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颉造字后,「天雨粟,鬼夜哭」是怎么回事情,是鬼无法窃听人类意图了吗?

[复制链接]
一抹白云 发表于 2023-8-20 10:13:22|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仓颉造字」,相传黄帝身边一个叫仓颉的史官造了字,而最具有功劳的是他的四只神目。
据说,仓颉的头上有四只眼睛,可以看见神明。他抬头可以看到奎星圜曲的形状,低头可以观察龟壳的纹理及飞禽走兽的足迹。仓颉广泛的收集世间众多美丽的图像,综合而成文字,被后人称作「上古文字」。
据说仓颉造字后,「天雨粟,鬼夜哭」。天下粟,是因为仓颉造了文字,值得庆贺;而鬼哭,则是因为有了文字,民智日开,民德日离,欺伪狡诈、争夺杀戮会由此而生,天下从此无太平日子,连鬼都不得安宁,所以鬼要哭了。
这里的是另外的说法,至于那个最正确不清楚是那本书记载的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liujun999999 发表于 2023-8-20 10:13:31|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苍颉造字泄露天机,违反了天道,天雨粟,鬼夜哭。
这里的天道其实就是自然规律。世间万物的法则无一不是归于死亡。在没有文字的时候,思想话语生活细节,都会随着躯体的消亡而消失。
有文字之后,人类近乎掌握了永生的方法。归有光的一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不仅让不在场的人勾勒出来笔者的痛苦,甚至在千年之后,会让一个少年同样的心如刀绞,归有光的情绪似乎是复活在这少年身上。这不就是永生吗?
文字是唯一掌握在人手且熟练使用的万年不朽的工具。
这就是逆天而为啊。
pdacn 发表于 2023-8-20 10:13:49|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农业革命生产了大量的粮食。剩余财富产生了阶级,村落变成了城邦,产生了国家,产生了祭司阶级,产生了成熟文字。加上冶金工艺,这就是文明的诞生。在有文字之前,鬼神存在于耳口传说中,而文明可以怯魅。在高大的城池包围的都市,完善的文官体系,翔实的历史记录所建立的人类新国度里,鬼神失去了存在的条件。鬼神有无尽的寿命和长远的眼光,却预测知道了他们必然被遗忘淘汰的命运,故而夜哭以自悲。天彰人类之功,故而雨粟以赏之。
人类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一道开始被改造,从蛮荒混沌变得井然有序。帝国治下的常备军和文官集团扩展了空间上的疆土,而史官则扩展着时间的疆土。春秋时代的精英阶级们,开始有意识的曲解和改造神话,如孔子解释黄帝四面。山海经里的兽性众神,除了西王母等少数存活,其他被完全遗忘了,被史记以余不敢言之也几个字,轻轻地排斥在历史记忆之外。
穷人的阳光 发表于 2023-8-20 10:14:35|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谢邀。
《淮南子》:
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伯益作井,而龙登玄云,神栖昆仑,能愈多而德愈薄矣。故周鼎著倕,使衔其指,以明大巧之不可为也。
说的是仓颉创造了文字以后,导致米粟从天而降,鬼魂夜里哭爹。说明鬼神都很不满意吗?也不是,李渔《闲情偶寄》就说过这回事,“仓颉造字而天雨粟,鬼夜哭,以造化灵秘之气泄尽而无遗矣!”古人有过这种思想,说是人类创造了文字以后,一些神隐的东西就没那么神秘了,人类失去了对世界神秘的,深藏不露的敬畏,捅破了这层皮囊。天泄气,所以漏米;鬼不隐,无处可藏,因此满地打滚,嚎啕大哭。后面跟着的几句也是这个道理,伯益挖井以后,隐于林泉的龙就没地方呆了,只好跑去玄云之上,而隐于地底的神明,只能去往昆仑之中。所以《淮南子》说,人类“能愈多而德愈薄矣”。
有人讲,哎呀,这算什么屁话,这简直就是在反智!
事实上,这种话题只是换了换名称和代号,你把现代的事物套进去,依然能引起强烈的共鸣。这还是题目稍微换一下就不会做了的典型案例,你把“挖井”换成“放声纳”,把“龙”换成“美人鱼”以后再感受一下……






图为“能愈多而德愈薄矣”的现代说法
现在你告诉我,神、鬼、龙、鱼,他们为何哭泣呢?
真的是被感动的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bluejelly 发表于 2023-8-20 10:14:57|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天雨粟”并不是说老天爷为仓颉造字感到高兴,所以下场小米雨来庆祝一番。老天爷高兴了,要么来朵祥云,要么弄个彩虹啥的,下小米这种事太奇葩了,不能算作祥瑞。
关于“天雨粟”的真实意义,《淮南子》原文后高诱的注解说的很清楚:
《淮南子·本经训》:“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高诱注:“ 苍颉始视鸟迹之文造书契,则诈伪萌生,诈伪萌生则去本趋末、弃耕作之业而务锥刀之利。天知其将饿,故为雨粟。”

