迹。
几幅明显和灰暗的墙壁不搭边的宗教绘画,被挂在了高处。其中《最后的晚餐》尤为显眼。不过这也让想要品味一下神秘东正教文化的我感觉十分别扭,因为这幅画是天主教色彩的,挂在这里显得很不协调。
受到天主教文化入侵的东正教堂绝不仅仅只有圣索菲亚。




哈尔滨俄国人最多的时候有十几万之众,十几万俄侨几乎就意味着十万东正教徒,所以东正教堂自然不会只有圣索菲亚一个。
上图是坐落于果戈里大街圣阿列克耶夫教堂,血统纯正的东正教堂,可是如今已经被改造成了天主教堂,名字也被改为圣母无染罪教堂,据说现在每周还会有弥撒。
另外在果戈里大街不远的地方,还有一处奇景:






一座天主教堂、一座东正教堂、一座路德会新教堂,就矗立在街道两侧,相互之间的距离不超过五十米。恐怕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也很难找出第二个这样的奇观。
东正教堂叫圣母守护教堂,建于1902年,最初是为了纪念日俄战争中的阵亡者而建造,曾经教堂周边都是沙俄士兵的坟墓,现在都已经迁移走了。
新教堂叫圣尼埃拉依教堂,据说是由哈尔滨的德侨筹建,并且明确指出这是新教路德会的教堂。路德即马丁•路德,点燃了宗教改革运动导火索,吹响了反抗天主教思想禁锢的先驱。
哈尔滨也许还是全国唯一一个将教堂建在火车站广场的城市。




圣伊维尔教堂
周边也曾有义和团运动和日俄战争中战死沙俄士兵的公墓,现在也已经迁移,教堂成为了哈尔滨火车站北广场上的一道亮丽景色。随着教堂保存下来的,还有附属于教堂的一家孤儿院。


圣伊维尔教堂在文革时期曾经受到严重损坏,几个洋葱头都被拆掉了,现在看到的外观大部分是后来才翻修过的。
不过最惨的教堂不仅仅只是拆掉几个洋葱头那么简单,曾经哈尔滨最大的教堂并不是圣索菲亚教堂,而是圣尼古拉教堂




文革期间被哈军工的学生们拆毁,如果能保存到今天,恐怕它才是哈尔滨的标志性建筑吧?
曾经的圣尼古拉教堂遗址,就位于现在哈尔滨的红博广场,在黑龙江省博物馆的对面,有一个圆形绿化带,那就是教堂以前的所在了。



公交册右侧那个建筑,就是以前教堂的所在了

在圣尼古拉教堂遗址旁边,还有这一座苏军阵亡将士纪念碑,为了纪念苏联解放东北过程中,所阵亡的红军战士。




波波沙和T34-85画的很细节生动,好评!
几天参观下来,感觉哈尔滨简直是一座保留最完整的教堂博物馆之城,除了基督教三大教派的教堂,当然也少不了清真寺。




鞑靼清真寺,位于阿拉伯广场,最初由侨居哈尔滨、信仰伊斯兰教的西亚、中亚裔移民修建,如今成了哈尔滨回民活动的中心区域。
据说它也是全国唯一的一处阿拉伯式建筑。
不过教堂、清真寺,说的夸张些,全国到处都有。但是犹太教堂,恐怕除了在哈尔滨,其他城市再也找不出来了,




随着欧洲一轮接一轮的反犹浪潮,大量犹太人外逃,哈尔滨也成为了犹太人逃亡的主要目的地之一,最多的时候,哈尔滨聚集了多达三万名犹太人。
犹太人在哈尔滨先后建起了四座犹太会堂,其中较为著名并保留至今的,就是犹太老会堂犹太新会堂。所谓老会堂,修建于1908年,新会堂稍晚,完工于1918年,如图所拍摄是新会堂。老会堂由于行程安排,并没有去到。


照片上的老会堂,据说现在是犹太文化博物馆,下次去哈尔滨一定要补上:


不管是俄国人、鞑靼人,还是犹太人,随着二战结束、以色列建国,以及中苏交恶等诸多历史因素,如今都已经离开了哈尔滨,只留下了他们当初所修建的教堂、建筑、道路等等。
还有中国人修的两个意识形态式的建筑:




