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有约

[复制链接]
RD1223 发表于 2024-8-31 04:45:39|来自:亚太地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编者的话
暑假里,不少同学都投入到大山大海的怀抱中,度过了一段让心灵沉醉的旅程。在攀登名山、享受赶海之趣的过程中,孩子们也领悟到了大自然的智慧与启迪。新的学年即将开篇,孩子们带着假日里的满满元气,开启新的学习生活吧!

攀华山
一七一中学初一(6)班 王甲启
“自古华山一条道”“奇险天下第一山”,华山之险,亘古少有。从北峰底一路攀登而上,入目皆是山色,凉风习习,令人无比惬意。环视四周,绝崖千丈,似斧从天降,劈开这碧落之山,造出一派傲然风光。
一路上,走曲折石道,听百鸟歌唱,山风微拂,灵台清朗。攀至半山腰,只见云雾缭绕,孤松独立,一股肃杀之气迎面而来。不觉间,来到了千尺幢,听路旁卖水果的阿姨讲,要攀登几乎垂直于地面的三百七十余级台阶才能通过千尺幢。从底部向上望去,登山的游客们排成一条长龙,双手紧握着两旁的铁索,缓缓地、小心地一步一步往上挪。这儿的石阶很窄,只能勉强横着放下脚,下面人的头几乎顶着上面人的脚,大家都屏着呼吸,拽着铁索专心攀行。山路如此险峻,我不敢有丝毫懈怠,奋力向上攀登。大约爬了半小时,终于爬到了顶,回身下望,好像刚刚从一个洞口中钻上来一样,我不禁感慨华山之险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北峰顶上,矗立着著名的“华山论剑”石碑,几个红色的大字潇洒奔放,笔锋刚劲有力。看着这石碑,我仿佛看到金庸老先生笔下的武林高手们过招时的刀光剑影,令人心潮澎湃。
稍事休整,我继续挑战苍龙岭。苍龙岭的地形更加险要,一米宽的石阶,蜿蜒曲折地挂在“龙脊”上。不知不觉间,身旁已升起大雾,周围的山峰也都藏进了雾中。我双手紧握着道旁的铁索,在心里不断鼓励自己,一步一步小心翼翼拾级而上。石阶两旁是万丈深渊,不敢多望一眼,我爬了一小会儿就汗流浃背了,衣衫被汗水沁得像刚洗过一样,冰凉凉地贴在身上。不过,这些困难都动摇不了我登顶的决心。
又经过近一小时的攀爬,终于到达西峰!四面眺望,只见远处起伏的群山已在我脚下,俯瞰绿树茂密、溪流潺潺、层峦叠嶂,我体会到了杜甫诗中“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那种感觉,不由生出“欲与天公试比高”的豪迈之情。险哉,华山!美哉,华山!壮哉,华山!
站在华山之巅,我忽然感悟到,人生之路正如同登山之路,都要经历风险与挑战。我们青少年只有不畏困难、拼搏前行,才能攀上人生高峰,领略最美的风景。指导教师 孟璟

海上行
一零一中学初二(3)班 伍昭旭
从都市的樊笼逃离,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我们全家选择从大连到烟台,乘坐“普陀岛号”海上行。
这是我第一次坐轮船观海景。到达港口时已是正午,艳阳当空,水何澹澹,浮光跃金。渡轮在清脆悦耳的汽笛声中出发了。云,高不可攀;水,深不可测。海天一色,说不清是海染蓝了天,还是天染蓝了海。我的心随着船在海面起起伏伏,激动不已。
没有遮挡,明晃晃的阳光肆无忌惮地照射着海面。沁爽的海风扑面而来,虽有些腥咸,却十分干净。轮船出发时,成群的海鸥追随着我们,像是热情的欢送,又像是依依不舍的挽留,直到渡轮加速驶出去了很远,才不见了海鸥。
船舱内的设施十分齐全,我们在休息室吃喝闲聊。直到下午四五点钟,大家才陆续回到甲板上。这时,成群的海鸥又飞了过来,围着轮船边飞边叫。我看到很多人在喂海鸥,于是把一根很大的火腿肠掰成小粒,放在手心高高举起,但海鸥们不为所动。左瞧瞧右看看,我发现没人像我这样喂海鸥。这些聪明的鸟,即使有食物的诱惑,也机警地和人类保持着安全距离,所以游客们都是把食物抛向空中让海鸥抢。我朝海鸥们挥动手中的火腿肠,海鸥朝我这边飞来,飞到距我约一米时,我用力起跳,把手中的肉粒抛了出去。海鸥们迅捷出击,或高或低、或左或右,肉粒大部分被“捕获”了。爸爸眼疾手快,举起手机,把大笑的我、成群的海鸥、渡轮、海浪、白云和阳光一起收进了镜头。
薄暮时分,码头已经出现。大片的白云或层层叠叠或丝丝缕缕,铺满了整个天空。夕阳缓缓下移,千丝万缕的“金线”穿过云层,把海湾照得金光粼粼,海面下似有金龙游动。此时,我眼前虽然既没有南山,也没有东篱,我却能感受到“五柳先生”沉浸在大自然真意中的那种快乐。刚刚下船,我就已经迫不及待地期待下一次海上旅行了。

