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松家族为什么出了这么多名人?

[复制链接]
ruozhis 发表于 2023-8-20 15:37:06|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谢谢知友的纠正,曾任清华大学前校长的高景德并非高晓松的爷爷。已从问题详述中去除。以下为详述:

在看某期《晓松奇谈》,他提到了自己的家族背景。在网上随便搜索一下:

外公:张维,深圳大学的创办者,世界工程师协会联合会副主席,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双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
外婆:陆士嘉,著名流体力学家,是世界流体力学权威普朗特教授唯一的女学生、中国籍留学生、博士生。北京航空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前身)的筹建人之一,创立了中国第一个空气动力学专业。
爸爸:高立人,清华大学教授。
妈妈:张克群,著名的建筑学家,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的学生。
外舅公:施今墨,著名的中医临床家、教育家、改革家,北京四大名医之一。
舅舅:历任清华大学副教授、教授、无线电电子学系主任,电子物理与器件教材编委会第一、二届主任委员,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信息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

再根据节目内容补充三个:
五爷爷:姜泗长,中国人民解放军耳鼻咽喉科研究所所长、教授。
舅外公:留法,回国后成了万牲园的创始人之一,万牲园,近代首家动物园。
表外婆:颜一烟,剧作家、小说家。

另外高晓松一家几乎都是清华毕业的,清华校庆就是家人聚会。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wowo0888 发表于 2023-8-20 15:37:18|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答主 @如何评价  @maomaobear @红茶强 提到了高晓松母系亲属是实打实的名门。
既然提到高晓松老师的娘家……索性跟大家介绍高晓松的外婆,也是我非常敬仰的人物——
陆士嘉先生。
她的一生就是女版的阿甘正传。
原文发布在公众号X博士(id:doctorx666):https://mp.weixin.qq.com/s/Ag-gjlpjkygWdptQmf2JhQ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

我一直很爱看高晓松的《晓说》和《晓松奇谈》,看了很多年了。
在节目里面,高老师说了好几次要把他二叔的故事拍成电影,那将是一个非常魔幻、疯癫、让人心碎的故事,姜文了解之后都说好,催促说:还等什么呢?



不过,除了二叔这个电影,高老师家族的另一位亲人,也能拍成一部伟大电影,拍成了堪称中国的《阿甘正传》。她的一生本身就是个传奇,更重要的是,她的人生节点和中国百年的大背景严丝合缝地对应上了,个人命运这艘小船在历史风云中跌宕起伏。
这个主角就是高晓松的外婆——陆士嘉。


1911年10月,江苏布政使陆钟琦被调到山西巡抚的位置上,看似是升职,其实是死亡之旅。因为上任4天之后,武昌起义就开始了,清廷马上就要完蛋,而且山西正是革命党聚集之地,朝廷心腹大患就藏在军队里——标统阎锡山,蠢蠢欲动,血色将至。
面对清廷的溃败,明眼人都闻到血腥味了,在每一个帝国的末世,那些鸡贼的高官们,嘴上都是忠君爱国,高举旗帜不动摇,背后做的都是随时跑路的准备。




△ 陆钟琦



△ 陆光熙,他的事迹被记录在《清史稿》列传二百五十六中

但是陆钟琦是光绪年间的进士,还做过溥仪父亲载沣的老师。所以他不仅不溜,还把自己曾留学日本的儿子陆光熙一起叫来,其实就是准备以身殉清廷了,报答一个“忠”字。
不久血色之夜上演了,阎锡山带着起义的士兵冲进巡抚衙门。陆钟琦面对涌进来的起义士兵,痛斥道:“尔辈将反邪?”话音未落即被当场击毙。陆光熙刚想冲过来救父亲,也被乱枪打死。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斩草要除根,起义军杀了陆氏父子之后,接着要杀光陆氏全家。他们冲进了后院,把陆钟琦的妻子、仆人乱枪打死。
但是在屠杀之中,陆光熙的妻子施桐君,在仆人的帮助下,在东墙上挖了一个洞,抱着一个女婴在茫茫夜色中奔跑,希望在时代变革和政治仇杀的缝隙中跑出一条生路。
这个女婴就是故事的主角,她是陆钟琦的孙女,名叫陆士嘉。


