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江西省南昌市2025届高三第一次摸底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复制链接]
猎人阿祥 发表于 2024-9-8 12:18:29|来自:亚太地区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现代文阅读 (35分)
(一) 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 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革命的文艺,则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 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这是唯一的源泉,因为只能有这样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有人说,书本上的文艺作品,古代的和外国的文艺作品,不也是源泉吗? 实际上,过去的文艺作品不是源而是流,是古人和外国人根据他们彼时彼地所得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出来的东西。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有这个借鉴和没有这个借鉴是不同的,这里有文野之分,粗细之分,高低之分,快慢之分。所以我们决不可拒绝继承和借鉴古人和外国人,哪怕是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东西。但是继承和借鉴决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这是决不能替代的。文学艺术中对于古人和外国人的毫无批判的硬搬和模仿,乃是最没有出息的最害人的文学教条主义和艺术教条主义。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否则你的劳动就没有对象,你就只能做鲁迅在他的遗嘱里所谆谆嘱咐他的儿子万不可做的那种空头文学家,或空头艺术家。
人类的社会生活虽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虽是较之后者有不可比拟的生动丰富的内容,但是人民还是不满足于前者而要求后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虽然两者都是美,但是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革命的文艺,应当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来,帮助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例如一方面是人们受饿、受冻、受压迫,一方面是人剥削人、人压迫人,这个事实到处存在着,人们也看得很平淡;文艺就把这种日常的现象集中起来,把其中的矛盾和斗争典型化,造成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就能使人民群众惊醒起来,感奋起来,推动人民群众走向团结和斗争,实行改造自己的环境。如果没有这样的文艺,那么这个任务就不能完成,或者不能有力地迅速地完成。
(选自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1942年5月,毛泽东主持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并发表了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讲话》阐述了党的文艺主张和文艺思想,其核心是一个“为群众”和“如何为群众”的问题,《讲话》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直到今天依然闪烁着耀眼的思想光芒。正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延安文艺创作的大趋势开始走向人民大众,走向民间。
1943年春节,延安掀起了新秧歌运动,从秧歌剧《兄妹开荒》《夫妻识字》到《白毛女》这个集合全院力量创作的新歌剧,都是毛泽东提倡的雪中送炭的艺术。农民看了《白毛女》,投身到批斗恶霸的土改热潮中; 战士看了《白毛女》,高喊着“为喜儿报仇”,杀敌立功。鲁艺文工团演员、黄世仁的扮演者陈强说《白毛女》的创作和演出,支援了战争、支援了土改。延安文艺座谈会后解放区文艺走向了新的道路,以鲁艺为代表的艺术家们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改错纠偏,造就了延安的文艺繁荣。正是因为以人民生活为创作源泉,以工农大众为创作的主体对象,鲁艺的文艺作品才会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和欢迎,这对当下我们的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有深刻的启迪和指导作用。
《讲话》鲜明地指出我们的文艺是为人民大众的文艺,鲜明地指出文艺的人民性这一基本立场,只有坚持文艺的人民性,创作出的文艺作品才是真正的人民文艺。《讲话》中关于解决文艺工作者的态度问题也体现了人民性这一深刻内涵。文艺工作者对人民的态度怎么样,同时也决定着人民是否接受他们创作的作品。只有人民接受了,文艺作品才能更好地普及; 只有倾听了人民的呼声,人民接受了、深入人民了、打动民心了,文艺作品才能不断地提高。
