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冠绝古今的文人骚客-杜甫:被现实碾压,却依然热爱这个世界

[复制链接]
tornado598 发表于 2024-9-2 13:23:44|来自:亚太地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他,是唐诗史上的一座丰碑,被后人称为“诗圣”,与李白一同站在中国诗歌史上的最高层。
中唐时期,李白的诗已经有了一定的地位,而杜甫的诗还不受人重视,这时候,韩愈站了出来,以力挺的姿态说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苏轼曾经感慨过杜甫忠君爱君的思想:“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闻一多认为杜甫是“中国第一大诗人”,曾经这样评价道:“杜甫人格的伟大在于他能够关心民生,为民请命。”
人们都说,他的生命底色是悲苦的,虽然杜甫受尽了生活的苦难,却仍旧忠君爱民,心忧天下,有着赤子之心。
少年杜甫,意气风发
杜甫出身于官宦之家,家境优越,从小的生活也是无忧无虑。
杜甫的祖父是杜审言,擅作五言律诗,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者之一,曾经在游览江南时吟过“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杜审言在二十五岁考中了进士,是“文章四友”之一,性格直率而狂妄。
杜甫虽然一生未曾见过杜审言,却对祖父非常崇拜,认为杜审言的诗冠绝古代。
因此,杜甫心中将写诗划分成自己的家里事,相当于家族荣耀,也常常跟儿子说道:“诗是吾家事”。
关于作诗的天赋,杜甫是这样描述自己的:“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咏凤凰》是杜甫人生中作的第一首诗,当杜甫在家庭聚会中开口吟“凤凰出东方,翱翔于四溟”之时,在场的长辈全都惊叹连连。

得益于家族的文化艺术熏陶以及社会地位,杜甫能够在少年时期便经常和文坛中人一起交流,也就是“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
二十岁时,意气风发的杜甫一路向南,来到了吴越之地旅游,饱览山河之余,又增长了见识,在日后回忆时,写出了“越女天下白,镜湖五月凉。”
开元二十四年,二十四岁的杜甫来到了洛阳,参加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进士考试,然而落第而归。
虽然科举的结果不理想,可是杜甫却并不在意,他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能够在经济上接济他,杜甫也得以在齐鲁大地游玩了好几年。

在这期间,杜甫作了几首诗,比如入选初中教材的《望岳》,便已经凸显了诗圣杜甫的早期功力,被乾隆评为“欲与岱岳争雄”。
这首诗中并没有提到一个“望”字,却通过视角的不断变换,将泰山的雄伟尽收眼底。
诗中最绝的两句便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将杜甫的豪情万丈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敢于攀登高峰的勇气,也激励着无数后人。
李白比杜甫大11岁,诗坛辈分也比杜甫高,杜甫早年曾经读过李白的佳作,对李白崇拜不已。

公元744年,杜甫在洛阳和李白相遇,两人第一次见面,便被对方身上的诗人气质所吸引,遂结为了好友,相伴游览河南开封。
在两人骑马畅游的途中,遇到了那个在日后写出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高适,三人便一起结伴同行。
三人饮酒作乐,高谈诗文,日子过得非常逍遥,却不得不面临离别。
好在公元745年,李白和杜甫再次相遇,两人同游齐鲁,访问隐逸名士,同醉同眠。
当年秋天分离之时,两人的奔赴方向完全不同,一个仗剑走天涯,一个前往长安求功名。
虽然两人从此再未见面,这前后一年多的相处,也给杜甫的人生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回忆。

中年杜甫,困守长安
若说少年杜甫是意气风发的,那么中年的杜甫便是忧愁而困顿的。
在他二十九岁时,娶了年方十九的妻子杨氏。
杨氏是当朝司农寺少卿杨怡的女儿,身份上与杜甫门当户对,性格温婉贤淑,两人琴瑟和鸣,非常恩爱。
当时盛行三妻四妾,而杜甫一生却只娶了杨氏一人,从一而终,即便是在追求仕途中和别人应酬,也对歌舞伎乐毫无兴趣。

可是杜甫却几乎没有给过杨氏一个安定富裕的生活,原因很简单,在两人结婚后不久,杜甫的父亲去世了。
父亲的去世是杜甫人生中的重大转折点,原本他的经济来源都是靠着父亲的资助,可是自此以后,杜甫便不得不为了养活家庭,而到长安奔走仕途。
公元747年,三十五岁的杜甫再次科举失利,这次科举未中并非是因为杜甫才能不足,而是因为当朝宰相李林甫嫉贤妒能,玩弄手段,竟然令全部赶考仕子都落榜了。
可笑的是,李林甫在压制完全国的人才后,还向唐玄宗高兴的说道:“野无遗贤”。

