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和苏轼两人之间有可比性吗?

[复制链接]
008at 发表于 2023-8-20 07:35:32|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题主大一学生,报了选修课,唐诗宋词鉴赏。邻桌一个男生特别喜爱李白,而题主更喜爱苏轼。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回宿舍后跟舍友探讨,大家很乐意排一排高低并且更倾向李白(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大家不够了解苏轼)。李白和苏轼各为唐宋巅峰水准,性格和创作风格也全不相同,两人真的有可比性吗?
补充一下:我的意思是问有谁高谁低之分吗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仪琳 发表于 2023-8-20 07:35:53|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就只拿一句来说。
同样是两人少年时期所写的山水纪行诗来比,都在荆州这个地方,我们可以大胆想象两个人面对的景色是差不多的。
苏轼:
江侵平野断,风卷白沙旋。
              ——《荆州十首(其一)》
单看这一句,结构不可为不精巧,写景不可为不开拓。
再看李白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渡荆门送别》
初看不觉精巧,但所谓重剑无锋,大巧似拙。把两句诗放在一起读出来,就发现李白的这两句诗读来根本不需要思考,景象就在你眼前炸开。这是盛唐独有的浪漫与自信,大开大合,肆意汪洋。更何况白诗收尾一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大有强者怜弱之感,情景交融做到了极致;而苏诗收尾“欲问兴亡意,重城自古坚。”就不免又落到了叙事说理的套中了。
其实我认为,苏轼诗写不过李白,其实是北宋时期的大国气象,远远不及盛唐。
—————50赞的小更新———————
谢谢大家的关注,我看评论区里讨论的非常热烈啊,果然诗词的魅力是永恒的(*^ω^*)
我原来以为只举一句诗最能直观地看出差别,但看了大家的评论和私信,我在思考这样的比较或许是对诗词“气质”的一种伤害,有断章取义之弊。毕竟我们读诗还是要从整体把握诗歌营造的意境,也就是一种连贯的文气。
我下面把李苏两人的整首诗贴上来,方便大家体会。
苏轼
游人出三峡,楚地尽平川。            
北客随南贾,吴樯间蜀船。
江侵平野断,风卷白沙旋。
欲问兴亡意,重城自古坚。
——《荆州十首(其一)》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荆门送别》


我看在评论区里有人对这两首诗的时间产生疑问,我想说这确实都是两人早期的作品,都有具体时间可考,题目更是直接点明了荆州这一地点,这是不需要置疑的。还有朋友纠结于谁学谁的问题,这个问题其实非常有价值(*^ω^*)
事实上苏轼的《荆州十首(其一)》在我们看来和李白的这首《渡荆门送别》有很高的相似度,但其实这是苏轼的摹杜之作。
没错,人家学的是杜甫。
但不是评论中提到的《旅夜书怀》,而是《秦州杂诗》二十首。
(《荆州十首》纪昀有注:篇章字句,多含古法,此为刻意摹杜之作,意思纯是《秦州杂诗》)
当然这也只是纪晓岚的一家之言,但《荆州》组诗中多处摹杜却是事实,但为什么有的摹着摹着,结果看起来却更像李太白,这也是一个很值得玩味的事情,有时间也想和大家一起探讨。
其实纵观古代文坛,诗人们相互借鉴,相互化用的例子有很多,有的甚至二次创作的诗词知名度要超过原作(这个有时间我再举例),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无论是否化用,诗词既已写成,就会体现诗人独特的“文气”,我觉得我们还是要从诗词本身找到属于自己的审美感觉。不要带着“抄袭”的名头去评判,不然只会徒增幻灭感。
另附杜甫《旅夜书怀》,这是老杜的晚期作品了。希望大家从这些经典之作中找到自己的审美阻击点(*^_^*)这是对诗人的尊重,也是对我们自己的尊重。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旅夜书怀》