“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如是说。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在讲话中同样将“人民性”提高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他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人民的文艺,就是以人民为本位的文艺,要让人民成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
(摘编自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郝戎《“延安文艺”带给我们的启示》)
1.依据材料一,下列关于文学“源”“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民的生活最生动也最丰富,面对这个唯一的源泉,一切文学艺术都处于天然的劣势地位。
B.古代的和外国的文艺作品都是“流”而不是“源”,研究者可以为其找出各自的源头。
C.古往今来,文学艺术的“流”皆具有不可或缺的借鉴意义,但借鉴不应替代创作者的创造。
D.每个文艺家都应拥有属于自己的文学艺术之“源”,否则就有成为空头文艺家的危险。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民生活是文学艺术自然形态的原料矿藏,对其进行发掘、提炼、再创造,文艺家大有可为。
B.彼时彼地写出的作品,可作为另一种情境下创作的借鉴,说明文艺创作中存在很强的主观随意性。
C.写作有“文野”“粗细”“高低”“快慢”之分,可见作家的素养和视野必然会影响其创作质量。
D.凸现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现实,使人民惊醒感奋、团结斗争,歌剧《白毛女》是一个范例。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种是批判地吸收,一种是毫无批判地照搬与模仿,我们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应是前者而不是后者。
B.文艺作品反映的生活应该比普通实际生活更强烈、更典型、更理想,也就是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C.时代孕育出自己的文学经典,经典又成为时代的标识:经典与时代相互成就,是文学发展的一个规律。
D.有些短视频有很高的播放量,却也有人批评其格调不高,这说明一个作品不可能获得所有人的肯定。
4.细读材料一第二段的画线语句,简要说明其修辞手法和论证效果。(4分)
5.毛泽东、习近平总书记都十分重视文艺的人民性。请依据两则材料,简要概括文艺工作“人民性”的具体内涵。(6分)
(二) 现代文阅读Ⅱ (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大红花
李娟
大红花五十多岁的光景。花白头发,大嗓门,高鼻梁,身高一米八。粗胳膊粗腿虎背熊腰,往那儿一站,中流砥柱般稳稳当当,雷霆不能撼之。
可惜这样一副气派的身材,平日里却衣装破陋滑稽。
我们通常看到的情景会是:上面一件小了三码的短背心,亮堂堂地露出肚脐眼,下面一条抹布似的长裙拖在脚背上。
此外,她还从不穿袜子,光脚趿一双男式破拖鞋。脚趾头脏得何其狰狞,獠牙般凶狠。
不过劳动人民嘛,整天辛苦奔忙,不甚讲究也是无可厚非。
但是,大红花就“不讲究”得有些过分了。
在我们的蒙古包迁移此处之前,我叔叔独自在大红花所在的村庄住了很长时间。本地礼俗是单身汉不用自己开伙,可随意上门混饭。于是他就挨家挨户轮流混。
但是大红花家,只去过一次,从此再也不敢去了。
不说别的,她家的黄油就能吓跑一切客人—颜色黄得快要发红,跟放过了十个夏天似的。
我叔叔说,那油又稀又软,上面陷满了苍蝇,死了的已经一动不动,活着的还在拼命挣扎。
单身汉四处混饭也就罢了,大红花全家上下好几口人,照样也靠混饭过日子。
一到吃饭的点儿,她出门远眺一番,谁家的烟囱最先冒烟,就率领老公儿子儿媳孙子一群人直奔而去。
别人家有啥吃啥,倒也不挑剔。
但若是有啥不吃啥,她就会发怒。
比如灶台上明明挂了风干肉,锅里还煮着素面条。她定会上前帮忙把肉摘下来,亲自“啪啪啪”剁成块,统统扔进面条锅。
她走进我家蒙古包,环顾一周,立刻锁定目标。
往床下一指:“西红柿! 一个!”
我连忙跑过去,拾一个递给她。
她拒绝:“大的!”
我又跑回去,换个大的。
她接过来,往床板上四平八稳一坐,大口大口咬着吃起来……
然而,劳动时的大红花那是相当值得称赞的。
砍葵花盘时,她一个人砍四排埂子,呼呼啦啦,所向无敌。
而我只砍两排埂子才能勉强追上她。
况且她还边砍边嗑瓜子吃。
到了农忙季节雇短工时,这一带种地的老板都愿意雇用大红花。
而农忙季节,似乎也是大红花一家一年之中为数不多的进账时节。
尽管如此,这一家人也没见比平时积极到哪儿去。
晚上工,早回家,中午还要午休俩小时,和平时一样闲适又悠哉。
我家雇大红花做短工,苦的却是我们的邻居,水电站的职工们。
我家是汉族,不太方便管穆斯林工人们吃饭。而我家葵花地位置又太偏,方圆数里再无其他人家,没处打尖。于是来打工的短工大都自带午饭。
大红花一家却是自带碗筷。
因为我们隔壁水电站的职工食堂是清真餐食……
我不知大红花一家具体是怎么蹭上饭的,总之他们每天准时和职工们一起进餐。
才开始,只听到食堂负责人莎娜每天都站在食堂门口大喊:“别吃了! 已经不够了! 还有三个值班的没来!”