登庐山
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五(6)班 朱轩谊
暑假里,我和爸爸来到庐山。那是一个雨后的清晨,空气潮湿清润,我们向东线的三叠泉瀑布进发。原计划先搭乘一段小火车,再徒步下山游览,然而到摆渡点时发现,准备坐小火车的游客已是人山人海。我们试着排了一会儿,队伍几乎纹丝不动,爸爸提议:“不如直接步行下山吧!”我望了望僻静的山路,心里有些打鼓。可看着望不到尽头的长队,又实在不甘心花大半天停在这里,于是心一横,坚定地对爸爸说:“走吧!”
我们沿着一条小溪向前行进,这溪水在山石间汩汩流淌穿梭,时而像个安静的老者缓缓而行,时而像个快活的孩子,嘻嘻哈哈地奔向远方。伴着溪水,我们踏着湿滑的石径,小心翼翼地往山下走。当石阶慢慢陡峭起来,我有些胆怯了,爸爸一边细致地指导我先迈哪个台阶,一边鼓励道:“再坚持一会儿,美景不远啦!”此时,天上渐渐飘起了毛毛雨。我和爸爸披上雨衣,互相给对方打气,一个小时之后,终于到达了目的地——三叠泉瀑布。
这是庐山众景中极为著名的一处,只见白练一般的瀑布从百余米的峭壁上倾泻而下,经过中间凸起的石阶时又被陆续截成了三叠,水流有缓有急,水线有弯有直,水幕错落有致。上叠高悬于山巅,蓄势待发;中叠聚流成帘,飘挂山崖;下叠势如奔马,声如洪雷,形如呼啸下潜的玉龙。而在下叠主流的旁侧,还有一股如丝的细流如碎玉般泻下,为壮丽的三叠泉又增添了一分轻盈柔美。
我兴奋地走近瀑布,只觉得空气中有无数的水珠扑面而来。我轻轻合上双眸,缓缓张开嘴,顿时觉得水珠像顽皮的精灵一般在我的眉间跳跃,像冰凉的跳跳糖一样在我的舌上起舞,真清爽啊!之前的疲惫一扫而去,此刻我只觉得之前一切的辛苦攀登都是值得的。
从三叠泉出发,我们又经过两个多小时艰难的路程,终于登上了五老峰。可山顶四周雾蒙蒙的,能见度只有不到10米。正在我沮丧之时,一阵微风吹过,雾散开了,就像幕布缓缓拉开。对面的横岭侧峰在白云中若隐若现,宛若仙境,山下的青青翠柏和远处烟波浩渺的鄱阳湖又为这胜景平添了几分生机。我被眼前的壮景所震撼,庆幸自己坚持爬到山顶才有机会领略到这分外独特的风景。
遥想当年,李白等文人墨客也是在这样的壮景熏陶下有感而发,才写下了千古名篇。我为庐山的美景所陶醉,为祖国有这样的大好河山而自豪,也憧憬着在不久的将来投入下一个名川大河的怀抱。指导教师 房佳

