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正史与小说中的赵云:“辉煌过,整整一部《三国演义》”

[复制链接]
o0runner 发表于 2024-8-31 12:26:26|来自:亚太地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正史记载的赵云更像是一个“
文臣”的形象,他的武将形象表现的不是特别明显,显然因其办事谨慎,赵云在历史上更像是刘备的家臣。不但其形象不是很突出,就是地位也很平常,几乎没有什么大的成就。而在《三国演义》中赵云的形象是所有武将中最完美的一个,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都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地位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跃居跟关羽、张飞同等的地位,是蜀国举足轻重的人物。

1.《三国演义》中的赵云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三国演义》上的人物塑造大致可以分为两类:智者和武将。而武将中最有名就是蜀国的“五虎上将",在“五虎上将"中最受作者和读者喜爱的要数赵云了。在所有武将中,赵云是作者花费心思多、花费笔墨最多的一个。从篇幅上来讲,赵云首次出现是在第七回,一直到第九十七回才从读者眼前消失,一共跨了九十一个回目。这不但比曹魏和孙吴两方的武将要多,即使在蜀国的武将中也位居第一。

赵云以动作出场,当时公孙瓒与袁绍的大将文丑战,眼看命将不保,正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草坡左侧转出一将,马上须无铠甲,拈枪直取文丑。两马相交,如花似锦。……看那个少年大战文丑五六十合,胜负未分’’。赵云刚一出场,就如猛虎下山。这样一个威风凛凛、不同凡响的英雄人物正是作者花费心思想塑造的。

最显赵云超强武艺的事件是在卷九《长坂坡赵云救主》,赵云的勇武形象更加突出,也得到了全面展现。
当时曹操领百万大军进攻新野,因寡不敌众,刘备带领三万百姓与自己的军士逃往樊城避难,一路边逃边打,后来由张飞护着逃走,家人也顾不得了。而赵云只身返回去找两位主母与少主刘禅,他先是救出了甘夫人和糜竺,将他们安全送回后,他并没有立即去见刘备,而是领了几个军士又返回去寻找幼主。面对曹操的大军,别人逃跑都还来不及呢,而赵云没有一点胆怯的感觉。他先是一枪刺死了夏侯恩,夺得了两口宝剑。然后一路寻找,终于找到了怀抱幼主的糜夫人。糜夫人为了不连累赵云而投井自杀。赵云抱着幼主,转身就遇到了曹洪部将晏明,他三招制服晏明,后又惊退了张颌,紧接着又杀退了前面阻挡的焦触、张南和后面追赶的马延、张凯四个将领。杀退众将,又入重围,刚突重围,又被钟缙、钟绅拦住厮杀。赵云奋力激战,直到把所有的拦路虎一一除掉,将幼主安全送到刘备身边。在这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中,“却说赵云身抱后主在怀中,直透重围,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前后枪刺剑砍,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

他于百万军中得以逃脱,因有曹操的爱惜:“如子龙到处,不许放冷箭,要捉活的"。在他逃出后,后有追兵的情况下,当阳桥边一声“翼德救我",写出了一个敢于直面鲜血又知道疲倦的血肉之躯的真实形象。作者如此处理,不仅不会削弱赵云的形象,反而强化了他在读者心目中的高大形象。正如诗中称赞的:“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从此以后,一个勇武超群、不同凡响的战将形象便威震天下。他的形象犹如一尊巨型雕像,巍然屹立在千百万读者心中,使“常山赵子龙"从此成为勇武的化身。

赵云的勇武即使在他年轻不再、年过七旬时依然存在。这是诸葛亮第一次伐魏。此时,赵云虽年迈,但仍自告奋勇要做先锋。他们行军到凤鸣山下,迎面遇到了西凉大将韩德和他四个儿子率领的八万羌兵。韩德的四个儿子“皆精通武艺,弓马过人”赵云根本不把他们放在眼里,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将,确实长坂坡雄风犹在。就连敌手夏侯楙都内心恐惧:“吾久闻赵云之名,未尝见面:今日年老,英雄尚在,方信当阳长坂之事。似此无人可敌,如之奈何?"
“忆昔常山赵子龙,年登七十建奇功。独诛四将来冲阵,犹似当阳救主雄。”
赵云虽然勇武似神人,但他并非武夫,而是神勇双全的大将。在蜀汉集团中,赵云是执行军事任务最为频繁的将领。他不仅多次挥戈纵马闯入敌营,也曾几次坐守城池关隘,还好几次护卫主公、军师临龙渊、闯虎穴,不管有多艰难的任务落在他的肩上,他总是能圆满而出色地完成,很少有大的失误和漏洞。在《三国演义》中,可以说他是唯一没有吃过大败仗,未曾受过重创的武将。赵云为何能取得如此的战绩呢?固然武艺超群不可少,但只凭武艺恐怕不能至于此,这是与赵云的聪明机警分不开的。

