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巢式、燧人氏、伏羲、女娲、共工、神农、祝融这些人物的现实意义,有没有对应的考古佐证?

[复制链接]
moneypk 发表于 2023-8-20 07:51:50|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华神话人物与民族起源的探讨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buyilang77 发表于 2023-8-20 07:51:59|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巢氏、燧人氏连智人都不一定是,更不要说他是中国人。
他们既有可能指直立人(不是中国人的祖先),也可能指智人的旧石器阶段(是中国人的祖先,但当时不存在中国概念)。但是二者本来就是文献所捏造的,也就无所谓什么可能不可能了。

总之,有巢氏的巢并不是指半坡、河姆渡智人那种原始房屋,而就是指“山顶洞人”的那个“山顶洞”
燧人氏的火也并不是指仰韶、河姆渡文化用来烧制陶器、刀耕火种的火,而就是用来烧烤狩猎采集而来的食物的火

这个神话传说和埃及神话的半人半兽神祇颇有异曲同工之妙,与其说他们是人神,不如说他们是自然神。
为什么先秦的中国人会搞出一个追溯到旧石器时代的神话传说,也是值得探讨的事情。


个人的理解是这样的:有巢氏、燧人氏是根据伏羲氏、神农氏逆推出来的,既然伏羲氏神农氏是农耕和游牧社会,那有巢氏和燧人氏必然是原始的穴居和狩猎采集(烤火)阶段。


为什么说有巢氏的巢不是半坡河姆渡的巢,燧人氏的火也不是烧制仰韶陶器、刀耕火种的火呢?
因为半坡河姆渡已经是农耕社会,和伏羲、神农(如果存在的话)已经是同一时代,并不存在先后递进关系
z2587 发表于 2023-8-20 07:52:07|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没有确实文字材料出土的情况下,考古遗址和文献材料的对号入座都只能基于猜想和推测。
gcz 发表于 2023-8-20 07:52:36|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根据题主问题,愚以为,可以分分类
第一类:有巢氏、燧人氏
第二类:伏羲、女娲、神农
第三类:共工、祝融


首先看看第一类,有巢氏、燧人氏。他们的书记年代都比较晚,虽说都可能是先秦文献就有,但早不过春秋时代。
有一个观点认为,春秋时代,中原大地虽然已经文明化了,但许多其他地区的人还处于原始社会,过着采猎、游牧、农业等生活,比较原始。这时,春秋时代的“文明人”观察这些“原始人”的生活,结合典籍里面对上古时代的记载,总结出了上古人们的生活,把那时流传下来的传说中,某些酋邦首脑、氏族首领等给予“有巢氏”、“燧人氏”、“华胥氏”、“成鸠氏”、“葛天氏”、“金天氏”、“有熊氏”等等,这样的“氏族”一般都是根据他们的特点命名的,如有巢氏枸巢、燧人氏生火等等。
再看看第二类,伏羲、女娲、神农,这仨是一家人啊,伏羲和女娲结婚,生了少典,少典生了神农。这也是秦汉时期的传说了,相对于“第一类”更加晚出,神话内容更加“绘声绘色”,如盘觚狗开天辟地,伏羲演造八卦、女娲补天、兄妹结婚、女娲造人。不过,古典时代的神话一般来说都去古未远,或多或少能透露一点信息,其中,女娲的氏族貌似就叫“女希氏”,疑似某个上古有名的氏族演化而来。
少典,偏偏名字里面有个“典”字,且名之以“少”。“少”,小也。是不是应该还有个“太典”在上古活跃?“典”,典册也。“典”字出现得很早,商朝的甲骨文里就有,说明商朝人是有完整系列的典册存在的,至于是什么人、什么时候造的典册,则因史料缺乏,无从考证。而这个被认为叫“少典”的人,似乎给我们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他,在那个朦昧的时代,有没有可能掌握着一种“制造典册”的先进技术,正是从那时起,少数人就能“结绳记事”、“刻画记事”了?而少典氏还有个第一类的命名手法——烈山氏,这也透露出一些信息,那时候,这个氏族以“烈山”闻名。烈山,就是烧山,烧山干什么?还能干什么,当然是为了耕种,获取生活生产资料!再看看更为出名的“神农氏”,这位善于种植百果百蔬,很明显从“烈山氏”刀耕火种时代继承来的技能,他还神奇的有一个透明的肚子,能尝百草辩识毒性功效。
总结的来说,这些名字,命名手法或者所承载的故事,都掺杂了“神话成份”,是神话类的命名手法。
第三类,共工、祝融,这是“以官为名”的手法。一个是水官,一个是火官。比如另一个比较出名的说法,东夷族的首领以“鸟”来记官名,还被中原人嘲笑。而中原曾经又有以“云”来记官名的习惯。如“爽鸠氏”、“成鸠氏”、“玄鸟氏”、“缙云氏”等等。和共工、祝融齐名的名字还有“羲、和”和“重、黎”等,他们就是天文官。
再来说说考古能对应上的。
就目前的考古程度,没办法百分之百对应,毕竟我们还没有发现约3500年(或约3800年)之前,中原大地上的可解读的文字资料┐(─__─)┌。
目前只能是猜测,最“喜欢”记载上古资料的时代是战国时期。在如今的山西临汾,我们发现了战国时代的“平阳城”,再根据《竹书纪年》等古书记载,我们大致能推测这里就是上古时代的“尧都平阳”传说中的“尧”的都城。再根据“命羲和历象”等事迹推测,羲、和两族应该就在山西晋南地区范围,属于4千多年前的“陶寺文化”。而且,陶寺遗址令人震惊地发现了“观象台”遗址,这让我们更加相信“陶寺即平阳城”的推测了!
所以,目前能很大程度上被确信和对应起来的氏族,就是“羲、和”了!
还有一个,叫“防风氏”的巨人氏族,就是那个没有响应大禹号召前去会盟,而首领被杀了的巨人氏族。目前的考古发掘,证明在山东等地,确实有一些4、5千年前的人类墓地有“巨人”的存在。上古时代人的平均身高大多在1米5到1米6之间,而山东地区的某些墓地竟然出土过1米8左右的人类骨架,最高的甚至接近2米。这些墓葬和历史记载中的东夷地区相对应,且和“防风氏”也有所关联!
还有一个“蜀”这个氏族,蚕丛、鱼凫等等,可以很确信,他们是生存在如今的四川成都附近。考古遗址有一大堆,从4800年前的高山古城,到4500年前的宝墩古城,再到3300年前的三星堆古城,到3100年前的金沙遗址等等,都很明确地对应着“蜀”这个族群。都城,可以说是从5千年前到如今,便在“成都”范围内,一直没有变过,这站在世界范围内来看,也是绝无仅有的极少数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x1034221 发表于 2023-8-20 07:53:22|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怀剑听雨这答案……把文献学、考古学、分子人类学、民族学、地质学、音韵学完美熔铸在一起,把信史时期逆推到了三皇五帝,可谓是2017年先秦史研究之石破天惊第一雄文!不过还是要批评一下,没有拿出大杀器度量衡数据,总让人感觉还是意犹未尽。


