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智慧-三十七章

[复制链接]
zijiang 发表于 2023-8-21 06:18:11|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三十七章
道恒无名,侯王若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地将自正。

译文:
道永恒存在,没有名号,侯王若能持守大道,民众就可自我生长发展。自我生长而至贪欲萌作时,我就用道的真朴来安定民众。用道的真朴来安定民众,就不会起贪欲。不起贪欲而趋于宁静,天下便自然回复于安定。

注释:
万物:意指民众。
我:圣人,可以是侯王,也可以是士,从事社会教育者。

解读:
修身悟“欲”:
☆欲的产生是正常的,化而欲作,六欲源于六根,以平和的心态对待“欲”的产生存在。
☆欲不生也是正常的,“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六欲不生,三毒消灭”,身常中和,心常虚静,欲不生。
☆欲的心态,深悟生死,健康长寿,欲妨害生,对欲远之拒之,念念不忘尘境灭。
☆不欲的效验——静,静至一尘不染、心如止水,任何情形下都能保持虚静、中和。

附注:
吕洞宾仙师释义三十七章:
王侯者,灵也,真灵若能存,万物从无中而生有,静中而生化。静极将自化,不静不能生,安得自化?静极,静之至也,于中方可生,生后自化,化而能镇,从我虚中一点灵慧守起,来去听其自然。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修道即修不欲,为道日损,损之又损,减少心中的欲望,以达心静,直到没有欲望,什么也没有,直到连没有也没有,达至对境无心,则为静极,静极而内景生,即人之神性显现,百骸通畅,无知无欲。
天下者身心灵一体也,一体混然,自正者合于大道,天道既合,大道成矣。

《道德经心传》(吕祖注)解三十七章:
素解曰:虚名是道,不动不生是无名,真心见是王侯,诸经络是万物,经络诸气会合于中,是自化,真心了了,不动不生,听其自然,是镇之入于虚静之湛寂,是无名之朴,亦是不欲,形乃天下也,虚中有物,物化而空,谓之自正,外无其形,内无其心,欲断意绝,冥冥窈窈,入于慧光之中,充满乎天地,弥满于世界,皆成一片光华,性中得命,命含性空,才叫做天地将自正,大道归于无名,返于混沌,入于无极,而合太清,此章之谓也,

《道德经讲义》(黄元吉撰)解三十七章:
……此论治世之道,无为为本。修身之道,亦不外此。侯王比人之身,至尊至贵,俗云“一劫人身万劫难,既得人身遇已奇”矣。又闻正法,不更美乎?于此不修,则精神必耗,身命难延,一转眼间气息泯灭,又不知为鬼为蜮,或兽或禽,轮回六道,辗转不停,何时才得出头?今逢法筳大展,大道宏开,可不急急修持,而令岁月之蹉跎耶?万物比人身中五官百体、血气精神。能守此无为常道,则诸虑自息,百骸俱理,肌肤润泽,毛发晶莹,不啻金相玉质。侯王能守,万物自化,比一心内照,则变化通灵。然火候未纯,气质尚在。当此精神大整,智慧频生,或好谈过去未来以逞其才,或喜语建功立业以夸于世,种种作为,皆由道德未纯之故。惟此玉液丹成,重安炉鼎,再辟乾坤,仍以无名太朴倾于八卦炉中,内用天然神火,外加增减凡炉,久久火化,连无名之朴亦浑忘焉。此无知无欲,恬然淡然,则凡身变化,自返还于先天一气,而仙道成矣。所谓“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者,太上治世修身之道,其一以贯之者欤?

《道德经释义》(任法融注)解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清静无为的自然之道,永远不劳心力,顺应自然,没有任何私意造作和妄为,但天下事物,各有条有理.皆是道之所成。
  “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
  侯王如能持守此道,心地纯一,真诚不妄,清静自然,国自治,民自化。此段经义在本书第五十七章再作详解。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在顺化过程中,如出现起不正之欲、逞狂作怪者,不必要采取任何其它的办法,仍以清静、无为、真诚、自然、浑全未破的无名之朴而镇之。
  将此段经义,用于养生方面,就是说,在心地起烦脑妄想、情欲缠绕时,应立即遏制守静。
  “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浑全未破的“无名之朴”,即是自然之道的体性。在人身,就是未被情欲凿丧的先天本性,它没有任何思欲和情妄,至为清静、纯粹。它是自然的,能镇百邪,能调理一切纷乱。能持守这一体性,身自修,天下自然太平。

以上为任法融道长、吕洞宾仙师、黄元吉仙师三位高道仙真对三十七章的解读,重在养生修真。共勉共修!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