躲过了政治屠杀后,施桐君带着女儿来到了北京。
她的弟弟是大国医施今墨,曾追随黄兴参加辛亥革命,也曾为孙中山会诊病情。施今墨看到姐姐一家的惨状,省吃俭用,给姐姐在西单未央胡同附近购置一处小院。



△ 施今墨在民国时期的照片

但是施桐君在经历惨剧之后一直没有缓过神来,意志消沉,又听信一个江湖算命的说:“有小人克她,必须远离小人。” 她想来想去,非认定女儿陆士嘉就是克她的小人,找个由头把她送给了亲戚家寄养,这让刚几岁的陆士嘉伤透了心。
陆士嘉虽然从小颠沛流离,但聪明无比。1918年,7岁的她轻松考上了北京最好的小学,北京师大一附小。
陆士嘉的小学经历堪比少女漫画或者偶像剧一样梦幻。她在班上遇见了两个非凡的男同学,这两个男孩子都聪明异常,相爱相杀,经常进行智力大比拼。
一个是京城的大家族子弟,喜欢京剧和照相机,后来他成了陆士嘉一生的伴侣,他叫张维。从同学成为一生伴侣,这个剧情简直和《阿甘正传》一模一样。



△ 五岁的张维

另一个也是大家族子弟,他就像樱桃小丸子里的花轮一样,是个家里巨有钱的少爷,天天汽车接送。而且他不仅聪明学习好,还是整蛊高手。有位老师爱拖堂,同学们敢怒不敢言,他就从家里带来闹钟,放在讲台上老师的帽子下面,下课铃一响,闹钟也铃声大作,老师只好匆匆下课。
这小男孩后来的身份很多:两弹一星元勋、黑魔法师帕森斯的同事、气功热先驱,他的名字叫钱学森。



△ 童年时期的钱学森

这个校园梦幻剧情还没结束, 后来这个小学又来了一位18岁的老师,是该小学第一位女老师,她的名字叫邓颖超。



△ 1920年9月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晨会时,学生演唱国歌,右上角穿黑色套裙者为邓颖超老师,时年18岁。


青春时期的陆士嘉是爱好文学的,喜欢读杜甫、白居易、李商隐。
但是,她身处的时代容不下闲情雅致。1926年,15岁那年,她参加了刘和珍的悼念会,刘和珍是被军阀打死的,也就是鲁迅名作所纪念的那位学生。这对她触动极大,因为刘和珍只比她大五岁,这让她有点迷茫,不知道在这个乱世中该干点什么好。
与此同时,陆士嘉从朋友那里借到了一本《居里夫人传》,这为她的人生点亮一盏明灯。她突然发现,女人也可以当科学家,也可以建立不朽的名声。从那开始,她梦想当中国的居里夫人,科学救国,开始专攻学习物理。
1929年她考上了北师大物理系,成了该系唯一的女生。



△ 北师大物理系1933班师生合影,陆士嘉在右上角。

正是在青春时节,并且又是名校学生,陆士嘉自然有很多追求者。当时清华大学有个叫宾果的大学生追得她死去活来,又有好几个老大不小的教授蠢蠢欲动。作为发小的张维,因为当时在唐山交大上学,地理位置上吃亏,很是着急。
1931年中秋节,张维学校放了3天假,于是他赶快回到北平,摊牌。他拿着月饼去看陆士嘉,陆士嘉跟他说最近很烦,被人追得很烦。
张维接过话茬:“我娶了你不就结了。”
表白过于大胆,气氛有点尴尬,半晌无话。
张维转换话题:“你打算回家过节吗?”
陆松了口气:“不回去了。”
张维:“那咱俩把这月饼吃了,就算是过节了。”



△ 张维不仅学问出色还拉的一手好二胡


1933年,陆士嘉以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绩从大学毕业,并当了一所中学的老师,薪资很高,月薪120元。同时张维也大学毕业,在唐山留校当了大学老师。在当时的中国,可以说他们是一对非常体面,生活优渥的情侣了,啥也不用想,等着结婚就好了。



