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影响苏东坡的十大人物,私生子榜上有名,黄庭坚都挂不上

[复制链接]
xx1034221 发表于 2024-9-8 10:32:46|来自:亚太地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果悠悠大唐少了李白,那么盛唐气象少了一半。
如果宋朝少了苏轼,宋词的天空又该多么暗淡。
986年前的今日,那一天是1037年1月8日,那一天是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那一天苏轼在四川眉州降生。
今天不谈苏轼的诗词文章,谈一谈与他有重要交集的历史名人。鄙人选出十人,对苏轼有深远的影响。通过这些人,咱们也能侧面了解苏东坡的一生。

三苏雕像
一、苏洵。要说苏轼,谁也绕不开苏洵,因为两人是父子关系。
清朝张鹏翮曾撰写一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简单一联,书写了父子三人的成就。
苏洵二十五岁始知读书,那一年苏轼的二姐降生。二十七岁发奋读书,那一年离苏轼降生还有一年多。
嘉佑元年,苏洵带着两个儿子进京应试。苏洵得欧阳修赏识,推荐朝廷。苏轼和苏辙在嘉佑二年的科举中,苏轼高中第二,苏辙名列第五,兄弟二人同科及第。嘉佑二年的那场科举,在整个科举史中,都是最闪亮的一届。
嘉佑六年,经韩琦推荐,苏洵任秘书省试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苏轼苏辙二兄弟参加制科考试,苏轼得三等,苏辙得四等。制科考试的难度,远超科举,整个大宋,制科考试三等获得者,只有四人。一等二等只是虚设,从无人获得。
苏洵在58岁那年逝世,所著《易传》尚未完成,命苏轼完成此书。三苏父子皆为唐宋八大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苏轼在文学上的成就超过了父亲,而苏辙在为官上的成就超过了父亲。苏洵有篇《六国论》,相信很多人都曾读过背诵过。
二、苏辙。别人都是坑爹,或者伏地魔,而苏辙是扶兄狂魔,一生都在捞兄和捞兄的路上。
苏轼的文学成就,在三苏中无可争议的第一,但是这为官之道,实在是凄惨。为官四十年,被流放了三十三年,若非弟弟出手相救,乌台诗案这一关,能要了苏轼半条命。有人戏言,苏辙努力做官,就是为了捞苏轼,为了这个兄长,也是操碎了心。
苏轼与苏辙的故事,可以单独写出一篇。苏轼那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中秋之夜怀念苏辙所作。

安徽滁州琅琊山醉翁亭
三、欧阳修。不遗余力推苏轼。
嘉佑二年的应试,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一篇策论,梅尧臣非常赏识。梅尧臣把苏轼的试卷,推荐给欧阳修评阅。欧阳修以为苏轼的文章,是自己弟子曾巩所作。欧阳修为了避嫌,把这篇策论定了第二名。放榜之后,这才知道闹了乌龙。为了弥补这种错误,欧阳修非常提携苏轼,对苏轼一生有深刻的影响。
其实这个说法,并不算事实,事情应该有这个事情,估计应该是省试什么的。那一年的进士及第,苏轼排名三百多,苏辙排名四百多。真正让两人在科举上出名的是,是后来的制科考试。
欧阳修作为文坛领袖,不只一次说“苏轼的文章将独步天下”。他对苏轼的青睐是有目皆知的,他对苏轼的推崇是不遗余力的,苏轼能在北宋文坛迅速崛起,也是和欧阳修的推荐密不可分的。
苏东坡与欧阳修这段师徒情,历经十六年,留下了一段又一段的佳话。如果乌台诗案发生的时候,欧阳修还在,想来苏东坡也不会孤单。
公元1072年,欧阳修病逝,享年66岁。
公元1101年,苏东坡逝世,享年66岁。