足智多谋
作为一名文臣,赵云是个有谋略又有政治头脑的人物。赵云谋略之表现最典型的就在于他的“空营计"。孔明献计说若有人夺得曹操的粮草,则其不战自败。于是黄忠与赵云相约去夺粮草。到了约定的时间,黄忠未回,赵云决定去营救。“却说赵云见忠不回,急忙披挂上马,引三千马步兵来与黄忠接应。云与张翼曰:‘日已平西,黄汉升危矣。汝可坚守营寨,两壁厢多设引弩,以为准备"。赵云在走之前已安排好了一切。可见他并非是只凭武力争胜,而是有谋略之人。赵云救回黄忠、张著等人,杀回本寨。但曹操此时带领军马在后紧紧追赶,赵云回营寨后并非紧闭寨门,反而大开。

面对曹军,赵云又作出反常反应,让营门大开。但他是作了精心布置的。而这一招还真是震住了曹军,他们看到赵云面不改色、岿然不动,正疑有伏兵而转身回军时,赵云一声令下,弓弩手拨箭齐发。“曹兵自相践踏,拥到汉水河边,落水死者不知其数",而蜀军无一伤亡。就连刘备听后都由衷赞叹赵云一身是胆。若无智谋,只靠胆色恐怕也取不得如此大的胜利。赵云的“空营计”堪与诸葛亮的“空城计"相媲美。

高尚德行:
作为一个爱国爱民的臣子,他心怀仁慈、立志匡扶汉室,解救天下苍生。在第七回赵云出场时,从文丑枪下救了公孙瓒,自我介绍时说:“方今天下滔滔,民有倒悬之危。云愿从仁义之士,以安天下,非特背袁氏以投明主”。赵云的理想是报效祖国,救民于水火,而不是独享个人的荣华富贵。所以当他发现袁绍、公孙瓒都非忠君救民之人时,便投奔了刘备,因为刘备以“兴复汉室,救济天下"为己任,正与自己的人生理想相符。从此赵云对汉室的忠义便转为对刘备的忠义,即使后来先主去世,赵云继续奋斗在维护汉室、铲除国贼上,可以说他的一生是奉献在汉室与民众身上了。

在卷十三《刘玄德平定益州》中,刘备做了益州牧,就想着把田地分给文武百官作为奖赏。这其实是一种享乐主义的表现,不但百姓会反对,而且会使官员滋生散漫的情绪,对蜀汉政权的稳定及继续扩展是不利的。赵云看了以后,心疼百姓,也想为汉室分忧,于是就向刘备直谏:

昔者霍去病以匈奴未灭,将士安用为家.何况今日国贼暴虐,不同匈奴,岂可求安也?须待天下都定,然后各归乡里,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累遭兵火,田宅皆空.今归还百姓,令安居复业,方可使出赋役,自然心服.不宜夺之为私爱也。

刘备听了以后非常高兴,完全赞同赵云的意见。赵云不趋炎附势,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也考虑到了蜀汉的长远发展,真是深明大义。孔明曾赞叹说:“先帝在日,常称子龙之德。"自后对他也倍加钦佩。

赵云是除了关羽、张飞之外最早追随刘备的人,他曾两次救刘禅,是刘禅的救命恩人,他自从跟随刘备,无数次立功,可以说是蜀汉的大功臣。但他从没有居功自傲,也未有依恩求宠。他总是不断调整自己、完善自己,让自己做的更好,他与刘备并未义结金兰,在刘备的心中,他的地位自然比不过关张。刘备在汉中称王后,曾先后多次封侯拜将,赵云的地位总是很低,不仅不如关羽、张飞,就连马超、黄忠乃至后来的魏延也不如。但赵云从没有计较过,就连不满的表现都没有。在战争中他援救黄忠,并且将功劳又让给黄忠。他经常默默无闻地跟随在刘备与诸葛亮身边,甘愿做“保镖",兢兢业业地完成任务。像赵云这种集道德与谦虚谨慎等美德于一身的武将再也找不出第二位。