△ 当中学老师时期的陆士嘉,与学生登长城,她脚下的鞋很潮,像Vans



△ 在唐山当大学老师时期的张维

但是他们两个忧心忡忡。因为当时和日本的战争已经不可避免了,华北即将沦陷。这种局势也让陆士嘉和张维考虑出国留学事宜。
1937年张维考中第5届“中英庚款”,获得留英指标。而陆则做了一个更惊人的决定,自费去德国学航空,目标只有一个,拜入近代流体力学奠基人路德维希·普朗特教授门下,为中国造出一流的飞机。
陆士嘉母亲同意女儿出国,希望乱世之中女儿有个照应,于是陆士嘉和张维在出国前举行了订婚仪式。
订婚的时候,陆士嘉送给张维一个钢笔,上面刻着几个字:勿忘祖国。
1937年8月11号,上海,在淞沪会战爆发前2天,陆士嘉和张维坐着最后一班前往欧洲的轮船离开中国。多年以后,高晓松讲述这段故事时,是这么描写的:看着滚滚的黄浦江和停在附近的日本军舰,听着远处传来隆隆炮声,当时全船的留学生是哭着和中国告别的,发誓学成报效祖国。



△ 第5届“中英庚款”全体留学生合影,第二排右二为张维,他们身后就是淞沪战场



△ 淞沪会战


1938年,陆士嘉想进德国哥廷根大学拜路德维希·普朗特(Ludwig Prandt)教授为师。
普朗特是当时最顶级的科学家,也是空气动力学大宗师。手下的徒弟有哪些人呢?冯卡门、铁摩辛柯、布拉修斯,世称哥廷根学派。



△ Ludwig Prandt(1875年2月4日-1953年8月15日)

而且,普朗特是个很有性格的科学狂人。季羡林在《留德十年》中这么说过他,二战时期盟军轰炸德国的时候,一天早上季羡林看到普朗特正在轰炸废墟周围打转,季羡林不解。普朗特解释说他在看炸弹爆炸引起的气流是怎样摧毁这一段短墙的。他嘴里自言自语:“这真是难得的机会!我在流体力学试验室里是无论如何也装配不起来的。”
所以拜师普朗特,门槛极高,就像是初出茅庐的郭靖去拜师黄药师一样。
对于陆士嘉,普朗特一开始觉得她要当自己的研究生简直痴人说梦,因为流体动力学对数学要求极高,一个东方女子学煲汤就好了,学什么流体动力学!所以连面都不见。
磨了很多次,普朗特扔给陆士嘉几本书,让她回去先看,两个月后考试通过就收她当学生。两个月后,普朗特都把这个事给忘了,没想到陆士嘉真的来了。普朗特当场考了她基础知识和数学功底,没想到陆士嘉全部通过。普朗特对这个倔强又自信的中国姑娘刮目相看,当场收了陆作为自己的关门弟子,也是他一生唯一的女学生。



△ 1940年,陆士嘉和德国友人合影

随后的四年她学业很顺利,在1942年完成了《圆柱射流遇垂直气流时的上卷》的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并且拿到了洪堡奖学金,这对于学者来说是莫大的荣耀。
同年陆士嘉和张维结婚,1942年12月31日,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张克群(高晓松的母亲)在柏林出生,至今他们家族还保留着当时的电报:除夕得一女。



△ 陆士嘉和女儿张克群

但是学业成就辉煌,并不意味着她日子好过。1942年之后德国已露败相,时常遭受盟军的大轰炸,有生命危险。
而且纳粹党徒们对待中国留学生基本上是歧视甚至是敌视的,1943年普朗特介绍陆士嘉去空气动力学试验所(Aerodynamische Versuchsanstalt        )工作,管事的Dr.Riegels是个极端纳粹。他反复询问陆士嘉对日本侵华的看法,陆自然是表示愤恨,因此被踢出了研究所。要知道当时丢掉工作,没有经济来源,就有饿死的危险。
熬到了1945年,二战结束,至暗时刻终于过去。陆士嘉一家准备回国,大干一场。在回国前夕陆士嘉又碰到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1945年夏天,钱学森突然和导师冯卡门考察(或者说审问)德国科学家,其中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陆士嘉的导师普朗特,他们进行了意味深长的会面。很多年之后,人们才知道这项任务,是美国著名的秘密行动——回形针计划。