后来,又多了水电站站长和她站在一起大喊:“大红花! 明天别来了! 以后再也不要来了!预算超支了! 超支了!”
而大红花一家悄无声息,围着餐桌继续埋头苦干。
说实话,我最感慨的并不是大红花的厚脸皮,而是大家的容忍度。
接着说大红花。嗯,再困苦再窝囊的人生,也是需要精神享受的。于是,在农忙时节最紧张的那两天,大红花一家辞工不干了。
理由是第二天在一百公里以外的某地要举办一场盛大的阿肯弹唱会(本地一种传统的民间文化活动,除了歌手对唱,还会有体育竞技和歌舞表演)。
这种临时撤工的行为令人大为恼火——一时半会儿的叫我们到哪儿找人顶上当前繁重的活计?!
况且时间紧迫,南下的游牧大军已经驻扎在乌伦古北岸了。得赶在牲畜过河之前砍完花盘、晒完葵花,否则,辛苦一夏天,到头来全都做了慈善。
我们一家简直急火攻心!
我妈上蹿下跳地咒骂,也没用。
提高工资,还是没用。
我妈恨得咬牙:“活该穷死! 有钱不赚,真是变态。”
我劝道:“别和她计较了。人家都已经这么穷了,若是连个弹唱会都看不成,岂不更是活得更没意思?”
毫无办法,我们只好全家上阵。连着两天,从天刚亮一直干到伸手不见五指,累得跟猴儿似的。总算抢在牛群过河之前赶完了全部的活儿。
再想想大红花干活时从容不迫的架势,虽然依旧埋怨,却更加钦佩了。
看弹唱会时的大红花想必远远抛弃了葵花地里的劳动形象,已经全身上下耳目一新。
我曾在阿克哈拉的集市街头见过她打扮起来的样子——金丝绒的花裙子上缀了一层又一层亮锃锃沉甸甸的装饰物。脖子上的珠串子粒粒都有鹌鹑蛋大。蕾丝边的紫头巾,银晃晃的粗簪子。脸雪白、眉乌黑。
还有靴子,擦得那个亮!
说实在的,一般人打扮得如此招摇肯定会显得特俗气。可大红花不,哪怕浑身插满了花,她也有压得住的那种气派。
她本来就是丰壮体面的大架子身材嘛,稍一打扮就额外神气。
兼之左右手各拽着一长串花花绿绿的孩子,大踏步前进, 目不斜视。所到之处,额外引人注目。
虽然一直都没搞清楚大红花为什么要叫“大红花”,但实在觉得这名字太符合她了!