生命的召唤
十八中初二(6)班 刘潇泽
今年暑假,我们一家人在向导的陪同下穿越河西走廊的茫茫戈壁,向着传说中的“天山”祁连山进发。
汽车在盘山公路上疾驰,随着海拔的增加,我感觉头昏脑胀,好似有一双无形的大手紧紧扼住我的咽喉,眼睛里含满委屈的泪水。向导见状说:“目前我们海拔3200米,有高原反应很正常,人的适应能力很强,年轻人要有信心!”于是,我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尽量深吸慢呼,我的血氧逐渐上升到95%。
这时,我望向窗外,只见远处雪山连绵,山脚下,几大群牦牛正悠闲地吃草。一头头牦牛体形魁梧、四肢健硕、毛发细腻,散发着自然的力与美。我不由得生发出对生命的敬畏。
翻过当金山口,我们来到一处马场,只见五颜六色的野花点缀在碧绿的草甸上,犹如天然的绣花地毯。蓝天白云下,骏马奔腾。马场主人热情地欢迎我们骑马,可我看到这一匹匹高大健壮的马,心生胆怯。在马场主人的鼓励下,我哆哆嗦嗦地上了马,先骑马转了几圈,发现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于是我踩下马镫,夹紧马肚,马飞快地奔跑起来。耳畔呼呼的风声和清脆的马蹄声让我浮想联翩:“少年战神”霍去病当年也是这样骑马驰骋、大破匈奴、封狼居胥的吧!极目远眺巍巍祁连山,茫茫大草原,残存的烽火台仿佛在诉说羌笛胡马、冷月弯刀的悠悠岁月。这一刻,我感受到了生命的自由和战胜自己的喜悦。
在强大生命力的感召下,不知不觉我已将“高反”踩在脚下。我惊喜地发现,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感谢祁连山,教会了我积极乐观,勇往直前。指导教师 刘小荣

海边随想
一六一中学初三(2)班 黄屹洋
天刚蒙蒙亮的时候,我和家人一起出发去赶海。晨雾朦朦胧胧地笼罩着海上的一切,波涛翻涌的大海,像一张巨大的蓝色毯子,从水天相接的地方一直铺到我脚下。
一个浪头过后,“毯子”缩回去了,留下满地贝壳。那深深浅浅的紫色、蓝色、白色与青绿,在金黄色沙滩的映衬下,如画般美丽。我刚想俯身去捡,海浪却又将所有贝壳卷走了。大海就像一个顽皮的孩子,骄傲地摊开手掌向我展示它的宝藏,可还没等我看清楚,它又把手合上了。
当海浪又来时,我开始捡贝壳,还找了一个空塑料瓶用来装贝壳。我弯着腰踩在沙滩上,琳琅满目的贝壳映入眼帘,令我目不暇接。忽然发现前方有一个粉色贝壳,便全然不顾碎贝壳扎脚,大步向前走去。我在沙滩上走来走去,突然眼前一亮,看到了一个最美丽的淡紫色贝壳,它足足有半个手掌大,形状像个小碗。然而,就在我即将捡起它时,一个浪头扑过来,将它卷走了。没等我反应过来,一个更大的浪打过来,将我装满贝壳的塑料瓶冲走了!
我急忙抬起头寻找塑料瓶,然而,刹那间,一片更鲜艳、更美丽的颜色,像磁铁一样牢牢吸引了我的目光。是日出!旭日从海天交界的地方升起,一瞬间,金色的光芒溢满天地,万丈霞光从太阳背后喷薄而出,随着奔涌的海浪从远处冲过来。那金光融在每一滴水里,融在每一朵浪花里,并随着它们一起拍到岸上,碎在我脚边。
忽然间,我好像明白了些什么:人生中,贝壳是永远捡不完的,而日出只有短暂的一瞬;如果只顾埋头捡贝壳,很容易错过令人陶醉的日出美景。
山海有约,且赴山海。大山大海是一本蕴藏着大自然智慧的书,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多翻阅它。在奔赴山海的过程中,在大山大海的怀抱里,我们都能收获丰富的人生启示。

我读名著
中国社会的乡土性
——读《乡土中国》有感
北京市第七中学高二(2)班 王梓豪
《乡土中国》是社会学家费孝通在上世纪40年代撰写的一部关于中国农村的作品。费孝通先生凭其人类学背景,在书中深入解析我国乡土文化底蕴,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有了更深的了解。
书中认为,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世代定居终老是乡的不流动性,这种特点让中国农村呈现出家族的结构。传统的家族成为一个绵续性的组织,家族成员间通过共同的祖先和族规维系着紧密的联系,每逢家族庆典,族人都会齐聚一堂,共同祭祀祖先。基于绵续性的家庭关系,这种庆典仪式不仅是对祖先的敬仰,更是对家族文化之根的坚守与传承。
书中指出,乡土社会中的社会关系源于一种以自己为中心、像波纹一样向外辐射的基层结构——差序格局。在一个典型的乡村中,村民以家庭关系为基础,于内克己复礼,于外讲究孝悌忠信。依据差序格局,在农忙时节,村民会依与自己的亲疏远近关系,有选择性地帮邻居收割庄稼,共同分担劳动,这体现了乡土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我从小生长在城市,对中国农村的了解十分有限。尽管《乡土中国》中的有些观点在今天看来已显得过时,但它让我对中国农村的历史有了一定了解。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种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让我在提倡文化多样性的世界,拥有了更多的文化自信。
本版供图:视觉中国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