他是刘氏父子难得的功臣加忠臣,是军师有力的臂膀。在他逝去的时候,孔明跌足而哭日:“今日子龙又死,乃国家损一栋梁,吾去一臂也"。后主听说后,放声大哭日:“朕昔幼时,非子龙必死于乱军之中矣"。众将士也都痛哭不止。有诗赞叹说:“救主功勋大,兴邦名誉彰。扁舟飞汉水,匹马向当阳。义胆深包体,忠心并日光。留芳青史上,应是与天长"。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中的赵云,在战场上勇武过人,智谋先行,在战场外,品德高尚,忠君爱民。他那高超的武艺,过人的谋略,忠君爱民的思想,谦虚谨慎的美德,让读者感到了赵云形象的圆满高大。他也成为了人们心中的常胜将军、完美英雄。
2.《三国志》中的赵云
一身是胆
《三国志·蜀书·赵云传》上记载:
“夏侯渊败,曹公争汉中地,运米北山下,数千万囊.黄忠以为可取,云兵随忠取米.忠过期不还,云将数十骑轻行出围,迎视忠等.值曹公扬兵大出,云为公前锋所击,方战,其大众至.势逼,遂前突出陈,且斗且却.公军败,已复合,云陷敌,还趣围.将张著被创,云复驰马还营迎著.公军追至围.此时沔阳长张翼在云围内,翼欲闭门拒守,而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云雷鼓震天,惟以戎弩于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坠汉水中死者甚多.先主明旦自来至云营围视昨战处,日:“子龙一身都是胆也.”作乐饮宴至瞑,军中号云为虎威将军。”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当时刘备与曹操正在争夺汉中领土。当时黄忠斩杀了曹军大将夏侯渊,夏侯渊不仅是曹操的得力将领,又与曹操有兄弟之谊。于是曹操亲自率大军从长安赶赴前哨南郑,并且运送了“数千万囊的粮米"到了北山下。黄忠认为可以率军去偷取这些粮米,于是赵云就作后军策应黄忠。后来,黄忠带领的军队过了预定返还的时间还没有回来,赵云觉察出异样,就带领十几个人出营寻找黄忠。恰在此时,曹操领着大军蜂拥而至。面对此种状况,赵云并未慌乱,他率军直冲入敌阵,战了一会儿,赵云发现曹兵越来越多,形势危急,赵云十几骑寡不敌众,他一边厮杀一边撤退,本来赵云已杀出曹军的重重包围,回头发现将领张著身受重伤,被困在敌营中,赵云想都未想,策马又冲回救出了张著。

当赵云率军退回自己的营寨后,曹操的大队人马也紧跟而至。看到这个局面,沔阳长张翼建议紧闭城门,防止曹军攻入。而赵云想,即使他们将城门关闭,以一敌十的兵力,早晚也会被攻破。于是他当机立断,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大开城门,偃旗息鼓,静待曹军。曹操大军见到这种状况,怀疑城内有伏兵,不敢贸然闯入,就慢慢地领兵退去。而此时,赵云又抓住战机,让将士们擂鼓震天,弓弩手在城墙上射曹军后部,此时本有些疑虑的曹军更是丧胆逃窜,也顾不得队形,自相践踏,有的被挤入汉水,有的被乱箭射死,死者不计其数,而蜀军却一个人都没有受伤。第二天,刘备巡视昨天赵云与曹军的战场,又听赵云细说了他的做法,刘备也感慨万千,称赞赵云说:“子龙一身都是胆也。"因为赵云面对大军敢两闯敌阵,又巧计布下这“空营计",所以军中将士都尊称他为“虎威将军"。