也说不清哪儿符合。反正吧:“大红花”——呃,好名字,“大红花”!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篇从肖像、身材、穿着等角度对大红花进行了细致刻画,说明一开始大红花就给我们一种邋遢狰狞的负面印象。
B.大红花一家在食堂混饭,食堂负责人和水电站长尽管口头阻止,却依然容忍他们“埋头苦干”,折射出当地人情的温暖。
C.文中加点词“也”“还是”的使用,侧面体现大红花看弹唱会的坚定执着,突出其自私、不近人情的一面,强化了表达效果。
D.“我”对大红花临时撤工的行为虽然有所埋怨,但内心却对她充满了钦佩,因为“那一带种地的老板都愿意雇用大红花”。
7.关于大红花“不讲究”的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关于大红花家中肮脏变质的黄油的描写,表明这个家庭长期没有生火做饭,也说明大红花生活懒散随意,对卫生习惯不讲究。
B.按当地礼俗单身汉可随意上门混饭,但唯有大红花率全家到处混饭度日,且有啥吃啥,说明她家境极度困窘,因而对日常饮食不讲究。
C.大红花走进别人家中,主动寻找索要食物,并且素中加荤,弃小挑大,行为恣情放任,说明她对人情礼仪不讲究。
D.砍葵花盘时,大红花一个顶俩,所向无敌,还边砍边嗑瓜子,说明她性格豪爽,干活时舍得出力,对个人得失不讲究。
8.作者在结尾处写道:“呃,好名字,‘大红花’”,请结合原文,对此作简要分析。(4分)
9.文中关于大红花精心打扮去看弹唱会的行为,与前文中她在日常生活和劳动的形象是否冲突?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37分)
(一) 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始吾读孟轲书,然后知孔子之道尊,圣人之道易行,王易王,霸易霸也。以为孔子之徒没,尊圣人者,孟氏而已。晚得扬雄书,益尊信孟氏。因雄书而孟氏益尊,则雄者亦圣人之徒欤!
圣人之道,不传于世。周之衰,好事者各以其说干时君,纷纷藉藉相乱,六经与百家之说错杂,然老师大儒犹在。火于秦,黄老于汉,其存而醇者,孟轲氏而止耳,扬雄氏而止耳。及得荀氏书,于是又知有荀氏者也。考其辞,时若不粹; 要其归,与孔子异者鲜矣。抑犹在轲、雄之间乎? 孔子删《诗》《书》,笔削《春秋》,合于道者著之,离于道者黜去之,故《诗》《书》《春秋》无疵。余欲削荀氏之不合者,附于圣人之籍,亦孔子之志欤!孟氏,醇乎醇者也。荀与扬,大醇而小疵。
(选自韩愈《读荀》,有删改)
材料二:
孟子去齐,充虞涂问曰:“夫子若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也,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矣。由周以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乎?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而谁也? 吾何为不豫哉!”
夫孟子言“五百年有王者兴”,何以见乎?帝喾王者,而尧又王天下;尧传于舜,舜又王天下;舜传于禹,禹又王天下。四圣之王天下也,继踵而兴。禹至汤且千岁,汤至周亦然。始于文王,而卒传于武王。武王崩,成王、周公共治天下。由周至孟子之时,又七百岁而无王者。“五百岁必有王者”之验,在何世乎?云“五百岁必有王者”,谁所言乎?论不实事考验,信浮淫之语,不遇去齐有不豫之色非孟子之贤效与俗儒无殊之验也。
(选自王充《论衡·刺孟》有删改)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不遇A去齐B有不豫C之色D非孟子E之贤效F与俗儒G无殊之验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称王,名词用作动词,与《过秦论》中“赢粮而景从”的“景”用法不同。
B.“以其说干时君”与《师说》中“其皆出于此乎”的“其”用法相同。
C.去,离开,与《种树郭橐驼传》中“已去而复顾”的“去”字意思相同。
D.尤,责怪,与《石钟山记》中“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的“尤”字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题曰“读荀”,实则对孟子、荀子、扬雄三子兼而论之,从文中可以看出韩愈亦是儒家学说的推崇者。
B.荀子的学说虽然在主旨方面不同于孔子的地方很少,但文辞似乎还不够纯粹,还是略有瑕疵,应在孟子和扬雄之后。
C.孔子本着必须合乎道义的原则,对《诗》《书》《春秋》进行保留或删除,韩愈想效仿“孔子之志”,对荀子作品去芜存菁。
D.孟子离开齐国,充虞觉得他有些不高兴,但孟子说自己就是上天派来治理好天下的那个人,不会不愉快。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火于秦,黄老于汉,其存而醇者,孟轲氏而止耳,扬雄氏而止耳。