江西抚州王安石纪念馆
四、王安石。是互不相容的政敌,也是惺惺相惜的文友。
王安石与苏家的矛盾,还要从嘉佑元年的一场宴会说起。宴会的发起者是欧阳修,那一年苏洵带着两个儿子,来开封应试。
欧阳修宴请天下名士,王安石和苏洵皆是坐中客。王安石的邋遢是出了名的,而且面对欧阳修的劝酒,王安石滴酒不沾。宴会结束,苏洵说王安石此人不可交,后来又写了一篇《辨奸论》攻讦王安石。
同为欧阳修门下,王安石与苏家的矛盾,在这里已经开始了。
第二次矛盾,便是嘉佑六年的制科考试。这是苏轼参加的第一次制科考试,王安石为考官,苏轼得了三等,苏辙得了四等。王安石负责任免官职,他对苏轼并未为难,却对苏辙的官职授予为难了。苏洵大怒,这才有了《辨奸论》。那个时候王安石的母亲刚刚去世,所以这仇就结大了。
熙宁二年,王安石开始变法,苏轼四次上疏痛骂王安石。两人的政治斗争开始了,苏轼哪是对手,两年后被贬到杭州
元丰二年,“乌台诗案”爆发,最先举报苏轼的人是沈括。其他人还有李清照的外公王珪、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王安石的学生李定等。凡是与苏轼有书信诗词往来的人,都受到了牵连。王安石、章惇等人力劝宋神宗,这才免于死刑,贬谪为“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
驸马王诜被削除一切官爵,王巩(他的小妾说出此心安处是吾乡)被发配西南,苏辙愿纳还一切官位为兄长赎罪,最后遭到降职处分。张方平与其他大官都是罚红铜三十斤,司马光和范镇及苏轼的十八个别的朋友,各罚红铜二十斤。
乌台诗案之中,苏东坡有身死之难,而王安石那个时候已经被罢相,依然挺身而出,不计前嫌,劝谏宋神宗。
元丰七年,苏轼又被贬为汝州团练副使,王安石闲居金陵,正在苏轼赴任的路上。苏轼写信,想要探望王安石,王安石欣喜若狂,回信同意。骑驴来到江边,亲自迎接苏东坡。
苏轼激动万分道:“苏轼今日敢以野服见大丞相。”王安石笑道:“礼岂为我辈设哉!”
这便是“金陵之会”,大宋文坛上有着浓重的一笔。两年后王安石辞世,苏东坡起草诰命,写下《王安石赠太傅》。

司马光砸缸
五、司马光。苏轼的伯乐,为了反对变法而变法。
熙宁二年,司马光举荐苏东坡为谏官,两年后又上书神宗说自己“敢言不如苏轼”。司马光更是为苏轼亡母,题写过墓志铭,此等关系可见一斑。两人差点成为儿女亲家。
王安石变法之初,苏轼和司马光是最坚定的反对者。苏轼被贬黄州,司马光穴居洛阳著《资治通鉴》。两人书信往来,常常自勉,因此司马光也受到乌台诗案的牵连。
变法失败之后,太皇太后高滔滔开始重用司马光。苏轼被当作旧党,得到重用,召回朝廷,任命为中书舍人。
元祐元年,本应该支持司马光的苏轼,却当庭反对司马光的主张。因为苏轼颠沛流离,经常在基层,已经知道了变法的好处。从一味的反对,变为利弊参半。
两人因为“免役法”,当庭争辩,更是骂出“王八乱蹬”之语。苏轼朝后怒斥司马光为“司马牛”,认为司马光倔强得跟牛一样,使劲拉也拉不回来。
司马光久知苏轼的性格,不以为意,而不久后司马光病逝。
苏轼夹在新旧两党之间,日子更加的难过了。他非新党,也非旧党,只为自己代言。新党倾轧,旧党排斥,党争之害莫过于此。
六、陈慥。河东狮吼的主角,恐怕是苏轼最好的朋友。
陈慥,字季常,北宋四川眉州人,陈希亮第四子。自称龙丘先生,又曰方山子。
嘉祐八年,苏东坡刚入仕途,任职于陕西凤翔,而陈慥是当地太守陈希亮的儿子。官宦之后的陈慥不喜做官,反而喜爱游侠之风,颇合苏东坡的胃口。苏轼为其写下《方山子传》,称“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
乌台诗案之后,众人避嫌,不与苏东坡往来。而陈慥毫不避嫌,反而二话不说,直奔黄州,日日与苏轼相处。苏轼更是亲自设计了“雪堂”,来供方山子居住。
二人饮酒谈话的时候时,常请舞女歌女,为此陈慥的妻子柳氏经常吃醋。苏轼写下一首诗调侃:“龙邱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七、佛印。苏轼方外知交,辩论之上,苏轼常常吃败。
佛印,云门宗僧。法名了元,字觉老,俗姓林,饶州浮梁人。
司马光当权之后,苏轼被贬瓜州。苏轼虽然信奉佛教,但不喜欢和尚。听闻金山寺有一佛印和尚,声名极大,便前往一会。这一去,两人的交情便开始了。
“磬里有鱼”、“东坡吃草”、“水流东坡诗(尸)”、“打饼吃饼”、“一摊牛粪”、“船板拨开佛印出来”、“何水能如河水清”等等,两人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故事。
凡尘俗世之外,颠沛流离之间,兴许佛印这里,才是东坡净土。
八、蔡京。六贼奸相,一代书法大家,苏轼死后也不放过。
熙宁三年,蔡京进士及第,授官钱塘尉。熙宁四年四月,苏轼通判杭州。两人在那里,开始有了交集。
苏轼与蔡京关系不好,但和蔡京的父亲蔡准却是好友。两人一同游西湖,苏轼作《和蔡准郎中见邀游西湖三首》,送给蔡准,而蔡准亦作《咏大涤山诗》。
苏轼、司马光、王安石三人虽然因为变法,闹来闹去,终归只是政敌。他们对事不对人,甚至互相惺惺相惜。
而蔡京不同,他算是王安石的人,与苏轼政见不合,却成了敌人。
崇宁元年,宋徽宗赵佶复用蔡京,蔡京重掌大权。把曾经的政敌309人,打成“元佑奸党”,在皇宫德殿门外树立“元佑党人碑”,刻碑留名,昭示天下。
蔡京对元祐党人极尽打压,已经死去的剥夺封号,全面封禁他们的著作。活着的全部贬斥,永不录用,其中就包括刚逝世才一年的苏轼。苏轼的作品之所以散轶那么多,有不少是蔡京的功劳。
九、梁师成。自认为苏轼的私生子,解救苏轼文章。
苏轼远谪之时,将家中侍婢送与梁氏友人,不足月而生梁师成。梁师成自称“苏轼出子”、“苏氏遗体”,也未遭到苏家的否认。
苏轼被蔡京打成“元佑奸党”之后,全面封禁他的文章。蔡京权势滔天,没有几人敢为苏轼发声。
作为太监梁师成,深得宋徽宗信任。蔡京父子对他也要献媚攀附,京城人视他为“隐相”,他兼任百十个官职。
是时,天下禁诵轼文,其尺牍在人间者皆毁去,师成诉于帝曰:“先臣何罪?”自是,轼之文乃稍出。
当时苏轼的文章被禁被毁,梁师成主动向宋徽宗诉委屈说:“我的先辈有何罪?”此后苏轼的文章才慢慢流行。
梁师成对苏轼的后人也很照顾,据说顾及兄弟情谊,甚至对家中帐房说:“凡小苏学士用钱,一万贯以下,不必告我,照付就是。”
敢于帮助苏轼一家的,除了梁师成,还有六贼之一的高俅。高俅曾为苏轼身边小史,公开接济苏轼家人。
梁师成作为“六贼”之一,岂会落好。宋钦宗即位后,贬为彰化军节度副使。开封府衙吏押送他的路上,在八角镇把梁师成缢杀,报告朝廷说他是暴死的。