临危执言
刘备称帝不久,孙权为夺回荆州,率军袭杀关羽于麦城。刘备得知这一消息后,极为恼怒,发誓要举蜀国全部兵力,踏平东吴,夺回荆州,为二弟关羽报仇。以当时的形势,蜀应该先与吴联盟,共同消灭强魏。如果蜀吴大战,最终受益的却是曹操,而这也违背了刘备匡扶汉室的初衷。但此时,刘备失弟之痛难以平复。在这种事关蜀汉兴衰的严峻关头,满朝文武包括诸葛亮都怕冲撞了正在气头上的刘备,缄口不言。诸葛亮心知此时的刘备已不比从前,他成为了帝王,羽翼早已丰满,不愿听到不同的意见,所以他也只是私下地感慨说:“如法孝直在,必能阻主上之东行"。益州学习秦宓向刘备“陈天时必不利”,结果被关进牢狱。在这个时候,又是赵云站了出来,他根据时局的发展变化以及与吴联盟以抗曹的原则,冒着下狱的危险,劝阻刘备。
赵云为刘备清楚地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立足于蜀国的大局利益和长远利益,指出曹魏才是国家的主要敌人和威胁,他认为应该顺应民心,先灭曹魏。如果能消灭曹魏,则孙吴定能不战而服的。不仅如此,他还正确地指出了讨伐曹魏的有利因素和进军路线。并且警告先主说一旦与吴交战,想停都停不下来了。可惜的是,赵云的大胆劝谏并未奏效,此时的刘备已头脑发热,任何话都听不进去了。但是比起其他大臣而言,赵云能够体国恤民,临危执言。

思虑谨慎
“从平江南,以为偏将军,领桂阳太守,代赵范.范寡嫂樊氏,有国色,范欲以配云.云辞曰:“相与同姓,卿兄犹我兄.竹固辞不许.时有人劝云纳之,云曰:“范迫降耳,心未可测,天下女不少.”遂不取.范果逃走,云无纤介。”
刘备平定了江南武陵、长沙、桂阳和零陵四郡。赵云被任命为偏将军到桂阳去驻守。原桂阳太守赵范,与赵云同姓,二人又同是北方人,因此两人非常亲近。谁知赵范并非真心与赵云交好,他为了麻痹赵云,就想将自己的寡嫂樊氏嫁给赵云。樊氏长的有倾城之貌,但赵云当时就拒绝了,说:“既然咱俩同姓,说明咱俩就是一家人,你的哥哥就是我的哥哥,我怎能娶自己的嫂子呢?”私下里赵云身边的人也劝他纳娶樊氏,赵云说道:“赵范是被迫投降,不是他心甘情愿的,他的心未必坚定。再说世上美女多的是,不差这一个。”
在赵云拒婚不久,赵范果真逃跑,于是这件事与赵云毫无瓜葛。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赵云的谨慎,如果不是他事先考虑周全,最后肯定会受到牵连,一世英名毁掉不说,也可能会给桂阳的形势带来不利的影响。他的这种高度警觉性和未雨绸缪的谨慎行为,在刘备集团的其他将领身上并不多见。

谋略德将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赵云跟随诸葛亮驻守汉中,第二年,诸葛亮放出消息说将出兵斜谷道去进攻长安,实际上,诸葛亮只令赵云与邓芝带领小部分军队出斜谷,吸引曹军主力,而他亲自秘密带领大部分蜀军,出祁山攻打渭河上游的天山等地,这就叫“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魏方听到诸葛亮放出的假消息后,魏明帝亲自镇守长安,并拜曹真为大将军,带领大军去抵御蜀军。魏军大队人马与赵云带领的军队正面碰上,赵云深知丞相的用意,为了能拖住魏军,赵云命军士们固守萁谷不出来,对整个战局没有不利影响,直到街亭失守,整个战役失败,损失惨重。而唯独赵云带领的这支军队全军而退,并无损伤,连军队物资都完整的运了回来。
赵云带领的军队,即使退军却也严整,预防了损伤,萁谷之战败,也是受街亭失守的牵连,但赵云退军有方,且亲自断后,使部队缓慢转进,连军资什物都无损失,实在是难能可贵。此次战败也是诸葛亮指挥的为数不多的败绩。但这次战役让诸葛亮对赵云刮目相看,正因为赵云作战有谋略,才不至于导致蜀军大败,而且安全运回了军资,为诸葛亮二次北伐奠定了物质基础。

换主非善变
赵云并非背叛了公孙瓒,只是因为哥哥辞世,他不得不离开公孙瓒回家。因刘备对他依依不舍,后来在邺城又见到刘备时就跟随了。赵云的人生理想是为保汉室,为救助苦难中的人民,找一个仁义之主跟随。
“五虎将”
《三国志》第36卷《关张马黄赵》传中,赵云的名次被排在五虎将中的末一位,可见历史中的赵云地位并不是很高。陈寿把五虎将分成三个等级作了评价,他认为,关羽、张飞为最高,马超次之,黄忠和赵云列为第三。他说:“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欤?"(灌、滕指的是汉朝开国皇帝刘邦手下的将军灌婴、夏侯婴,但比起同是刘邦身边的一流大将韩信、英布、彭越等人就相差甚远了。)