正经答题吧。先上结论:这些传说时期的远古帝王,基本都出自周汉时期的拟构,因为没有可靠文字的证实,所以凡是把他们与考古学遗址强行扯在一块的,都是在耍流氓。
远古帝王的拟构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出于时代的演进。比如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等,从名字就可以看出,其实代表的都是早期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无论理解为人还是部落都失之狭隘;还有天皇、地皇、人皇,虽然是来自天皇、地皇、泰皇改造,不过也可反映天、地、人的发展顺序。
第二类是自然万物人格化。比如泰皇出自太一,天皇、地皇出自阴阳;黄帝、炎(赤)帝、黑(玄)帝、青帝、白帝,出自五行;大禹出自社神、后稷出自稷神、共工出自水神、祝融出自火神、后羿出自射神、四岳出自山神、冥出自水神;益、象、夔、龙、朱、虎、熊、罴出自兽神。
第三类是各部族的先祖神。比如商人卜辞中的高祖夒(夋),可能从中分化出了帝舜、帝喾、帝俊,而且又和天神有一定合流;盘瓠是长沙、武陵蛮的始祖神,后来又演变成了盘古;还有一种不太明确,可能和地名有点关系,比如陶唐氏可能是陶地/唐地先祖、有虞氏可能是虞地先祖。
除了这三大类,还有更多不好分的,具体代表什么意思不得而知。有的可能经历了传说演变、文字假借,最典型的就是女娲,《庄子·胠篋》也列举了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等;也有的可能单纯出于后人虚构,比如纬书《河图》说青帝叫“灵威仰”、赤帝叫“赤熛怒”、黄帝叫“含枢纽”、白帝叫“白招拒”、黑帝叫“叶光纪”,个个不明觉厉。
目前的文字最早见于殷墟遗址,商朝中期才能作为信史时代的开始,而在此之前的的所谓远古帝王,更多也只能视为后人的传说拟构,很难作为实录去对待。各种神祇交汇在一起,使古史系统非常复杂。《史记·五帝本纪》采信《大戴礼记》之《五帝德》《帝系》的说法,把炎黄作为华夏始祖,当然是大一统需要所致。但就算在《史记》中,还明确记载过炎帝和神农为两人:
昔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虙羲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亭亭。——《史记·封禅书》
古帝王制造、流传、遗失、演变、分化之复杂,可见一斑。
最后贴几张图,不评价:


















原来更新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ztl1981 发表于 2023-8-20 07:53:36|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列的都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而是一群人的名字,对应的是一个部族或者数代部族首领的称呼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