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沈从文:“我对这个世界,没什么好说的”,是何原因让他生无可恋

[复制链接]
呼啦嘿 发表于 2024-9-8 07:31:22|来自:亚太地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沈从文:拜星斗其文,敬赤子其人

对沈大师,我一直认为,他是民国文字最干净,最吸引人的大师,崇拜得是一塌糊涂,究其原因,除了喜欢他的作品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他的学历同我差不多,小学都没毕业。
书没读过几天,结果却大不相同,他在进入青年之时,已是发表了许多作品的文学青年,而我却只是识得几个字的所谓“知识青年”,被赶去深山老林中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去了,没有天赋,做什么都是白搭。

《沈从文文集》买到手已三十多年了,除看过其中的几篇外,其它还一直就没有翻过,前一阵偶尔看一篇文章中有一段文字觉得特别的优美:“在青山绿水之间,我想牵着你的手,走过这座桥,桥上是绿叶红花,桥下是流水人家,桥的那头是青丝,桥的这头是白发。”
这句式很眼熟,一查才知道,这是沈从文写给张兆和情书中的句子,真是韵味无穷啊,直可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媲美。

沈从文,1902年生于湖南湘西凤凰,祖父是湘军军官,随曾国藩四处征战,曾任贵州提督,母亲是土家族,出生书香门第,舅舅有个孙子,是著名的美术家黄永玉,集邮人梦寐以求的第一轮生肖猴票便是他设计的。

沈从文6岁上私塾,聪明过人,却也不是个让人省心的孩子,贪玩逃学,自我放纵,辛亥革命爆发时,父亲组织凤凰起义失败而逃亡,家中也没人管得了他,在那个乱世,私塾停课,他也没有认真读过几天书,倒是看惯了人头落地,血流成河。

随着家道中落,为生活计,他投身军营,流徙于湘川黔交界地区,是兵是匪的说不清楚,只因他有点小文化,在军营中当了名文书;19岁时部队被打散,他投奔了在芷江当警察所长的堂舅,成为一名收税的小官员。
1923年,20岁的沈从文怀揣着七元六毛钱来到北平,成为“北漂一族”,他踌躇满志,准备报考燕京大学,可惜底子太薄没考上,求学梦碎。

沈从文蜗居离北大红楼很近的一间由储煤间隔出来的小屋中,艰难度日,为的是去当时对外开放的京师图书馆中自学。
他给这间小屋取了个雅致的名字,美其名曰“窄而霉小斋”,每天写文章,空闲时就去北大听讲座、看书,可是,文章每每寄出后如泥牛入海,生活却日益窘迫,他四处赊账,一直到赊无可赊,穷困潦倒,无以继日。
郁达夫 沈从文

走投无路的沈从文在饿了三天后,无奈之下,给郁达夫写信求助,叙述了自己的困境,没想到,收到信后的郁达夫,在一个漫天飞雪的黄昏,推开了沈从文“窄而霉小斋”的房门。

看见沈从文这般艰难的情况,郁达夫立即拉着他去吃了一顿葱烧羊肉,将自己带的一条淡灰色的围巾和找零的几块钱,全都给了他,鼓励沈从文说,“我看过你的文章,要好好写下去。”

那天晚上,回到家中的沈从文伏在桌上大哭了一场,看着屋外的大雪和笼罩的黑夜,他似乎看见了一丝的光亮在自己的眼前闪烁。
第二天,郁达夫发表了一篇文章,名为《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公开抨击当时社会的种种不合理;他是第一个为北漂鸣不平的人,也成为提携沈从文的第一位“贵人”,这个夜晚,也是沈从文改变命运的转折点。

受到鼓舞的沈从文更加拼命地写作,第一次拿到了稿费,虽然只的区区的七毛钱,可是,总算是他踏入文坛的第一次回报。
辛勤的耕作终于赢得了回报,他的文章被刚从国外回来的徐志摩看中,在徐大诗人主编的《晨报副刊》上连续发表了沈从文的三篇文章,也结识了胡也频和丁玲等一众好友。
胡适 丁玲 徐志摩

接下来,徐志摩又将他的作品推荐给了梁启超等文坛大佬,作品频频见诸报端,1927年,沈从文出版了第一部小说集《蜜桔》,一时名扬四海,成为中国文坛的一匹黑马。
在梁启超的推荐下,他来到香山慈幼院做图书管理员,而院长正是他的凤凰城远亲,沈从文七姨父的哥哥,中国第一任民选总理的熊希龄。
熊希龄 郭沫若 梁启超

当问及沈从文那么困难,为何不来找自己时,沈从文回答道:“我想独立”,因此,熊希龄将他称为“古怪而又倔强的乡下人。”
1928年,胡适担任上海吴淞中国公学校长,他破格聘请了只有小学文凭的沈从文为讲师,教授国文,这在如今的中国是不可想象的,也只有胡适和蔡元培这样的大师,才有如此的魄力。

