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朝的文坛,有一个「神」一样的存在,他就是苏轼。
话说,有一天宋神宗问身边的大臣,苏轼可以和哪位古人比肩?
宋神宗的原话是:「李白有轼之才,无轼之学。」翻译过来就是,李白有苏轼的才气,学识却不如苏轼广博。
客观地说,苏轼正如宋神宗所说的那样,无论是诗、词、书、画、散文,他都是一把好手。不仅如此,他还是北宋文坛上的 CP 狂魔。
在写诗方面,他和黄庭坚并称苏黄。
在写词方面,他和辛弃疾并称苏辛。
在散文方面,他和欧阳修并称欧苏。同时,他们还都名列唐宋八大家。
在书画方面,他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
宋四家。
苏轼的《黄州寒食帖》被誉为天下三大行书之一。
其实在唐朝的诗人当中也有一个全能型的选手,那就是王维。他这个人:
长相帅比吴彦祖,画画赛过鸟山明。
弹唱不输周杰伦,文才碾压混子哥。
但苏轼能够成为古今中外的超人气偶像,不单单是因为才华,而是因为同样是遭遇挫折,王维
而苏轼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
除了一大堆文艺作品,苏轼留给后世的,还有很多。
除此之外,他还造了各种梗,堪称骨灰级段子手。
那苏轼的一生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总体来说,苏轼的一生是跌宕起伏的一生,这其中有时代的原因,也有苏轼自身性格的原因。
他的一生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一、年少有为
苏轼是四川眉山人,他的父亲叫苏洵,虽然不是什么大官,但却是宋朝的大文学家。苏轼还有一个弟弟叫苏辙。
老爹苏洵,还有苏轼、苏辙都名列唐宋八大家,可以说一家子都是大文豪,合称三苏。
苏轼从小就接受老爹十分严格的教育,有多严格呢?据说,他到老年时,想起这段经历还经常做噩梦。但这也培养了苏轼过人的才华,年纪轻轻就跟着老爹和弟弟一起去开封赶考。
当时的主考官是大名鼎鼎的欧阳修,他看了苏轼的文章后惊为天人。
欧阳修本想给这张卷子第一名,但是当时的考试采取糊名制,他以为这张卷子是自己的弟子曾巩的,怕人家说闲话,所以就给了个第二名。
于是,苏轼就因为这个意外,得了第二名。但这也让他结交了自己的伯乐:欧阳修。从那之后,他称欧阳修为自己的老师;而欧阳修也很赏识苏轼,曾不止一次地在别人面前夸赞苏轼的才学。
因为欧阳修的造势,苏轼一下子名震宋朝文坛。
如果我们仅看苏轼的出场,你会觉得,他简直是个人生赢家。
不过,他的人生在不久后就迎来了反转。当时的大佬王安石成功地让苏轼的人生轨迹来了一个 180 度大转弯。
二、仕途不顺
我们前文也提到了王安石变法的始末,苏轼总体上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
不过,苏轼反对的理由和司马光不一样。司马光是全盘反对,而苏轼觉得:王安石变法太急了,应该循序渐进。
不过,无论是司马光还是苏轼,当时都斗不过王安石。于是,看清现实的苏轼申请了外调,跑到杭州做了通判,相当于现在的杭州市副市长。
到了杭州后,他并没有因此消沉,还是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他在杭州写了很多诗,这也一举奠定了他文坛霸主的地位。
其中,他赞美西湖的诗成为千古名篇。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在这首诗中,他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来表现西湖的美景。
不仅如此,从这个时期开始,苏轼大量作词。相比于其他的词人,苏轼其实是半路出家的。
别的词人是专业填词的。
苏轼这位词坛新人,却是专业搞突破的。
具体有哪些突破,我们接下来会就具体词具体分析。
三年后,苏轼又被安排到密州去做知州,相当于现在的市长。他在密州任职期间,正值西夏入侵大宋。有一天,苏轼和朋友一起去打猎,他写了一首词。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当时正值西夏入侵大宋,苏轼想表达的意思是,哥打着打着猎,就膨胀了,想带兵去和西夏决战。
写完这首词,苏轼很是满意。于是,就给自己的好朋友写了一封信:
这里的「呵呵」,不是混子哥编的,而是苏轼自己写的。「呵呵」在苏轼的书信中大规模地出现。
这里的「柳七郎」指柳永。柳永也是词坛的霸主,婉约派的代表。当时文人写完词后,是由歌伎来唱,词风香软。
苏轼觉得他的这首词有别于柳永香软的词,不应该由歌伎来唱,而应该配上笛子和鼓,由壮士边击掌、跺脚,边唱。
所以,你发现没有?
苏轼无形之中扩展了词的边界。这首词一出,在内容上,出现了报国情怀;在词风上,一改过去软绵绵的风格,变得豪放而旷达,更像男子汉。
初来密州的苏轼已经 40 岁,有一天,他梦见了自己的亡妻,也就是他第一任妻子王弗。王弗已经去世十年了,苏轼格外怀念她,于是写下了一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没有用任何华丽的辞藻雕琢,却道尽了苏轼对亡妻的思念。
由于长期在各地做官,苏轼一直都没能见到自己的弟弟。一次中秋节,他人在密州,因为特别思念弟弟,他写下了千古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子由就是苏辙。苏轼在中秋之夜喝得酩酊大醉,写下这首词,但这首词又不仅仅是对弟弟的思念。
他围绕着「月」展开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与对宇宙人生的哲学思考结合在一起。
同时苏轼想起这几年仕途的不如意,产生了复杂而且矛盾的情感。但即便如此,在词的最后,他依然表达了要积极乐观地生活的态度。
南宋文学家胡仔曾这样评价这首词: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俱废。
以上两首词,一首写给亡妻,一首写给兄弟。在苏轼之前,没有人这样写词。苏轼拓宽了词的内容,开始表达人伦之情。
苏轼漂泊的官场生涯还在继续。密州之后,他相继在徐州和湖州担任知州。也就是在此时,苏轼的人生迎来了巨大的转折。
苏轼过去写了很多反对王安石变法的诗,改革派一直怀恨在心,想借机干掉苏轼。于是,他们编织了罪名,陷害苏轼,这也就是著名的
乌台诗案!
因为审理这个案件的御史台的官署里有很多柏树,有乌鸦来栖息筑巢,所以御史台被称为乌台。而苏轼是因为写诗被弹劾的,所以这个案子叫作乌台诗案。
苏轼当时被关在御史台的监狱里,他甚至想到了自杀。他给弟弟苏辙写了两首诀别诗,其中有两句尤其感人肺腑:
与君今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
——节选自《予以事系御史台狱,狱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 在关押期间,苏轼的朋友纷纷出手相救,据说还包括苏轼看不惯的王安石。此时王安石早就退休养老,他写信给宋神宗说:「圣朝不宜诛名士。」
意思是说,哪有圣明的时代会发生诛杀有才华的名士的事呢?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