(2) 四圣之王天下也,继踵而兴。禹至汤且千岁,汤至周亦然。
14.韩愈与王充对孟子的评价有何不同?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分)
(二) 古代诗歌阅读 (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三高亭
罗与之
灼灼曾晖渐欲西,长桥弭棹倚栏时。
湖光渺漭浮寒鉴,山色依稀抹黛眉。
一舸功成非本志,三秋归思亦何迟。
始终唯有天随子①,笑却旌招②理钓丝。
[注]①天随子:唐代诗人陆龟蒙初仕后隐,别号天随子。②旌招:以旌招之,征召贤士。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写诗人停船归岸在长桥上凭栏凝望三高亭景观,正值夕阳西下彩霞满天之时。
B.颔联以“浮寒鉴”“抹黛眉”作比,描写三高亭周围湖水泛光、山色秀美的景象。
C.前两联写景笔触细致,赋予静态的景物以丰富的动感,表现了诗人欣喜愉悦之情。
D.诗歌尾联抒发自己的情志,含蓄蕴藉。一“笑”一“理”,轻松自然却耐人回味。
16.“一舸功成非本志”,作者的“本志”是什么? 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 名篇名句默写 (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建议唐太宗治理国家要全面做到“十思”,发扬光大“九德”,并且在用人和从谏方面应“ , ”。
(2) 暮春之夜,独立赣江岸边,明月高悬,江水清澈,天空明净,令人不禁想起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诗句:“ , ”。
(3) 古诗文中常借梧桐来表达丰富的情感,如“ , ”就是这样。
三、语言文字运用 (本题共5小题,18分)
“多喝水”能养生的话题引起了人们广泛地讨论。水作为维持我们身体机能正常运作的 A 的元素,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首先,(甲)。无论是在炎热的夏日帮助我们通过出汗散热保持凉爽,还是在寒冷的冬天保持体温,水都是我们体内重要的调温器。其次,水能促进新陈代谢。所有的水解反应,无论是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还是脂肪的分解,都离不开水的参与。此外,水还能滋养皮肤。它能保持皮肤的弹性和湿润度,减少皱纹的出现,让皮肤看起来更加年轻、健康。水在我们肌体内与每处器官打着招呼,送去给养,默默地守护着健康。
喝水看似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不爱喝水的人常常会 B ,殊不知对我们的健康带来了不容忽视的潜在风险,对于肾脏健康的影响尤其显著。肾脏是我们身体的“过滤器”,负责清除血液中的有毒物质和多余水分。①当饮水量不足时,②尿液会变得更加浓缩,③这造成了尿路结石形成的风险。④而保持足够的水分,⑤可以降低尿路结石形成的风险。不仅如此,不爱喝水的习惯还会影响消化系统,影响大脑功能。研究显示,轻微的脱水状态 (体重的 1% 以上的水分损失)就会影响人的注意力、记忆力和其他认知功能。《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2022) 》建议,在温和气候条件下,成年男性每天喝水量约为1700毫升,成年女性每天喝水量约为1500毫升,且分多次饮用。不过,(乙),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年龄、性别、体重、活动水平以及环境条件等。
18.文中第一段画波浪线句子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以“风”为主体写一个句子。要求:贴切使用拟人手法,语意完整,表达流畅。(5分)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20.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语句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2.下列句子中的“温和”与文中加点的“温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马威皱着眉,板着脸,眼睛里一点温和的样儿也没有。
B.受惠第二季出口强劲增长7.5%,当地第二季经济继续温和增长。
C.这个时代最需要温和而坚定、悲悯而宽恕的力量。
D.暖国的雨在鲁迅的笔下是一种温和细腻、滋润万物的景象。