其中在极乐寺旁边,还有一个网络段子上经常出现的哈佛——哈尔滨佛学院
<hr/>我特别喜欢的一条商业街,叫中央大街


据说这里曾经叫中国大街,是沙俄在此建城以后,发展起来的第一条街道。哈尔滨主权被收回以后,名字才改成了中央大街。
我个人认为,这条商业街开发的特别成功,既有深厚的历史要素,也有浓厚的商业氛围。
首先就是中央大街的街道:




路面上的这种石头叫面包石,长达一米,是当年俄国人一块一块铺起来的,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保护,一直保留到了今天。走在这条石路上,就仿佛走在历史当中,












这里的大楼都是西式建筑,由俄国商人建造,几乎每栋大楼都挂着“文物保护单位”的小牌牌。
其中我尤为喜欢那家可口可乐专卖店:




琳琅满目多达上百种可乐,以及数不清的周边商品。这让平时只是偶尔尝尝无糖可乐的你心动了吗?












哈尔滨红肠、俄罗斯大列巴、马迭尔冰棍、格瓦斯饮料,算是最为常见的街头特色小吃了。不过红肠和大列巴(其实就是俄文面包的意思)都有点贵,红肠一小袋就要几十上百元,大列巴分黑麦和全麦两种,便宜点的也要三四十一块,我比较喜欢吃黑麦的。
马迭尔冰棍最常见的分为五元和十元两种,二者之间的区别大概就是大小和奶油的多少,味道很好,不过价格实在不太亲民。
格瓦斯倒是较为便宜,小瓶三元,大瓶八元。说是啤酒,不过即使是我这样酒量很差,一瓶老雪花就喝迷糊的人,喝了格瓦斯好几天,就是从来没喝醉过。大概是我打开方式不对?




这是两家风评很棒的餐厅,马迭尔更是百年老店,已经深深的和哈尔滨这座城市绑定在了一起。不过消费也高,不差钱的人自己去品味吧。





由南向北,沿着中央大街走到松花江边,江边是一座小公园,取名为斯大林公园,是当年中苏蜜月期的见证。公园的中心广场上,屹立着一座防洪纪念碑,纪念1957年为了抗击松花江洪水而牺牲的人。
背向防洪纪念碑,向松花江东岸看,就会看到俄国人当年修筑的铁路大桥,这座桥可以视为哈尔滨这座年轻城市的种子:




没有俄国人修建的铁路,就没有哈尔滨。哈尔滨因此可以视为被铁路拉来的城市。
而哈尔滨的兴起,某种程度上促成了齐齐哈尔地位的降低,这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如今这座铁路大桥已经不再通车,而是作为一座步行桥对外开放,大桥上可以通过脚下玻璃罩,见到当年使用过的铁轨。还可以通过大桥两侧的简介,了解它以往的历史:


从索菲亚教堂,到中央大街,再到斯大林公园、松花江和中东铁路大桥,相距都并不是很远,很适合外地来旅游的人在天黑以后步行游览,静静的体味哈尔滨的异域文化。
另外斯大林公园对面还有一个著名的太阳岛,是网红打卡胜地,一般来说是哈尔滨旅行绝对不该错过的景点。但是我只对历史建筑一类的经典感兴趣,所以并没有到岛上去。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上去看看。
上述这片区域,属于道里区,由俄国人建造发展,从哈尔滨建城开始,就是核心经济区。
与道里区相对应的,还有当年华人聚居的道外区,如今被称为“老道外”
当初随着中东路建成,哈尔滨发展日益繁荣,很多华人也来到这里谋生。道里的外国人聚居区自然是他们不能进入的,于是他们就选择在道里以东安家落户,集群而居。
由于这座城市最初是由俄国人所建,因此修建了大量的西式建筑,各种希腊柱随处可见,欧洲著名的巴洛克式、洛可可式、文艺复兴式、古典式建筑,应有尽有。来此谋生的华人们创造性的借鉴了这些西式建筑的特征,将其与中式建筑的特点进行融合,发展出了一种哈尔滨独有的建筑形式——中华巴洛克


简单直白的说,这种中华巴洛克的最大特点就是,外表上乍一看,很像是西式建筑:






但是在类西式建筑的外表后面,却是不折不扣的中式传统建筑形式,其内部是典型的四合院特征,有的院落有两层甚至三层。




想详细了解这种独特建筑形式的小伙伴,可以自己去百科上了解更多资料。
而这种中华巴洛克的建筑,保存下来的数目十分庞大,有整整十条街的巴洛克建筑区。就分布在道外区靖宇街沿线。