苏堤
十、朝云。是红颜,是知己,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王朝云,字子霞,吴郡钱塘人。早年家境贫寒,沦落西湖歌女,苏轼的红颜知己和侍妾。
12岁时,被苏轼收为侍女。18岁时,被苏轼纳为妾室。
熙宁四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为杭州通判。到了杭州,哪能不游西湖,更是留下苏堤。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一首《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成就了西湖,西湖也成就了苏轼。
这一天苏轼与友人畅游西湖,宴饮之时,正好是朝云所在的歌舞班助兴。湖光山色相映,佳人翩翩起舞,便有了这首诗。这一年朝云12岁,这之后成为了苏轼的侍女,开始跟随苏轼,辗转各地,颠沛流离。
绍圣年间,苏轼遭贬岭南,姬妾遣散,唯朝云执意相随。朝云与苏东坡共度患难,布衣荆钗,素面朝天,悉心照顾苏轼的生活起居。苏轼作《朝云诗》,感念其情。
元丰六年,朝云22岁,生下一个儿子,苏轼为他取名苏遯。留下一诗词自嘲:“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元丰七年,苏轼接到诏命,改为汝州团练副使。苏轼接到诏令后便携家启程,当他们的船停泊在金陵江岸时,小儿中暑不治,夭亡在朝云的怀抱里。苏轼做两诗痛念,其中一首直诉朝云的痛苦:“我泪犹可拭,日远当日忘。母哭不可闻,欲与汝俱亡。故衣尚悬架,涨乳已流床。”
七月二十八日,是朝云孩子的忌日,也是苏东坡的忌日。十七年后的这一天,苏东坡逝世。
朝云与苏轼,不只是生活上的伴侣,更是精神上的知己。苏轼写了一首蝶恋花,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朝云常常唱这首《蝶恋花》词,为他聊解愁闷。朝云去世后,苏东坡“终生不复听此词”。
王朝云在惠州时遇瘟疫,身体十分虚弱,终日与药为伍。最终耐不住岭南闷热恶劣的气候,带着不舍与无奈溘然长逝,年仅三十四岁。朝云死后,葬于惠州西湖栖禅寺东南,苏轼亲书《墓志铭》。还留下《西江月·梅花》、《雨中花慢·嫩脸修娥》、《题栖禅院》、《悼朝云》、《和陶·和胡西曹示顾贼曹》等诗词文章。

杭州西湖
苏轼的一生,当然不止认识这些人物。本篇文章,不论与苏轼关系亲近,只说对苏轼造成重大影响的人物。
除此之外,篇幅有限,还有很多人物,并未纳入其中。比如北宋画家李公麟、北宋画家文同、诗人和书法家黄庭坚、书法家和画家米芾、布衣宰相范仲淹次子范纯仁 、大词人秦观、“一树梨花压海棠”的张先、万里寻苏轼的巢谷、“吾心安处是吾乡”的王巩、快哉亭前的张怀民……
哦,对了,还有一个人物,她叫苏小妹。这对兄妹的故事,就是故事里的事了。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