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三“收”三“放”助力孩子顺利开启新学期

[复制链接]
ynddj 发表于 2024-8-30 13:48:38|来自:重庆渝中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暑假接近尾声,如何帮助孩子把心思从假期状态收回到上学状态,是每个家长要考虑的问题。这段时间正是帮助孩子调整状态、收心备学的“黄金时期”。这篇文章以“放风筝”为例,总结了家长帮助孩子收心的三个建议,助力孩子顺利开启新学期。一起来看↓↓

收假关键在收心,收心首先要用心。农民素有“春争日,夏争时”之说,意即开春和立夏之后,播种越早,产量越高。虽说人都有心理惯性,但懂得提前收心的孩子,往往就在新学期比别人领先了一步。
但是,有些家长希望孩子迅速从暑假状态转场到学习状态,于是以“收心”为名制定一些“规则”和“计划”,但结果却往往是孩子不买账,家长不满意,甚至还因此引发家庭矛盾。
其实,开学收心大可不必以浇灭孩子兴趣活力、牺牲亲子关系为代价,家长学会收放自如地“放风筝”,就能帮助孩子顺利收好心。
风筝各不同——
收纳暑假余热,放眼孩子问题
暑假与新学期之间最好的过渡是做总结。虽然暑假生活各不相同,但每个孩子都一定有属于自己的收获。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从积极的方面进行总结,让孩子有被关注、被认可的幸福感。有了愉悦的心理基础后,再在暑假的“余热”上加一把“火”——结合孩子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往往就会收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比如针对热爱体育运动但学习不够专注的孩子,家长可以用好奥运会的余热,引导孩子对喜欢的运动员或记忆深刻的某场比赛进行评价。在交流过程中,家长需要用清晰细致的语言对孩子的优点进行重现,比如“我看到你在观看这场比赛时眼神非常专注”,同时注意认真倾听孩子的话,找准时机将话题引向孩子身上的问题,比如“你觉得他为什么能在先输掉两局的情况下取得最后的胜利呢?是因为只专注于自己的比赛吗?”通过问答的方式自然引发孩子思考,并引导孩子将思考的结论迁移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

同理,家长还可以利用孩子的暑期旅行、志愿者活动、研学活动、家务劳动、运动锻炼等其他暑假生活的“余热”来引导孩子总结,让孩子主动思考并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
长线手中握——
收束关注焦点,放大家长支持
当“风筝”有了一定的方向后,家长就应该让手中的“长线”发挥出收束牵引的作用。空间上,可以有计划地逐步减少家庭外出活动;从时间上,可以与孩子商议调整生活作息时间表。
不妨开展一次家庭运动挑战赛,家长和孩子共同制定挑战目标和挑战规则,如坚持一周晨练,谁先突破跳绳1分钟200个的目标,谁就获得一份来自对方的神秘礼物。有竞争性的亲子趣味运动可以有效聚焦孩子分散的注意力,孩子在运动挑战的过程中,既锻炼了身体,又调整了状态,能达到较好的收心效果,为开学做好身心的双重准备。
同时,父母还可以主动询问孩子新学期的愿望或目标,孩子思考回答的过程,其实就是被父母引导树立目标的过程。当孩子说出新学期愿望或目标后,家长尽量不要以“我觉得你……”这样带有要求或指导性的语言与孩子对话,可以尝试将关心和期待转换成另一种表达方式,比如“你觉得我们需要做哪些努力才能实现目标呢?”“我相信你一定可以实现这个目标,你需要我提供什么具体的支持吗?”这样的亲子交流,不仅能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信任和支持,从而对新学期充满期待和信心,同时还能让父母更加明确自己的角色和任务,从而给孩子提供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的帮助。

好风凭借力——
收集有利因素,放还成长内驱
要放好“风筝”,除了想飞的“风筝”和张弛有度的“风筝线”,还要依靠风力、风向等外界因素,家长同样可以向外借力来助力孩子收心
比如带孩子去书店挑选几本喜欢的好书,增加每天亲子阅读的时间,带领孩子从开放自由的暑假状态,逐渐回归到专注规律的学习状态。还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安排一次亲子观展、欣赏一场音乐会或参与新书发布会,带孩子进入一个较为安静单纯的兴趣空间,同样可以助力孩子收心。
当然,还有一些更简单便利的方法,像整理书包书桌、添置学习用具、制定学习计划这些有较强指向性的学习预备动作,也可以让孩子提前“入境”。

作为父母,我们要相信孩子有想学好的动力和能学好的潜力。父母帮助孩子“收心”,其实就是父母引导孩子回归“本心”,让孩子自信地面对充满变化的学习生活状态,自主地激发向内向上的成长能量。
作为有教育智慧的父母,我们更要尊重客观事实,尊重成长规律,尊重孩子个性,摒弃简单粗暴的“强收”之道,丢掉过度捆绑孩子心灵与探索之翼的绳索,转而拥抱细腻适宜的“慧放”哲学,即在合理的边界内赋予孩子自由翱翔的蓝天与自我探索的绿洲,让家庭教育的智慧成为滋养孩子成长的阳光雨露,让孩子在三“收”三“放”的微妙平衡中自由呼吸,在规则内探索,在自由中自律,从而真正收好心、开好学,进而能自立、再自强。(作者 陈颖单位系重庆南开两江中学)
文章来源:人民教育微信号
图片来源: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通讯员 张正友 摄)
本文只为传递信息,如存在文章/图片/音视频等资源使用不当的情况,请联系中国教育新闻网。
本期编辑:庄元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