十条街中的南二道街和南三道街,都已经被开发成了较为成熟的商业街,南二道街是特色美食街,在这里有着玲琅满目的特色小吃,价格也较为便宜,不像中央大街那样昂贵。








南三道街则是巴洛克文化街,我其中尤其喜欢一家叫“巴洛克画廊”的咖啡店:




坐在这里,一边看着窗外的独特建筑,一边看看书,闭上眼静静享受这片刻的安宁,思考一下人生,也说得上是惬意了。
不过,虽然已经开发了两条以中华巴洛克为卖点的商业街,可是整片古建筑区的保护工作仍然没有彻底完善。除了南二、南三两条街,其他区域的巴洛克建筑大都已经萧条、破败了,给人一种刚从日耳曼人手中劫后余生的罗马城的感觉。






这些老房子,虽然看起来又脏又乱,可是从它们的轮廓中却可以看出,曾经它们也是光鲜亮丽的。只是他们曾经的住户早已搬走,太久没有人对它们对行维修和保护,很多建筑甚至成了危房,随时都可能倒塌。
听老哈尔滨人说,为了防止这些房子倒塌,每条街都会有几个巡逻队员,阻止游客们擅自进入这些老房子,以免人屋皆毁。
虽然是老房子,虽然是独特的中华巴洛克建筑形式,虽然曾经有过无比风光的历史,但是现在有的房子对外出租几百元一个月,都无人问津了。
当初,这片区域和中央大街一样,满地铺设的都是面包石,曾经很多老哈尔滨人都认为,这条街,而不是中央大街,才是被商业开发的重点对象之一。可是中央大街现在成了知名的网红街,老道外却一片荒凉,只有很少的游客聚集在南二、南三两条街道,其他区域可以说是人迹罕至。就连充满历史感的面包石,都为了通车,被厚厚的沥青所覆盖掉了。
现在恐怕只有建筑爱好者和绘画爱好者才会来到这里吧。到哈尔滨的那天晚上,在索菲亚广场遇到了一个来自齐齐哈尔的大学生,颇有见识,强烈给我推荐了这片区域。他说这片地区的很多老房子就要拆毁,所以他几乎每个月都会抽空来到这片区域走访拍照,试图将这里永远的保存在脑海中。
我虽算不上什么建筑爱好者,但是一见到这里,也是深深的被吸引,在这一带徘徊了一整天的时间,试图去发掘每一座老房子的细节,以及背后的故事。
有时候,我认为,一座城市最值得游览的,绝对不仅仅只有那些被商业开发过的、著名的地方。这种老街道,虽然已经破败萧条,但是它更能够诉说这座城市的过去,可以品味这座城市的历史,沉淀着更多这座城市的底蕴,不是吗?


最后推荐一下南八道街这家叫张飞扒肉的地方,他家的扒肉简直好吃到要哭了。
除了中央大街和老道外以外,果戈里大街也同样值得游览一番,这里是很著名的酒吧一条街,可以视为哈尔滨的九眼桥,著名的秋林公司便坐落在这里:




还有一家文艺气息很浓烈的果戈里书店,文艺青年们绝对不可以错过。但是它每天打烊很早,所以一定要白天去:


在前面说的那些教堂中,有四座教堂都位于果戈里大街附近,其中三堂相对的景象,就在秋林公司东侧几百米处,很适合晚上去看。
<hr/>关于黑龙江省博物馆,emmm,黑龙江毕竟在古代是苦寒之地,绝大部分时候是游牧、渔猎民族活跃的地区,没有留下太多高价值的历史文物。


博物馆大楼的前身是莫斯科商场,也是一栋老建筑。
但我对这家博物馆的印象并不是很好,里面有价值的文物不多只是一方面,还有另外两件事情。一是我第一次去的时候,竟然被告知要提前一天预约,当天已经没有入场名额了……这……全国省级博物馆少说也走了三分之二了,当天进不去的博物馆这还是第一家,也许是我见识太少吧。
第二就是,常逛博物馆的小伙伴都会知道,每家省级博物馆里面都会卖纪念币,分金银两种,上面刻着博物馆建筑的图案,或者本馆珍贵文物的图案。但黑龙江省博的这个纪念币却有点……


哎,这个简陋感实在是有点一言难尽。对比一下在辽宁省博物馆买的最常见的纪念章:


也许是有参观价值的文物太少,二楼有一个展馆展出的还是古生物化石一类的东西,倒也挺有意思。




其实我觉得,哈尔滨作为一座年轻的城市,更该将博物馆的展出重点放在城市本身的发展史上面,毕竟哈尔滨这座城市本身在国内就是与众不同的。
我印象最深刻的展馆还是这个俄侨文化馆:




整体来说,这座博物馆还是值得一看,只是不要抱着太高的期望就是了,去看的话记得要提前一天预约,并且千万别买那个纪念币。
<hr/>最后再说一个喜欢历史的人们绝对不能错过的地方,那就是哈尔滨平房区的七三一遗址:


乘坐哈尔滨地铁一号线,做到始发站之一的新疆大街站,从二号口出来,走上大约几百米,就到了。
这里是日军特设七三一部队的驻地,这支部队专门从事生化武器研究。而为了达到研究的目的,获得最准确的数据。几年间他们从各地秘密绑架了几千人,送到这里进行各种惨无人道的人体试验。


从这张指示牌可以看到,各种试验包括冻伤试验、毒气试验、结核菌试验等。做试验的对象都是健康的活人。








这里位于二号遗址,乍一眼看去,这座房子平淡无奇,周围树木林立,阳光明媚,仿佛一处打理优雅的隐士人家。
但是,这里确是七三一部队当初进行冻伤试验的实验室,无数健康的活人被送到这里,暴漏在极度低温的环境下,冻死冻残者不计其数。
墙面上的圆孔,在当年都插有管道,是专门从外面向室内室内冷气的地方。日本人不断降低室内温度,观察室内试验者的冻伤情况、精神状态,从而得出一个个“科学”的数据,据说其中很多数据后来被证明是正确的,但是获得这样正确数据的代价未免过于高昂。




锅炉房,负责七三一驻军的供暖、供水等工作,但是很多遇难者的尸体,也被直接丢入锅炉中毁尸灭迹,这导致那个时候基地附近常常弥漫着一股烤肉的味道。
眼看即将战败的时候,日军将锅炉房等大部分建筑炸毁,试图毁灭证据,今天锅炉房只遗留下了一面墙和两根烟囱。


另外的方形楼、监狱等设施,已经被完全磨平,只剩下一个地基。试验者们平日里就是被关押在这个地方。


花费十块钱,可以在遗址内搭乘游览车,车上会有讲解员为你讲解每个遗址背后的故事。但其实这十块钱并不划算,自己走一圈,看看讲解栏上的文字也是一样的。


遗址内还建有一座陈列馆,相当于七三一历史博物馆,里面有大量当初的文物,以及文字、影像资料,印证着七三一部队当年所犯下的累累罪行。










我在博物馆中看到的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故事,是一个日本军官回忆,他在长春街头将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拐骗到了七三一。大夫给少年打了一针麻醉剂后,就开始动手活体解剖这个少年,划开胸膛,将五脏六腑全部取出,称重以后泡进福尔马林溶液当中,这个时候那些器官甚至还在跳动。最后被取出的是大脑,一个小时前还在活蹦乱跳的少年,这时候已经成了一具躯壳。解剖过程中不断切到主动脉,少年的鲜血喷射的到处都是,墙壁、地下、天花板,已经全部血迹斑斑。
看完这个故事以后,真的是有一种眼泪在眼眶中打转的感觉,也更深刻的理解了那句话,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因为乱世中人们所释放的兽性,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


谢罪与和平不战之碑,由一个日本团体所捐建,也是目前为止,唯一一个承认并忏悔七三一罪行的日本组织。
以上,
哈尔滨虽然年轻,却是一座异域风情很浓厚的城市,我只在这座城市停留了三天,肯定还有很多有趣的人文细节没有发现到。寥寥几笔文字,希望为后来者们提供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帮助吧。