四、写作 (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缘分,一般指人与人或人与事物之间一种相遇的必然与可能。有人说,地坛之于史铁生是缘分,青蒿素之于屠呦呦是缘分,藤野先生之于鲁迅也是一种缘分……因此,凡事当随缘。但也有人不这么认为。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
2025 届高三摸底测试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一、现代文阅读 (35分)
(一) 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 小题, 19分)
1.(3分) A(“一切文学艺术都处于天然的劣势地位”错,生活与文学之间不宜进行这样的优劣比较。)试题来源微信公众号:高三答案
2.(3分) B(不同情境下创作的作品能够相互借鉴,证明文艺创作有共通的规律; 但据此得出文艺创作可以“主观随意”的结论则不妥当。)
3.(3分) D(对照材料二,准确地说, “有些短视频有很高的播放量”,说明的是“只有人民接受了,文艺作品才能更好地普及”,也“才能不断地提高”。)
4.(4分) ①画线句使用了反复 (1分) 和排比(1分) 的修辞手法:②语句多层次多侧面地揭示了文艺家深入群众生活的重大意义(1分),增强了论断的气势和力量 (1分) (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6分) ①以为人民服务为天职,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人民群众走向团结和斗争为文艺工作的目标:②深入人民群众的案际生活号以获取文艺创作的源泉(获得最原始的创作材料):③倾听群众呼声,虚心向群众学习,让人民充当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 现代文阅读Ⅱ (本题共4 小题, 16分)
6.(3分) B(A项, “给作者一种邋遢狰狞的负面印象”错误,原文作者的看法是“不甚讲究也是无可厚非”。C项,“突出其自私、不近人情的一面”错误,“也” “还是”的使用,突出大红花对金钱的淡漠和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与享受。D项,作者对大红花充满饮佩,是因为大红花干活时从容不迫,所向无敌,而非老板愿意雇用她。)
7.(3分) B(大红花全家靠混饭过日子,并不只是因为家境困窘而对日常饮食不讲究,还在于个人放任随性的性格习惯。)
8.(4分) ①从外在形象看, “大红花”丰壮体面,身材高大:打扮起来浑身插满了花且有压得住的气派,光鲜亮丽,宛如群花之中的一朵“大红花”:②从内在气质看, “大红花”率性洒脱,自信昂扬,充满生命活力,在生活中与众不同,引人注目,符合“大红花”生机勃勃,耀眼夺目的特征。(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6分) 不冲突。
①大红花“精致光鲜”看表演的行为与前文的日常生活和劳动是两种不同的生命状态,这一情节从另一角度丰富了大红花的形象,全方位展现一个真实而丰满的人物形象。
②尽管日常生活中的大红花困窘、不修边幅,但她宁愿辞工也要精心打扮参加弹唱会,表现了一个普通人对精神生活的热烈追求和乐意享受。
③前文写大红花在劳动和生活中愿意按自己的习惯和节奏行事,说明她对生活有自己的理解和意愿,这就为后文她舍下高额报酬精心打扮去看弹唱会的行为做了铺垫,自然合理,并不突兀。(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35分)
(一) 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5小题,20分)
10.(3分) BDF(不遇去齐,有不豫之色,非孟子之贤效,与俗儒无殊之验也)
11.(3分) B (“以其说干时君”中的“其”为代词, “其皆出于此乎”中的“其”为表揣测语气的助词)
12. (3分) B(荀子排在孟子和扬雄之间)
13.(1) (4分) 儒家经典在秦朝遭到大火焚毁,汉朝初年则又尊奉黄老之学,留存于世的纯粹儒家文献,只有孟轲的著作和扬雄的著作了。
(2) (4分) 四位圣王统一天下,是连接出现的。从夏禹到商汤将近一千年,商汤到周代也是这样。
14. (5分) ①韩愈认为孟子应受到尊崇,孔子的弟子去世后,尊崇孔子的人只有孟子:孟子的著作是留存于世的纯粹儒家文献。②王充认为孟子发表议论不重事实,轻信没有根据的话,也并不贤明,而是跟庸俗儒生没有区别。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我开始读孟轲的著作《孟子》,这之后才知道孔子倡导的儒家学说值得尊崇,圣人的学说容易施行,王道思想容易统一天下,霸道思想可以称霸诸侯。我认为,孔子的弟子去世后,尊崇孔子的人只有孟轲而已。晚年读到扬雄的著作,更加尊崇相信孟子。借助扬雄的著作,孟子更加受到尊崇,那像扬雄这样的人也可以说是圣人之徒吧?