这四个字的意思是有才能的人都受到了重用,可是事实上,却有大批才子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
万般无奈之下,困守长安的杜甫为了生计,开始投奔权贵之门。
可是看人脸色的日子又哪里是那么好过的呢?杜甫不得不“朝扣富儿门”,一大早便为了早饭受尽富人的白眼。
不仅如此,杜甫还要“暮随肥马尘”,为了夜晚有个住所,杜甫便要跟在富人家的马儿屁股后面跑。

杜甫在长安穷困潦倒的这十年,他的妻子儿女被他安置在郊县,杨氏虽然是大家闺秀,却也不得不下地扛着锄头劳作,夜晚缝补衣裳。
公元751年,杜甫听说唐玄宗要举行祭祀三大盛典的活动,便写了《三大礼赋》献了上去,他的才华也终于被唐玄宗赏识。
这一次,唐玄宗给了杜甫一次补考的机会,而杜甫在集贤院高官的包围中,落笔书写,风光极了。
可惜的是,这次考试的结果是“吏部待选”,杜甫并没有直接得到官职,而是成为了“候补”。

公元755年,朝廷授予了杜甫一个征收赋税、征兵催粮的九品小官“河西尉”,杜甫却拒绝了。
杜甫对此的解释为“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
有“凌绝顶”壮志的杜甫,不愿意屈就自己去做那逼迫百姓的事情。
杜甫不愿意当“河西尉”,朝廷也没有勉强,又任命他担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是个看守兵器的工作,这一次为了生计,杜甫只得前去就职。
终于有了俸禄的杜甫,连忙从长安赶回了奉先探亲,一路上,杜甫亲眼目睹了底层百姓所受的苦难,不禁发出哀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当杜甫终于到达了奉先,一进家门,却听到了幼子饿死的消息,只能悲痛欲绝道:“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
晚年流离,舟中长逝
这世上,比穷困潦倒更加痛苦的事情不太多,而战乱动荡便是其中之一。
公元755年底,安史之乱爆发,盛唐的繁华被打破,杜甫在第二年五月份带着家人从奉先逃到了天水避难。
公元756年六月,叛军攻占了潼关,唐玄宗慌忙的向西而逃,太子李亨于七月份即位。

收到了这个消息后,杜甫便和家人分离,打算前去投奔肃宗李亨,却不幸在半路上被叛军抓住,杜甫被带到了长安。
因为官小,杜甫并没有被囚禁,他在长安被迫呆了大半年,终于逃了出来,一重获自由,杜甫便来到了唐肃宗所在的凤翔。
“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
这是杜甫形容自己见到唐肃宗时穷困潦倒的状态,唐肃宗看见了杜甫的忠心,让他担任左拾遗。

原本杜甫以为自己遇到了明主,可以尽自己所能为国效力,可是他却因为直言不讳、营救房琯等事,惹怒了唐肃宗,进而被贬到了华州。
在从洛阳到华州任命的过程中,杜甫亲眼见证了盛唐的衰败,他发现朝廷只是任由着老百姓因为战乱饥荒而饿死,并没有组织救灾。
公元758年底,邺城之战中唐军大败,为了补充兵力,到处在民间“抓壮丁”,杜甫也在这个时候创作出著名的“三吏三别”。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杜甫带着同情的描述了石壕吏趁着夜色捉人的故事,揭露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沉重苦难。

公元759年夏天,关中大旱,忧国忧民的杜甫,又写道:“飞鸟苦热死,池鱼涸其泥。”
公元760年,杜甫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浣花溪畔盖了一座茅屋,颠沛流离的杜甫终于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可是第二年八月,在狂风之下,茅屋破了,杜甫在自己深受苦难折磨之下,仍心忧天下,大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公元763年,听说唐军收复了河南河北,杜甫高兴的写道:“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公元770年,潭州发生兵乱,杜甫打算去郴州投靠舅父,可是行到方田驿之时,却遇上狂风,由于江水大涨,杜甫无法继续前行,只得暂时把船停在这里。
可是身上的干粮早就吃完,杜甫一连五天都没有吃到东西,耒阳县令听说了此事,便派人送来了酒肉。
杜甫高兴的吃完了酒肉,给县令写了封答谢信,便划船启程了。
可是江水凶猛,杜甫的船不幸被江水吞没,五十九岁的杜甫死在了船上。
杜甫的一生太苦了,可即便是受尽折磨,他却依旧对世界满怀热忱、忧国忧民,这种高尚的人格,怎能不令人敬佩呢?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