<hr/>补充:
评论区很多哈尔滨人告诉我,格瓦斯是一种汽水,不是啤酒。我一直以来确实是把它当作啤酒了,因为这种饮料据说最初来自俄罗斯,而且名字又十分的战斗民族,所以我自然而然就觉得它是啤酒……是我搞错了,道歉!
还有人和我说,黑龙江省博要预约是疫情期间的特殊情况,这个我确实不具体了解,因为黑博是疫情以后我拜访的第二家省级博物馆,第一家是辽宁省博,去的时候花两分钟扫了一个健康码,一个预约码,就直接进去了。而且黑博里面的人并不是很多,不太理解为什么要预约到第二天才能进入。
zhufup 发表于 2023-8-21 06:21:11|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旅游反复去过三次哈尔滨的辽宁人怒答一下鸭
哈尔滨超极美(づ ●─● )づ!!!
最喜欢中央大街绝美的夏夜,秋夜。露天舞台和阳台的乐声从散发着柔和光线的华丽建筑间掠过(感觉是好有音乐氛围的城市(*'▽'*)♪),树影摇曵。买上一枝马迭尔雪糕,打量着沿途路灯下的橱窗,不觉到了松花江上。云绕花枝,月牵岸柳。江风浩荡,横无际涯。省博,索菲亚堂,尼古拉堂(冬天会有奇妙的韵味喵)等造形优美的老建筑背映蓝天,秀丽干净。(感觉哈尔滨许多漂亮的老建筑都是在闹市深藏功与名)
江北太阳岛和阿城金源景区就更安静而美貌了。从金上京纪念馆向太祖陵址的路边,清溪潺潺,白桦在城墙残基间哗哗作响。倾珠流雾银塘满。只论自然风物之美,便不输与同属北国的漠河几分。就我个人而言,近些年跋涉了大半个中国(除新疆外的全部北国)。也许是同属东北的原因,单论城市的美貌,我坚信中国城市无出上海和哈尔滨之右者。
在学校期间也结识了几位哈尔滨的老师和同学。都是很开朗,善良,知道尊重他人的人呢。在大西北念书时翻出一部哈市背景的谍战老番《悬崖》,翻来覆去撸了很多遍。
最后原谅我没上图的小学生作文体回答,因为实在太喜欢(ಡωಡ) 前些日子又换了手机照找不到了(捂脸)反正有机会还是要多去的(๑•̀ㅂ•́) ✧
111111zz 发表于 2023-8-21 06:21:35|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4年前第一次去哈尔滨,在松花江边俩大哥,一个激动的拉住我,另一个按地上一个男的,问我,妹子你看看你钱包是不是丢了。我才发现自己钱包被地上那男的给偷了。大哥临走还跟我说 你可长点心吧,这身份证儿丢了看你咋整。
以上就是我今年选择去哈尔滨定居的主要原因之一。
sdbest 发表于 2023-8-21 06:22:20|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尔滨人来回答一下吧。
97年生,铁岭,69,海城一中,外地上的大学。说这些是方便大家了解一下我的视角。
先说哈尔滨。
1. 基建一般。
下飞机后做一号线大巴勉强还好点,二号线一路真的是荒凉。尤其是晚上或者是春东两季,光秃秃的,一片黑。
太平机场的选址其实我个人觉得比较失败,不同于哈西客站,机场并没有带动一方区域发展。
每次坐机场大巴回市区的时候都会听到南方人指指点点,大意无非就是荒凉,破旧。晚上还会突出照明差的缺点。
这算是很多二三线城市的通病。
还是建议zf加强绿化和市政管理,同时个别市民素质也要靠宣传和教育来提升,实在不行必要的惩戒也可以。
虽然大部分市民素质都算不错,性格很东北,但2020年了,还是能在繁华的烧烤街上看到半裸吹逼的男子,清晨背手在马路上霸气逆行散步的老头,以及骑着共享单车到处逆行的年轻人,确实有点说不过去。