第一次上课,教室里坐满了学生,大家都想看看,这位看惯了人头和一串串血淋淋耳朵的人,究竟是何等霸气的模样,谁知却是一个瘦小的文弱之人,同学们都大失所望。
而沈从文面对下面的学生,竟紧张得说不出话来,几分钟后,方在黑板上写道,“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大家哄堂大笑,都嘲笑他是个没见过世面的乡下人。

可是,沈从文毕竟是肚子里“有货”之人,几堂课下来,便获得了同学们的认可,成为大家最喜欢的老师之一;而信心倍增的沈从文,也在这里开始了对爱情的追求。
他追求的是学校的校花,江南张家四大美女的三小姐,正值花季年华,绰号“黑牡丹”的张兆和;她的曾祖父是两广总督,父亲是近代教育家张武龄,母亲是昆曲研究家陆英。
张家四千金

谁知,襄王有情,神女无梦,面对大龄“剩男”的狂热追求,她一口回绝,为摆脱麻烦,她将沈从文写的一大捆情书,提到胡叔叔那里,以寻求支持。
从来都以“助人为乐”为己任的胡适,慢吞吞地看了那些热情似火的情书说道:“他的文章写得还是很好的嘛,可以先通通信嘛。”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沈从文连续写了三年零九个月的情书,加起来有好几百封,可是,张大小姐依然不爱他。

张兆和毕业后,回到了苏州,沈从文又追到了苏州,赢得了张家姐弟的认可,在他们的帮助下,张兆和终于有些心动了。

时在武汉的沈从文得到消息后大喜过望,于是,他给二姐张允和写了封信,“如爸爸同意,就早点儿让我知道,让我这个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张家的老爸当然知道这位沈大才子,欣然同意,于是,张兆和给沈从文拍去了电报,只有短短的几个字,“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高青子 沈从文

锲而不舍的坚持,沈从文终于抱得美人归,他们的爱情,也是民国婚恋的经典,才子配佳人,尽管中间有点小插曲,沈从文喜欢上了一位女诗人,不过,很快就“改邪归正”,由此,他们风风雨雨地走过了一生。
“一个男人的一辈子都有这样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了,红的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而白的还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成了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张爱玲的话,道出了男人对女性的爱情真谛,即使这来自乡下的沈从文,甜酒喝多了,偶尔也会有尝一下红酒的冲动,倒也可以理解,难得的是,这只是沈从文生活中的一段小插曲,仅此而已。
新婚给沈从文带来的幸福感,也在他的文学创作上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他在此期间,写下了给他带来盛誉的代表作《边城》和《湘行散记》。

成名后的沈从文继承了民国大师提携后进的传统,尽管他拒绝了张家丰厚的陪嫁,但他的收入还是很高的,不仅经常接济贫困学生,还帮着在北大读书的卞之琳出版了诗集。
当然,这其中也是有原由的,卞之琳一生都苦恋着张兆和的四妹张充和,那首“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就是为张充和写的诗。
卞之琳 张充和

全面抗战爆发后,沈从文跟着学校一起去了西南联大,而刚生完孩子的张兆和未能同行,二人也出现了矛盾,毕竟,昆曲和傩戏是很难混搭在一起的。
沈从文在西南联大开了三门课,很受学生欢迎,但却总有人看不起他,尤其是被称为“疯子”的狂人刘文典,在一次“跑警报”时就喝斥他说,我刘某人是为庄子跑,你是为谁啊?
刘文典 朱自清 陈寅恪

刘文典还说,“陈寅恪值4百大洋,我值40块,朱自清值4块,那个沈从文只值4毛钱。”这让沈从文很难堪,好在沈从文什么风浪没经历过,对这样的狂人,一笑了之。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一心要发动内战,看惯了血雨腥风的沈从文内心十分地反感,写了很多的文章表示了自己热爱和平的主张,他坚持不党不派,结果也得罪了很多人。
郭沫若

其中最讨厌他的就是郭沫若,一直到建国后,成为新中国“文化旗帜”的郭沫若,对沈从文是不断地进行打压和声讨,弄得沈从文没有文学创作,转而开始研究学术。
沈从文同郭沫若的恩怨由来已久,1930年,他写了一篇《论郭沫若》的文章,说郭的文章不如其诗歌,他的空话太多,还说郭沫若的文学创作是失败的,在他的文字上,我们得不到什么东西。

这样的评价显然是有失公鸡的,如果不说郭沫若的私德有缺,他在学术成就上是少有人能匹敌的存在,所以,也难怪郭部长对沈从文一直就口洙笔伐,斥之为“桃红色”的“反动作家”,把沈从文整得差点自杀。
解放前夕,沈从文没有选择去台湾,而是留在大陆,建国后,他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当讲解员,连办公室都没有,很凄惨。