历史上的赵云,最初是公孙瓒军中的一员,后刘备归附公孙瓒,刘备与田楷要一同去拒袁绍。公孙瓒就将赵云派到刘备军中为其主管骑兵。两人“一见倾心",后赵云跟随刘备,逐步成为蜀汉集团中的重要将领之一。但赵云无论是从武艺还是从功绩上都不是很显著。
首先从武艺上说,纵观《三国志·赵云传》对赵云的武功作正面详细描写的几乎没有。即使对于《三国演义》写的最精彩的“长坂坡救主"事件,也只是一句话记述一下。“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坂,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他能救得后主母及后主,肯定是有武功的,但并不能说明他的武艺有多高超,也许只是跑得快而已。

赵云的第二次救幼主,《三国志》记载的就更为简单了。“权闻备西征,大遣舟船迎妹,而夫人欲将后主还吴,云与张飞勒兵截江,乃得后主还。"赵云截江救主,成功地截回后主,但对他如何截,怎样表现的却只字未提,且不是他一人功劳,张飞也参与了,且不说两人谁的功劳更多,但就论赵云的武艺来说,也未得到表现。与赵云有关的唯一记录在案的战争就是萁谷之站了,虽然这一战争,“敛众固守,不至大败。"赵云使得军士全身而退,连粮草军资也无一落下,受到了诸葛亮的赞许。但结果毕竟还是失败的,因而由翎军将军被贬为镇军将军。

《云别传》中对赵云的勇敢作了记述,那是在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之役中,赵云使用了“空营计",从容拒敌,以少胜多,杀得曹军不计其数,被刘备称赞“一身都是胆",并从此军士都称呼他为虎威将军。虽然侧面可以感知赵云的勇武,但这次战役的成功主要是靠他的计谋及胆略,并非实打实战得到的。
其次,从功绩上看,赵云的战功也不是很显著。虽然长期以来,一直追随刘备,鞍前马后,一生效忠,可以说是刘备的心腹之一,但从职务上来看,他不过是“为先主先骑,"一名卫队长而已。从《三国志》全文记载看,除了两次救得幼主之外,他并没有在攻城略地等重大战争中有过值得称赞的特殊功勋。
一个战将来说,在军阀混战的三国时期,战功尤为重要。关羽在刘备创业路上担任重任,独当一面,是刘备的最得力的助手。建安四年,刘备夺得徐州,就使关羽“守下邳城,行太守事。”刘备收江南诸郡,拜关羽为元勋,“以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后来刘备西定益州,又“拜羽督荆州事。"由此可见刘备对关羽的倚重。建业二十四年,刘备做了汉中王,立即封关羽为前将军为自己开疆辟土。那一年,关羽在樊城大败曹仁,招降了于禁,又斩杀曹将庞德。顿时,关羽“威震华夏",连曹操都吓跑了,唯恐避之不及,可以说功绩显赫。

而张飞的功业仅次于关羽。刘备定江南后,“以飞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封新亭侯。"张飞也能独当一面。后来刘备平定益州后,“以飞领巴西太守。”张飞大败曹军名将张颌,为刘备巩固益州作了重要贡献,可以算作刘备的股肱之臣。

马超虽然归顺刘备比较晚,但他一出现就给刘备带来了福音。当时刘备正将刘璋围困在成都,却攻克不了。马超的彪悍善战闻名遐迩,他一出现,“将兵径到城下。城中震怖,璋即稽首。”使刘璋开城投降,缩短了刘备取川的战役时间,可以说是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后来刘备使他驻守西凉,保得了西蜀一城的平安,这对刘备西蜀政权的巩固作了巨大贡献。

黄忠是刘备入蜀时才跟随的。刘备攻克荆州时,黄忠仍旧任中郎将。建安二十四年,亲手斩杀了曹军大将夏侯渊,为刘备夺取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赵云也参加过多次战争,但他一直是跟随刘备与诸葛亮,对他们贴身保护,并没有独当一面的功绩,故而多次被排在了“五虎将"之末。在刘备称汉中王时,封
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前将军,黄忠为后将军。五虎将中只有赵云未被封赏,依旧是翎军将军。
刘备称帝后,关羽与黄忠已死。张飞进封为车骑将军,马超进封为骠骑将军。
赵云直到后主刘禅继位后,才升迁为征南将军。

不管如何,地位高低,他都是蜀汉不可或缺的人物。“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