圣人的学说,没有传于后世。周代衰弱,好事的人各自以其学说向当时的君主求售,纷纷扰扰,十分混乱,六经和诸子百家的学说相互混杂,然而此时还有一些名师大儒在世(可以传授圣人的学说)。儒家经典在秦朝遭到大火焚毁,汉朝初年则又尊奉黄老之学,留存于世的纯粹儒家文献,只有孟轲的著作和扬雄的著作了。等看到荀子的书,于是才知道还有一个叫荀卿的人。考察其文辞似乎还不够纯粹。概括其主旨则不同于孔子的地方很少。大概应在孟子和扬雄之间吧? 孔子删削《诗》和《书》,抄录改定《春秋》,合乎道义的保留下来,背离道义的就删掉它,所以,《诗》 《书》和《春秋》没有失当之处。我想删除荀子著作中那些不合乎道义的内容,附着在圣人典籍之后,这大概也是孔子删《诗》 《书》、削《春秋》的意思吧! 孟子的著作醇之又醇。荀子和扬雄的著作,则是大旨纯粹而小处有瑕疵。
材料二:
孟子离开齐国,充虞在路上问他: “看来老师好像有些不高兴的样子。从前,我听老师说过:‘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 ”孟子说: “那时是那时,现在是现在。历史上每过五百年一定有圣王出现,这期间肯定不会有著名于世的人物。从周初以来,已有七百多年了。按年数,试题来源微信公众号:高三答案。已经超过了:照时势来考察,是该出现圣王和‘名世者’的时候了。难道上天不想使天下治理好吗? 如果想使天下治理好,在当今这个时代,除了我还有谁呢,我为什么不高兴呢! ”
孟子说“每过五百年一定有圣王出现”,何以见得呢? 帝喾是圣王,而尧又做了天下的圣王:尧把王位传给舜,舜又做了天下的圣王:舜把王位传给禹,禹又做了天下的圣王。这四位圣王统一天下,是连接出现的。从夏禹到商汤将近一千年,商汤到周代也大致是这样。从周文王开始,后来传给周武王。周武王死了,周成王和周公旦共同治理天下。从周初到孟子的时候,又经过了七百年而没有圣王出现。 “每过五百年一定有圣王出现”的证据,在哪个朝代有过呢? 说“每过五百年一定有圣王出现”的话,又是谁说的呢? 发表议论不用事实考查验证,而轻信没有根据,过分夸大的话,自己不被任用离开齐国,却有不高兴的神色,这不是孟子贤明的表现,而是跟庸俗儒生没有区别的证明。
(二) 古代诗歌阅读 (本题共2小题,9分)
15.(3分) C(诗人通过写景表达出时光易逝的怅惘和思归的愁绪,而非欣喜愉悦之情。)
16.(6分) 作者的“本志”:①归思之情,由“三秋归思亦何迟”可知,作者渴望早日回到故乡。(2分) ②归隐之情,由“始终唯有天随子”可知,作者至始至终仰慕辞官归隐的陆龟蒙,“笑却旌招理钓丝”,表达对为官的不屑,对隐居生活的向往。(4分)
(三) 名篇名句默写 (本题共 1 小题,6分)
17. (1) 简能而任之 择善而从之
(2)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3)【示例一】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示例二】春风桃李花开夜 秋雨梧桐叶落时
【示例三】金井梧桐秋叶黄 珠帘不卷夜来霜
(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漏、添字,该空不给分; 第3小题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给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 (18分)
18.(5分) 风像个顽皮的孩子,在田野上奔跑,时而轻推稻穗,时而卷起落叶,让整个大地都充满了它的欢声笑语。
19.(2分) A不可或缺B不以为意 (每空1分)
20. (4分) ③改为“这增加了尿路结石形成的风险”,原句“造成”强调已然事实; ④改为“而保持足够的水分摄入”,原句表意不明确。(每处2分)
21.(4分) 甲:水具有调节体温的功能 (水有能调节体温的作用) 乙:饮水量的具体需求因人而异 (饮水量因人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每处2分)
22. (3分) D (文中的“温和”与D项中的“温和”均表示气候不冷不热。)
四、写作(60分)
23.略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