感谢阅读(*^ω^*)
等我把苏轼的论文肝完了再会(。・ω・。)ノ♡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bhtl 发表于 2023-8-20 07:36:22|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认为
李白是用来崇拜的
杜甫是用来敬重的
而苏东坡是用来喜欢的
lsh981688 发表于 2023-8-20 07:36:46|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是谪仙人。一个东坡道人。
太白是天生视角便与人不同,说谪仙,是贺知章的评价。针对的也是《蜀道难》这样越走越高,越走越奇,而还能跳转腾挪,百步之上,更进一步的天才之作。
角度太神奇了:时间由太古到眼前,空间上盘山百折,孤鸟飞绝。仿佛驾着一架飞机在蜀中山区的360度无死角航拍。关键还能不枯燥,反倒觉得情绪激昂飞转。将奇情,野史,神话,风景熔于一炉。这才是谪仙人的真正高处。这一刻的谪仙人,重点不在谪,而真是仙气凛然。
其他篇章篇章如《关山月》,《梦游天姥吟留别》等。固然还有一些视角的特别,但总的来说,还是在人类范畴之内的。这才是太白的正常状态。但即便这个状态,也真是可以秒杀百分之九十五同代诗人了。
我读的李白全集,笺注里说他从赵某某学《长短经》,是纵横之术。纵横家么,舌辩无双。最能聚势,开篇就把你吓住,然后一点一点把你带到沟里去。太白的篇章笔法很有点纵横策士的味道,开局往往非常大,好像怎么大,怎么吓唬人怎么来。完全不走寻常路。
但要说气质的话,还是庄子的影响最大。鲁迅评价庄子【晚周诸子,莫能先也】,庄子内篇七章,真是恍恍惚惚,如见梦寐,荒芜离奇中,一片神游。太白诗中物我转化的非常自然,很多时候,你都没察觉到,等看完了,背诵了,忽然某一天分析技巧时醒悟:啊,他在这里转了视角。
谪仙人,仙人当然是无上的赞许。但重点还在谪字上。大唐人们都有好奇啊,又多情又豪迈。所以从这个名号诞生开始,所有人对待李白的态度,都是宽容的,放任的,亲近的又自豪的。这才是太白之所以为太白的唯一性。以后不是没有人在某个瞬间,如太白附身,但是时代不予许,更多时候,后世的太白们都夭折了,转换了。黄仲则说【学佛学仙两不成】。就是一个非常特别而具体的例子。
苏轼的仙气,是一步一步修过去的。他那仙,带有太多的人间气。
最著名的是《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起手是太白的翻版,然后,一点一点超脱出去,好像灵魂飘到天庭中了。都觉得不在人间。
下片转了几转,但说到底,这仙气又在一点一点的减,看着看着回到人间了。虽然祝愿的视角,仿佛御风而行,却还是落到人间的兄弟之情上。
这是苏东坡被后世喜欢的最大原因。有仙气,但更多是满满人世间的种种人情味。你看他无论姿态多遗世独立,拆穿了细看,却发现都是一个想超脱又超脱不得的人物。
但也如此,在他凄徨落魄的晚年,诗品书品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就我个人的体察,少年不去说,就是一个很聪明的天才年轻人,中年有些打击的狠了,想要在山水之中求得一点灵魂的蕴藉,但真说起来还是模棱两可,乃至轻浮的。只有到了晚年,才算是铅华洗尽,至淳至朴。要没有这些,我是绝对不会把他放在王安石比肩的位置的。甚至比欧阳修,他老弟老爸都逊色一筹。但有了这个【辱书】两字到处都是的晚年,真正人书俱老。仿佛抵达了每一个人终究要抵达的那个无可奈何的将死之年。
放一个寒食诗。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qqsweb 发表于 2023-8-20 07:37:12|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事者比
ake555 发表于 2023-8-20 07:37:24|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所以,不论文采,单挑的话,李白胜。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