2. 城市规划一般
建筑确实有自己的特色,有很多外地人新鲜,本地人觉得老破小的那种建筑,这些往往还占据了核心区域,动迁成本极高(也是通病)
早些年整体规划应该是开发江北群力,并把南岗道里的一些优质资源向北转移,但是转移的速度不太乐观。
更多的时候还是响应号召,升级老城区的老破小,但是升级完了也就那样。
交通拥堵程度前几年一直稳定全国第一,今年不清楚。交通差的主要原因无非就是修道和地铁施工。
前几年不知是为了拉gdp还是咋的,修路修的没完没了,一些道路修完了没多久又碾坏了。
地铁碍于财政有限,修修停停,十三年了,还在修。
其实还有个原因就是早期规划太差劲。
拿果戈里大街为例,花园街那块两大热门学校紧挨着(十七中,花园小学),向中山路方向还有着建设街的六十九分校和花园街上的奋斗小学,向北则是秋林商圈。
随便想想就知道早晚高峰得有多恐怖的流量。就这种流量下,果戈里大街的宽度还这么丁点,早晚简直可以用惨烈来形容。
更令人无语的是,早年建设果戈里大街的时候,不知设计上是不是为了突出其美观性,好围着革新街教堂打造景点,果戈里这种大斜坡的街面上居然采用的大理石砖。
到了冬天雪后,经常可以见到摔的七荤八素的行人。
还是不够人性化。
3. 不知怎么总结,我就说两个现象吧,大家自己体会。
现象一
前几天从广州回哈,下飞机有个扫健康码的环节。扫码区域外机场用警戒带划出了一大片临时工作区域,里边摆上了一些桌子和很多把椅子。
区域内有很多穿着警服的工作人员,将近全部都是葛优瘫在自己的椅子上,一部分人在睡觉,另一部分醒着的抓着手机在打王者刷抖音。
身侧来来往往的旅客他们当没看见(不是说他们不服务,可能确实在休息。),本地人熟视无睹,南方人十分震撼。
现象二
早在开发新城区的时候,当时的zf应该是更中意新香坊的建设,不知是什么操作,把喜来登酒店引到了永泰城那边。
如今永泰城堪称鬼城,周边全是城中村,可怜这喜来登,好歹也算是个spg,孤零零地立在哈阿高速边上。
说说哈尔滨人吧。
很多都是很东北的性格,爱面子,豪爽,热情,说话嗓门大。
其他方面的话,我们和全国各地的人并没有太大不同,有素质好的,也有素质差的。有精明的,也有蔫坏的。
夏季的短时强降雨和冬季寒冷的气候,以及尴尬的交通通勤让哈尔滨的人均汽车保有量居高不下。
开车这块,大部分年轻人平均素质比较接近一线城市,知道礼让行人,过居民区少有鸣笛。
倒是个别车主,手缝在车笛上,脚缝在油门上,红灯当黄灯,黄灯当绿灯,绿灯当没灯。
南方室友来哈,自己过斑马线,只见远处有个车见到他,猛踩油门,全程呼啸着向他冲过去,在他眼前猛踩急刹车。
他被吓到原地懵逼,车主还把车窗摇下来,探出头,喊一句xnmd,你tm瞎啊,老子撞死你......
出租车司机两极分化。好的是真好,像你亲爹一样对待你。差的是真差,像你亲爹一样对待你。
雪天打车,亮着空车牌的出租不是里边坐满了人就是要交班不顺道。
早些年碰到明明没到交班点还以交班为由拒载的司机还会感到愤懑。直到一次雪天,远处空车牌驶来,定睛一看,里边没乘客,是真空车,遂招手。司机缓缓开到我身侧,白了我一眼,口型大概是砂碧,我正要上去拉车门,司机一脚油门,扬长而去。
此后,碰到拿交班糊弄我的,我也心怀感恩,毕竟人家还乐意糊弄我。


先说这些吧~
tdmazi 发表于 2023-8-21 06:22:52|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广东人,在哈尔滨上大学,很喜欢这座城市和这里的人民。
刚来到哈尔滨的时候,感觉这座城市看着比较旧,但遍布高楼,确实是名副其实的大城市,但绿化似乎不够好,感觉气氛有些沉闷。
后来到中央大街游玩,很喜欢道里区那些有欧洲味道的建筑。但我最喜欢的是哈西那一带,那里很繁华,却又繁华得有特色,建筑都有鲜明的色彩,不像一线城市市中心那样几乎全是银色的大楼。
哈尔滨人很热情。食堂打菜的大姐能记住我喜欢吃什么;超市的售货员小姐姐会帮多采购我喜欢喝的饮料;滴滴司机会告诉我景区可能会有什么坑外地人的骗术;我摔伤腿去看校医,校医会提醒我冬天快到了,要多穿点儿······一个多月前我在去机场的路上,司机得知我准备在机场呆一宿,提出要把车费退给我,让我住宾馆。我在广东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情。
东北人好面子,但这不是绝对的缺点,正因为好面子,他们卖东西、开饭店不会缺斤少两。东北菜好吃又实惠。
黑龙江的女生很漂亮。北方人平均身高比较高,黑龙江的光照又比较弱,所以黑龙江有很多身材苗条、皮肤白嫩的女生。而因为哈尔滨是黑龙江唯一的特大城市,不出省的黑龙江人都想来哈尔滨发展,哈尔滨理所当然地成为了美女的聚集地。
总之,我爱哈尔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