意思是:
仓颉受到鸟行走的轨迹启发,创造了文字,从此人们就萌生了“诈伪”,有了“诈伪”,人们就会舍本逐末,放弃在土地上的耕作,转而操弄刀锥,刻划文字。上天知道,这样下去人们就会饿肚子,所以下了一场小米雨。
这段话的逻辑非常清楚,仓颉造字导致人们对自然失去了朴素的敬畏,不再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简单生活,原因就在于文字的产生会使得“诈伪萌”。这个诈伪应当如何理解?
关于“诈伪”,古籍上是这样说的:
《礼记·月令》:
“﹝季夏之月﹞黑黄仓赤,莫不质良,毋敢诈伪。”

阮籍《大人先生传》:
“外易其貌,内隐其情,怀欲以求多,诈伪以要名。”

《旧唐书·戴胄传》:
“于时朝廷盛开选举,或有诈伪资荫者,帝令其自首,不首者罪至于死。”

由此可以看出,“诈伪”的意思,就是欺伪狡诈
那么,为什么高诱说,仓颉造字之后,就会产生欺诈作假呢?
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对仓颉造字有如下记载:
颉有四目,仰观垂象。因俪鸟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
仓颉造字之前,人类的生产生活只能依靠经验,依靠人们的口口相传。对自然的开发利用,仅仅停留在粗浅的尝试和总结,由于没有文字,所以这一过程极为缓慢。人们对自然认识不足,对自然的开发不足,生产力低下,只能寄望于土地的收成、捕猎和采集,而这些生产活动受到天气、自然灾害的制约,难以达到稳定的收入。于是,人类就对自然产生了畏惧的心理。这种畏惧心理,使得上古人民民风淳朴,通力协作,对自然现象只能赋予神秘的解释:干旱是因为龙王发怒,要祭拜龙王;发洪水是因为河伯发怒,要献祭童男童女等等。被自然束缚,同时也被自然所庇护,安土重迁,每日为口粮而劳作,这样的社会,自然没有欺诈作假可言。
这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生活,正是道家所崇尚的“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范例。后世的老子、庄子乃至刘安,都认为这才是人类最完美的生活状态。
但是仓颉造了字,一切都不一样了。文字的力量,在于它能够客观的记录下当时发生的事件,这就将历史和经验固定并保存下来了,经过积累和分析,就能提炼出知识。比如神农尝百草,伏羲演八卦,黄帝创内经,先民的智慧通过文字的记录,变成了指导生产生活的科学依据——
上古三坟_百度百科

文字的出现,使得人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手段和水平迅速发展,粮食越来越多,捕猎手段越来越先进,驯化野兽也成为日常,医疗技术逐渐进步,人们越来越富裕,对自然的畏惧与依赖就会越来越弱。人对自然从臣属关系,变成了利用和征服。
衣食无忧了,就该搞事情了,正所谓“饱暖思淫欲”。于是尔虞我诈、侵吞财产甚至兼并战争就会出现。
“造化不能藏其秘”,意思是自然的秘密再也无法保持下去,这显然是指文字会开启民智,让人们的智慧和理性萌芽。然而理性除了带来生产力的发展,也会伴随着无穷无尽的自相残杀。上天预见到悲剧即将发生,人们会不甘于一辈子做个安分守己的农民,转而兵戈相向,必然会荒废农耕,黎民涂炭,所以下一场小米雨,一来是示警,二来是为了给即将因战火而流离失所的饥民们留下粮食
“灵怪不能遁其形“,根据张彦远关于书画同源的解释,应当理解为,文字和绘画同本同源,有了文字就有了绘画,当人们学会了绘画,就会把鬼怪的形象描绘出来,使得它们不能再隐遁身形,来去无踪。有了鬼的画像,犹如”踩住了影子“,人们便可以抓住它们,故而鬼夜哭。
1qaz 发表于 2023-8-20 10:15:56|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谢邀。
这句话出自淮南子。

《淮南子·本经训》:“昔者 仓颉 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高诱 注:“ 苍颉 始视鸟迹之文造书契,则诈伪萌生,诈伪萌生则
去本趋末、弃耕作之业而务
锥刀之利。天知其将饿,故为雨粟。”

鬼,上古时也可以指神,有灵魂的东西。比如墨子把上天称为天鬼。
原文:

天地之大,可以矩表识也;星月之行,可以历推得也;雷震之声,可以鼓钟写也;风雨之变,可以音律知也。是故大可睹者,可得而量也;明可见者,可得而蔽也:声可闻者,可得而调也;色可察者,可得而别也。夫至大,天地弗能含也;至微,神明弗能领也。及至建律历,别五色,异清浊,味甘苦,则朴散而为器矣。立仁义,修礼乐,则德迁而为伪矣。及伪之生也,饰智以惊愚,设诈以巧上,天下有能持之者,有能治之者也。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伯益作井,而龙登玄云,神栖昆仑,能愈多而德愈薄矣。故周鼎著倕,使衔其指,以明大巧之不可为也。

这一段其实是在诠释老子的“智慧出,有大伪”。人类不满足于道法自然,发明了文字、器用这些人工的东西,天地是不喜欢的。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