可以说,从建国以来,沈从文就一直饱受迫害,从1951年开始,他就开始扫厕所,尽管香港长城电影公司在1953年就拍摄了电影《边城》,也没有能改变他的命运。

而他那些曾经的朋友也落井下石,丁玲多次对他进行批判,而得到他帮助进入历史博物馆美术组,并成为他的助手的范曾,更是“反戈一击”,写了几十张大字报,罗织了沈从文几百条罪名,大骂说“沈从文头上长脓包,烂透了写黄色小说,开黄色舞会。”
范曾和他的新婚妻子

面对这些无中生有的批判,在艰难岁月中苦熬时日的沈从文依然淡定,还曾对黄永玉说:“贴在我身上的标语,那个字写得太蹩脚了,那破字背在我身上,让我很难受。”
他的家被多次查抄,藏书尽毁,抄无可抄,但是,比起那些不堪受辱而离世的人,他还是以坚韧的意志活了下来,而海外则流传着他被迫害到死的消息,好友梁实秋甚至写了悼念的文章。

他忍辱负重,年逾七旬还被下放到湖北农场劳动改造,身体每况愈下,万般无奈之下,他写信给周总理,方才回到北京治病,总算是脱离苦海。
小说肯定是没法写了,他将全部精力转投到对中国服饰的研究上来,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汇集成了一本书,名为《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竟然也成为这个领域的顶级专家。

拍摄老版《红楼梦》时,沈从文被聘为顾问,现在我们看到里面精美的服饰,都包含着沈从文的研究成果。

“我只想做一条不太放任翻动的,被文火慢慢煎的味道过得去的小鱼,有朝一日以便对人类有所贡献。”这就是沈从文在建国后的心态,无奈中依然保留着中国传统文人对自己的期许。

尽管沈从文备受打压,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外表的坚忍有时也难盖内心的委屈,当一位美国女记者来采访正在打扫女厕所的沈从文时,就走过去拥抱了他,并拍着他的肩膀说:“您真的是受委屈了!”

谁知,听到这话后,一直看似乐观的沈从文竟突然抱着女记者嚎啕大哭,据陪同的林斤澜说,“沈从文哭得就像受了委屈的孩子,什么话也不说,鼻涕眼泪满脸地大哭。”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也许,他太久没有听到这样能理解他的话,太久没有遇到能理解他的人了,包括他的家人,在他被无情打击之时,也选择了冷漠。

真难想象,孤独的沈从文是如何熬过这几十年的苦难日子的,尽管他的家离得不远,也许,只有湘西那座小城清澈的沅水和天边的云彩,才能抚慰他的心灵,无奈,才是人生最绝望的感情。

1988年,沈从文进入了当年诺贝尔文学奖最终的五人候选名单,然而,就在这年的5月10日,上午还与朋友谈笑风生的沈从文,下午突然感到心痛,他捂着胸口说,“我好冷”,还没等到救护车的到来,他已经没有了呼吸,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86岁。

据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埃斯普马克曾公开表示;“当时,沈从文已经入围,正在评审过程中,他不幸去世,按照诺贝尔文学奖的惯例,奖不能颁给去世的人,那时我们不得不放弃。”
可以肯定,如果1988年他没有离世,这年的十月,他将为中国摘得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造化弄人,如之奈何。

在参加悼念他的来宾中,没有一个达官显贵,只有几个好友前来为他送行,伴着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夫人张兆和出奇的冷静,她对在场的人说:“别哭,别哭,他不喜欢人哭。”

1992年5月,在外漂泊数十年的沈从文终于回到了故乡凤凰古城,他安静地躺在沅水河边的听涛山下,崎岖的山道边,立着好友黄永玉写的一句话,“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

一块巨大而粗糙的五彩石下,放置着他一半的骨灰,另一半的骨灰,伴着张兆和积攒了四年的花瓣,一起洒入了沱江的波涛中,不带一丝痕迹地流向了远方。

五彩石正面,镌刻着沈从文的名言:“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背面,是妻妹张充和写的诔辞:“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这也是对沈从文一生最为恰当的描述。

2003年2月16日,一直在整理丈夫文集的张兆和逝世,终年93岁,于是,在墓碑背面接近地面的地方,有了这样的一段文字:“2007年5月20日夫人张兆和骨灰合葬于此。”

读着沈从文那一篇篇优美的文字,一代大师的人生轨迹跃然纸上,耳边似乎传来悠扬的田园牧歌,幽静的山野,静静的河流,质朴的山民,古老的小镇,在吱吱作响的水车声中,如一幅静谧的桃源秘境图,渐渐摊舒在你的眼前。

时代,需要鲁迅,那是用投枪和匕首作武器的斗士;时代,需要钱钟书,那是以讽刺和幽默抨击丑恶的文士,时代,更需要沈从文,那是给我们这个时代带来美好向往的隐士。

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先生之风,山高水远,见飞花落絮,莫惜春老色衰,仰翠竹苍松,当效高风亮节;沈从文,就如同乱世中的一股清流,带着故乡清澈的水和山涧的风,将浊世红尘中的喧嚣涤荡!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