△ 科学史上著名的照片,普朗特、钱学森、冯卡门


1949年建国之后,百废待兴,作为普朗特门下的博士,陆士嘉毫无疑问成为了最重要的航空科学家,得到中央重用。
1952年,陆士嘉又赶上了历史大事件——院系调整。在院系调整中她以创始人的身份建立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亲自担纲空气动力学专业教研室主任,在她的主导下,学院建立了好几个超风速风动配套设备。随后她的名字便和北航不分家了,历任北京航空学院筹备委员会委员、北航航空学院飞机系副主任、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 1953年北航三大奠基人:沈元、陆士嘉、徐华舫在北航风洞实验室工地上

1955年,钱学森也回到了中国,在他的建议下,陆士嘉决定突破苏联航空教育体系,创办中国最早的空气动力学本科专业。4年后,中央政府给北航拨款15万元,用以研究轻型客机项目。



△ 胜因院23号,1947—1957,陆士嘉和张维的小家在这里

正因为杰出的科学贡献,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全部代表总共1226人,其中有147名女性代表,而陆士嘉就是其中一个。
陆士嘉是作为浙江省代表来到中南海的,和他同行的浙江代表还有谁呢?周建人、竺可桢、邵力子、马叙伦、马寅初、冯雪峰……都是历史课本上的名字。
在这次大会上,坐在台下的陆士嘉亲眼见证了毛泽东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 毛主席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台下的陆士嘉见证了这一刻



△ 受毛主席接见,左三为陆士嘉

但是到了1966年,文革之中,乱世之际,张维被下放江西农场养猪,陆士嘉也靠边站。家被抄,工资被停发,只有极少的生活费,家中被安排搬进好几户其他人。
即使是这样的局面,陆士嘉还是特别乐观。1967年夏日的一天,张克群回到家中发现陆士嘉穿着毛衣毛裤,热得汗流浃背。张迟疑之际,陆说道:“这些天我要到江西去出差,那里天气热,我怕我适应不了,就提前进入了状态”。
一切都停滞了,即便在不利的局面下,陆士嘉还完成了一项重大任务。
1968年12月,参与原子弹项目的大物理学家郭永怀,从青海返回北京时,飞机坠机。坠毁之际,郭永怀和警卫牟方东紧抱在一起,把氢弹试验数据夹在两人之间。他们二人的骨灰现埋于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郭永怀的塑像下。



当时郭永怀还有一个重大任务,就是把普朗特的著作《流体力学概论》英文版翻译成中文。他的突然去世,让这个任务只能交给普朗特唯一的中国弟子陆士嘉。要知道这本著作多达55万字,而且陆士嘉要翻译的话,还是得根据德文版重新翻译,那时她已经近六十岁,但是她还是毫不犹豫,接了下来。
文革期间,陆士嘉就在仅剩的斗室里坚持翻译导师普朗特的著作,整整翻译了十几年,到了1981年终于完成。而且,在署名的问题上,陆士嘉坚决要求把郭永怀的名字放在第一位,自己第二位。如果你现在翻开《流体力学概论》,就会发现作者和译者是这么安排的。



△ 我买了一本《流体力学概论》,请看里面的译者名字

但是在巨作翻译中,还有好消息。1969年,陆士嘉当上了外婆,这一年他的外孙出生了,后来这个外孙考上了清华无线电专业,然而却退学了。没有当成科学家,却成为了一名文艺工作者,很红,从九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初年,外孙的饱满大脸一直未离开过公众视野。外孙的名字叫高晓松。



△ 1972年,全家合影。前排左起:张克群、高晓江、张维、高晓松、陆士嘉。后排左起:张克澄、高立人(高晓松父亲)。


文革结束后,1981年中科院增补学部委员(现称为院士)时,陆士嘉被列为候选人,但她为了让年轻科学家能够出头,主动拒绝了院士头衔,在中国科学史上这是唯一的特例。
她是这么推让的:
“不不,我觉得我做学部委员不合适。第一呢,我回国以后,主要搞教学工作,研究工作做得不多。第二,我年纪老了,为国家出不了多少力了,应该让年轻人上。”



△ 1977年陆士嘉和孙辈合影,左一大长腿为高晓松

1986年,陆士嘉去世。妻子去世之后,张维在自家的后院种下玉兰树,后来一家人总在这里合影,有点像《项脊轩志》里的描写:“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晚年,陆士嘉每次乘飞机出差,都要事先写下遗嘱,以防万一。平安归来之后,再将其销毁。遗嘱只留下一份,是其70年代末亲笔所书。
遗言是这么写的:
(1)死后尸体赠医院供解剖研究。请注意心脏冠状动脉有无分枝增生,以证明锻炼有无效果。身体上凡可供使用的,都请取用。(眼球毛病较多,可供研究)。
(2)尸体焚化后不留骨灰。请将骨灰撒在圆明园。
(3)焚化时着平时衣服,不用新衣,但希望用党旗覆盖遗体。
(4)死讯不通知亲友,不行遗体告别式。
(5)不举行追悼会。
(6)不放大遗像。
她见过滚滚红尘,也见过波澜起伏,一生的荣誉已经够多。想必是要大音希声,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但是有的人是没办法被盖在历史里的,因为她的名字已经写进了课本里。所以时隔三十多年,北航还会以她的名字命名学院,她的外孙还会在北航士嘉书院的开学典礼上向一个个初入大学的学子分享外婆的故事。





高晓松在演讲的最后说了这么一句话,既是他们家族百年风云的总结,也是送给每个观众的期许吧:让世界更加文明,让国家相信真理。



参 考 资 料
《家在清华》,史际平,2008.
《双子星座-张维与陆士嘉》,张克群,2015
《清史稿》
《留德八年的酸甜苦辣(1938.7—1945.9)》,张维,1999
browdswd 发表于 2023-8-20 15:38:02|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晚清到近代,世家子弟都是扎堆的。
而且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这一段时期,大部分世家子弟集中在中国少数几个地方。
哪几个?江南(苏南浙北皖南)、广府、福州、长沙,还有京津,但京津大部分也是前面几个地方过来的。
大家想想,这几个地方总共才多大点面积,不到汉地十八省面积的1%,但可以说晚清近代一半以上的名人都出自这些地方。
这还不够,这些地方的名人,还会汇聚到当时的一线城市,就是北京和上海。
所以,人才是呈现高度的聚集和垄断,并且还要通过拜师、联姻等互相形成勾连,造成血缘姻缘地缘的高度重合,几乎是占据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所有上层
民国时代,能读大学的,大部分也是这些地方的世家子弟,而在这些大学教书的,也同样是这些地方的大知识分子。《无问西东》里面的广府世家子弟沈光耀,原型就是江南人,否则就不会姓沈了。
以下乃建国前历任清华大学校长名单,可见几乎为广府、江南人垄断:

nightgo 发表于 2023-8-20 15:38:28|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管在古代还是在近代,还是在现代
血缘关系都是最亲近
在现代其实在上流社会联系最近的依旧是血缘关系
但中产不是而已,上层联系最紧密的往往就是血缘关系
当然中国50年代到70年代比较特殊,相对少一些
中国古代进士许多都是一出出一窝的
揭秘中国第一学霸家族:北宋至清共出76名进士
进士家族搜集第一集_万马安泰刘氏纵论天下_新浪博客
要知道古代的进士三年一考,人数且非常少,
试论明代进士家族的地域分布
这张表格我找不到出去,侵删




很明显仅仅浙江就82个进士家族,大几百人
要知道明朝一个朝代也只有2.5万进士左右,
可想而知古代学历垄断到什么程度
许多人觉得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孩子会打洞,是对底层有歧视
事实就是这样的,
除非少数特别努力有目标的人,很少有人跨越一个阶级。英国统计数据14个人中只有1个人可以跨越自己父母的阶级
也就是你爸爸妈妈是什么样的,你就是什么样,90%以上就是这样
你想跨越2,3个阶级,你就是人中之龙了。非常厉害了

中国现代也是这样,如中国俞家,
https://www.lookmw.cn/doc/ydnwni.html

不仅仅在中国,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这样,如美国,日本
揭秘美国五大政治家族
比如布什家族

日本首相安培晋三,就是一个政治家族
他们家仅仅日本投降后,就出了3个首相。
安倍家族_百度百科



韩国也是,比如朴槿惠她爸爸就是之前韩国总理
全世界那个国家都是的。
即使大家说的特朗普,没什么背景
他爸爸很早也是房地产开发商,而且很早就是千万富豪(那时候千万还是非常有钱的,即使现在也不算差啊,在美国
特朗普成长史 | 哥有的是钱,有的是美女,想不想知道哥是怎么长大的?


其实往往我们就是朱六百,朱四九,朱初一,朱五四
基本在古代就给地主种种田,饥荒的时候就找地主借钱,没钱还了就把自己孩子给地主当奴隶
也许千万分之一可能,你下面出了个猛人,叫朱元璋,这还需要时代原因
否则基本就一辈子是佣农的命
而且在古代往往你连婚都接不了的,你就是个光棍
其实你可以出生,往往往上数10代,绝对有名人
否则你知道古代为什么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三代
富人生孩子生多了,家财一分就越来越少了
而穷不过三代,指你家里如果三代都是穷的,你连结婚可能性都没有,自然没有第四代
所以穷不过三代
不是告诉你,穷了三代你就会变富了,想多了

而现代往往不理解古代为什么把传宗接代看得非常重要
因为在古代大量人是没有机会结婚的,
或者结婚了生孩子,老婆生了难产了
再或者生了孩子也养不活。
所以你可以传宗接代你完成了人生最重要的任务了

你想想明朝一个朱元璋的后代到了明朝末期都都快百万人
朱元璋百万子孙的可悲下场(图):明皇族人口爆炸
而其实当时几百年人口并没有增加多少,你猜当时多少人没有后代。

穷不过三代,你爷爷穷,你爸爸穷,你也穷,在古代你基本不可能结婚了
也就没有第四代人了,所以穷不过三代
Cfz 发表于 2023-8-20 15:39:26|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就不懂了吧
自古以来,官官相卫、商商相帮也
比如林则徐的女婿沈葆桢,左宗棠也在帮他。
总结起来也就那么几点:
1.联姻
有官官联姻,也有皇帝指定驸马的。
查一下简历就知道,很多内阁的女婿还是内阁,自古不变。
2.续家谱
你是山东山东姓张的,他是上海姓张的。还有山西姓张的,一起拿出家谱,看看是不是从山西出发,总能找到点线索。
3.义结金兰
这个在梨园行和知识分子间盛行,你的宝宝胖,我的宝宝帅,那就拜个干兄弟吧,将来有个帮手。山西会就是这样。
寒门也有出路啊,金榜题名。最差的进士也会当个小县令~
加油
zjts 发表于 2023-8-20 15:40:25|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解放以前的精英大都是世家子弟,我之前数过华人科学界诺奖得主,一看就清楚了。
杨振宁:爹是清华教授。
李政道:爹是金陵大学学生,上海望族。
丁肇中:父母大学教授,在美国访问的时候把丁肇中生在美国。
李远哲:父亲是知名画家。
朱棣文:父亲清华本科MIT博士,后来在美国大学当教授。
崔琦:唯一一个种田的。(又错了,他家里是比较大的地主……又错了,好像是富农?反正算是这几位里面出身最差的了)
钱永健:钱学森家的。
高锟:祖父高吹万曾经位列江南三名士之一。
屠呦呦:名门望族之后,外公曾经当过中国银行行长。

你以为你投胎回去能成为梁思成林徽因,其实更可能是饥荒中饿死的王大牛和张翠花。
链接:
到目前为止有没有黑人得过自然科学类诺贝尔奖? - 十号胖狐狸的回答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